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②在他看来,中国寒食节仪式中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铎、禁火、冷食、再取天火。欧洲的四句斋、复活节仪式中也包含四个结构成分:木鼓、熄火、斋戒、重新聚日生火。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熄火、斋戒、重燃天火。谢伦特人相信在仪式结束时会有一种黄蜂飞来,并射出小箭让举行仪式者捡到,从而结束整个仪式,这就相当于木铎所起的作用。斯特劳斯认为,以上三个相隔万里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似绝不可能是文化传播所致,而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结构模式造成的。‎ ‎③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旧火的熄灭,代表着寒冷季节的结束;新火点燃,则标志着温暖的春季的开始。所以,这一熄一燃传达出季节交替的信息。旧火又是地面的火,新火则是从天上取来的火:这一熄一燃又传达出天与地对立的信息。熄火意味着不用火、吃生食;重新点火则意味着烧火吃熟食。所以,这一熄-燃又传达出生与熟的对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④这些仪式中另一个重要活动是寒食、禁食和斋戒。因为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正是各地都处于日常食物短缺的时候。所以,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 ‎⑤仪式中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其中的音响及其工具,木铎、木鼓敲打以后熄火,象征着黑暗,而重新点火则象征着光明。所以,这些乐器传达出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同时也加强了自然与文化等对立结构的表达。‎ ‎⑥总结以上分析,这些仪式是共同的思维结构的产物,它们分别传达了彼此相通的信息。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如寒食节的举行时间在古代各地曾经是互不相同的,有的在冬季,有的在初夏,后来逐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 ‎(摘编自陈连山《寒食节的文化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 B. 斯特劳斯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节日的仪式中包含有大致相同的四个结构成分。‎ C. 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是四个仪式中都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 D. 寒食节后来统一为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而在古代各地举行时间或冬或夏,各不相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段介绍了中国寒食节仪式以及在欧洲、南美洲地区的三个仪式中的结构成分。‎ B. 文章③至⑤段主要介绍了四个仪式的重要活动内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 C. 文章用来自相隔万里的排除了文化传播可能性的欧亚及南美的不同仪式来论述观点。‎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分析仪式文化的相似性,说明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食节及四句斋仪式中有木铎或木鼓的结构成分,谢伦特人仪式中也有类似结构成分。‎ B. 旧火熄灭与新火点燃的仪式活动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是天与地、生与熟对立的表征。‎ C. 寒食、禁食和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D. 斯特劳斯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具有突破性。‎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人们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意义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研究了寒食节,他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可知,斯特劳斯在《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中对于寒食节仪式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于寒食节意义的认识,并不是人们对寒食节的认知来源于《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的相关研究。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其中对前两个仪式的论述较详细”错误。根据原文③“在这些仪式中最重要的活动是熄灭旧火(地火)和重新点燃新火(天火)” ‎ 原文对“熄火”和“点燃新火”论述较详细,而这两个并不都是前两个仪式。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谢伦特人仪式中也有类似结构成分”无中生有。原文第2段“在南美洲谢伦特人仪式中也同样拥有这四种结构成分:熄火、斋戒、重燃天火”没有提到木铎或木鼓的结构成分。选项表述不准确。‎ C项,“因而也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中国的寒食、欧洲的禁食与南美洲的斋戒都象征着实际生活中的食物短缺。而且,稀少与丰盛的对立还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密切相关”可知,寒食、禁食和斋戒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关系密切,但不能说暗含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选项隐喻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错误。‎ D项,“帮助我们解释了以往无法解释的问题” 夸大其词。原文“以前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现在都可以解释了”说的是“许多”,选项表述不准确。‎ 故选B。‎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航天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航天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已显现。中国正积极建设一张全国地基网,让中国用户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导航服务。随着一年来18颗北斗三号卫星顺利上天,北斗全球系统已现雏形,其应用已到快速发展期,未来将形成庞大产业链。‎ 美国宇航局局长在纪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讲中说,“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谓“太空经济”,是指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也包括太空旅游以及发展中的太空后勤服务,后者可以使商业性的太空旅游成为一个可盈利的商业形态。太空经济规模在5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上千倍,是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经济形态之一。‎ ‎(摘编自《凝聚中国航天智慧,北斗拉动经济发展》,2018年12月19日)‎ 材料二:‎ 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发现,自2000年来,太空领域的投入活动有3/4来自于最近5年。仅2015年一年,就有超过50家风险投资选择投资太空领域,使得2015年的空间风投金额甚至远超之前15年之和。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球共进行了114次航天发射,开创近30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这背后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计划,还有不断成长的民营航天企业。‎ 在国家层面,各国政府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加入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中。近几年军民融合政策的落地,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加入到太空经济发展的队伍里,使得国内太空领域的科技力量加速发展。在国有航天民营化、商业化、常态化的同时,国家未来也会向航天应用大众化发展。当未来航天应用大众化发展后,将会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例如太空旅游业,就是为航天应用大众化而开发的项目。‎ ‎(摘编自中国财经网《万亿蓝海待发掘,“太空经济”将成新风口》,2019年1月10日)‎ 材料三:‎ 我国多地正在挖掘自身比较优势,瞄准“太空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这是吉林、海南、四川、湖北等地近来传递出来的新信号。‎ 近年来,吉林省借助中国科学院的航空航天科研力量和成果,面向太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今年吉林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是推动“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积极参与国家低轨互联网星座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及航天信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进取空间探空“小型运载火箭”项目。该项目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形式,目前,正在长春新区进行总装联调测试和办公条件建设,并拟在吉林境内规划建设发动机总装车间.‎ 除了吉林外,越来越多的省份也开始瞄准航空航天产业,努力挖掘自身潜力,争先恐后抓住面向太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遇。海南省提出,推动文昌国际航天城相关规划编制实施,加快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而拥有众多航天科技研发力量的北京市则提出,争取深空探测等重点任务和项目在京落地。‎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迅速,商业航天前景广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拥有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很大。‎ ‎(摘编自张建《瞄推“太空经济”:中国多地确立面向太空发展航天产业》,2019年2月)‎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射卫星、载人飞船等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都属于“太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最近5年的太空领域投入活动占全部太空领域投入活动的75%,仅2016年一年,就有超过50家风险投资选择投资太空领域。‎ C. 近儿年,更多民营企业借助军民融合政策的实施,有机会加入到太空经济发展的队伍,有益于航天应用民营化、商业化的发展。‎ D. 吉林、海南等地正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抓住面向太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遇,喵准“太空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内用户获得超过现有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导航服务,需借助全国地基网全面建成。‎ B. 太空旅游业将是航天应用朝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尝试,也会成为可盈利的商业形态。‎ C. 2015年的空间风投金额与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说明太空领域已成风投热门。‎ D. 吉林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形式,大力发展卫星及航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促进“太空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1)航空航天科技创新(2)国家战略计划、政策支持民营航天企业(3)地方政府挖掘自身潜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最近5年的太空领域投入活动占全部太空领域投入活动的75%”错误。根据材料一“自2000年来,太空领域的投入活动有3/4来自于最近5年”可知,是2000年以来的75%,而不是全部太空领域投入活动。选项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C项,“说明太空领域已成风投热门”错误。根据材料二“仅2015年一年,就有超过50家风险投资选择投资太空领域,使得2015年的空间风投金额甚至远超之前15年之和。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球共进行了114次航天发射,开创近30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是说明“自2000年来,太空领域的投入活动有3/4来自于最近5年”,强调近5年太空领域得到迅猛发展,而不是明太空领域已成风投热门。选项理解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根据材料一“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可知,航天科技拉动太空经济增长;根据材料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球共进行了114次航天发射,开创近30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这背后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计划,还有不断成长的民营航天企业”“近几年军民融合政策的落地,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加入到太空经济发展的队伍里,使得国内太空领域的科技力量加速发展”可知,国家政策、民营企业的发展成为促进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材料三“我国多地正在挖掘自身比较优势,瞄准“太空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可知地方政府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点睛】信息筛选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诚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一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听见,”妻子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下。’‎ ‎“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寒冷引起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已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点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让读者走进骑桶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B.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小说最后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了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 C.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我”遭遇的残酷打击。‎ D. 老板娘看不见“我”,真正的原囚是太爱她丈夫,不愿他在这么冷的天还得操心。‎ ‎8. 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现代派小说的主旨常是多元化的,请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答案】7. D 8. “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1)生活贫穷(2)没有反抗力(弱小、无助)(3)战战兢兢、自怨自艾,寄希望于别人的同情与可怜,不懂得自救。 ‎ ‎9. (1)揭示贫困者的窘状与困苦,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小人物命运的悲惨;(2)批判有产者的自私与无情,揭示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3)批判小人物自身的劣根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老板娘看不见“我”,真正的原因是太爱她丈夫”错误。根据老板娘先对丈夫说“没有人,街上空空的”,听见我说“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的话后,就对老板说“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这些情节可知,老板娘看不见“我”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没钱卖煤,她不想同情和可怜我。选项理解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根据“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可见“我”的贫穷;由“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可知,“我”是弱小、无助的;由“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可知,“我”总是期望他人怜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观点看法,再进一步阐释观点,最后结合文本分析。切不可脱离原文,要抓住主要事件来探究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本题要求对小说主旨进行多元化的解读。首先小说《骑桶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冬天,一个饥寒交迫的人,骑着空煤桶飞着前去借煤,结果不仅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女主人用裙子扇到冰山区域。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其次,通过“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可知上层社会的冷酷无情,现实世界的冷漠;最后,通过“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可知,底层人物自身存在的性格弱点以及不懂得自救,总是寄希望于他人,这种劣根性也是造成他们命运不幸的内因。‎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 ‎)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日:“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日:“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晓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半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青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金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B. 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C. 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D. 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寸为尺,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中十寻是言其高。‎ B. 缣素,指供作画的细绢,也指书册或书画。缣是双丝的缯,素是本色的生绢。‎ C. 大夫,封建时代指那些居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D. 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常为两个字,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与可画论高明,画技高超。他在画竹前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然后--挥而就,力求神似;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细绢涌进他家里求画。‎ B. 文与可淡泊名利,不喜应酬。他不愿给人画竹,就把自己厌烦的求画者的丝绢抛在地上,骂道要用它做袜子;还让求画者找苏轼画竹。‎ C. 文与可情趣高雅,机敏智慧。他与苏轼书信往来,诗画相和,妙语连珠;把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证明竹有万尺之势。‎ D. 文与可旷放直率,豁达爽朗。他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烧竹笋吃晚饭时,打开信封看苏轼的诗,不禁大笑,口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答案】10. C 11. D 12. C ‎ ‎13. (1)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所以凡是有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2)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先看划线句大意是: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再找断句的标志,此题主要依靠找动词析事件断句:“见此竹”与“废卷”是两个事件,中间要断开;“废卷”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开,A项“见此竹废卷”,B项“见此竹废/卷”都错误,排除AB;“祭桥公文”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在位可以使用多个年号。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项,“把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证明竹有万尺之势”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文与可说“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后来赠苏轼画作时所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只是朋友之间的笑谈,不是为“证明竹有万尺之势”,选项理解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得分点:(1)“见于中”,心里了解;“操之不熟”,“了然”,很清楚;“岂”,难道。(2)“畴昔”,过去;“见”,看出;“亲厚”,亲密、深厚的友情。‎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素衣”旬:陆机《为顾彦先赠知》诗云,“京洛多风尘,素农化为缁”,陆游这里反用其意。‎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 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 B. 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如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C. “闲”和“戏”写出诗人齐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品茗的闲适恬静的心境。‎ D. 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15.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世态炎凉的感慨、对官场的厌倦(2)不被重用的无聊与无奈(3)国家多事的忧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闲适恬静的心境”错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结合作者的爱国思想及创作的背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多么无聊而可悲,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选项说“闲适恬静的心境”理解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 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材料试题,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此题解答时应先联系作者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联系创作背景并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当时奉诏入京,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百无聊赖。再来逐联理解诗句:由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的“薄”“谁令”可知,作者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蹉跎。由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的“一夜”可知,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它暗示了诗人因国事家愁一夜未曾入睡。由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闲”“戏”可知,诗人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实则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由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可知,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此句其实是自我解嘲。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名句名篇默写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作者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 ‎(2)《逍遥游》中说明鹏鸟飞翔时对风的依赖就像舟浮动时对水的依赖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了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风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 霓为衣兮风为马 (6). 虎鼓瑟兮鸾回车 (7). 雕栏玉砌应犹在 (8).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岫 、负、霓、瑟、鸾、雕栏、玉砌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尧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尧山的树总是生长于悬崖峭壁、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它们顽强的种子,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它们在绝境中生长, , 用一种谦卑的姿态迎接生命的阳光。尧山较著名的景点有石人、和合峰、凤凰台、报晓峰、猴子拜观音等。“凤凰台”格外秀丽,它之所以叫“凤凰台”是因为在云雾的烘托下,( );山峰上怪石嶙峋, ‎ ‎,像是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简直让人 。 这一奇景,真值得你去感受一番,好好看看大自然的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曼妙无比。‎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向死而生 千姿百态 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 B. 绝处逢生 形态各异 赞叹不已 鬼斧神工 C. 绝处逢生 千姿百态 赞叹不已 巧夺天工 D. 向死而生 形态各异 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 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成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 B. 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 C. 因为它们顽强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 D. 因为它们的种子从花岗岩的裂缝中顽强地成长出来,汲取土壤石头中的养分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 B. 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振翅欲飞的凤凰 C. 整个石峰被周围幽谷中的林木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 D. 周围幽谷中的林木把整个石峰包围遮掩着,如一凤凰振翅欲飞 ‎【答案】17. D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向死而生” 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绝处逢生”形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希望。此处指树在绝境中生长,生命力顽强,选用“向死而生”;“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此处指怪石形状各不相同,选用“形态各异”;“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此处赞美看到的怪石美妙,选用“叹为观止”;“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也可以用来形容自然景物的精美或神奇。此处用来形容大自然的神奇,选用“鬼斧神工”。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划线句“因为从花岗岩的裂缝中生长出来它们顽强的种子”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语病。‎ A项,“种子……成长”不搭配,“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改变原句主语,使用被动句式,造成与上句不连贯。选项错误。‎ C项,“土壤石头中的养分被汲取”改变原句主语,使用被动句式,造成与上句不连贯。选项错误。‎ D项,“种子……成长”不搭配。选项错误。‎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上文描写的对象是“凤凰台”,本着主语一致性的原则,本句主语应该是“山峰”,排除AD;这是一个比喻句,“山峰”作本体,喻体应该是“凤凰”,“振翅欲飞”作“凤凰”的定语。C项,表达为“山峰”“振翅欲飞”,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B。‎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补写衔接题(补写词语),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提供几个词语,放在文中合适的位置。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是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各个句子的意思和句意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明白所给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填入合适的位置。‎ ‎20.下面是某高校图书馆关于禁止占座的通告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读者离开阅览座位超过30分钟,不带走随身物品的就是占座;真是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可以自行挪开占座物品或要求占座的同学空出被占用的座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时不时清理占座物品;被清理的占座物品要是丢了或损坏后果自负。‎ ‎【答案】①“就是”改为“视为”;②“真是”改为“确实”:③“时不时”改为“不定时”,④“要是”改为“如果”;⑤“丢了”改为“丢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①“就是”太肯定,根据语境不能确定是“占座”,所以就把这种现象“视为”占座;②“确实”表判断,此处是判断语境,比“真是”更符合语境;③此处根据语境是没有固定时间的意思,所以用 “不定时”;④此处是假设的语境,所以用表假设的词“如果”;⑤“丢了”是口语,此处应该用书面语“丢失”。‎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右图是某学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图,请把其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答案】首先选择主题,再制定计划,然后进行网上搜索,看是否达到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目标,教师进行指导,上搜索,达到目标后进行交流共享;如果达到目标,就直接进行交流共享。‎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两个细节,一是“网上搜索”之后,分出“达到目标”和“未达到目标”两种情况;二是 ‎“未达到目标”经“教师指导”后再返回“网上搜索”的环节。‎ 四、写作(60 分) ‎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精神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前赴后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这一思想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你如何看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圣人处无为之事”?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处无为之事,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老子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提倡“无为而治”。这是一种超脱豁达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钟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正如庄子所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论语》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道家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李村中完成巨著《殷历考》,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道家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所有。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解答此类问题,必须认真审读材料,准确立意。分析材料发现,材料提供了儒家和道家有代表性的重要思想,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材料还给出了“这一精神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前赴后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一思想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明确的带有感情倾向性的阐释,即分别挖掘儒道两家思想中的积极意义。据此,考生可以作如下解读:在立身处世方面,儒家提倡要积极寻求能为世所用得到机会,表现出一种进取精神;道家认为应顺应自然规律做事,不强行制定违背自然规律的指令,提倡“无为而治”。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两家都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据此,考生可以写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著前行,锐意进取,有担当精神,不轻言放弃;可以写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还可以将两家思想结合,写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建议考生从“儒道互补”的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 ‎1、迎难而上,奋发有为。 ‎ ‎2、超然面对,沉淀性情。 ‎ ‎3、儒道互补,人生最高境界。‎ 参考素材:‎ ‎1、从王成高喊“向我开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不惜流血牺牲,忘我奋斗奉献。在国家急需石油的年代,大庆工人王进喜用奉献和执着站立成铁人;在和平年代之中的危难关头,消防战士们给我们最美的逆行背影……为难为之事,铸就了中华民族顶风冒雨的钢铁脊梁。‎ ‎2‎ ‎、在人人都认为改革开放有违社会主义的时候,党中央克服重重阻力,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于是,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史诗般的进步让人叹为观止;嫦娥奔月,蛟龙下海,墨子升空,新时代的发展当惊世界殊。为难为之事,使华夏神州历经沧海桑田,屹立东方。‎ ‎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批科研人员,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克服艰难险阻,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突破技术难关。当今的海水稻喜获丰收,天眼开启,探秘苍穹,助力中国号劈波斩浪,驶向更为宽阔的彼岸。‎ 结构示例:体裁:议论文。题目:“处无为之事,而后有为”。开篇亮明观点: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主体部分,先分析道家“圣人处无为之事”蕴含的人生态度,即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然后过渡段“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再阐释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的有为思想;最后以“儒道互补”的态度倡议青年人抓住机遇,积极入世,为国家做出贡献。结尾再次呼吁,扣题。‎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