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 ‎、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 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 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 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 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 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 ‎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说“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可见“之”指代的是“人,诗意地栖居”。B项,过于绝对,原文说“《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而非选项中所说“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并没有说“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是为了证明“《诗经》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B项,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并没有直接证明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养活 吕润霞 公公和驴,究竟谁养活谁,这个问题不宜早下结论。 ‎ 天麻麻亮的时候,公公就起来了。公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驴可还没起来哩,四仰八叉地躺着。见是公公进来,便会打个响鼻骨碌了起来,站在一旁有些迫不及待。公公先是把驴昨夜吃剩的草秸清扫到旁边,再把背篓里剩下的拌了面食的草料倒进光溜溜的土槽。驴便大口大口咀嚼起来。公公接着铲起散乱一地的驴粪蛋,扫净驴圈的每一个旮旯——包括驴蹄子下面。那被驴尿浸湿了的地方就洒了细碎的土,再匀匀地铺开。公公挑着两篓子驴粪压进地头回来,婆婆的罐罐茶已经咕嘟咕嘟叫了半天。 ‎ 公公没牙,一颗牙也没。公公三十来岁的时候,常常牙疼,村里有好心的,让他噙一噙麝香。公公听那好心人的主意,却把一嘴牙全给毁掉了。因此,尽管婆婆煎的油饼酥软酥软的,公公也得用他磨光了的牙床就着茶水,才能够把一个油饼囫囵进去。‎ 日头半杆子高了,公公给驴新拌了一背篓草料,就开始清扫驴的二院子。二院子与里圈连在一起。清扫干净了,草料填好了,公公拉出驴拴在明槽上,又会重新打扫一遍早晨刚扫过的里圈。 ‎ 给驴饮水以前是个愁事。山上水少,井里一次连水带泥吊不上半桶,人吃都成问题,公公只好到弯沟里去挑泉水。让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可真是件危险的事。一是弯沟的路太难走,地势陡峭,更何况公公的腰也有毛病,而且还很严重。也是三十几岁的光景吧,农业社里背麻袋,一麻袋玉米背到半山的时候,公公脚下一哧溜就跌倒了,瞬间就把腰给闪了。闪了腰的公公再也没有直起过身,从此成了弓字形。可以想象,弓字形的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有多悬啊。现在好多了,硖里的女婿前年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弓字形的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了。‎ 中午饮了驴,伺候驴的事,算是告一段落。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公公又会为他的驴忙活开了,无非还是:拌料,扫圈,饮水。直到天黑把驴再关进里圈去。如此累计,就可以估算了:一天里,公公有大半天的时间在伺候他的驴。‎ 隔三岔五的,还要给驴铡草。别的人家摊子大农活多,养两三头牲口,还有铡草机。公公和婆婆用的仍旧是老铡刀。老两口一人送草一人铡草,折腾大半天才能为驴铡够三五天的草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一起一蹲,一弯一直,都是在为难公公。为难是为难,公公可从没说过一句为难的话。公公常埋怨的一句话是:你这个驴么,咋就越吃越瘦了!公公就是想不通,他自个儿胖不了是因为大半辈子吃稀烂饭的缘故,牙口好好的驴,怎么尽吃好料不长膘呢,莫非是地里的活干得太少了? ‎ 说实话,公公的驴是干活少了些。公公和驴一共种了四亩地。四亩地分成了四坨:一坨种胡麻,一坨种洋芋,一坨种玉米,最大的一坨种麦子。除了老两口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说是乡下土坊炸的油香,自家种的洋芋和玉米新鲜。公公婆婆加上城里的儿子一家,一年统共也吃不了多少粮油和蔬菜。如此说来,这四亩地,可种可不种。问题是,公公不舍,公公非种不可。 ‎ 这四亩地,公公的驴先前是和下庄亲房的一头乳牛一起耕种的。乳牛后来做了妈妈,就不跟别的牲口搭伙了。随后,公公的驴就有失业的意思了。硖里的女婿家有两头大乳牛。不管种啥,只要女婿牵来他家的大乳牛,呼啦啦半天就将事情弄得利利落落的。‎ 公公种不了地,公公依然是个庄稼人;驴不耕种,驴毕竟是养活人的牲口。问题大概就在这里:驴不养活人,反倒让人养活驴。所以,这驴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变得危险了。不定哪一天城里的儿子发话,让公公老两口到城里生活,可怎么办?  ‎ 公公就这样守着他的驴。守着驴就像守着根据地,即使时间长了去城里看孙子,也是老两口轮流着去,说牲口是离不了人的。公公总是不肯随儿子从山里出来,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坚持,要在山里,养活他的驴。就像当初,驴养活了他们一家。‎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公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反映了公公对驴的用心照料,也刻画出公公勤劳质朴的形象。‎ B. 文章用补叙的手法写公公三十几岁的时候因挑水闪了腰,是对后文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做出了解释说明。‎ C.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在农村的传承,如公公种地除了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女婿会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让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 D.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极富生活气息,为读者呈现出农村朴实本真的生活状态,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5. 文末说“他一直在坚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坚持”的理解。‎ ‎6.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公公和驴谁养活谁是一个“问题”,并且还“不宜早下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1)公公坚持要在山里生活,自己耕种土地,养活自己的驴。‎ ‎(2)这也是公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脚下这片土地的坚守。 ‎ ‎6.‎ ‎ (1)从文章内容来看,不仅是公公养活了驴,驴也养活了公公,这的确是一个“不宜早下结论”的问题。‎ ‎(2)文章开头就这样写,暗示了本文的主题:农村人与牲口的关系与其说是主仆,毋庸说是家人。家人之间没有谁养活谁的话,而是彼此依靠,不可割舍。这恰是农村人朴素情感的最好呈现。‎ ‎(3)从文章的结构来说,作者在把这句话放在开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公公三十几岁的时候因背麻袋而闪了腰”,这一部分内容运用的手法是插叙,不是补叙。‎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根据语境,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表层上,从语境“公公总是不肯随儿子从山里出来,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坚持,要在山里,养活他的驴”,可见公公的“坚持”是指要在山里生活,自己耕种土地,养活自己的驴。深层含义可以联系本文的主旨是想表达农村朴实本真的生活状态,可见深层含义可以理解是指公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脚下这片土地的坚守。‎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安排技巧。做这题首先要看句子的位置,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公公和驴,究竟谁养活谁,这个问题不宜早下结论”,就可以思考单独一段在开头出现如果不是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很可能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的;然后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全文内容不仅写了是公公养活了驴,而且还写了驴也养活了公公,所以这的确是一个“不宜早下结论”的问题。根据这个可以分析农村人与牲口之间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暗示了本文的主题,这恰是农村人朴素情感的最好呈现。接着可以从结构安排的效果角度分析,“公公和驴,究竟谁养活谁,这个问题不宜早下结论”出现在开头,读者首先回想到底是谁养活谁呢,从而能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安排技巧,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结构、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扣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十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 ‎ 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B. 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08年短暂回落后一路上扬,在2015年达到峰值,企业共计166家。‎ C. 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大于中国,但是近两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D. 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 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资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 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 人工智能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各行业出现严重的失业。‎ E. 人工智能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9.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答案】7. B 8. CD ‎ ‎9. 企业角度:①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②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积极投入原创技术研究。‎ 个人角度:①积极理解、跟踪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②学习掌握 新技能,提升自我,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潮。‎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分析图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是新增AI企业数量为166家而不是AI企业总量。‎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无中生有;D项,“各行业”扩大范围。‎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札。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日:“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①,而恒事屡空。闻构宇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日:“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日:“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五年,又为国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其年以本官假节,权摄北兖州事。大通元年,卒,时年八十五。昭明太子为举哀,赙钱十万,布百匹,并使舍人王颙监护丧事。又与前司徒左长史殷芸令日:“北兖信至,明常侍遂至殒逝,闻之伤怛。此贤儒术该通,志用稽古,温厚淳和,伦雅弘笃。授经以来,迄今二纪。……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往矣知何!”‎ 山宾累居学官,甚有训导之益,然性颇疏通,接于诸生,多所狎比,人皆爱之。‎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珥金拖紫:形容官位显赫。‎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宾首膺其选 膺:承当 B. 治差已久 差:病愈 C. 此贤儒术该通 该:应该 D. 迄今二纪 纪:十二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开端。‎ B. 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中国古代帝王用年号纪年,为了避免混乱,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是其谥号。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D. 权摄,指暂代官职。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或兼任官职意思的词语,还有“假”“兼”“领”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山宾聪明早慧,博学知礼。七岁便能讲清楚事物的是非道理,十三岁博通经书传注,服丧恪尽礼节。‎ B. 明山宾体恤民情,仁厚宽容。昭明太子分外肯定他能体恤民情,不计得失,因此出资帮助他修房子。‎ C. 明山宾淳朴老实,恪守诚信。山宾卖牛本已成交,他却告诉买主,牛曾经生病,可能旧病复发。‎ D. 明山宾性格通达,平易近人。他长期担任学官,给了学生很多有益的教导,与学生交往亲切随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瘸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明山宾)服丧期满,州中征用为从事史;他的哥哥明仲璋被经久不愈的病缠绕,家境贫穷,明山宾于是求取官职(来接济家庭)。‎ ‎(2)当初,明山宾在州府时,所管辖的平陆县歉收,(他)开仓放粮来赈济民众。‎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C项,“该”,结合后面内容“志用稽古,温厚淳和,伦雅弘笃”分析可知,应该译为完备。‎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B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普通”就是梁武帝的第二个年号。‎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日”分析可知,“出资帮助他修房子”原因分析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1)补充句首主语“明山宾”,“辟”译为征用,“婴”译为被……缠绕,“乃”译为于是。(2)“部”译为管辖,“稔”译为庄稼成熟,“赡”译为赈济。‎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 更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①‎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藏;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动景与静景相结合,先声夺人。‎ B. “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 C. 上阕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D. 在上阕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阕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 E. “新堤路”一句以问作结,表达词人期待偃湖早日落成的心理,希望在此山间,更添烟水潆潆的新景致。‎ ‎15. 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案】14. AC 15. 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①上片重点写雄: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②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A项,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写灵山飞动的态势:忽而西驰,忽而奔东,势若万马回旋,“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错。C项,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啊。“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内容的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分析表现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内容,结合词内容“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分析,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本词上片写景由远至近,由大至小,景已写足。如写山似奔马 ,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下片一反上片的写山之“形”而转写山之“神”,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可见稼轩的磊落胸怀,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新奇健雅,韵味无穷。最后,以景结情。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元嘉草草 (2). 封狼居胥 (3). 赢得仓皇北顾 (4). 人生如梦 (5).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嘉”“胥”“赢”“仓皇”“尊”“酹”。‎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 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②文物鉴定专家提出,市民收藏古玩,一定要多看多摸索,绝不能按图索骥,完全照搬书本。‎ ‎③目前,移动电子支付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有逐步取代现金支付的趋势,甚至有人断言纸币支付可能会成为明日黄花。‎ ‎④一年一度的智电汽车投资者大会日前在我市召开,相关行业的精英们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共论智电汽车发展新趋势。‎ ‎⑤任何决策的过程都应该是集思广益的过程,如果除专家外,旁人都不容置喙,那自然就成“一言堂”了。‎ ‎⑥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前面的“从根本上”语意重复。②按图索骥:意为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借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正确。③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正确。④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此处望文生义。⑤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正确。⑥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贬义词。此处感情色彩误用。‎ 点睛: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面临困境,已有单车公司退出了市场,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着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B. 如果说数字化阅读存在着将文化经典碎片化的问题,那也不是数字化阅读本身的错,而是少数网络写手对传统经典断章取义的改写。‎ C. 《舌尖上的中国Ⅲ》讲述的河南三门峡的“穿山灶”,可同时放置七口锅,蒸煮炖焖并且保温,能很快做出十碗席,是一种十分高效的烹饪方式。‎ D. 浙江卫视推出的纪录片《爱上中国》用他者视角,以真实客观的画面语言解读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项,并列不当,“生存困难”包括了“人员离职、资金短缺”。B项,成分残缺,应在“改写”后面加上“造成的”。C项,主宾搭配不当,主语“穿山灶”和宾语“烹饪方式”搭配不当,可以将“烹饪方式”改为“灶台”。‎ ‎19.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老李对儿子的语文老师说:“令郎这次能在国学大赛上获奖,全都仰仗您的教导。”‎ B. 成人仪式前夕,班长精心策划了一堂班会,采用多种形式,共庆我们的十八华诞。‎ C. 罗教授近日将莅临我校就高考改革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请同学们务必准时参加。‎ D. 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恰逢她有课失陪,我只好闲逛校园,回忆过往的读书生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A项,“令郎”:指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使用不当;B项,“华诞”:称伟大的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此处使用不当;D项,“失陪”:客套话,表示自己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多指中途先走。放在此处不合适。‎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但事实上,①____ ,因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忘记初心,②____,而是因为走的那个人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正因为这样,不管他走的路程是远是近,他都把初心丢掉了。初心难得,是因为遗忘,也是因为对生活的妥协。但也正因为难得,③____。‎ ‎【答案】 (1). ①人们很难不忘初心 (2). ②不是因为走的路程太远 (3). ③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等分析可知,人们很难不忘初心;②处结合前面纪伯伦说的话分析可知,忘记初心,不是因为走的路太远;③处结合本语段的中心话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难得”等内容分析可知,我们应该不忘初心。‎ ‎.....................‎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在逻辑关系或推断上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大凡成功人士,都把探求真理、解决社会问题当作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可见,探求真理、解决社会问题是唯一推动一个人学习进取的强大持久动力。这两个动力伴随一个人始终,他就会有大的成就。但现在我国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不到自然,在中学阶段接触不到社会,他们整天呆在教室里刷题,在人生动力上一定会出问题。这是我们中国的教育需要反思的。‎ ‎①探求真理、解决社会问题不一定是推动一个人学习进取的强大持久动力。‎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答案】 (1). ②这两个动力伴随一个人始终,他不一定就会有大的成就。 (2). ③他们整天呆在教室里刷题,在人生动力上不一定会出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段中表述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如“探求真理、解决社会问题是唯一推动一个人学习进取的强大持久动力”,探求真理、解决社会问题不一定是推动一个人学习进取的强大持久动力;如“这两个动力伴随一个人始终,他就会有大的成就”,“……就……”过于绝对,这两个动力伴随一个人始终,他不一定就会有大的成就。“他们整天呆在教室里刷题,在人生动力上一定会出问题”,“……一定会……”表述过于绝对,他们整天呆在教室里刷题,在人生动力上不一定会出问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出现的“琅琊山”、“琅琊阁”等名称也受到热捧。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引发网友热议;此外,各地跃跃欲试地想和“琅琊”攀亲戚,为争“琅琊”地名而费尽心机:安徽拿出了欧阳修的诗句;山东人拿出了《水经注》中的记载;而《琅琊榜》的大梁国都就在金陵,江苏也可能要过来争一争……‎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有一种改名叫买椟还珠 虚拟世界里《琅琊榜》英雄的排行,让这些英雄走进观众生活;现实生活中各地为争“琅琊”之名而费尽心机,本质上是追名逐利;追名逐利本无可厚非,但若因短视而导致“名”微“利”寡,何异于买椟还珠? ‎ 诚然,那些执政者是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然而,这种不在自身软硬实力上下功夫而在所谓的潮流上做文章的做法不可能让消费者埋单。也毫不否认,改名或争名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关注,然而,这样的做法即使可以获得暂时性的关注,但真的就可以引发游客欣然前往吗?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是当下取得了所谓的眼球经济,当大众对《琅琊榜》关注的热情逐步消减时,那“琅琊”之名是不是也就时过境迁呢?倘若不久后又有一部电视剧像《琅琊榜》一样的热播,那是不是又要追风而改名呢?‎ 一个城市没有像样的古迹不丢 人,丢人的是不去提升自身的 软实力而盲目去追逐的潮流;一个风景区没有电视里的名字不丢人,丢人的是降低自身身价去俯就所谓的眼球;深圳是一个没有大山的新兴都市,但这并不妨碍深圳市成为全国登山运动的领跑城市,深圳在把弱项变成了强项的同时,把身外文化变成了人格文化,并使之成为深圳的软实力;法国地中海沿岸从来都是世界最火爆的旅游景点,但它从来没有追逐所谓的潮流去改名,甚至有意无意地忽略文化古迹,这一方面是其硬实力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不同文化种族的人可以尽情享受海帆、碧波、白帆、美食;正是这种为旅客着想的温馨使世界各地的旅客慕名而至。‎ 可见,能吸引游客的是景点自身有无相应的软硬实力,而不是所谓的改名或换名;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的事件,说白了就是当地管理部门尸位素餐;风景区管理部门要做的是如何在软硬两个方面下功夫;而不是追“风”逐“潮”;在“软”的方面,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游客在游历美景的同时接受精神的洗礼;在硬的方面,与景点相关配套的设施要跟上,让旅客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进而让游客恋恋不忘;在树立了良好口碑的同时会让游客蜂拥而至。 ‎ 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地方的景致,这些景致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当“会峰阁”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改名为“琅琊阁”时,庸俗的潮流淹没的可不仅仅是会峰阁!如果我们对这类现象视而不见,那伤害的不仅是景区与游客,更是伤害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期待,“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这类事不再出现在中华大地!‎ ‎【解析】试题分析:这样的事件材料,首先确定自己是赞同还是反对,然后考虑为什么赞同或者为什么反对。舆论常常指责观众浮躁逐丑,也许有些冤枉了。不可否认,有些观众确实以愚为乐、低俗逐丑,但那绝对不是观众状况的全貌。在资讯发达快捷、传播渠道畅通无阻的互联网时代,一部艺术过硬、质量上乘的作品,要错过市场成为遗珠之憾,还真不那么容易。这几年的影视市场,已经有很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一些没有大牌明星加盟,没有巨额预算,没有炒作,甚至极少宣传的作品,依靠实力说话,最终成为票房和收视黑马。从黄渤的小人物系列电影到徐峥的“囧途”系列,从《士兵突击》到《琅琊榜》,他们所体现的专业精神、敬业态度和质量意识,应该成为影视市场,乃至整个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普遍浮躁的文艺生态里,也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坚守思想和艺术追求,埋头苦干、默默耕耘,以创作精品为目标,奉献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考生可以根据观点进行立意:赞同,可以借势而为。不赞同。要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发挥本地文化优势。切勿为争抢而冲昏头脑。‎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生活中的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影响评价类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作文,但是最关键的是根据对材料中的现象立意,例如影视作品热播之后引起了人们和各地对琅琊等一些专属地名的争议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要透过现象本质进行合理的立意,这种现象考生可以根据人们对文化人士的浮躁心理进行立意,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