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 - 15 -‎ 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 - 15 -‎ 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5 -‎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3分)‎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4分)‎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 15 -‎ ‎1985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老吴打量了一番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50块钱。”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来电影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排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让蛋镇人民见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惑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学生演员可以拿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 15 -‎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 15 -‎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 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1985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垫付了钱。‎ C.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 D.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C.小说采用补叙方式,交代人物身份,对支付演出费用做了补充说明,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更严密。‎ D.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4分)‎ ‎9.“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15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邵晔,字日华,其先京兆人。唐末丧乱,曾祖岳挈族之荆南谒高季兴,不见礼,遂之湖南。晔幼嗜学,耻从辟署。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改大理评事、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址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延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砦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延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赵安仁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史·邵晔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B.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C.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D.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 - 15 -‎ 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的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为官。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叫做“褐”。‎ B.岭表,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表,“外”的意思,指方位上的“南”,领表就是岭南的意思。‎ C.三司,古代的官署制度,历代有所不同。宋代的“三司”是指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 D.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典礼。“封”“禅”分别为祭地、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晔志在科举,拒绝征聘委任。他幼年就爱好学习,以被官署征聘为耻,凭借考中进士走上仕途,担任过邵阳主簿、大理评事、蓬州录事参军等一系列职务。‎ B.邵晔明察案情,深得皇帝嘉许。太子中舍杨全在邵晔发现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实属冤枉的情况下,仍将他们定为死罪;邵晔洞察其情,宋太宗对此赞许。‎ C.邵晔安抚交址,谨慎处理边事。他出任交址安抚国信使时,恰逢交址内部发生事变,他将有关情况禀告皇上,皇上充分放权,邵晔恰当地处理了交址事变。‎ D.邵晔上勤国务,亦能下忧民事。他任兖州知州,建议皇上封禅泰山,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广州知州,主持开凿内濠,使海外船舶靠岸时避免飓风之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4分)‎ ‎(2)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4分)‎ ‎14.邵晔因何事受到皇帝的处理?又是因为什么得到皇帝的宽恕?处理结果怎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 - 15 -‎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15.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6.这首咏物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杜鹃花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雄浑壮阔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揭露秦朝挥霍无度,将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控诉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 过洞庭》中形象地概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特点,抒发词人泛舟湖上所得的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15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西湖,太湖、洞庭湖、洱海……这些名湖,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有的妩媚,____①____,有的浓妆,有的淡抹。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坐在镜泊湖旁那种有着尖顶、回廊的木头房子里,推窗也可以看到一角的山色湖光。这个遥望不见一座塔、一道拱桥、一个亭台楼阁的巨大湖泊,自有一番“妙趣天然未夺真”的景象,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粗犷的美、朴素的美。打个比方吧,她是在水乡浣纱时代的西子,而不是宫禁里“云鬓花颜步摇”的杨妃。‎ 镜泊潮的湖水很清,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___②___,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它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偶、借代、排比 C.比拟、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 15 -‎ ‎21.下面是社区居委会准备发到社区群中的公告的部分正文,文段中有几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修改错误处,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在出入口设置检查点,进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接受体温检测。②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防疫安全排查工作,③落实“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要求。④暂时关闭小区内健身娱乐场所,严禁杜绝人员聚集。⑤小区出入口、小广场、电梯及按钮、入户门把手等公共设施每天全覆盖、高频次消毒。⑥设置口罩专用垃圾桶,定时消杀清洁,避免二次污染。⑦为解决疫情防控形势下业主买莱难,⑧物业将提供免费代购服务,由物业管家统一配送至业主门口。⑨快递需在小区门口区域由业主自行领取。‎ ‎22.《红楼梦》中第五回“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是谁的判词?请结合小说情节解说前两句判词的含义?再说一说后两句判词暗示的人物结局是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都有自己的花期。‎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成功要趁早/成功不必趁早”的辩论,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 -‎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D (D项,“不仅仅是……而且是”错,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分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2.B (A项,“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D项,“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有误,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故选B。)‎ ‎3.C (A项,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中手拿团扇心情惘怅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题诗,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感慨。B项,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C项,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D项,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A、B、D项诗句中都含“理趣”。故选C。)‎ ‎4.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兴叹: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每个名词术语1分)‎ ‎5.答案示例: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②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③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④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发生命活力)‎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B (B项,“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错误,结合原文“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分析,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没有对莎士比亚提供经济支持,曲解文意。)‎ ‎7.C (C项,“小说采用补叙方式”错误,小说采用的是插叙方式。)‎ ‎8.①“伟大”,表明演出成功,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了转变。②莎士比亚实现了理想,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9.①讲述故事,以“我”来叙述,交待人物命运,使故事情节更完整。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真实地写出了“我”的亲历与感受。③丰富人物形象,“我”成为蛋镇最好的照相师与莎士比亚有直接关系,这样丰富了莎士比亚的执著于理想的形象内涵与意义。④深化主题,表达莎士比亚这一代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10.C (“假”为“借”的意思,与“官钱八十万”构成动宾关系,排除A项。“余”做“皆诏除之”的主语更合理,排除B项。“四图”做“上”的宾语,下句省略“四图”更合乎文言 - 15 -‎ 句式的省略特点,排除D项。原文标点为: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11.D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12.B (应该是杨全先将张道丰等三人定为死罪,之后邵晔才发现他们是冤枉的。)‎ ‎13.(1) 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被削官为民。(“既而”“遂”“坐”各1分,句意1分)‎ ‎(2)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贻书”“谕”“俾”各1分,句意1分)‎ ‎14.邵晔因自己举荐的季随贪赃枉法而受到皇帝处理,(1分)他因为有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得到皇帝的宽恕,(1分)最终只被停止任职。(1分)‎ ‎15.C (“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16.虚实结合。(2分)首联从虚处着笔,哀怨动人的传说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第二联由虚到实,杜鹃啼血染红千山万里,开出满山的红杜鹃,景象悲壮,遗恨尤为沉重。第三联前句写实,月下杜鹃花翠雾笼罩枝条;后句虚写,杜鹃精魂早已乘昔日和暖的东风飞回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意象凄美动人。(4分)(如答拟人、用典、烘托,酌情给分) ‎ ‎17.(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8.C ‎19.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将“涟漪澈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20.①有的雄奇 ②因为这个原因 ‎21.(1)语句③,“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 (2)语句④,删除“严禁”(或删除“杜绝”)‎ ‎ (3)语句⑤,“公共设施”改为“公共场所和设施”‎ ‎ (4)语句⑦,句末应添加“的问题”。‎ ‎ (5)语句⑧,“提供免费代购服务”改为“提供代购服务,免收服务费”。‎ ‎(4分,每改对1处给1分,只指出序号没有修改不得分)‎ ‎22.这是探春的判词。(1分)探春有才,知书识礼有治家才能且有高远的志气,曾在凤姐生病时很好地改革治理大观园;探春虽贵为贾府三小姐,却是庶出之女,生长于贾府日渐衰败之时,没有施展才华的运气。(3分)“清明”两句暗示她的结局是远嫁。‎ ‎【参考译文】‎ 邵晔字日华,他的祖先是京兆人。唐朝末年战乱,他的曾祖邵岳带领族人到荆南拜见高季兴,不被礼遇,于是到了湖南。邵晔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走上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后改任大理评事、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劫贼强盗,全部定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事实。杨全并不采纳,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被关进牢狱查验案情。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削官为民。邵晔由外任调回朝廷,皇帝召见他问话,太宗对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确实值得嘉奖。”赐钱五万,下诏书晓谕天下要以杨全之事为戒。景德年间,邵晔代理光禄卿,担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恰逢黎桓死,他的儿子 - 15 -‎ 龙钺继承父位,其兄龙全率兵抢劫仓库的财物后离去,其弟龙廷杀死龙钺后自立,龙廷兄明护率领扶兰寨兵攻打。邵晔驻扎岭南,将此事上奏,改任缘海安抚使,允准自主行事制定方略。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当初,皇帝诏令邵晔待事变结束后,就以原打算赐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另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邵晔出使返回后,改任兵部员外郎,被赏赐金印紫绶。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下诏令加以免除。他曾经进献《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的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大中祥符初年,邵晔被起用担任兖州知州,上表奏请东封泰山,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了他。等到派遣王钦若、赵安仁筹划封禅一事时,仍兼州事,就任命邵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完毕,越级提拔任命为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四年,改任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广州城濒临大海,每逢海外的船只到岸,常苦于飓风的袭击,邵晔开凿内濠使船只通过,飓风再不能损坏船只。不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