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 24 -‎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 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 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 - 24 -‎ ‎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C.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地理所及的范围内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D.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狭隘、片面,“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应该是全人类的,世界的,原文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B项,“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说法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原文意思是A包含着B,到了选项变成“B包含A”,逻辑关系颠倒了。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没有“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的相关表述。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错误,扩大了范围。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等分析,“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的说法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中国在倡导,并以此为目标。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当下的研学旅行处于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形式,并非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简单结合,绝非形式上的旅游与课本知识的粗放组合。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课程、师资、环境、管理、安全、旅行和生活服务等。作为一种校外教育,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开放办学思想,打开围墙的束缚,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激活社会资源,开展有生活温度和生命质量的教育。‎ ‎(摘编自《研学旅行是等不起的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素质教育的重任,有与传统意义的修学旅行不同的特点。研学旅行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不能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 - 24 -‎ ‎(摘编自《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研学头条”公众号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 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做出了实践探索:“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 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 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严格实施既定方案和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 ‎(摘编自《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光明日报》2018年08月30日)‎ 材料四 目前日本的修学旅行标准分地区实施,实施标准中分别对天数、旅行费用、实施学年、实施许可标准、旅行范围、教师数量进行规范。中国目前研学旅行标准分为了国内和海外两部分,以发展国内研学旅行为重点。相比于日本,中国的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更多,包括研学导师、研学营地、人员配置、教育服务、行程管理、安全管理、反馈改进。目前对于旅行时间、费用标准、实施时间没有具体的安排,仅在人员配置上有要求。较日本不同的是,我国的研学旅行标准规定每天的体验教育活动时间不少于45分钟,教育服务项目涵盖了健身、健手、健脑和健心,服务流程涵盖了出行前、旅行中和结東后,此外还对餐饮服务、导游讲解服务、医疗及救助服务、安全管理、服务改进和投诉处理方面制定或引用了相关标准,尽管不够细致,但整体的操作框架显得更加充实。‎ ‎(摘编自《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研学旅行是区别于课堂学习的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其本质是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B. 中国目前的研学旅行标准在实施区域上分为国内和海外两部分,其中以国内研学为重点,相对于日本修学旅行分地区实施的标准还比较粗放。‎ C.‎ - 24 -‎ ‎ 研学旅行以教育为目的,指向于学生成长,内容涉及课本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但不意味着只是课本知识与旅行游玩的简单粗放结合。‎ D. 研学旅行的实施包括三个“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执行并调整和完善方案,安全返程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研学旅行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立足国情学情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同时我们引用了日本研学旅行的餐饮、导游、医疗等服务标准。‎ B. 研学旅行要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也需要学生主动探究。‎ C. 中国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比日本更多,虽没对旅行、实施时间作具体安排,但明确规定体验教育活动时长底线,以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 D. 材料四评述了中日研学旅行的标准,着重就其中的项目内容进行比较,突出中国研学标准整体框架更加充实,但也存在不够细致的问题。‎ ‎6. 为使研学旅行达到理想效果,你认为学校层面应如何作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A ‎ ‎6. ①将研学旅行列入教学计划,做好研学规划,开发相关课程,防止“游”而不“学”。②开放办学思想,打破束缚,发挥市场作用,激活社会资源。③学校和老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让研学旅行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④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让研学旅行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其公益性。⑤以素质教育为研学旅行的宗旨,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执行并调整和完善方案,安全返程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错误,遗漏了信息。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内容“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分析,研学旅行的完整的逻辑过程,还包括评估总结等。故选D。‎ ‎【5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我们引用了日本研学旅行的餐饮、导游、医疗等服务标准”错,结合材料四内容“教育服务项目涵盖了健身、健手、健脑和健心,服务流程涵盖了出行前、旅行中和结東后,此外还对餐饮服务、导游讲解服务、医疗及救助服务、安全管理、服务改进和投诉处理方面制定或引用了相关标准,尽管不够细致,但整体的操作框架显得更加充实”分析,不能断定是日本标准,还可能是国内行业标准。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分析,将研学旅行列入教学计划,做好研学规划,开发相关课程;结合“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不能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分析,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让研学旅行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其公益性;结合“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开放办学思想,打开围墙的束缚,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激活社会资源,开展有生活温度和生命质量的教育”分析,开放办学思想,打破束缚,发挥市场作用,激活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分析,学校和老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结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分析,以素质教育为研学旅行的宗旨,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 - 24 -‎ 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 24 -‎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唯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 24 -‎ D.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8. 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揭示悬念,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②使董神医“医德惟上”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③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 ‎ ‎9. ①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未能让父亲满意,内心愧疚;②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村民们送来金匾,参与祭典,场面盛大,祥子内心为父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激;③第三次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结构,C项A考核情节,D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应为:祥子为村里做善事,赢得村民赞誉,心里踏实,所以“今天特别稳当”。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其答出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的揭晓结束全篇的作用,注意从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看,揭示悬念,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使董神医“医德惟上”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从主旨的角度看,深化小说主题,突出在行医做人中良心的重要。‎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9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分析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在首先概括何时流泪,再结合情节分析心情,第一次流泪,周年祭日将至,祥子仍没能求得“平安香”,内心愧疚;第二次流泪,周年祭日当天,祥子内心为父自豪,充满对大家的感激;第三次流泪,祥子终于求得“平安香”,不负父亲的嘱托,内心激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无所造请左右近臣,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 24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 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未来君主,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 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 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 萧引不附权贵,受到陷害。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 (2)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 24 -‎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这段话意思是“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高宗”“引”“靖”“质”“密旨”“番禺”“旨”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观”是动词,意思是“看”,宾语是“靖”,故应在“靖”和“审”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悟”意思是“领悟”,宾语是“旨”,故应在“旨”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D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崩,……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错误,“崩”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之死称“薨”。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错误,选项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意思是“现在还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而不是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故选A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正”,形容词使动,使……正;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明”,申明;“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直;“亦……乎”,还……呢。第二句中,“造请”,拜访;“迁用”,提拔任用;“迁用”省略代词“之”;“辄”,总;“为……所”,被动句;“用事者”,当权的人;“裁”,阻碍。‎ - 24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4 -‎ 萧引字叔休。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恩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阳頠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頠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坦率耿直,不媚权贵,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璡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①‎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③沙。‎ ‎【注】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谓沙漠。‎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字数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但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悠悠飏,做尽轻模样”。‎ - 24 -‎ B. 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平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见出了容若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C. 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D. 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实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实则一语双关,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 ‎15.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不慕人世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既是他的审美选择也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仕宦生涯)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 ‎②羁旅飘泊:飘泊天涯的雪花与随驾北巡塞上的诗人惺惺相惜。‎ ‎③孤独悲凉: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相伴的只有寒月悲笳,物人相似。‎ 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复杂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分析有误。此为小令。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词是咏雪花,整首词中,词人托物言志,以雪花写自己,寄寓了复杂的情感。“不是人间富贵花”,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表达词人不慕富贵名利,厌弃官场。“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谢道韫之后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而词人也在天涯,这两句写出词人羁旅飘泊之感。“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有孤独悲凉之感。‎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 - 24 -‎ ‎、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被贬而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命运。‎ ‎(2)杜甫的《登高》中,开篇“________________”,从听觉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远离故乡、长期漂泊在外的无限悲愁。‎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答案】 (1). (1)同是天涯沦落人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2)风急天高猿啸哀 (4).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3)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涯”“逢”“常”“豪”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 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 。面临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只有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今日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 。令人振奋的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 ;“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B.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正被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着 D. 经济全球化正被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着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B. 只有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C. 只要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D. 只有登高望远,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沉滓泛起 人心向背 势不可挡 B. 独树一帜 东山再起 人心向背 大势所趋 C. 独善其身 东山再起 人心所向 势不可挡 D. 独善其身 沉滓泛起 人心所向 大势所趋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A项 此句对应的是上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应选“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B、D;联系上下文的句式,C项被动句,且表述与前后文不协调统一。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只要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要…….就”表述绝对,不合逻辑;CD项“把握和认识”不合逻辑且语序不当,先“认识”后“把握”;故选B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或一派;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现多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本题语境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应该填写“独善其身”,排除A项B项。沉滓泛起,比喻已经消失的旧事物又重新表现出来;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本题语境是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重新表现出来,应该选择“沉滓泛起”,排除C项。人心向背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人心所向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本题语境是“安全稳定是人们向往的”。势不可挡:是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大势所趋,意思为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本题语境是“合作共赢是发展的趋向”。 故选D。‎ ‎20.下列一段话中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 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印发了《对于做好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调整的通知》,根据通知显示,我国下降了14种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的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要求9月底前后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都要按照调整后的新价格公开挂网采购。这14种抗癌药材均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品种。‎ ‎【答案】(1) 对于/关于(2) 根据通知显示/通知显示(3)下降/下调 (4) 9月底前后/9月底前 (5) 抗癌药材/抗癌药 - 24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逐句筛查,先提取句子主干,再审查附加成分,仔细判断。(1) “对于做好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调整的通知”介词误用,应将“对于”改为“关于”。(2) “根据通知显示”结构混乱,“根据通知”和“通知显示”两句杂糅,可改为“根据通知”或“通知显示”。  (3) “下降……标准和采购价值”搭配不当,可将“下降”改为“下调”。 (4) “9月底前后”不合逻辑,可改为“9月底前”。(5) “14种抗癌药材”搭配不当,“药材”指制药的原料,也泛指药物,前面不能用数量词修饰,应将“抗癌药材”改为“抗癌药”。‎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网事”的漫画,请简要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及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00字。‎ ‎【答案】画面内容:40年前,低矮的土坯房、蜘蛛网、排污河以及杂乱的线路网;40年后,整齐的楼房、绿化带和景观河,全覆盖的无线信号网。‎ 寓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漫画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看漫画的标题、画面及细节、文字、夸张之处等。本漫画主要由两幅图构成,需要注意文字“四十年前”“四十年后”“网”等,“四十年前”的那副图片,房子低矮,污水横流,线路杂乱等;“四十年后”的那幅图,整齐的楼房,漂亮的绿化和景观河,全覆盖的无线信号网等。寓意分析,需要认真思考这些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四十年,我国的建筑、环境、科技等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24 -‎ ‎【点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首先就要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抓住形象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象。‎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流浪地球》火爆,导演郭帆实现了拍摄科幻电影的梦想,郭帆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创新、坚持、精益求精的过程。我们都是追梦人,郭帆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迪?‎ 请联系时代与个人,谈谈怎样追逐梦想。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找到自己的“燃”点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 24 -‎ ‎“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结合所给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并把握材料的中心,其次是根据对材料中心的把握,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准确的立意,最后是结合自身实际写作文。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考生要把握住材料主人公成功的关键是:郭帆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创新、坚持、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样就可以把材料的中心定位在:创新、坚持、精益求精实现梦想。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立意:角度一:梦想。当今中国最大梦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个人的梦想应该建立在时代梦想基础上。角度二:有了梦想还要追逐梦想。实现梦想需要创新、奋斗、坚持精益求精,更需要坚持。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扣住“梦想”的主题,谈自己怎么认识梦想,怎样去实现梦想。‎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梦想、实现梦想、创新、坚持、精益求精。考生扣住对以上关键词的把握,即可准确确定作文的立意,在写作的时候要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梦想”的理解和认识,结合社会当下深刻去谈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作文才能符合材料的要求。‎ - 24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