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一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遒劲(jìng) 脊骨(jí) 颓圮(pǐ) 恣意妄为(zī) B. 缱绻(qián) 按捺(nái) 给予(jǐ) 繁华酥骨(sū) C. 慰藉(jiè) 古刹(chà) 笔杆(gǎn) 曝背谈天(pù) D. 蠕动(rǔ) 嗥叫(áo) 门框(kuàng) 悄无声息(qiǎo)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误读的字形、词语,书写时注意标号音调,标准位置。本题, A项,“脊骨(jí)”应改为“脊骨(jǐ)”,“恣意妄为(zī)”应改为“恣意妄为(zì)”; B项,“缱绻(qián)”应改为“缱绻(qiǎn)”,“按捺(nái)”应改为“按捺(nà)”; D项,“蠕动(rǔ)”应改为“蠕动( rú)”;“嗥叫(áo)”应改为“嗥叫(háo)”。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在北方,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 B. 在诗歌《六月,我们看海去》中,诗人潘洗尘如是写道:“有时对着脏衣服我们也嘻嘻哈哈发泻淡淡的忧伤。”它给人一种“甜蜜的忧愁”之感。 C. 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 D.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注意一些易出错的形近字,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结构,注意结合词语含义区分部首,做到正确规范书写。本题 A项,“蜇居”书写错误,改为“蛰居”; B项,“发泻”书写错误,改为“发泄”; C项,“共震”书写错误,改为“共振”。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留下一座俭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乙】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 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丙】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自己一生的夙愿。 3.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养尊处优 B. 俭朴 C. 既然 D. 圣地 4.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解释词语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该词使用是否正确。本题 A项,“养尊处优”意思是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与语境中“贵族老爷们”的生活状态相符,使用正确。 B项,“俭朴”,节省,不浪费,多指人的生活习惯。“简朴”意思是简单淳朴,简单朴素。文中修饰对象为“小屋”,应该用“简朴”。 C项,“既然”,是连词,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与“就”、“也”、“还”等搭配。上文语境中提到“唯独留下一座小屋”,“小屋得以幸存”,下文的“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是推论的结果。“既然”一词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D项,“圣地”,有两种含义:1.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2.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圣地”一词与文中“波兰人朝拜”相符,使用正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考生可通过分析句子语气和辨析句子结构作答。本题“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中“?”(问号)使用错误,“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做“记不得”的宾语,这句话是陈述语气,应该将“?”(问号)改为“。”(句号)。故选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建国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始终以团结和民主作为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B. 通过观看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国人共同见证了70年来祖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而骄傲、自豪。 C. 在面对基因编辑婴儿这样的科技突破时,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或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人类自毁长城。 D. 按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志愿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项,“以团结和民主作为主题”中“以……作为”搭配不当,应改为“以……为”或“把……作为”。 C项,“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或魔鬼的一面”,一面对两面,不合逻辑,应改为“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 D项,“志愿精神是……活动”搭配不当,将“活动”改为“一种精神体现”。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考生应根据所学知识找出标志性词语正确判断,也可根据句意分析句子成分,判断特殊句式类型。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等。本题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定语后置句,所给选项中, A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 B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 C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为状语后置句; D项,“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为定语后置句。 故选D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兴盛于宋。它配乐可歌,亦称“曲子词”“乐府”“诗余”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淘,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有作品《苏东坡集》。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曾于元丰五年(1082)两游赤壁,写下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C. 舒婷,中国现代诗人,与食指、顾城、北岛等同属朦胧诗派,其作品《致橡树》,热情讴歌了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D. 《劝学》的作者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辨析文学常识的能力。主要考查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学生要结合平时积累,同时要认真阅读选项,注意细节,逐项进行排除。本题D项,“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表述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人物,选项中“法家学派”的说法错误,应改为“儒家学派”。故选D。 8.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请结合“熊猫”这一形象和“冰墩墩”这一命名,说明该吉祥物的寓意,要求写出三点。 【答案】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整体形象与宇航员相似,暗示着对未来的非凡探索,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和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既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考生做题时应结合图片标题仔细观察画面,先观察构图要素(把所有要素考虑进去,不丢要素),然后再借助联想或想象,结合标题分析各部分的寓意。本题要求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请结合‘熊猫’这一形象和‘冰墩墩’这一命名,说明该吉祥物的寓意”,画面主体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带有冰晶外壳。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从命名和外形方面分析,“冰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从设计理念角度分析,“冰墩墩”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点睛】徽标类题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 2.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 3.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 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耶秦简”的故事 秦简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秦国及后来的秦朝遗留下来的简牍总称。一个时代浓缩于一座城,一座城又浓缩于片片木简。如今,“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175件(组)里耶秦简,静静讲述数千年前里耶古镇的“小城故事”。 秦人的“衣、食、住、行”什么样?这批木简勾画出了一幅生动的迁陵县基层民众的生活画卷。 乘法口诀是儿童启蒙必背的运算工具。在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里出土的乘法口诀表,木牍上的乘法运算顺位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因此被称为“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 作为里耶秦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套乘法口诀表木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有着惊人一致,主要用于计算土地面积、收成、税收和日常生活中各种数量运算与统计。其中,“一一而二、二半而一”的记录,表明我国古代九九术是以加法为基础发展而来,十进位制和九九表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诗中描绘的家书雏形,最早也可以从里耶古城中找到踪迹。现场展出的两片“家书木牍”共527字,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从释文看,木牍上的文字充满他们对故乡及亲属的思念之情,死后还将家书随葬墓中,放在陪葬木箱的中部位置,可见他对家书的珍惜。 秦人也有“户口簿、身份证”。 专家介绍,秦朝建立了完善的户籍制度,用来协调国家资源、维持正常统治和社会秩序,并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里耶秦简中有很多关于各类人口管理的档案资料,包括常居人口、流动人口、奴隶等,反映了秦朝人口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备和严密。各级政府借助这种人口管理模式,既便于地方官府掌管辖区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又可以使中央机构掌控全国各地的人口情况,确保国家赋役的征调。 “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妻曰嗛、子小上造¨,子小女子驼”,刻有以上文字的“户籍简”,就类似于今天的“户口簿”。其特点是一木简记一户,又称“户版”“户籍”,乡是户籍正本的管理机构,副本则保存在县级官署。里耶北护城壕出土的一批户籍残简,登录的各户籍贯都是“南阳里”。 另外,流动人口在要塞,渡口等重要场地经过关卡,需凭持有合法证件放行,符、传、致、节等通关文书上面要写明持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肤色、身份、关系等,以便过关时核验,类似于现在居民的“身份证”。 里耶秦简里藏了很多故事,有待我们去探索。里耶秦简多为秦时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兵甲物资、道路里程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全方位地展示了秦时县级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是秦朝行政体制和社会风貌的缩影和代表,此次展出的里耶秦简以阳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等为代表的国家博物馆馆藏秦代文物,充分展示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有效实施的真实状况。 国博介绍,本次展览是里耶秦简首次在京系统展出,其中有40余枚简牍为首次对外公开发布。为公众了解秦朝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让大家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当时秦朝人所书写的“工作日志”。与此同时,展览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展示和互动形式,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全方位多角地展现秦简文化、秦朝文化。 (摘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9. 下列有关里耶秦简的表述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里耶秦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乘法口诀表木简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它的运算顺位从“九九八十一”开始,采用的是十进制。 B. 乘法口诀表木简“一一而二、二半而一”的记录,表明我国古代九九术是加法。其中“二半而一”计算方法是:二乘以一半(即二分之一)等于一。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最早也是从里耶古城中找到踪迹的,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 D. 里耶秦简勾画了秦人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九乘法口诀表跟现代非常一致,对世界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10. 下列关于秦的“户籍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时就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和严密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了人口档案,这种制度可以用来协调国家资源,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确保国家赋役的征调。 B. “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子小上造¨、子小女子驼”,现场刻有以上文字的秦简,相当于今天的“户口簿”,记载有籍贯、户主、妻子、儿子、女儿。 C. 秦朝时的“户口簿”,就已经有正本、副本之分,分别由“县级官署和乡管理机构”保存,同时秦朝也有户籍变化的文书。 D. 秦时的户籍制度就已经有各类人口的登记,包括常居人口、流动人口、奴隶等。流动人口经过关卡,需凭持有合法证件通关,类似于现在居民的“身份证”。 11. 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发现里耶秦简的意义。 【答案】9. D 10. C 11. (1)有助于了解数千年前里耶古镇基层民众的生活;(2)全方位地展示了秦时县级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是秦朝行政体制和社会风貌的缩影和代表;(3)充分展示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有效实施的真实状况;(4)全方位多角地展现秦简文化、秦朝文化。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A项,“里耶秦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乘法口诀表木简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它的运算顺位从‘九九八十一’开始,采用的是十进制”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这套乘法口诀表木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木牍上的乘法运算顺位从‘九九八十一’开始”,二者说法不一致。 B项,“表明我国古代九九术是加法”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我国古代九九术是以加法为基础发展而来”,选项曲解文意。 C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最早也是从里耶古城中找到踪迹的,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诗中描绘的家书雏形,最早也可以从里耶古城中找到踪迹”,文中表述的是“家书雏形可以从里耶古城中找到踪迹”并非“诗句最早从里耶古城中找到踪迹”,选项断章取义。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对读选项和原文,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仔细比对,发现异同。本题C项,“正本、副本之分,分别由‘县级官署和乡管理机构’保存”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乡是户籍正本的管理机构,副本则保存在县级官署”,选项表述属于原文相反。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文本“175件(组)里耶秦简,静静讲述数千年前里耶古镇的‘小城故事’。秦人的‘衣、食、住、行’什么样?这批木简勾画出了一幅生动的迁陵县基层民众的生活画卷”可概括出“发现里耶秦简有助于了解数千年前里耶古镇基层民众的生活”;根据文本“里耶秦简多为秦时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兵甲物资、道路里程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全方位地展示了秦时县级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是秦朝行政体制和社会风貌的缩影和代表,此次展出的里耶秦简以阳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等为代表的国家博物馆馆藏秦代文物,充分展示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有效实施的真实状况”可概括出“全方位地展示了秦时县级政府政管理模式,是秦朝行政体制和社会风貌的缩影和代表”和“充分展示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有效实施的真实状况”;根据“展览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展示和互动形式,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全方位多角地展现秦简文化、秦朝文化”可概括为“全方位多角地展现秦简文化、秦朝文化”。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⑤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2. 选文第①段第③段中,加点的词“异状”“特异”都写到了“异”请联系语境,这两个“异”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 选文第②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午后冬郊图”,请概括这幅图的特点。 14. 请赏析选文第④段划线语句。 15. 选文第③⑤段都写到了“散步”,侧重点有何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2. 第一段中“异状”的“异”,包含作者对江南和暖气候的喜爱之情,第三段“特异”的“异”包含着对江南冬日寒郊散步的欣喜之情。 13. 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14. 引用(比喻、拟人)。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整体意境之美,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15. 第三段写寒郊散步是将散步作为冬季中江南的特有景观加以描写的,侧重写景;第五段写的江南冬天晴和时散步,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散步,是逍遥快活的户外活动,侧重抒情,表达喜爱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及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找准相关段落,认真阅读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根据第一段中“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可知江南的气候特点是“和暖”,根据“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可见这里包含了对江南和暖冬天的喜爱之情。第三段中,作者写到“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作者把江南冬日寒郊散步说成“恩惠”,认为这是“享清福”,可见作者对江南冬日寒郊散步的欣喜和满足之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阅读相关语段,勾画关键语句,筛选重要词语,概括画面特点。第二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午后冬郊图,文本中所写景物有: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野草、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色彩亮丽,对比鲜明。根据文本“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可以概括出“蕴含生机”这一特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反复阅读画线语句,了解大意,分析该语句有无使用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和文章主旨情感分析其效果。这段文字引用了诗词名句,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从引用诗句的效果方面来看,以诗写雪,调动读者的文化积累,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从写景顺序来看,这几句话按照“日暮”“冬宵雪夜”“早晨”的时间顺序,来表现不同时段的雪景特点,突出表现了雪景的整体美。此外“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通过“会合”“ 调戏”二词,将雪月梅赋予人的情态特征,把“酒”比作姑娘。从整体情感效果方面来看,这些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表达了对江南雪景的喜爱之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结构思路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这是一篇散文,标题为“江南的冬景”,第一段先整体介绍了江南冬天和暖的气候,表达喜爱之情;第二、三、四段具体写江南的冬景,第五段总结江南冬天的晴和,表达喜爱之情。第三段和第五段都写到“散步”,但侧重点不同,第三段写寒郊散步是将散步作为冬季中江南的特有景观加以描写的,根据文本“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在与北方冬季相比较的过程中,北方冬季之寒冷是绝不会让人有散步的心境的,而江南则不然,这突出了江南冬季的迷人之处。第五段写江南冬天的晴和时散步,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户外活动,文本中“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浑然不觉将读者引到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侧重抒情,表达对晴和的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点睛】语文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语文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散文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B. 而耻学于师 耻,羞耻 C. 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D. 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句读之不知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D. 惑而不从师 而耻学于师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段作者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以“省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必有师”三个字把古代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学习的结果。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分别阐述了“师”作用和标准。 C. 第(2)段作者通过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的对比,有力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且批判的力度逐渐加重,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D. 在文段(2)中,作者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了“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然而受社会等级观念的局限,在批判的同时,也无意中流露出了他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6. B 17. D 18. C 19. (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2)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B项,“而耻学于师 ”中的 “耻:羞耻”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在这里是意动用法,应该解释为“以……为耻”。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其意义和用法。本题 A项,“句读之不知”中“之”为提宾的标志,助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之”主谓之间助词,不翻译; B项,“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也” ,表停顿,语气助词;“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也”,表判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 C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乎”,介词,比;“其皆出于此乎”中“乎”,语气词,表推测,相当于“吧”; D项,“惑而不从师”与“而耻学于师”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解释为“却”。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将选项和原文对读,注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大意,分析论证方法。本题C项,“第(2)段作者通过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的对比,有力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且批判的力度逐渐加重,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说法错误,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而非举例论证。选项手法赏析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师:学习。夫庸:哪里。知:管。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2)或:有的。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大遗:大的方面放弃。明:高明、明智。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文言文翻译: 古代求学 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0. 这首诗从体裁(格律)上看属于____,从题材(内容)上看属于____。 21.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运用什么手法?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情?试作分析。 【答案】20. (1). 绝句 (2). 山水田园诗 21.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运用动静的结合的手法,以动衬寂,渲染了悠闲恬淡的静谧气氛,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诗歌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平时应注意积累,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本诗共包含四句话,第二、四句韵脚一致,符合绝句特点,属于绝句。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咏诗怀古诗等类型,本诗标题为“田园乐”,诗中选择了“桃”“柳”“雨”“莺啼”等意象,描绘的是田园风光,因此属于山水田园诗。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全诗认真分析相关语句,抓住诗句中关键词语,答题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意思是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结合上文,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这里运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古诗文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怅寥廓 (2). 问苍茫大地 (3). 故木受绳则直 (4). 金就砺则利 (5). 驽马十驾 (6). 功在不舍 (7). 闻道有先后 (8). 术业有专攻 (9). 哀吾生之须臾 (10).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句子默写,注意语境提示,本题易错词语有:(1)寥廓、苍茫(2)砺(3)驽、驾(4)攻 (5)哀、须臾、羡。 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罗曼·罗兰: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才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他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 卢梭:我独一无二,我知己知人,我天生与众不同。 马云:一个人既要欣赏自己,懂得走自己的路,更要懂得为别人铺路。做好你自己,也要有格局接受并欣赏对手。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能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欣赏自己,成全别人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做的是什么?那就是学会欣赏自己! 欣赏自己,让自己充分了解自己,更有信心;欣赏自己,使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欣赏自己,让自己开发自己,超越自己,解放自己。 美术大师齐白石90岁那年,有一次翻出自己70时岁的画稿欣赏起来,然后欣欣然对身边人员说:“你看我年轻时画得多好!”70岁了还说自己正年轻,而且“画得多好”,锐气不减当年的精神风貌令人不得不折服。 自我欣赏不是自恋,而是精神不倒的支柱;不是卖弄,而是走进别人心里的名片;不是逞强,而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学会欣赏自己,首先你必须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之后才知道如何实现自我。 实现自我,不是自私自利。欣赏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在欣赏自我时也要做到知己知彼,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要有格局接受并欣赏别人,其实懂得为别人铺路的人才是睿智的,因为成全别人也是成就自己。 时为北宋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慧眼独具,发现苏轼文章了得,惜才爱才之心溢于言表,当即奏报仁宗皇帝,并向世人坦言:假以时日,苏轼的文学成就将超过自己。历史最终证实了欧阳修的判断,苏轼在欧阳修的呵护提携下,光耀大宋文坛,无人过之。欧阳修非但没有因此被世人遗忘,还因举荐了苏轼等人被后人誉为光明磊落,奖掖后进的楷模。 且看那诸葛亮,出草庐,定天下纷争,为蜀汉打下了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全了刘备“欲匡扶汉室”之心,而他成就了自己千古不败之佳名。 看今朝,马云创建支付宝,极大地方便了淘宝客户的需求,移动支付甚至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云在为别人铺路的同时,是不是也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相反,那些为了一已之私利,斤斤计较,互相盘算,害怕自己吃亏,不愿成全别人,轻者因小失大,重者两败俱伤,自取灭亡。 古人云:“乐民之乐,乐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亦忧其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帮助他人之时,殊不知已然为自己埋下“乘凉”的种子,为自己拓展了前进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应该甘做人梯,成全他人。 欣赏自己,让自己自信;欣赏对手,合作双赢!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材料中包含三句名言,考生应逐句分析,找出三则名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罗曼·罗兰的名言“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才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他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体现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优点,这是自己特有的,要了解并欣赏自己的长处。卢梭的名言“我独一无二,我知己知人,我天生与众不同”,既强调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也指出在了解自己独特的同时也要知道他人的不同。马云的名言“一个人既要欣赏自己,懂得走自己的路,更要懂得为别人铺路。做好你自己,也要有格局接受并欣赏对手”,指出既要欣赏自己也要欣赏对手,坚持自己的路也要成全别人。三则材料谈的是怎样看待自己和怎样对待他人的问题,考生可综合分析立意。 立意: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 2.保持自己的个性,也要了解别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欣赏自己也要欣赏他人,帮助别人也会成就自己。 素材: 1. 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他的身影——扮猪,扮老爸,扮印度阿三,扮江南才子,扮老师,扮龅牙,扮乞丐,还有《大话西游》里那个面目丑陋、形容猥琐的“二当家”。不管在哪部电影里,他都可以时而骄横跋扈,时而窝囊透顶,时而真情流露,时而疯疯癫癫,绝妙地衬托了星爷的“高贵”或者“卑贱”。 尽管演了那么多配角,但他却从来都没觉得自己不重要。每次演戏,他都认真对待,甚至在别人睡觉时,他还在背台词,做动作,直到烂熟于心为止。他的敬业精神在行内有口皆碑。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一部电影90分。钟,给配角的戏不会超过20分钟,刚出道时,我也是个抢戏王,后来明白做人比演戏更重要,就开始学会配合人家。就像川菜一样,每道菜之所以都好吃,就因为里面都放了辣椒,而我,就是用来调味的辣椒。我敢说,我是最好的辣椒!”他,就是吴孟达,全香港片酬最高的男配角,在娱乐圈被尊称为“达叔”,也是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靠出演配角而走红的明星。 2.学会成全你的对手。不要把你的对手当作敌人,强大的对手才会激发你昂扬的斗志。在人生的路上,正是由于有对手与自己不断竞争,才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睿智,更加洞察世事。可以说没有了对手,人生路上就没有了竞争,就如同一个人在无人观看的舞台上独舞,不管你跳得多么完美,但是没有了对手的陪衬,也无法凸显你的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全对手,不仅也许会使对手变成朋友,还会激发自己朝向更美好的目标进发,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3.欣赏自我,只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自己感动,为自己喝彩,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快乐,充满希望。只有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才可以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扬帆远航。古希腊的一位著名演说家,非常喜欢演讲,然而先天的口齿不清,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扰,但他坚信自己有演讲天赋,并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苦练口齿,最终获得大家的认可;努力出身的毕加索,因为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才成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绘画奇才;身价超过四亿的主持人李咏,正是因为自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央视“名嘴”……扬起自信的风帆,欣赏自己,只要你想,并且奋斗,再加上自信,你就有可能做成任何事情。 4.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英明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都是以知己知彼作为胜利的先决条件,草船借箭的智慧;前秦攻晋的“草木皆兵”;官渡之战的英明……均已成为历史佳话。知人者智,“将相和”的佳话流传千古,廉颇与蔺相如均成为人们赞颂的对象。倘若在当时,蔺相如斤斤计较廉颇的“背后之言”,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掂量事情的轻重,恐怕廉颇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会负荆请罪,与蔺相如交好,共同为国家效力,拒强秦于国门之外。 行文结构: 1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本题“欣赏自己,成就别人”。 2.开头先论证“学会欣赏自己”的重要性,并列举齐白石的例子分析说理。 3.写一个起过渡作用的段落,引出“欣赏别人,为别人铺路”的话题。 4.举例论证欣赏别人,为别人铺路与成就自己的关系。 5.结尾,总结全文,指出“欣赏自己和欣赏别人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人生赢家”,照应标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