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讲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 能力 核心突破一 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思路与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 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章结 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1.结构关系 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 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 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 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谋篇布局的技巧 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散文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 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 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 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 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这种线索多见于 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 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 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语句,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 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事情,还是倒过来叙述的。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游记多是这 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 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 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 6.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常常是作者从事 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 四、段落作用(含关键句子)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 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 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即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 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 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 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 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插入段的作用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 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 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温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 4~6 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7~9 段是联想部分。从 4~6 段写到 7~9 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 路写的。 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思路 和顺序,知道结构特点,说出段落安排特点。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可以知道该文是哪一类散文。不同的散文类型,其行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思路有所不同。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 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 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寻找线索在整个散文结构把握中十分重要,如何拎出线索呢? (1)体裁猜“线”。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 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 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 (3)时空缀“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 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 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 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 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 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 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 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 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 最后,在完成上面四步的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 (1)线索特点。是物线还是情线,是单线还是多线等。 (2)思路特点。是自然顺序还是由总到分由主到次,是先抑(扬)后扬(抑)还是前后对比, 是先实后虚还是逐层深入等。 (3)叙事特点。是顺叙还是倒叙,或者顺叙中有插叙等。(个别的可以考虑叙事人称) (4)段落特点。开头段是开门见山还是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段落有无衬托对比、 虚实相映,结尾段是总结全文还是以景作结等。 (5)其他特点。如选材的详略、结构安排上的特殊技巧等。 边练边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右栏问题及文后综合研判,准确把握文本结构。 [文本 1] 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 汪曾祺 ①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没 有任何生物。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 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 的痕迹都没有。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地面都是砾石。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 有黑的,有白的。铺得很均匀。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渣子。一望无际。真是荒凉。太古洪荒。 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②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 飞驶在海上。 ③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走近了,什么也没有。幻影曾经欺 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④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他们要去干什么? ⑤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⑥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 a。下面,是暗渠, 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 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 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 感和悲壮感的。 ⑦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 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⑧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 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不对。绿洲很大。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 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⑨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⑩又是戈壁。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 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而且是那 样的绿!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 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⑪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不止此也。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 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 热,火头旋拧如波涛。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颜色微黄。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末气流,倒溢而出。有几个小山 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 b…… ⑫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⑬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风于是在 这些疏松的沙土上雕镂搜剔,刻出了一场热热烘烘,刮刮杂杂的大火。风是个大手笔。 ⑭火焰山下极热,盛夏地表温度至七十多度。 ⑮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山沟,长十余里,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 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一般的庄稼,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 ⑯葡萄沟里到处是晾葡萄干的荫房——葡萄干是晾出来的,不是晒出来的。四方的土房 子,四面都用土墼 c 砌出透空的花墙。无核白葡萄就一长串一长串地挂在里面,尽吐鲁番特 有的干燥的热风,把它吹上四十天,就成了葡萄干,运到北京、上海以及外国。 ⑰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样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鲁番人吃葡 萄都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 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未免少见多怪。 注 a.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土。b.炱(tái):由烟凝积成的黑灰。c.墼(jī):未烧 的砖坯。 把握思路结构的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写景(游记)散文,其思路可能是按时空变换顺序写的。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标题判“线”法,可知该文线索是游踪(或空间变换)。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结构的句子。 全文起到过渡作用的段落有:⑦⑧⑮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 17 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①~⑥段):写去吐鲁番途中所见的戈壁滩景色及感触。 第二层(⑦~⑭段):写游火焰山所见所感。 第三层(⑮~⑰段):写游葡萄沟所见所感。 综合研判结构特点: 1.本文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游踪,另一条是空间变换。 2.本文思路是按照游览的自然顺序(时空变换)写的。 3.本文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的是顺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4.本文在段落安排上有一个突出特点:使用过渡段,使三块内容衔接自然顺畅。另有一个特 点是先写所见,再写所感。 [文本 2] 翡翠莲雾 林清玄 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 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 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 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 去摘水果。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 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 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 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 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这种土生土 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 以躺在枝丫的杈上睡午觉。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 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 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 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 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 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 迹。 ⑧有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外祖母的 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 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 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⑨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 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我知道,再也不能吃到那棵树结成的莲雾了。 ⑩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 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了。 ⑪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现在市场上的 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 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⑫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激素、施过 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 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 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⑬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 有放在心中最保险。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 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有删改) 把握思路结构的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状物(或回忆性)散文,其思路可能是由物到理(情)。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标题判“线”法,可知该文线索是莲雾(树)。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结构的句子或短语。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 13 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①段):由听说莲雾树被砍引出对外祖母家莲雾树的回忆。 第二层(②~⑧段):回忆与外祖母家莲雾有关的生活片段。 第三层(⑨~⑬段):写因莲雾树被砍而引发的感触。 综合研判结构特点: 1.本文线索是莲雾(树),它属于“物”线。 2.本文思路是由物到情(理)(或由实及虚)。 3.本文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的是倒叙。 4.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突出特点是总—分—总。 [文本 3] 生 活 叶圣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①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 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 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 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 里。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某爷某爷 坐满了一屋子,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于是一切 声音开始散布开来: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己的食 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午饭时候到 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和午前 一样。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 了! ②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 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洪亮的 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他们的谈话和“来扇馆”里大 不相同了。他们称他人不称“某老”就称“某翁”;报上的记载是他们谈话的资料;看破世 情的话常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他们或是三三两两同来,或是 一个人独来;电灯亮了,坐客倦了,依旧三三两两同去,或是一个人独去。这都不足为奇, 可怪的是明天来的还是这许多人,也还是重演昨天的老把戏!岂止是昨天的,也就是前月, 去年,去年的去年的老把戏。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③上海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谁能计算他们的数目。车马的喧闹,屋宇的高大,相形 之下,显出人们的混沌和微小。我们看蚂蚁纷纷往来,总不能相信它们是有思想的。马路上 的行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挺立的巡捕,挤满电车的乘客,徐步看玻璃窗内货品的游客, 鲜衣自炫的妇女,谁不是一个蚂蚁?我们看蚂蚁个个一样,马路上的过客又哪里有各自的个 性?我们倘若审视一会儿,且将不辨谁是巡捕,谁是乘客,谁是游客,谁是妇女,只见无数 同样的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游戏场里的游客,谁不露一点笑容?但是笑 声里面,我们辨得出哀叹的气息;喜愉的脸庞,我们可以窥见寒噤的颦蹙。何以没有一天马 路上会一个动物也没有?何以没有一天游戏场里找不到一个笑容?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④我们丢开优裕阶级欺人阶级来看,有许许多多人从红绒绳编着小发辫的孩子时代直到 皮色如酱须发如银的暮年,老是耕着一块地皮,眼见地利确是生生不息的,而自己只不过做 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雪样明耀的电灯光从高大的建筑里放射出来,机器的声响均匀而 单调,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那些是生产的利人的事业呀,但是……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⑤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倘若有 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呼“不值得”。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把握思路结构的步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思路可能是以描述不同人们的生活为序。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标题判“线”法和反复出“线”法,可知该文线索是两类四种人的生活。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结构的句子。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 5 段,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①②段):描述有钱有闲人慵懒、无聊的生活。 第二层(第③④段):描述社会底层人忙碌、酸苦的生活。 第三层(第⑤段):总结上文,揭示主旨——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综合研判结构特点: 1.本文线索是两类四种人的生活,它属于“人”线。 2.本文思路是由人及理。 3.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由分到总,一个是并列对照。 4.本文在段落安排上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前四段段尾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 一、阅读《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三大特色:一是以游览踪迹为线索安排了“大戈壁”等三项 内容(采取并列结构安排了三项内容),二是内容板块之间过渡自然简洁,三是记叙完每项内 容后都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2)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条理清晰;过渡自然,使文章浑然一体;记叙后写出感悟与思 考,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阅读《翡翠莲雾》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章是围绕“莲雾树”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由莲雾树被砍引出下文,接着回忆与莲雾树有关的事件,最后点出对过往的眷恋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对现今生活状态的反思的主题。 3.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照应题目。(2)引出下文。写莲雾树被砍,引出下文与莲雾树有关的记忆,以及莲 雾树被砍而引发的思考。 4.本文以“翡翠莲雾”为题,却在结尾处花笔墨写萝卜和水果,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由莲雾树被砍引出对水果、萝卜品种改良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 结构上:突出文章的主题,将不同品种的味道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事物的眷恋,同 时也对品种改良的做法提出了含蓄的批评;与前文莲雾的消失形成照应。 三、阅读《生活》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线索:两类四种人的生活。作用:以此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四种人的生活贯穿 在一起;以此为线索,便于把四种人的两类不同生活放在一起对照,更好地表达要“觉悟到 不值得”的主题。 6.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突出各阶层人生活的可悲与无奈,强调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特性。(2)结构 上:使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中心更突出,为最后写“不值得”做铺垫。 分析散文结构题有两类题型:一是分析概括整体思路结构题,一是分析句段作用题。 1.分析概括整体思路结构题 (1)线索题 ①找准线索。可以综合使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准确判定所用的线索。 ②点明线索与文章各部分的关系。 ③分析作用。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a.组织材料,贯穿全文;b.结构清晰,情节 集中;c.揭示主题;d.使行文富于变化。 (2)梳理行文思路题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 么即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 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的一般模式: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这种题型还有一种特殊考法,即要求梳理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因为散文大都是 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3)分析构思特色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带来哪些作用、 效果。答题关键是分析特点,答出作用。 ①线索特点。包括找准线索、点明线索与文章各部分的关系、分析其作用。(见前面所 述) ②思路特点。主要有先总后分、先抑(扬)后扬(抑)、前后对比、先实后虚、逐层深入等。 ③叙事特点。一是叙述人称,尤其关注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好处:拟人化,便于对话与抒 情,拉近与读者距离。二是叙述方式:顺叙,使结构清晰;倒叙,巧设悬念,吸引读者;插 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④详略繁简。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 ⑤段落特点。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结 情,直抒胸臆。 个别情况下也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当然,文本整体结构特点还应从具体出发,不可一概而论。 2.分析句段作用题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①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怎样的主旨。 ②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 是句子,则要看其在段落中的位置。 ③表达特点:看它表达上有无什么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 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 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 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 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3)特别关注三个细节 ①活用角度。答题的主要角度,如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读者等,只是思考的方向 而已,不是任意一个句(段)都具有的。我们只有结合具体文本认真阅读思考,才能使答题角 度更准确、全面。 ②区分术语。如照应与过渡的区别。照应是上下文内容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 应接,一般距离较远,如首尾照应;过渡,是指该句(段)必须承接上文和开启下文,它只针 对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又如总领全文与引起下文的区别。总领全文也是一种引起下文, 但只有该句(段)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概括,才叫“总领全文”,否则只能叫“引起下文”。 ③准确概括。句段作用看似是分析结构,其实少不了概括,因为像为下文什么内容做铺 垫,或引发下文什么样的内容等,都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思路结构与概括文意很 难截然分开。因此,在说到前后内容、上下段落之间的关联时,要特别注意对相关段落文意 的准确概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 祝 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 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 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 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 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 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 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 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 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 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 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 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 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 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 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 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 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 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 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 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 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 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 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 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 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 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 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 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 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 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 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 在一起,水乳交融。(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戏台。(2)以“戏台”为线索,串联全文,便把生活中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 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揭示 戏台内涵的丰富性。 2.根据本文的线索,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戏台;再写戏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戏台建筑之美以及 戏台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写戏台曾照亮包括鲁迅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带给绍兴 城厚重的历史。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答案 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 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运河畅想曲 巴 桐 ①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上,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时序正值初冬,一叶乌 篷扁舟,载着唐朝诗人张继从古运河驶入枫桥镇,也许就系缆我身边的石驳。霜天,冷月, 捋须吟哦,那咽吞的水声,回响着千古的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和楚国军事得手后,企图北进中原一试吴钩的锋刃,他调 集军民,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了长一百八十多公里的邗沟,用来运兵输粮,这就是运河的 前身。迨至隋朝,隋炀帝杨广更不惜耗尽国库开凿运河,据说是这个皇帝老儿为着要到扬州 去看琼花,而终招致亡国之恨。不过唐朝诗人皮日休则吟诵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 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确实,千年运河与万里长城同属中国古老 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华夏民族的骄傲。它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一千 七百九十四公里,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清朝中叶,由于 黄河迁徙,水源不足,南北断航,这条中国古老的动脉血管萎缩了。 ③这次漫游江苏,令人欣喜地看到运河正在恢复青春,沿途处处可见施工的场面,挖泥 船、驳船“突突”奔忙,石驳岸节节延伸,古运河不仅将重振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的雄风, 而且将辟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④古运河,宛如一根银线把长江、太湖风景区,缀连成一串闪光的珠链。泛舟这段古运 河中,既可观赏江南水乡风光和人民生活情趣,又可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真是 其乐无穷! ⑤游览古运河,必须水陆兼顾,时而登岸,时而泛舟。从扬州发船,先作陆上浏览。这 里有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史迹,宋代欧阳修吟诗宴客的平山堂,“扬州八怪”的诗画……船 出扬州三湾、瓜洲古渡,面前豁然开朗,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顿觉海阔天空,汪洋恣肆。 对岸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鼎足而立,气势恢宏。三国吴王孙权曾将这里作为江防要地。而 《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故事,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⑥江南运河是从镇江经太湖到达杭州的。从丹阳到常州是其中最狭最浅的一段,沿途山 陵起伏,河岸高耸,那慢条斯理的水牛,包头巾的南国农妇,鳞次栉比的清水墙平房……呈 现出一派朴实恬静的田园诗韵致。 ⑦我曾坐在常州运河边上的舣舟亭,凝视滔滔的江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系舟 之处。这个风流皇帝,每到一处总爱御笔题铭,勒石纪胜。园内亦有一块御碑,但字迹残缺 模糊,已无法卒读了。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⑧船过常州,从西北方向逶迤进入无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心小洲——黄埠墩,广不 及半亩,却树木葱翠,楼台翼然。据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途中,曾在墩上留宿,并写 下正气凛然的《过无锡》诗。历史悲壮的一幕,如古运河的湍流澎湃于胸臆! ⑨进入苏州,那“人家尽枕河”的情景更令人神往。沿河户户前门临水,后门濒河。透 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 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这般境界真是如诗如画,姑苏人的生活多么温馨啊! ○10古运河环抱着苏州城。这座建筑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 地理位置未曾移动,基址和格局未变,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与刻于宋代的“平江图”对照, 不仅城内所有建筑地理位置分毫不差,而且全城周长同样是四十七公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 的!而苏州之所以能如此完整地保存基址格局二千五百年不变,应当说是拜古运河所赐。古 运河是她的护城河,千百年来呵护着这座文化名城。 ⑪在苏州,处处都有吸引人们寻踪探古的胜迹:埋葬吴王阖闾的虎丘,越王勾践的剑池, 纪念兵家孙子的孙武亭,还有众多的名园。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光。(有删改) 4.这篇游记为什么从唐朝诗人张继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出作者对古运河历史文化的畅想。(2)借张继和《枫桥夜泊》增强文章的历史文 化韵味。(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5.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介绍运河的历史变迁情况及后人评价,表达作者对这一伟大工程的敬意和 高度评价,为介绍古运河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答“明写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后人评价,表达 了对运河的敬意和赞赏,暗中为下文畅游古运河做铺垫”亦可) (2)结构上:承接上文“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引起下文对游历古运河情况的介绍,照 应题目。 6.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赞美古运河沿岸风景的优美和两岸文化的悠久灿烂,表达了畅游古运河的 快乐心情。 (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古运河将重振雄风,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总领下文对 古运河两岸风景的描写和两岸文化的畅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