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八中高 2020 级高三(下)第五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先秦时期在文学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学科没有建立。在这一时期里, 没有后世的诗人、作家身份,没有以文学写作为目的产生的文本,早期的文献都是国家档案, 以及适应国家礼乐教化和与国家宗教职能、政治职能等相关的文献,如《尚书》是上古时期 流传下来的各代档案,《诗》与《乐》则是礼乐教化的基础文本,《春秋》是围绕着王与侯活 动的国家大事件的记录,《易》与卜筮有关,产生于宗教活动,《礼》是周人治理国家的规范。 这些文献当然与文学写作无关。至于春秋以后,学术下移,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则为各自 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提出学术主张,亦无关文学写作。 鉴于先秦时期学术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与汉魏以后的文学文献的认定不同,先秦文学 文献的范围就不简单地限定在集部以及与作家活动相关的资料。先秦文学的发展既然是在国 家的宗教、政治、文化活动等文字记录文献中逐渐呈现出来的,那么所有的文字文献其实都 应视为文学文献。因此,先秦时期的文字资料、经、史、子以及神话、传说,甚至图像,都 应视为文学文献。比如说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文字,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古文字研究中,其 次,先贤利用以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文学史研究则利用甲骨文探讨中国上古时 期的写作状态和叙事的观念、手段,并可以探研当时应用文体的写作状况、文体与载体间的 关系等等。从甲骨文以至金文、简帛文字,都是如此。 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与传世纸质文献相比,属于出土文献,出土文献自古以来就 有,如西汉时发现的孔壁古文、西晋时发现的汲冢古文等等。早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历代学 者的整理、研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出土文献了,这种文献连同历代学者的 研究,已经成为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处理这部分文献应当与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有所区别。 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数量、质量,是超过以往的,这是当代学者的幸运。当代历史学者和思想 史学者对出土文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但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似乎 关注不够。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和部分学者对文献不够重视,对先秦文学的 性质、特点理解不够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当代的文学观念出发,对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材 料才去了解、研究,如古代学者对先秦包括两汉时出土的辞赋材料、《诗经》材料略加关注, 而对大量的子、史文献则往往视而不见。这些当然是不正确的观念,需要纠正。同时,在使 用出土文献时,也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其与传世文献间的关系,当代学者往往热衷于研究出土 文献,而又往往对传世文献重视不够,甚至对传统文献并没有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便大谈出 土文献,这也是一种偏误。余嘉锡先生为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作序说:“学 不穷根柢而但求其枝叶,譬之未知叔重何所道,钱、段何所明,而读甲骨文;班、范之书, 荀、袁之纪,未能通晓,而考金石刻。其于学也,庸有当乎!”前辈学者的研究经验是值得 我们认真思考的。 (摘编自傅刚《先秦文学文献学的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先秦时期文学学科没有建立,无人以作家、诗人的身份创作以文学写作为目的的文本。 B. 作者认为先秦时期所有文献都是文学文献,因为先秦文学的发展是在当时的文献记录中逐 渐呈现的。 C. 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属于出土文献的范围,历代学者的研究则是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 分。 D. 古代学者不认为先秦两汉出土的大量子、史文献是文学作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首先指出先秦文献的著述不同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论证先秦文学文献在文学史中的特 殊性。 B. 文章举甲骨文为例论证先秦文学文献的认定范围与后世不同,并推论及金文、简帛文字。 C. 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今学者的偏误,论证要兼顾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D. 文章引用余嘉锡先生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文献学研究的根基是传世经典文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与先秦文学文献不同,汉魏以后被认定的文学文献范围主要是在集部和与作家活动相关的 资料。 B. 先秦文学研究者可以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分析创作者的著述观念和当时的写作状况。 C. 当代出土文献经整理研究后也将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因此要处理好出土文献与传世文 献的关系。 D. 当代的文学观念常常影响古代文学研究者对文学作品材料的选择,使上古文献的文学价值 被低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在经历了“1G 空白、2G 跟随、3G 突破、4G 并跑”的不断努力后,5G 对于中国而言,来 之不易。早在 2013 年 2 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 IMT-2020(5G)推进 组,全面启动 5G 技术研发试验。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 重要文件中,均提出要积极推进 5G 产业发展。2018 年 6 月,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3GPP 正式批准确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第一阶段全功能完整版 5G 标准正式出台。同时,我国也加速布局 5G 产业: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正在加速 5G 网络建 设、推进 5G 落地应用建设。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表示,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五”计划,到 19 年底在 50 个 城市建设 5 万个 5G 基站,到 2020 年,能够提供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 5G 商用服务。另据赛迪 预计,未来 5 年,我国将至少建设 1140 万个 5G 基站。 (摘选自人民日报《中国 5G 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全球?》) 材料二: 5G 技术目前正处于相关技术标准形成的关键阶段,由日本、韩国、中国、美国、欧盟引 领 5G 发展新征程。时值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各国政府希望借助 5G 技术开展一场数字化革命, 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新的持续增长点。为了保持我国在 5G 行业的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 新时代 5G 商用的领头羊和规则制定者,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目前我国在 5G 方面的专利 占全球 5G 专利数的 30.3%,居全球首位。其中华为以 1970 件 5G 声明专利排名第一,占比达 17%;中兴以 1029 件专利排名第 6,占比 9%。但同时,5G 领域也有许多难题待攻克,主要体 现在并行计算能力和储存容量两大方面。 目前 5G 市场商用的主要范围还是在手机、信息服务、云数据等行业范围,但是 5G 商用 真正的变革将发生在基于 5G 的高可靠和低时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如无人机、智慧交通、智 慧医疗以及智慧安防等方面。这要求企业市场拥有较为完善的网络部署和市场成熟度,而由 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实现 5G 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需要更多 的时间,这也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按需灵活调整 5G 战略部署,可以先在技术比较成熟,需求程 度较高的地区优先实现覆盖,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实现 5G 网络的全面覆盖。 (摘编自张建霞《新时代背景下中国 5G 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三: 信息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发展。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对 象,那么物联网就是将信息网络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以实现“万物互联”。物联 网环境下未来的智能服务系统,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智能服务系统作为物联网 科技创新的关键,将真实环境物理空间与虚拟环境信息空间进行映射协同,实现通信、计算 和控制的融合。 物联网正促进 5G、窄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引发全球性产业分工格局重大变革。在组网方面,全球范围内低 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 5G 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为 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在信息处理方面,信息感知、知识表 示、机器学习等技术迅速发展,极大提升物联网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在物联网虚拟平台、 数字孪生与操作系统方面,基于云计算及开源软件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企业构建生态门槛, 推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操作系统的进步。 (摘编自朱洪波《5G 物联网 加速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主要通信运营商一直积极参与推进 5G 商用的建设进程,其中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五” 计划,确保到 2020 年给地级以上城市提供 5G 商用服务。 B. 目前我国的 5G 相关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表明我们仍需不断 进行科研创新。 C. 5G 信息技术具有高可靠、低时延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智慧交通、智慧安防 等创新型应用。 D.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物联网则可以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物 与物的连接,实现“万物互联”。 6. 中国 5G 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 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空 船 何立伟 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渐渐,夜从浅浅舱里漫出来,彤云染 得就极蓝。此此彼彼灯火胆大跳进水中,作荒唐嬉闹,却不溶没。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 而且去。 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 ——抑或没有风的缘故吧。 细伢子的纸船,载了些天真和梦想,偏偏为浪颠覆,与邋遢泡沫一同抹在了河滩上,将 慢慢归结到无。并且河滩上老渔翁阔大脚印,尚微微的有些暖。收网罾仰天看云时,知他起 了多少浩叹?竟是一语不出,在寥阔苍天下渐小渐远去。 今夕何夕?日子叠了日子。何况鱼已不多了。水鸟叫得人心里别别跳,出汗。 老屋里灯影放大弓曲的背;绕梁有鱼香一带抖抖地飘;待消灭在夜夭里时,木板床上一 双阔大脚,便一动不动了。网罾悬着等待着。 小船呢自然是微漾,极细声音的呢喃,半截缆索懒懒,蜷伏。 对面沙渚,柳烟空濛。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拍独立人耳鼓。 然而他似乎不曾听得。只痴痴望河水粼粼地流。思想不在此,在远方,同那河水恰一样。 天涯里有歌声,斯人独可闻。他于是浮一微微笑了(自然不晓得脚正将碎纸船,踩入了沙泥 里)。却忘了带洞箫,不然便可幽幽地吹。并且自信天底下,会有一个人,在晶莹泪光里侧耳, 危坐在碧蓝无限间。 “唉……”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仍复枕住散碎并不流走的 灯光。 一个黑点晃大来,便站住了一个细伢子(是不是白昼里飘纸船的那个?不晓得)。惶惶地 这里那里的看来看去,又将双掌搭拢,喊另一个细伢子名字。嘴巴小去时,便听到自己声音 长长短短射远。忽然背上就有了些些冷。就从裤档里,掏出一线尿来。人影子和尿泡子不多 时皆不复见。 云就停了。先前横过去的船,仍复横了过来。河里灯火是渐渐少了许多热闹。但凫水的 人似乎上了沙渚,小小黑点遂为柳烟所没。唯浅浅笑语一朵朵黯然地开。残月如慈眉。 阵阵足音响起,自然又来了人。仰头看星月,低首看流水。倏忽觉到两间余一影,甚是 寂寞,又无可排解者,于是空得慌大得慌,亦复踽踽走去。剩那小船深深拍水,细而单调的 哗哗哗。 桨是决计没有的——大约也算得不想飘离的缘故吧。 但这寂寞不久即为一男一女衔了窃窃细语声音一点一点耐心填,坐在愈见其凉的沙滩上。 这夜便是女人长长黑发一部分了。并且她顺手扯了把草,一节节掐碎,一节节扔在水里 边。点点黯绿遂缓缓游走。河水啊长又长。 女人说:“不。不能够再这样!” 这声音也同了那草,于微微起伏间逝远。 慈眉的月遂朝这边凝眸了。 其时,柳烟里的人站起来,看灯火在 水里一颗一颗,仿佛为鱼咬灭。就一阵阵生了凉意, 清寂着一张面。何况真是有了细细风,远远来而且远远去。 沙渚便也静了。手掌似的摊在水面慢慢眠去。有些足印凌凌乱乱不复识辨,却要什么紧 ——暖暖风自 然要熨平了它,给 另一些脚们在上面再涂鸦。 两个影子尚蓝蓝地塑着。女人身边业已没有了草。冷冷沙从她指缝间,无声泻下去,竟起 了小小坟。那男人说了什么?叫女人生了气,空气于是四面惊闪开来好些地方,颤颤着放大一 个“不!” 复又愈合了静。唯风来摆动她长长黑发了。 并且眼眶里添了两颗大星,一闪兼一闪。 “好吧……不说吧。” “什么都不要说。” “天快要——” “什么都不要说!” ——什么都不要说,听河水呢喃,听草虫轻唱,而一飏一飏长长黑发远去时,就徒剩这一 只空船了,载将逝未逝莫大的夜,竟不走。也无缆索也无桨。 居然吃水不浅。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小说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情节也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暗夜里一只顺水飘浮的小 船,岸上散碎的灯光,惊惶撒尿的小孩和一男一女的窃窃细语。 B.“对面沙渚,似乎有人凫水,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因声音是从那些凫水人 口中传来,因而想象声音也是潮湿的,这是由听觉引出触觉印象。 C.这篇小说着力描摹了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意象,如果拿古典诗词来比较的话,它与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所描绘的意境十分相似。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小说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运用丰富的 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为作品平添了些许诗意。 8.小说为什么要以“空船”做标题?(6 分) 9. 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 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篇小说诗化的语言深得古典 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说文解字》叙 (汉)许慎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 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 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 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 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 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 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 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 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今之诸生竞说字解经,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 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 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 圣人之微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今叙篆文,合以古、 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选自《说文解字·叙》,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 此绝矣 B.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 此绝矣 C.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 此绝矣 D.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 此绝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易》是儒家传统典籍之一,相传是庖羲氏依照物象所作,原是古代的卜筮用书,揭示了 天和人的生存法则,包含着辩证的思维方法。 B.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如《易经》《论语》《春秋》《尚书》等典籍最 初就是用古文写的,和韩愈笔下李蟠“好古文”的古文概念不同。 C.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等六部先秦古籍,又称“六艺”,与《张衡传》 中“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所指相同。 D.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首次对“六书”做出 了具体的解释并以六书分析汉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字变化导致难读难解。自秦始皇时代古代典籍废弃起,古文字开始绝迹,而到了汉代学 生们荒谬胡乱解字,完全不符合圣人造字的精深意图,促使许慎潜心整理文字,写了《说文 解字》。 B. 文字形态发展多样繁复。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文字经历了由依物画图到形声结合, 再到古文、大篆、小篆、隶书等各种字体的繁复演变,导致在泰山封禅的诸多朝代文字各不 相同。 C. 文字意义关系政治文化。文字有记录日常生活信息的功能,又有传承文化的功能,从这个 意义上来讲,文中所列举的庖羲氏的八卦图和神农氏结绳记事的方法,都可以归入文字的范 畴。 D. 《说文解字》意义深远。许慎编选小篆与古文、籀文,按照部首类别排列,进行解说,剖 析错误,使学习的人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进而读懂典籍、明晓万物、传承文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 (2)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4~15 题。 殿前欢·次酸斋[注]韵 (元)张可久 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 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 唤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二十年多少风流怪,花落花开。望云霄拜将台,袖星斗安邦 策,破烟月迷魂寨。酸斋笑我,我笑酸斋。 【注】酸斋:贯云石号酸斋,这首曲子是和贯云石《殿前欢·畅幽哉》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写自己十年不上钓鱼台,导致野鸥都猜想自己的去处,来表现自己身处官场之久,构 思巧妙。 B. 作者用白云青山、开怀饮酒表现了自己与老友相聚的欢畅,又反衬了自己的抑郁烦闷之感。 C. 末尾对笑结构精妙,作者因羡慕好友的洒脱生活而笑,好友因理解作者沉迷官场的原因而 笑。 D. 全曲语言典雅中又有口语特色,艺术手法多样,多用典故、拟人、虚实结合等。 15.这首元曲丰富的情感中包含诸多矛盾之处,请结合全曲进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齐谐》之名,从距离和高度两个角度夸饰鹏之大的句子是 “ , ”。 (2)《诗经·氓》中“ , ”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和氓少年 时代愉快说笑的场景,堪称“青梅竹马”。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 , ”两句,描述了自己 求学时向老师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恭敬请教的情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态 ,龙身大 部 ,只在额及颚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通体 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证明了当时琢玉工艺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 湛,圆润流利,生机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 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要素。玉龙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 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 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红山玉龙的发现, 不仅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 ,也让中国人追溯到了龙的源头。这对研究中国原始宗 教文化,总括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意义非同寻常。所以,无论怎样评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 不为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蜷曲 光滑无比 因由 水远山长 B. 卷曲 光素无纹 因而 源远流长 C. 蜷曲 光素无纹 因由 水远山长 D. 卷曲 光滑无比 因而 源远流长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 B. 细节上浮雕、浅浮雕手法的使用,使得整块玉料圆雕而出的玉龙 C. 整块玉料圆雕而成并在细节上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的玉龙 D. 玉龙在细节上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圆雕以一整块的玉料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其对总括龙形发展的序列,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都意义非同寻常。 B. 这对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总括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C. 其对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意义非同寻常。 D. 这对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研究中国原始宗教文化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0.国画博主“老树画画”近来在网络走红。被坊间戏称为“打油诗圣手”的他,喜欢给自 己的每幅小画都配上几句词藻浅白、文风戏谑的诗文,透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请选择最恰 当的诗句填入横线处,把下面这幅画的配诗补充完整。(6 分) 繁华萧然落尽, 甲 。 乙 ,岁月几度闲愁。 填入甲处最恰当的诗句应为: ① 何物寄托此心 ② 隔水犹看寒林 ③ 秋水深处泊舟 ④ 小村几缕炊烟。 填入乙处最恰当的诗句应为: ⑤ 落花轻覆草痕 ⑥ 江山千里飞雪 ⑦ 与谁平分秋色 ⑧ 江山一派岑寂 21.红星中学高三(1)班班委商定,要组织全班同学在本周六去参观省文化馆,现有信息如 下: (1)文化馆开放时间为 8:30——17:00,10:30 和 15:30 各有一场 15 分钟的文化艺术表演; (2)拟租一辆巴士集体前往和返回,单程车程约 30 分钟; (3)拟参观时限为 3 小时。 假如你是班长,请筹划此次活动,写一则短消息发在班级群中通知大家,字数不超过 100 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 之’,何必寻找呢?” 人们都在称赞楚王的豁达与胸襟。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胸怀不够宽广,‘人遗弓, 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 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重庆八中高 2020 级高三(下)第五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 原文“早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研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 出土文献了,这种文献连同历代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处理这部分 文献应当与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有所区别。” 2.D. 余嘉锡只从进行了反面论证。 3.C. 作者只认为古代出土文献经整理后可视为传世文献一部分,且重视两者关系与之无因果联 系。 4.C 原文说“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 5G 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为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可见“快 速兴起的低功率广域网技术”与“5G 技术标准化进程”是并列关系,前者并不能“加速”后 者。 5.C 原文说“5G 商用真正的变革将发生在基于 5G 的高可靠和低时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并没 有说“广泛应用。” 6.原因:①顶层设计的宏观布局。②企业的先发优势。③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 挑战:①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②相关技术难题需要突破。③中国国情的限制:国土面积大、 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原因每点 1 分,共 3 分;挑战每点 1 分,共 3 分,共 6 分。)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D 项“小说丰富的比喻、排比、 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错,小说没有使用排比修辞。 8【答案】(1)“空船”运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空船象征着空旷和孤寂,也象征了梦想与闲 适,小说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2)(以空船)表达了作者对尚未逝 去的自由、美好、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3)“空船”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始终,串起了朦胧 的场景和写意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的能力。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 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然后再 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本文写空船,表面写小河的空旷与孤寂,细伢子的 天真和梦想;其实是借“空船”这一空旷闲适、逍遥自在的物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 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文中的“空船”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了普通人心目中尚未逝去 的美好的生活愿望,作者借“空船”这一形象写物寓志。 9.【答案】这篇小说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省略跳接、超常搭配、叠字等语言技法,产生了诗 意的审美效果。比如:①“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运用成分省 略手法,把三句并成一句,从“哗哗涛声”跳跃到“大河的安静”,在跳跃和转换的瞬间形成 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味。②“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船就横了横,然而并 不飘去。”运用叠字反复和超常搭配,精心选择动词和叠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使 句式显得整齐而富有韵味,让读者在深度体味中获得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3)精 心搭配动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揉”“起”“移”等。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 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且赏析的重点在“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 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划线的两个句子借鉴、采用了一些诗的技巧手法,或省略跳接, 或超常搭配,或叠字通感,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果。作者打破了传统的语法规范,以其搭配 形式的陌生化增加了感知的困难,延长了读者感知的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深度体验与反复体 味中获得了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审美效果。 10.A.【解析】在做题时,先找准句子主干,明确主语(秦)、谓语(烧灭、涤除、大发、 兴)、宾语(经书、旧典、隶卒、役戍)等句子成分,然后看修饰部分。四个选项的不同点在 于“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和“初有隶书以趣约易”两部分。在 B 和 D 项中,第一 处断在“大发隶/卒”,似乎“发隶”这个动宾结构也可以讲得通,同时“卒兴役(戍)”动宾 结构也可以,但是兵卒兴起徭役这个句意不通,因为兵卒是被发起徭役的人;另外,“卒”在 这里如果讲为“仓促、忽然”或者“最终”也是不通的,因为这是秦王朝由前到后的一系列 行为,前面两个行为都没有加上这种类似的状语来修饰,这里更不会无端加个表示仓促或者 最终的状语出来,不符合古文里面的结构整齐的习惯要求。C 项中“兴役戍官狱”里面“兴” “戍”都是动词,分别跟着宾语,似乎讲得通,但是既然是两个动宾结构,那么就是两个句 子,之间就应该断开,除非是一个整体性的成语类的允许两个整齐的动宾结构连在一起表达 一个整体的谓语功能,但是这里的“兴役戍官狱”很明显两个动宾结构并不整齐,所以不应 该连到一起。“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这里似乎表面意思也讲得通,但是秦始皇那么多行为里 面就有发“隶卒”,所以这里“初有隶”讲不通,同时我们知道本文在讲文字的演变,这里隶 书出现古文绝迹才更合乎文章内容。 11.C.《张衡传》原文是“遂通五经,贯六艺”,这个六艺不可能是六经,因为五经加《乐经》 就是六经,这样的话前后严重重复。《张衡传》的六艺指的应该是礼乐射御书数。 12.B.最初“依物画图”和“形声结合”的文字也属古文,这里对古文的概念界定不恰当。 13.(1)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遮蔽了(不明了、不了解)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见 到宏通的学者,不曾看到文字的条理。(“玩其所习”,“蔽”,“希闻”,“不见通学”,“睹字例 之条”各 1 分) (2)文字是经典的根本(根基),也是王道政治(王道统治)的开始(开端),是前人用它将 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的工具啊。(判断句式 1 分,“本”,“始”,“垂后”, “识古”各 1 分) 14.C.此处错在“沉迷官场”,作者虽然留在官场,但是心中也是有隐逸之情的,并且有建功 立业的豪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功名利禄,所以“沉迷”这个说法不恰当。 15.情感的矛盾之处:(1)对隐逸生活很向往,却不得不沉浮官场的烦闷。野猿唤自己归来, 钓鱼台的典故,与归隐的老友欢聚也可以看出对归隐生活的喜欢;但是作者却不得不沉浮宦 海十年。 (2)为怀才不遇而伤感,却依然心中有建功立业的豪情。欠治国才、爱喝酒等表现自己在官 场多年却无功业;但是作者却望拜将台,袖安邦策,破迷魂寨,来表现自己还是有济世良策 和建功壮志的豪情。 (3)对英雄功业出现与消失慨叹,却依然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花开花落表现了作者对二十 年风流英雄杰出人才的出现和消失的慨叹;但是心中却依然有着豪情。 (每点情感矛盾和分析各 1 分,三点共 6 分。没有答出矛盾双方,不算正确。注意:这道题 问的是情感间的矛盾,而不是文本里面一些表层次的画面、意象的矛盾,所以答案关键词是 情感。) 16.(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17.B 卷曲:形成许多短的弯头或转折。蜷曲:指卷绕或盘绕。两个词皆可以使用 光素无纹:光素指光辉皓白,无纹就是没有纹路。光滑无比:指物体平滑不粗糙。根据后文 “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选光素无纹。因而:表因果关系,连词。因由:名 词,原因和根由。这里只能用连词“因而”。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水远山长:指江河辽阔或路程遥远。 18.A 括号内句子应该是与“通体琢磨”,“较为光洁”一样介绍玉龙雕琢工艺的分句,后文 “这”指代的内容。B 主语不是玉龙,和后文不一致。C 不是独立分句。D 把手法放在了最前 面,与后文内容不衔接。 19. D.递进关系,总结龙形序列在前。排除 BC。A 总括和序列搭配不当。 20. 甲处③ 乙处⑧(每处 3 分,共 6 分)解析:选择诗句的标准要从画面内容和诗句前后 衔接及押韵上考虑。甲处,因为要和最后一句押韵,所以最好选择③,并且“秋水深处泊舟” 内容也符合画面;乙处备选诗句中,⑤句中落花草痕都是细微近景,画面表现不出来,⑥句 飞雪画面中没有,⑦句是个问句,内容与后文岁月闲愁也衔接不上,⑧句江山一派是个全景, 符合画面内容,岑寂也符合画面氛围。 21.示例:各位同学,班委商定于本周六上午(下午)组织同学们去省文化馆参观。请大家于 8:00(13:00)在校门口集合乘车前往,大约 8:30 到达。在参观的同时,还将在 10:30(15:30)观赏一 场 15 分钟的艺术表演,11:30(16:30)参观结束,在文化馆门口集合乘车返回。 评分标准:1.要涵盖材料所有信息;2.要有总述;3.时间、地点要明确;4.字数符合要 求;5.语言表述准确。 【解析】此题实际上是一道小型的实用写作题,题目要求写一则短信息通知同学们去文化馆参 观的事情,题目中给出了一些必要信息,还给出了“假如你是班长”的要求,那么分析题干可知, 信息中给出了参观的时限,却没有说出发和返回的具体时间,这就需要班长根据现有信息去规 划,根据文化馆开放时间和艺术表演的时间,可以选择上午或下午前去,那么出发时间和乘车 地点、返回时间和乘车地点都要根据前去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并在短信息中清晰指出,让同 学们心中有数,作答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22. 作文:参考高考标准 【参考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察现象于地,又看到鸟兽的纹 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 像。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 颉,看到鸟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开始创造了文字。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 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 “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 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 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七十二代)朝代,使用的文字没有相同的。 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 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 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 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 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 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都是 取史籀大篆,有的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 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 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从此不用了。 现在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他 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竟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 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类似这种情况很多。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文 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通 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 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 化。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 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使读者知道),通 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 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存而不论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