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一弱项提优卷10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的提点判定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一弱项提优卷10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的提点判定含解析

弱项提优卷10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的提点判定 ‎『提优利器』‎ 诗歌阅读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句子的能力,一般是考查整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时也考查重要诗句赏析。试题综合性较强,融内容理解、情感把握、语言赏析于一体,稍不留意,就会判断错误。诗歌表达具有强烈的简洁性和跳跃性,阅读时需要采用“提点法”准确解读丰富的诗歌内容,即读后要明确五点:什么样的人(诗人)在什么境况下(处境)怎么写的(艺术手法)什么(事情或事物),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情思想(感情)。2018年、2019年高考这一题均以“四选一”的形式出现,与“五选二”比较,考生思考判断的内容略有减少,但“提点判定”的要求更为突出。熟能生巧,同学们,来练一练吧!‎ ‎『小试牛刀』‎ 一、(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呈现提点判定过程)‎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B项,“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一条线,一片白水波光闪烁。‎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 ‎ ‎ ‎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之情;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语言雅丽而平整。②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描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 12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贼退示官吏①(节选)‎ 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注] ①代宗广德元年,蛮族盗贼攻入道州,把城内的财物几乎抢劫一空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进犯道州的边境而退。此时元结任道州刺史。‎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租赋税有固定期限,日上三竿还能安稳酣眠,写出了诗人一身轻松、尽享隐逸之乐的状态。‎ B.第七、八两句写道州城池太小,老百姓贫苦不堪,连贼人都对他们怀有同情之心,无意洗劫。‎ C.“迫之如火煎”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眼见百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而心急如焚的心理状态。‎ D.诗人想辞官归隐,与一般隐逸者向往田园山水志趣不同,更多的是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抗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本题需要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项,“直抒胸臆”错,该句指陈实事,描写了官府横征暴敛、陷民于水火的情景。‎ ‎4.这首诗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三例加以赏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昔日“井税有常期”和如今“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②“城小贼不屠”与官吏“迫之如火煎”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③官府横征暴敛和诗人宁愿辞官归隐对比,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④昔日的太平与现在的纷乱对比,突出时局的动乱;⑤过去的诗人尽享山林之乐,而现在的诗人备受为官之苦,突出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解析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指出该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比如,①昔日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对比中突出了官吏的横征暴敛。②县城太小又贫困蛮夷无意洗劫与如今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的对比突出官不如贼,暴虐无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官府横征暴敛的不满。‎ 三、(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 12 -‎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第六句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是烛光纵横飞溅。可结合全诗来理解。‎ ‎6.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于是饮酒庆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酒”是诗歌中的重要物象,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的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西河·天下事 王埜①‎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②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③归来未?‎ ‎[注] ①王埜(yě):南宋末年诗人。因与宰相不和被罢职闲居。②陵图:宋理宗端平元年,朱扬祖、林柘进《八陵图》,提醒君王不忘故国。③张骞:西汉名将,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方归。‎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 A.本词塑造了一个虽心忧家国,但年老体衰,罢职闲居,心灰意冷的老者形象。‎ B.“天下事”一句,领起全词,表达了词人无比深沉的忧国之思,读来苍凉悲愤。‎ C.多少志士仁人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荒草野茔,引发作者深切的哀叹。‎ D.中片道忆当年秦淮吊古事,在西风中抚剑感伤,听见涛声微荡,不禁心潮起伏。‎ - 12 -‎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心灰意冷”错,应是壮心不已。‎ ‎8.这首词有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全词进行赏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沉郁、悲怆。采用三叠词调的形式,一咏三叹,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表达渴望抗敌复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愁与愤懑。②慷慨、激烈。开头责问苍天,结尾呼唤英雄,情感饱满激荡,振聋发聩。③凝练、含蓄。运用陵图和张骞的典故,言已尽,意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的家国之爱及无处诉说的悲愤心情。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形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一咏三叹,将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萦回不尽。多次运用反诘句式,频频扣击读者心弦。主旨表达含蕴深曲,耐人寻味。‎ 五、(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dī)陌:代指襄阳。‎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该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对时间的理解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并非对过去赏雪景的回忆,原文应译为“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鼓励,相互怀念”。‎ ‎10.辛弃疾的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 A 解析 ‎ - 12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并非感叹人生的短暂,应是用苏轼的旷达来共勉;C项,应是表达对路途艰辛的担忧,并未望其早归;D项,是对友人的激励和劝勉,并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怀有一种愧疚之情,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所以选项中“宠辱皆忘的态度”的说法有误;另外诗歌没有详细描述聚会的场景,对于“闲适的情趣”只进行了简单的刻画。‎ ‎1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答: ‎ ‎ ‎ 答案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解析 ‎ - 12 -‎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根据对题干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自愧”、韦诗“自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但是从不同点看,韦诗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对自己未能使百姓康乐的惭愧,而白诗则是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百姓的哀悯,对统治阶级的指责,对百姓饱受疾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愧疚。‎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 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 ‎14.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阵阵,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刻画了竹子的动态美。‎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①下 ‎[元]张野②‎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萧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 12 -‎ ‎[注] 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下阕“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②张野:由宋代入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③漫:空,徒然。‎ ‎15.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中“水龙吟”是词牌,“酹辛稼轩墓,在分水岭下”是其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 B.词作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怀念辛弃疾收复失地的英雄丈夫之气、凌云悲慨之气,从而引出下边对辛弃疾经历的追述。‎ C.“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空洒清泪,作者借辛弃疾表达了江山易主的悲愤之情。‎ D.“星斗撑肠”三句赞美辛弃疾的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胸有星斗,词如云烟,笔力纵横,其文才千载之下,无人能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上片前两句通过设问”不对,应为前两句与下文构成设问形式。‎ ‎16.“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辛弃疾的词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一座高峰。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6分)‎ 答: ‎ ‎ ‎ 答案 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意象,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又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无奈。‎ 解析 题目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答题时首先概括意象,然后分析意境特征和手法,最后分析情感。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湖烟”等自然意象,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另外本词还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屈于异族统治的无奈之情。‎ 九、(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7~19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 12 -‎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18.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的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用一支毛笔画成,巧夺天地造化。这两句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项,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不拘泥于外表的摹画。‎ ‎19.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 ‎ ‎ ‎ 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也就抓住了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 12 -‎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20.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理解有误,应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1.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 答: ‎ ‎ ‎ 答案 ①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先要明了题干中的要求,然后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本题,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并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联系《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可知作者以杜鹃啼鸣的悲凄来渲染谪居之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诗人被贬后痛苦难耐的心情。‎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疏雨 韩偓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①非无济世才。‎ ‎[注] ①傅野:殷代名相傅说曾筑室于傅岩之野,后用“傅野”借指贤人隐居的草野。‎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的,“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 - 12 -‎ B.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蕴含了诗人的感受。‎ C.诗人卷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 D.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理解错误,从尾联的句意来看,这一联流露出的应是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与无奈。‎ ‎23.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二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诗歌前两联描写环境的清幽和谐,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最后分析效果。“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诗歌前两联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颈联“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表达了诗人想扶持危难中的百姓,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尾联“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十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24~25题。‎ 除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 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2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 12 -‎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还是忧愁、幸福还是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可见,“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后面“愁”的所有原因。‎ ‎2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来诗的“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王诗的“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具体是鉴赏诗歌意象的异同。解答此类题目,要紧紧抓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来分析作答。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具体分析,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      『提优点拨』(教师独具内容)‎ 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得比较全面,基本涉及诗歌鉴赏的所有方面,在判断选项的过程中,应当一字不漏地找出各个选项涉及的信息点,然后从选择题设置易错点的角度进行判断。这类试题,需要考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围绕意象分析概括表达手法,还要结合诗人生平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1.看诗题,准确理解诗句内容 选择题考查重心在于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上,命题者往往采用错位、强拉硬拽、无中生有的方式进行似是而非的干扰,造成考生理解错误。在阅读时,首先要抓住诗歌题目,明确诗歌的写作对象或事件;其次抓住诗句中的意象特征翻译诗句,概括形象性格和感情或事件的特点,从而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最后将选项中的命题点和对应诗句理解比对,自然可以判断选项正确与否。‎ ‎2.明手法,赏析判断表达效果 命题者在表达手法上往往采用错说、多说、漏说或手法与效果不一致的方式设置干扰项。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常用的表达手法,能够对选项中出现的艺术手法结合原诗仔细判断;分析意象,不离意境,具体深入地揣摩表达手法的艺术效果。‎ ‎3.知作者,精准把握思想感情 - 12 -‎ 命题者在情感态度上往往采用故意错解情感内涵或错解表达意图的方式设置干扰项。这就要求学生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要求,结合作者经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要特别注意诗题和诗后的注释),对诗句的意境、氛围、基调仔细判定,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对选项的干扰点精准判定。‎ ‎『回顾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想一想刚才做题中运用的阅读和解题技巧并写下来,感知提优利器的美好。‎ ‎①阅读选择题: ‎ ‎ 。‎ ‎②形象概括题: ‎ ‎ 。‎ ‎③景情分析题: ‎ ‎ 。‎ ‎④语言(手法)赏析题: ‎ ‎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