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本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本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本部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全卷120分钟,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 ‎①上个世纪,不少中外知名学者如汤因比、梁漱溟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断言中国文化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希望。1988年,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名家名言的确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向我们这一代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儒家智慧解决问题,则何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如果我们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尽,何以能够除去他人瓦上霜?何以证明儒家智慧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生存之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 ‎②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比如,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比如,我国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孔子的“富民”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那么孔子的智慧不足以服人,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可见,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终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 ‎ ③当然,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无论解决何种社会问题,除了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外,还必须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包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才是圆满无缺的儒家智慧。‎ ‎④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慧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展现儒家智慧,是我们瞻望儒学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大愿景。 (摘自《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B.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C.作者批评了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 D.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第一自然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旨在提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为后文阐述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张本。‎ B.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也”字承上启下,说明儒家智慧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 C.第二自然段按照提出问题(怀疑儒家智慧),再分析问题(为何怀疑儒家智慧),最后解决问题(正名儒家智慧)的思路展开行文。‎ D.第一自然段接着立足现实,从反面切入,通过假设分析,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如果我们能以儒家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那么就可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 B.人们指责和批评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C.如果我们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D. 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走向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修鞋的女人 吴小冰 ‎①鞋修得多了,便和修鞋的女人熟稔了起来。‎ ‎②像人们正常上班一样,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地来到街边的那棵松树下,轻轻地放下木板凳,摆上修鞋用的架子,然后熟练地打开工具袋,一天的工作准备就绪了。她的工具袋破破烂烂,可有两样东西干干净净:一双给顾客穿的棉拖鞋,一把修好鞋后用来擦鞋的细毛刷。‎ ‎③不知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的人缘佳,一般情况下都是客等她而不是她等客。只要她一坐下去,找她修鞋的人就走了上来,她一干就是一天,除了中午吃个便当之外,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手,累得直不起腰。‎ ‎④家人每每要修鞋子,大多让我代劳,反正顺路,顺便可以和那女人搭搭讪,我倒是挺乐意。我想,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的愿望,即便没有语言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沟通。就这样,我有机会知道了那修鞋的女人的情况。‎ ‎ ⑤女人告诉我,她来自四川广安,到海丰已经十多年了,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基本的海丰话都会说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个陌生的人,可见那个地方是宽和的;一个陌生的人能被一个陌生的地方所接纳,可见那个人是随和的。我想,对那修鞋的女人来说,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况吧!‎ ‎⑥上线六元,换底八元,擦油两元……她童叟无欺,遇上讨价还价的,她就将就些;遇到大方的顾客不用找零钱的,她也是高兴地接纳。她说:“人都是感情动物,无所谓聪明无所谓愚笨,不斤斤计较,也就过去了。我们干手工活的,多少都愿意赚。”她的话,纯朴而实在,却是生活的哲学。她每天的生意都那么好,似乎总有修不完的鞋。相反,她对面的同行却门可罗雀,常常是眼巴巴地看着她忙得不可开交。难道,是她的技术好,还是她不锱铢必较?修鞋的功夫,聪明的人也许学一阵子就掌握了,而做人的艺术,却是一辈子都学不够的啊! ‎ ‎⑦这个修鞋的女人不知修过多少双鞋子,一针一线,一锤一挑,她都是那么娴熟,她一个活儿一个活儿的接,一双鞋子一双鞋子的修,连头都顾不得抬一抬。无论男女老少,再破的鞋子在她手里都修复如初,再硬的鞋底她都能自如地穿线,那个功夫,简直就是魔术表演。顾客往往从头到尾把鞋子看了一遍,用手去拉扯了一番,才把它穿在脚上,顺便蹬一蹬地,再欣赏了一会儿才收回眼睛,然后付了钱满意地走了。我一般是傍晚下班后才去修鞋的,因而常常成了她那一天的最后一个顾客。这样,我和她的闲聊便多了起来,对她的了解自然也多些。‎ ‎⑧‎ 在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中,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是幸运的。她告诉我,她的丈夫在做建筑工,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而且还是名牌大学呢!家乡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日子过得相当不易。我仔细地看了看她的手,那是一双扎满了布条、沾满了油污而且变了形的手;我看了看她的脸,竟然辨不出她的脸是长满了斑点还是蒙上了尘土,黑得比她略带褐色的眼珠还黑;我又看了看她的头发,竟然白的、灰的、黑的、褐的、黄的、红的都有,简直就像五色线。我心里暗暗地感叹:生活、生活,这就是生活!为了生活,没有谁不用奔波劳累,不同的是,有人付出的与收获相当,有人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又有人付出的多收获的少,好在眼前这个修鞋的女人没有想得那么多。她那么忙,哪会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呢!一个忙得没有时间去想得那么多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吧!因为,她没有时间不快乐呢!‎ ‎⑨生命不能用来叹气,生活不能老拿来相比。人最难得的事,其实还是要拥有好心情。心情好,不必在乎身在何处,就像这个修鞋的女人,辛苦而快乐的日子使她过得异常自得。他们虽然很普通甚至卑微,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令人敬重。人啊!只要自得,就没有谁能够妨碍到他的幸福。‎ ‎⑩傍晚,一阵急雨落下,行人脚步加快。一个女顾客跑过来修鞋,她只好撑起雨伞,借着路灯的光小心翼翼地修着。收摊了,她弯着腰用一把刷子仔仔细细地把脚下的地面扫干净。白天摆摊的地方空荡荡的,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4.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修鞋的女人生活非常艰辛,但作者却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和其他农民工相比,她和丈夫都有事做,儿子在上重点大学,生活充满希望。 ‎ ‎ B.文章将修鞋的女人与对面的同行作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两人在做人的艺术方面的差异,也揭示了修鞋的女人生意特别好的主要原因。‎ C.文章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表现了修鞋的女人艰辛的生活,突出了她成功的为人处世的艺术,这种平和、不计较的态度使她能在辛苦的日子里过得自得。‎ ‎ D.文章通过对修鞋女人外貌的描写,表现了修鞋的女人因操劳而苍老的形象,从而表现了她的生活不易,但她并没有为此叹气,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 ‎5.文章对修鞋女人的描写,看似很随意,其实很有技巧。试分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6分)‎ ‎6.如果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但作者还是保留了这一段文字。请你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归有光传 ‎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 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谌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 归有光传》)‎ ‎【注】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即争执。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B.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C.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D.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名/为升迁/实重抑之也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其中的《书》是指《尚书》。‎ B.根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一般能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C.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赐进士及第。‎ D.《太史公书》即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即记载历史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归有光在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如果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但若与上级有所争执,最终还是会遵照上级的指示去办。‎ C.王世贞岁不被归有光认同,但后来依然很佩服、推崇和尊重归有光,称赞归有光“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D.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故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1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论语》也有两句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两句是: , ‎ ‎(2)《论语》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期望。‎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4)《虞美人》一词中,“  , ,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5) 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      ,产生对      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   B. 不学无术    择善而从    高山景行    盛名难副 ‎   C.不学无术    见贤思齐    高山仰止    盛名难副 ‎   D.目不识丁    见贤思齐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   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   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   C.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 ‎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1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 B.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 C.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 D.庠序。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①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 ②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 ③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9.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6分)‎ ‎ ‎ 项目 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 ‎65.0‎ 害怕陌生人 ‎40.4‎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7‎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3‎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5‎ 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分)‎ ‎ ① ‎ ‎ ② ‎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 ‎ ‎ 四、 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永远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钱七虎如是说。‎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结尾如此写道。‎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1.C(作者的态度不是“批评”,而是“承认”,是辩证分析。作者分析,如果我们知行不一、知行分离,人们对儒家智慧的质疑和批评就有充分的理由;如果我们知行合一,坐言起行,提高执行力,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消除人们对儒家智慧的质疑和批评。)‎ ‎2.D(不是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而是突出“以儒家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这一观点,“局限”之说无中生有。)‎ ‎3.A(B项推论不成立。不是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而是指出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是错误的,孔子的智慧本身没有问题。C项如果……就,此处假设不成立,过于绝对。D项条件缺失,必须知行合一,并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才可能解决国内问题并走向世界。)‎ ‎4.B.(这里并没有鲜明地突出两人做人的艺术方面的差异。)[]‎ ‎5.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她说的关于顾客给修鞋钱的话表现其纯朴实在;‎ ‎  ②外貌描写——对她的手、脸、头发的描写,突出其生活的艰辛;‎ ‎  ③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如写她修鞋的动作表现其勤劳能干。(3分)‎ ‎  侧面描写:写修好鞋子后顾客先是认真检查,然后是很满意地离开,侧面表现修鞋的女人修鞋技术好。(3分)‎ ‎6.①从内容上,更能表现修鞋的女人生活的艰辛。(2分)[]‎ ‎ ②烘托人物形象,再次突出修鞋的女人对顾客的热情;修鞋的女人离开时认真打扫卫生,显示了她纯朴厚道的精神,这也是她人性中普通而富有光彩的一点。(2分)‎ ‎ ③突出主题,歌颂了普通人的纯朴厚道的精神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2分)‎ ‎7.A( “之”为代词,作“恶”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顺德通判”为官职名,作“调”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 ‎8.C (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9.B “最终还是会遵照上级的指示去办”,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若与上级有所争执,会“直行己意”,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 ‎10.(1)属:写;弱冠:二十岁;师事:以师礼相待,拜师;句子翻译为:(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已全部通晓《五经》《三史》等各种书籍(或“众多书籍”),对同乡魏校以师礼相待(或“拜同乡魏校为老师”)。‎ ‎(2)衣,穿;王,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译为: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了,这样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从未有过的事 ‎(3)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以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11.(1)BD(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苏试是在告诫苏辙不可追求盛名。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1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1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4)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4.D(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盛名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 ‎15.C(A项中,"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主语不一致;D项中,递进关系错误,应该前后句子颠倒一下。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 之前)‎ ‎16.A(联系上下文,可以排除B、C、D三项。)‎ ‎17.B(“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18.(1)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 ‎(2)他不仅爱好美食 (3)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19.(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2)(示例)‎ 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父母之爱是孩子成长的甘霖。(合理就行)【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类型的图文转换题,从纵向的调查项目和横向的数据百分比来看,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渴望得到父母关爱、心理问题突出,例如,自卑、害怕受人欺负等心理问题。根据这些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写公益广告词时,应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这种关爱。‎ ‎20.【点评】这个作文由三则材料组成,最佳立意要涵盖三则材料的中心,使三者有机关联、逻辑自洽。第一则强调创新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走过的路”则是对“创新”特点的要求。第二则“不支持‘自主创新’”,以及“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强调的是以创新带动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造福全人类,可以理解为对“创新”的目的与性质的要求。第三则关键词是“拿来”,强调创新是有所借鉴的,同时还含有怎么样借鉴的意思,注意“拿来”的方法,这一则看似与第一则矛盾,其实是统一的,都涉及到“创新”中注意的问题。‎ 从命题者意图看,命题人给出这三则材料是互补的,是辩证统一的,要将三者有机关联起来,以突出对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察。‎ 附:文言文翻译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