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3社会科学之抒情文阅读总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23社会科学之抒情文阅读总复习

- 1 - 高中语文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 23 社会 科学之抒情文阅读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哲理感悟散丈阅读。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 1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张家界 卞毓方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荚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上,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 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 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 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 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 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 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 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 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 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着 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 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 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 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 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 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 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④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 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 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 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⑤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 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依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权 这一个短篇轰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 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 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于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 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 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 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 - 2 - 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考场错解] 如果有人能把张家界的美写成文字,那他就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专家把脉] 没有从文字的深层含义去作答,读懂了文字的表层意思。答案也似是而非。 作者借用这种说法是为了说明张家界的荚,是美到了极点。目的是为了说明张家界的美的。 [对症下药]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 的山水风景。 2.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 面与众不同? [考场错解] ①山峰②瘠土③松柏(或答①山②峰③树) [专家把脉] 答对了两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原文中所描绘的景物进行分类,所以概括不 全面。 [对症下药] 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3.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 加以说明。 [考场错解] 抄出原文对张家界的岩峰的描绘语段,不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 [专家把脉] 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说明不够准确,没有从作者的用意角度去揣摩写景的作用。 [对症下药] 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 “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 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考场错解] (1)深化主题、描写生动、蕴含丰富……(2)没有找出原句子,或者表达不合 文意。 [专家把脉] 对题干理解不透不深,没有从赏析有角度来答题。 [对症下药] (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 魄,, (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 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专家会诊 1.抓住作者抒情的方法。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的,是借景抒情还是通过 叙事抒情。对写景抒情散文的考查,我们应该注意作者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即使题目中没有 涉及,也应该将其弄清楚,熟记于心。这是答题的前提。 2.认真分析语言,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只做表面文章违背了鉴赏的本意。 3.分清段落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行文的脉络。 考场思维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土 地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 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 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 - 3 - 喊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 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 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 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滋滋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 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 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 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 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于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 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莱,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 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莱,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 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 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 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土 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 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 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 culture 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 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 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 culture 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 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 8 个字。 答:(1) 答案:(1)生命的根基; (2) 答案:(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2 “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 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 40 个字) 答: 答案:(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2)劳动创造的精神 愉悦越来越少。 3 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4 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 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 4 -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 流的结束。”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 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侯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 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体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人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 大”的文化特征。 答案:B C 命题角度 2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一日的春光 冰 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 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 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 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未了,春天还能很远 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 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 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 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 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 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 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 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 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 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 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 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 映着,铱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 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 挤着开…… - 5 -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 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 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 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 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子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 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 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向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 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 里呢?” 1.“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考场错解] “吞咽”的含义是“艰难地吃下”,这里指“吃下”、“吞进”之义。 [专家把脉] 不求甚解。对行文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把握不准。 [对症下药]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的强烈期待之情。 2.“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考场错解] 作者之所以这样反复地说,是为了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 [专家把脉] 这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所给参考答案也不一定非常完美,题干中只要求说 “好处”,没有定下答题的角度,所以考生如果从内容或形式、写作目的或表达技巧、表达效 果或主题方面来回答都算对。下面是参考答案,只从内容上考虑好处,我想改卷时一定会考 虑的。但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答题,一定不能离开文章内容。否则就成了大而空的套话了。 [对症下药] (参考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 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3.“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考场错解] 因为它美丽,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 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铱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 意的作品。 [专家把脉] 只抄原文来回答问题,过于简单、幼稚。题干中说得一清二楚:要概括。也 就是说作者喜爱海棠的理由不只一处,也不会不只有一点。 [对症下药] 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他浅红淡白,绿叶掩 映,色彩宜人,充满生机。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答: (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答: [考场错解] 回答不全面或者没有抓住作者的主旨来进行回答。 [专家把脉] 分析不深入,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够准确,不够全面。 [对症下药]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生命。 ②“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不再怨恨春天。(2)这里的“遗憾” 指的是春天来得大晚让作者期待得大痛苦。 - 6 - 专家会诊 1.分清文章所叙述事情,是哪几件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赞扬什么,否定什么。 2.抓住文章过渡转换的句子,是承接关系还是转折关系抑或是顺承关系。 3.留意叙事中的议论或抒情,它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或者成了文眼,或者是起承转 换的关键。 4.要能够对文意进行概括。这往往是归纳主旨、提炼观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必需 的。 5.在做笔答题时,如果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不准,可以借鉴文后的分析,但要注意, 文后的分析有正确有错误,只可借鉴,不可借用,也就是说,当你回答得不够准确或不知道 从何入手时可以参照这个表述。 考场思维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 天下第一坡 袁学骏 西柏坡,是四季常青坡,是珠玑翡翠坡,是千里大行中沉默寡言的普通山坡,是生机无 限的中国北方山坡。 这里一片好风光,这是一个好地方。满山遍野的松柏,让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的荚色;碧 波荡漾的柏坡湖,让人们在这天光水色中神情怡然;对面的驴山,给人们以丰富的想像,仙 人张果老还在这里吗?他的小毛驴真的永远留给了人间? 臂山面水的西柏坡,是太行东麓一幅清新的山水画。古老的西柏坡村,更像是一颗璀璨 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与日月同辉,与星辰齐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她就是祖国大地上千峰万峦中的一座名山。 她以博大的心胸接纳过一群穿灰军装的革命者,用滹沱河的乳汁滋养过来自井冈山、瑞金、 遵义、延安的献身者。她在无声的温柔中,酝酿了战略决战的良方;在沉默的大智慧中,发 散出了光复山河的花朵。她,是神机妙算、成功运筹的帷幄地,是决策英明、胜过诸葛的元 帅帐,是百战百胜的长坂坡,是自古未有的辉煌之坡,是笑迎东方红日喷薄而出的朝霞之坡。 她有黄土高坡的魂魄,有逶迤大行的气势,有所向披靡的风采,有一览众山小的胸臆,有势 如破竹的韵致。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顺应历史的大潮,对旧世界摧枯拉朽,对敌阵 风卷残云,只用十个月的时光,便把新中国的曙光捧在人民面前。如果说直罗镇一仗,是 1948 年党中央把大本营放在陕甘宁的奠基礼,那么在西柏坡完成的三大战役,就是以毛泽东为首 的中国共产党人结束长期共存的农村包围城市,即将入主北京的三声惊天动地的礼炮。 古今中外的一切革命,都与贫穷有关。贫穷,才愤然而起;贫穷,才结队而行;贫穷, 才英勇顽强。为了消灭贫穷,革命者耐得住那种超过极限的贫穷,在长期共存的寒苦中锻炼 出红梅傲霜斗雪的品性。在这里,毛泽东站在那个平顶餐厅临时改成的会场上,站在历史的 制高点上,站在全国人民翘望的聚焦点上,满怀忧思地,十分理智而又十分超前地,向我们 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提出我党我军解放全中国、进入大城市后的“两个务必”。西柏坡,作 为历史的见证人和会议的聆听者,与千山万水共同回应着这个使人头脑清醒的警钟之鸣,传 播着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气贯长虹的决心。这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是国际共运史 上一位伟大的战略家的深情嘱咐。 我从 1973 年春天第一次来到这里,三十年中不知来过多少回了。那一次次参观,一次次 叹服,曾经使我诗兴大发、文意盎然。后来曾想,我来做什么?就是为了寻找一点儿抒情的东 西吗?不是的。回忆我每逢来到这个创,造了中国革命壮美之极致的地方,就像回到了母亲的 怀抱,就像吃了一餐美食,饮了一次纯净的生命之水。 原来,我是来找感觉、“接地气”,接浩然之气,接改革开放、全面创新之气。西柏坡, - 7 - 就像一块“铀”,一个“场”,在以不尽的能量向我们放射,给我们以情操的陶冶、信念的复 壮、智能的补充。 不能不来呀,来了就精神抖擞,笑逐颜开。不来的,就会缺乏这种情绪的更换,心灵的 享受。 第一坡,给了我们多少成功的自豪,多少古今中外人间正道的探索。站在柏坡岭上,我 眺望东西南北中,审视过去,展望未来,又将有什么话要说。 注:西柏坡,在河北省西部平山县,1948 年 5 月至 1949 年 3 月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 东等在此部署和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毛泽 东发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 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号召。 1 文章开头两段写了哪些内容?从全文看,写这些有什么意义? 答: 答案:写西柏坡的美好景色,人们在这里的美好感受和丰富想像。既表现西柏坡自然风光的 美好和无限的生机,也像征西柏坡精神永存。 2 作者为什么说“古老的西柏坡村,更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与日月同辉、与 星辰齐光”?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 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结束了长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把新中国的曙光捧在 人民面前;发出振聋发聩的“两个务必”的号召,从此拥有了保持本色的护身之宝。 3 文章写“我”“三十年中不知来过”西柏坡“多少回”以及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试根据本文并结合散文的特点,回答这个问题。 答: 答案:以“我”的感受为例,突出参观西柏坡对于感受传统,继往开来的意义;体现散文以 “我”为主的特点,使文章更加亲切,富于情感。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几句引用说明西柏坡本是穷山恶水, 因在建国前夕作为党中央所在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闻名,时代造就了一个火红的革命圣 地。 B.文章写西柏坡用滹沱河的乳汗滋养过来自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的革命者,巧妙地 把西柏坡与党所领导的各个革命阶段联系起来,意味着长期的革命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C.文章将“在西柏坡完成的三大战役”与“直罗镇一仗”加以比较,并借助“三声惊天动 地的礼炮”与“奠基礼”的比喻,突出地显示西柏坡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更加重要的 作用。 D.作者站在柏坡岭上,眺望东西南北中,审视过去,展望未来,思绪翻滚,以寓意深长的 动作和激动心情的描写,既表现自己深广的思绪,又含蓄地表明西柏坡精神具有永恒的意义。 E.文章以西柏坡的自然景观和象征意义为线索,由具象到抽象,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激 情的礼赞,还有着鲜明的政论色彩,融诗情、画意和理念于一炉,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答案:BD 解析:A 错在“本是穷山恶水”;C 错在“比较”,应是“类比”,也错在“更加”, 文章并无抑彼扬此的意思;E.“由具象到抽象”不对,应删去。 命题角度 3 哲理感悟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 - 8 - 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 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 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 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 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 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 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 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 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 1949 年的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 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梁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 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 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 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 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践踏灵魂的岁月。 又是一个春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 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 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可她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我愿春风把梦吹撒到一切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因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她娇 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 因此,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 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啊,祖国的春天呐,家乡的春天呐!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为了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 容的未来的一切,我也愿意献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来吧! 1981 年 2 月 3 日春节前夕北京 1.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 答: - 9 - [考场错解] 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或者回答说是冬天的雪花与春天梦有联系。 [专家把脉] 没有理解作者这样运用的本意,也没有找出二者的必然联系。 [对症下药] 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仰慕。 ②作者觉得写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遥远的梦”。 2.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 [考场错解] 感受到家乡的春天上短促的、寒冷的。 [专家把脉] 不全面。没有从实写和虚写这两个角度去回答问题。 [对症下药] 作者感受到家乡的春天上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满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 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 3.“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 含意。 答: [考场错解] “故都北京的解放”或者答“我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专家把脉] 没有挖掘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能够理解比喻的含意,有的是心知而口不能言。 [对症下药] 故都的春天,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 什么要这样写。 答: [考场错解] 有的只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与梦的关系,没有答出这样写的效 果,有的分析出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的效果。没有说出二者的关系。 [专家把脉] 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但答题不全面。主要考虑不周全。 [对症下药] 作者将春天和梦连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它给人 以希望,艰难的社会变革、人间的真情像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它更能给人以希望,将春天 和梦连在一起巧妙地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的春天、渴望的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专家会诊 1.对于哲理散文的阅读,首先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我们这里说的哲理散文,是 一般意义上的分法,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哲理散文。所以,不要求对生活有很深的理解,只 要能够理解别人阐述的人生况味就足够了。 2.读哲理散文,既要读懂表层的意思,也要读懂深层次的含义,考试出题往往两方面兼 顾,所以,不可偏废。 3.多从象征意义、比喻的含义等角度去分析理解,对于哲理散文的主旨,有时难度较大, 考生不一定能完全答得出。 考场思维调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4 题。 年轻的思索 黄连德 若以四季来喻人生,则夏季应属年轻。它不失先前的浪漫,尤有当下的旺盛,且在激情 的火热中开始冷静思索,与成熟已是比较接近,而接近成熟的年轻人又最具魅力,最为可人。 若以登山来喻人生,则向上爬的那个阶段可谓年轻。其时,登攀者身手矫健、血气方刚、 踌躇满志,哪管征途上的坎坷曲折、险要陡峻,只愣头愣脑,一个劲地奋然前行、向上登攀, 心中的景全在那“一览众山小”的峰顶。 然而,人生既有四李,便自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人生既如登山,便难免 峰回路转花明柳暗、升降浮沉。“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积极地适应, - 10 - 而绝难从因此,必须坦然——不急不躁、循时而动:春天来了就播种,夏天来了就耕耘,秋 天到了就收割,冬天到了就储藏;上山就兴致勃勃地上山,下山就心安理得地下山。是非审 之于心,毁誉听之于人,成败安之于数,甚至连生命本身的年轻和年老都不要时时在意,刻 刻萦怀。一切顺乎自然,来去由它,自己只管将心跳应和着时代的足音,该怎么生活就怎么 生活。人生有此坦荡超然的态度,便会自在自为,潇洒泻意。 因此,必须坚定——万难不屈、一往无前:刮风了,下雨了,不必张皇失措,能躲避就 躲避,无法躲避就干脆痛痛快快地顶风冒雨朝前走;虎啸了、狼嚎了,也不要惊恐万状,它 来了,总要去,打得赢就打,只要吃不了,还得赶路;至于路边花香,林中鸟语,略略欣赏, 或无不可,但万万不可迷恋、沉醉,以免磨损斗志,消沉意气,因为你更有人生的要务在身, 必须计算前路,检点盘缠加快行程。人生有此坚定、执著的态度,当会丰富充实、灿然生辉。 总之,无论四时更迭的岁月如何流逝,无论上山下山之途的风云如何变幻,为人都必须 坦然坚定,切实把握生命的本质,始终执著现实的人生:是旭日东升的时候,你就蓬蓬勃勃; 是日在中天的时候,你就轰轰烈烈;即便是“午后日西斜”,你也要重视三秋过后的“十月小 阳春”,抓紧搞好“责任田”的“冬播”;纵然是“残照西风里”,你也要具有“但得夕阳无限 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旷达情怀和进取的精神。诚如是,你将会不老——永远年轻,你就 是老了——依然年轻! (选自《散文》) 1 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尽力发掘属于本质内涵的‘年轻”’这句话。 (1)本质内涵的“年轻”指的是什么? 答: 答案:(1)保持火热的激情,牢记美好的憧憬,要有旷达情怀和进取精神,正当年华时充分凸 现,淋漓尽致,老去也有所作为。注意:扣住“年轻”,“本质内涵的“年轻”在通读全文的 前提下全面查找信息,并加以筛选整合。 (2)文章认为怎样才能发掘本质内涵的“年轻”? 答: 答案:(2)必须坦然——不急不躁,循时而动;必须坚定——万难不屈,一往无前。 2 第四段从两个方面说出了“必须坦然”的含义,试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努力奋斗②坦荡超然,不必计较是非、毁誉、得失成败。 3 第五段画线的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虎啸”、“狼嚎”指的是前进道路中的种种困难、挫折 等。“打得赢就打”指的是有勇气或有能力战胜各种困难。“鸟语”、“花香”指的是生命中不 以享受的东西,或已经取得的成绩。这样写,能够使说理显得生动形象,谈起来朗朗上口, 使人能够更通俗,具体地体悟到“必须坚定”的含义:不能惧怕困难但不绝对碰硬;不能贪 图享乐沉迷于成功。 4 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心中的憧憬全在那‘一览众山小’的峰顶”是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B.“检点盘缠”喻指要清楚自己的实力,包括体力、智力、激情、信心等,并要注意适时 补充。 C.“是旭日东升的时候”至“进取精神”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意在 说明要珍惜一年四季,抓紧一日之时,执著努力,毫不消沉懈怠。 D.文末最后一句话是说,只要把握生命的本质,执著现实的人生,即使生理上老了,精神 - 11 - 上也会依旧朝气蓬勃,青春永在。 E.全文先用比喻说明了年轻的特点,接着从精神上揭示了年轻的本质内涵,然后进一步阐 发了如何把握生命本质。全文有总有分;末句点明意义,照应题目,深化题旨。 答案:AC 解析:A 原意是说年轻时期有很高的向往追求,不是表明作者看法。C“珍惜一年 四季、抓紧一日之时”不对,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说法,不是实指。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 托尔斯泰的森林 刘长春 “森林城市”莫斯科,用绿色,用幽深的林阴,用高高矗立的尖顶塔楼,让我们看到一 幅巨大而又优美的俄罗斯风情油画。可我始终相信,俄罗斯还有一处更加美丽宁静的地方。 那就是图拉市郊野的列夫·托尔斯泰山庄,那里有一个高低起伏的山地和一片密密的森林。 沿着两行绿叶招展的阔叶林带与挺拔的白桦林带拱成的林阴小路,我们一直走进了密密 的森林中。一百多年以前,托尔斯泰也是这样走着的吧?每天,他从那飘散着书香的斗室中走 出来,走进了这片森林,然后又平静地回到他的书房。在我的感觉里,《战争与和平》中和谐 与明朗的色调,《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迷路”的思考,都是这片森林带给他的。他一生 活了八十二年,而六十年的岁月是在这片森林中度过的。可以说,森林就是托尔斯泰人生的 一段历史,有文字记载与无文字记载的历史。 越走森林越深,树株也越密。在这绿色生命交响的大欢喜中,我们走进了一个墓地。墓 地周围连一块石碑都没有,只有高高挺立的大树。前几天,我们刚刚瞻仰过莫斯科名人公墓, 我们看见了果戈理、马雅可夫斯基、乌兰洛娃等的墓地,除了花岗岩大理石砌石以外,还有 代表他们生前神采的雕像。我获得了庄重,却没有体会到神圣。在这个集中了政治、文化、 艺术,军事代表人物的公墓里,有些人的功过是非留给了历史,时间的评判拉长了,我的心 灵通道没有找到神圣这样的感受而显得更为复杂。只有在托尔斯泰的墓地前,我才真正体会 到神圣两个字的千斤重量。没有任何标志,却使我联想起他伟大的一生。生前,托翁曾经对 他的女儿们说:他死了,就把他埋葬在与她们一起寻找“魔杖”的地方。这是他的遗嘱,也 是他的遗憾!少时,他哥哥尼古拉曾经给他讲过 一个故事:在这片森林里,丢失着一根“魔杖”,谁要是找到了它,谁就会得到幸福,同时也 会给别人带来幸福……这个故事,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在这片森林中,他写作,他思考, 他办学,他散财,他像农民一样伺弄苹果园,甚至想到改革土地制度……他找呀,找呀,不 知寻找了多少遍,就是没有找到。他俯视着自己的内心,感觉自己处于“可怕的特殊环境” 却找不到出路,陷入矛盾苦闷之中,不知“该怎么办”。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为钱财活着, 有些人为名利或是官位活着,也有些人为灵魂活着,而托尔斯泰就是“为灵魂活着”的一个 人。 虚伪的人没有灵魂,而灵魂是用来思想的。生前,他找不到那根“魔杖”,死后,他还是 要继续寻找——这也许是托翁不入“名人公墓”而宁愿埋葬在这片森林的惟一解释。托尔斯 泰宁愿自由地思想并痛苦着而希望别人幸福。所以,他还要孤独地留在那片森林里。起风的 时候,森林呼啸万顷绿涛,如歌一般,我们听见的也许是他心灵的又一次颤响……我默默地 注视着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墓地,却为一个不朽的灵魂所缠裹,就像他身边的树,感动着他 的关怀与温热,在偏僻与寂寞中无畏地茁长,只是我作为一个匆匆的踏访者,却始终无法成 为它们当中的一棵树,或是树上的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在风中摇曳,于枝头鸣唱。 1 第三段中作者说“他死了,就把他埋葬在与她们一起寻找‘魔杖’的地方。这是他的遗嘱, 也是他的遗憾”,根据文意,这里的“魔杖”、“遗憾”分别指什么? 答:“魔杖”指 - 12 - “遗憾”指 答案:“魔杖”是指使人类(或自己和别人)获得幸福的方法;“遗憾”是指他的精神追求在“可 怕的特殊环境中”无法实现,找不到出路,感到迷茫和矛盾。(能说出每个词语的理解,语意 相近即可) 2 文中作者两次写到“名人公墓”,各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 答: 答案:第一次写名人公墓,是为了衬托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突出了托尔斯泰的神圣。(回答 为对比、反衬均对;但不能答烘托、渲染);第二次写到名人公墓是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精神追 求的执着,即使离开人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3 本文以“托尔斯泰的森林”为题,并在文中反复地描写森林,这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分条概括作答。 答:(1) (2) (3) 答案:①托尔斯泰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森林中度过的。②他的创作与精神追求都与森林有密 切关系。③森林是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归宿。④通过对森林的描写,表现了托尔斯泰朴素、 不追求名利的思想境界。(顺序不论,语意相近即可)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抒写了参观托尔斯泰山庄的感想,文中既有形象的描写,也有简要的叙述、深 刻的议论和真挚的抒情,全文感情真挚深沉,文笔隽永。 B.“可我始终相信,俄罗斯还有一处更加美丽宁静的地方”,作者之所以说“更加”,是因 为托尔斯泰山庄的树林更密,林阴小道更美;也更加安静。 C.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表现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表达 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景仰和崇拜。 D.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森林主要突显一个“静”字,以此烘托了托尔斯泰墓地的静穆和神 圣,表现了参观者平静和敬畏的心情。 E.文中多次提到“魔杖”的故事,是为了突出表现托尔斯泰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矛盾的 一生,是最终没有找到幸福的一生。 答案:AC.解析:B(6 更加美丽”,不仅是指自然风光,还包括精神上的“美丽”;D 项不是主 要突现“静”,且“有敬无畏”;E 项从全文来看,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的,一方面是赞扬 他的伟大,另一方面也说他的矛盾与痛苦,而这些痛苦也与他的伟大有密切关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8 题。 钢琴家的脚 陈 钢 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 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 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 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 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 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 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 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 孩子的临别赠言。 - 13 - 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 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 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 ——“做人 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 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 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 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 “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 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 人梅纽囚,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 1947 年在柏林对 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 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 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 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 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 于托斯卡尼尼对莎士比亚的熟悉,当一个女演员在刚读过莎翁的《仲夏夜之梦》后用德语引 用其中的台词与托氏交谈时,他竟能马上接过去用英语与意大利语背诵下一页的台词。 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 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 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 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 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 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 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达·芬奇从被微风吹皱的涟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丽莎谜一般的线条;邓肯说她的灵感可 以从“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和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振”中得到;“濡湿的贝多 芬”(因经常冒雨散步,湿透衣裳而得此雅号)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中小鸟的歌 唱”中唤起了写作《田园交响曲》中“溪畔小景”的灵感;而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 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材料中‘泡’出来的,把一切现 实升华为 emotion 与 sentiment”,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 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咸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 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 纵的气势”! 一开始谈的是“钢琴家的脚”,但步子一拉开,就不知不觉地走远了。所以,得赶紧补上 一句:我可不是一味地提倡钢琴家的“练台步”,更不希望他们演奏时随意摇摆。傅雷在家书 中至少有八处提醒傅聪,弹琴时要“身如岩石,像统帅三军的主帅”,不能乱摇摆。因为,“唯 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 —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5 文中画线部分文字“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含义是什么? 答: - 14 - 答案:走近自然,感受生活,唤起艺术创作的灵感。(三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6 从全文看,傅雷带着傅聪走过的路不仅仅是短短的几步,而且是 和 。 答案:人生之路艺术之路理想之路(顺序不能颠倒,措词不强求与答案一致) 7 作者为什么说傅聪得的是李白奖,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答: 答案: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肖邦又有李白的气息,傅聪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又能融合中西艺术,所以他能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这种意义上说,傅聪得的是李白 奖。(四个要点:“意境、气息”、“文化底蕴”、“融合”、“演绎、升华”,意思对即可) 8 弹奏钢琴用的是手,而本文作者却偏偏写钢琴家的脚,这是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答案示例:作者主要不是写傅聪的演奏技巧如何高超,而主要写傅聪作为世界顶级钢 琴家所具有内在精神气质以及形成这种精神气质所“走”过的路。(本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静夜听风 姜璃敏 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 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一)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 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泉,门窗噼啪,雨篷呻吟,耳畔嗖 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藉。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 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 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 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 天昏地暗。(二)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 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 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 过一段特殊的因缘。(三) 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大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 全靠班轮,遇有 6~7 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 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 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 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 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 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 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 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 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 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 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 清长动人,有时竞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 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四) 毕竟才 20 出头,意气方刚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 - 15 - 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 的心情。悲欤,喜欤?(五) 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 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六) 9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答: 答案:凄凉(黯淡)、惊恐。 10 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与风”的特殊因缘。 答: 答案:①休假前后的风,常使“我”的感情忽喜忽憎。②野外作业时的风,既让“我”苦恼、 厌恶,又让“我”欢悦、自豪。(激动) 11 第五段末说:“悲欤,喜欤?”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答: 答案:因为现今的“我”失却当年的意气和豪情,因此感到悲。因为现今的“我”不用再经 受当年那种忽忧忽喜的悲苦,因此感到喜。 12 请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画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答: 答案:(1)修辞手法角度①运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静夜听雨”与“静夜听风” 的迥乎不同。②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静夜听风”与“静夜听雨”的迥乎不同。③运用 了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雨时的心境。(2)句式运用角度运用整散错综的句式,使语言表 达具有一种节奏感(或“韵律美”)。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有删节) 王周生 曾经在《美国中学生获奖作文选》里,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叫《先人们的快乐》。说是 2155 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某日,有个叫汤米的男孩,在家中阁楼上惊奇地发现了“一本真正 的书”,这书是印在纸上的,纸头泛黄松脆。他赶忙叫来妹妹,妹妹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字怎 么“一动不动地停在纸上”,怎么不是在屏幕上移动的那种?汤米告诉妹妹:一个世纪前,也 就是爷爷的爷爷从前读的书都是印在纸头上的,那时上课不是分散在家中,而是集中起来, 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每天早上“上学”,每天傍晚“放学”,学校的老师不是电脑里那几个 模拟人像,而是真正的人。爷爷的爷爷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路欢笑着走在上学的路上;爷爷 的爷爷们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和一个真正的人——老师,面对面说话,那声音是从老师的 喉咙而不是扬声器里发出的;爷爷的爷爷和同学一起嬉笑玩耍,讨论功课,大家的笑声也是 真实的,你能感受到同学嘴里呼出的气息……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对着家中的电脑上课, 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觉得爷爷的爷爷们真是幸福极了。 读那篇作文的时候,大约是 1989 年,我觉得像是天方夜谭。我佩服美国孩子丰富的想像 力和编故事的能力。那时的上海作家中,只有我和叶永烈先生刚开始用电脑打字,上网离我 们还十分遥远,更不要说有那种能拍照、能发短信息、功能多多的手机了。记得当时我用电 脑打了一篇小说,被录用后,编辑竟要我将打印稿用手抄到 300 格的稿子纸头上,说是便于 编辑,真是匪夷所思。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了,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 每过一阵,一项新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就会出现。用于写作的人越来越少,用电脑写作的人越 来越多。长年累月地打字,让我们连有些汉字都忘记怎么写了。如今有人已经不用每天上班 下班,而是坐在家里电脑前办公;有人已经不去学校,而在网上选修自己喜欢的课并参加考 试……网上读书,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可视通讯,手机短信,手机小说……美国中学 - 16 - 生的那篇《先人们的快乐》中的某些情景,已经提前来到。 我儿子前几年出国读书,有许多人问我,你想他吗?我说,我并不觉得他离开我呀,几乎 每天我们都在说话聊天呢,不是在网上就是在电话里。只要愿意,接上摄像头,可以看见对 方,看见各自房间的陈设,各自烧的菜。除了不能将儿子喜欢的饭菜从网上传过去,别的和 他在家没什么两样。但也因此,作为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思念淡了,甚至没了。可是 80 年代, 我先生出国读书,一封信起码走半个月以上,等信等得望眼欲穿,越是等不到越是心焦,好 不容易收到信的那一刻,喜悦自然不用说,那一封封信,自然成了珍品。 看如今男男女女,走在路上,坐在车里,甚至进入电梯,一个个在手机上不停按捏,信 息以光速传递。相亲相爱的少男少女,只要发出一条消息,就能在几秒钟后迅即得到爱的反 馈。 但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在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 发现,表现这种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 故事,释放疯狂的欲望。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我只是,小心翼翼地珍藏我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让一百年后的人们羡慕和妒忌。 1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引《先人们的快乐》的内容。 要求:①概括的文字应体现作者选用这个材料的意图。 ②不超过 50 个字。 答: 答案:2155 年的学生,在家中从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求学,渴望能有我们今天这样真实的学习 环境(或氛围,条件等)。(强调“渴望”之后的归纳,因为这一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4 题目中的“有一些感觉”,是些什么感觉?试联系全文内容写出两种。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 使它们“正离我们远去”的? 答: 答案:望眼欲穿的企盼,家书抵万金的喜悦,久别重逢的幸福等等(或:等待思念期盼等)科 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从而使人类情感变得单调和迟钝。 15 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答: 答案:作者对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深感无奈,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网络时代更应珍 视人间真情。答案要点:“历史的必然“指科技的进步必然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历史拐了 个小小的弯儿”表明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情感的淡漠只是暂时现象,人类对真情的追求不会 因科技的发展而改变;“我不得而知”兼有“无奈”和“期待”两种情感。 16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头引述美国中学生的获奖作文,特别突出一个“真”字——真的书本,真的上学, 真的教室,真的老师,真的同学,用以反衬网络世界的虚假。 B.作者选用十多年前编辑要她“将打印稿用手抄到 300 格的稿子纸头上”这一材料,目的 是反衬电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C.文章将如今不思念远在外国读书的儿子与 20 年前焦急等待出国读书的丈夫的来信对比, 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思念带来的痛苦和喜悦的感觉已经麻木。 D.结尾处作者表示要“小心翼翼地珍藏曾经有过的那些感觉”,与开头段故事中“妹妹只 有叹气的份儿”构成了呼应。 E.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在她看来,电脑、网络的应用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工作效率的 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让人们失去了一些美好宝贵的东西。 - 17 - 答案:BE 解析:A 应是“虚拟”而不是“虚假”,C 不是“麻木”而是“淡漠”,D 呼应的应 是“幸福极了”,与“叹气”呼应的是“羡慕和妒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对 月 贾平凹 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 悬的镜子吗? ②你夜夜出来,衣衣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场子了,圆得那么丰满,场子 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 出来,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 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 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 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③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 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④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 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 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 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⑤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 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 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⑥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 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再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 般的特征。老和小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考虑可以吃鸡,鸡可以 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 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⑦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 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 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 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 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全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 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⑧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 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7 第二段,作者将月的圆缺与人的悲欢对照着尽情抒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在对照中,突出了月之永恒,短暂的人生实在没必要自寻烦恼,为后面的行文张本(或 是后文展开的依托、依据) 18 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 答: 答案:(1)月对于人来说,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变化中得到了永恒,人对于月来说常 为人生的悲哀、得意而感,而患得患失不能停息。 - 18 - (2)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答: 答案:(2)老和少是人生之圆的前后衔接点。或者说人生的不同阶段却往往呈现出某些相似之 处。(言之成理、符合语境即可) 19 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月有怎样的特征?作者对月悟出了哪些哲理? 答: 答案:夜愈黑月愈美;月圆得丰满亏得缺陷;谜一般永恒;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作者悟到 了:(1)万事万物,就像月之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2)万事万物,是一次不尽然一次, 一次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人生应踏实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圆,为完成天地运动规律的 大圆尽我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20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作者似与月在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样便于抒发情怀,阐发哲理。 B.文章中选用了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的修辞格,使语言显得华丽照人,富有美感。 C.对着一轮明月,作者遐思悠悠,思接千载,显示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哲学功底。 D.在作者看来,人生近乎是周而复始,重复的圆。但消极中含有旷达乐观,与苏东坡的《前 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 E.本文采用了层进式的思路,中间勾联,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有致。 答案:BD 解析:B.语言特点应是优美纯净,华丽错;D.作者只是对月有所感悟、对人生 有些思考,说不上“消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