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等十二校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等十二校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浙江省舟山中学等十二校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5.阅卷由十二校(G12)统一进行,阅卷完成后可在微信小程序“掌上高考点点通”上查询详细得分情况。‎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2011年视为冷战后中东剧变的一条历史断裂带,那么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所引发的超强政治地震则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且其余震依然十分强劲。事实上,厘(lí)清五强搏弈的目标与局限、路径与逻辑,基本可以掌握整个中东局势的大致脉络。‎ B. 清末奉天讲武堂的创办人赵尔巽,是一位泥(nì)古不化的前清遗老,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民国元勋,是一位封建反动的政治官僚,亦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史家学者。‎ C. 女童撕心裂肺的哭声,夹(jiá)杂着一名打人者猥琐的嬉笑声,让这幅场景,显得极其残酷。这到底是怎样一种仇恨,才让他们对女童下此狠手?相信每个看了这条视频的人,都会万份愤怒。‎ D.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完全与其生命融合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lǎng)和欢乐,他睿智的辞藻,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常用规范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误读的字形、词语,书写时注意标号音调,标准位置。一些易出错的形近字,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结构,注意结合词语含义区分部首,做到正确规范书写。‎ A项,“搏弈”书写错误,应改为“博弈”;‎ B项,“亦或”书写错误,应改为“抑或”;‎ - 22 -‎ C项,“夹(jiá)杂”读音错误,应改为夹(jiā)杂;“万份”书写错误,应改为“万分”。‎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淡然了?【乙】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却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丙】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正如人没有两次生命一样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不容置疑,无法忘怀的来自血缘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丁】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淡然 B. 灯红酒绿 C. 经意 D. 无论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 A 3.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淡然”,漫不经心、毫不在意的样子,又形容淡泊名利,句中是质疑城市因熟悉而不关心,不在意,应将“淡然”应为“漠然”,“漠然”,指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B项,“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也作“酒绿灯红”,使用正确;‎ C项,“经意”,经心,注意,使用正确;‎ D项,“无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把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正误。‎ - 22 -‎ D项,“息息相连”和“一刻不离”之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这二者是并列的谓语,中间应该使用逗号隔开。‎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记者从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部获悉,天宫二号正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上,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 B. 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人、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C.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由内生性或者外生性因素影响了晶状体的胚胎发育而引发视网膜混浊的眼睛疾病,如果不影响视力则不必手术。‎ D. 备受关注的足球改革在去年足协成功“脱钩”后其迎来了多项新规:限制外援、增加国内年轻队员上场的机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A项,“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成分残缺,最后加上“的需求”;‎ B项,“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人、稳定粮食生产”语序不当,应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人、拉动农村消费”;‎ D项,“备受关注的足球改革也在去年足协成功‘脱钩’后其迎来了多项新规”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删去“其”。‎ 故选C。‎ ‎5.阅读以下关于浙江省甬舟铁路的报道,并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8字)‎ ‎2019年8月15日,记者从宁波交通部门获悉,15日下午,经国内多位专家的现场“把脉”,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甬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行业部门的现场评审评估。该项目力争2025年完工,宁波至舟山时长有望缩短至30分钟。‎ 甬舟铁路建成后,舟山群岛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我省也将就此实现高铁全覆盖。‎ ‎【答案】参考答案:“甬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评估”等。‎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这是一段新闻报道,考生应先整体阅读,了解新闻事件,关注新闻导语。这是一段有关浙江省甬舟铁路的报道,共包含两个段落,第一段第一句为导语部分,主要信息是“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甬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行业部门的现场评审评估”,第一段第二句介绍了预期完工时间和效果。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补充说明,介绍了甬舟铁路建成的意义和影响。综合分析,“甬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行业部门的现场评审评估”为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标题可据此概括,标题一般要写成主谓结构,根据字数要求,可压缩整理为“甬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评估”。‎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当熟悉规则的裁判员、考生利益的捍卫者、公平公正的守护者,这是我们对每一位评卷老师的要求。”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党委委员施国良说,今年的这次评卷,虽然教师时间紧、任务重,但教师选调工作并未放松反倒更严,选调教师经过了好几轮审核。‎ 要求:以一位老师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浙江选考在老师选调及阅卷方面的规范性,不超过150字。‎ ‎【答案】高考关系每一位学子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浙江选考工作中我们经历了技能、师德等层层考验,我们肩负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使命,深感责任重大。在高考阅卷工作中,我们首先进行了严格规范的培训,熟悉阅卷规则,时刻牢记使命,捍卫考生利意,每一道题、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符号都不能丝毫懈怠,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微写作题目,考求考生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筛选出与题目要求相关的信息,准确合理地表达出来。本题要求以一位老师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浙江选考在老师选调及阅卷方面的规范性,其中“一位老师的内心活动”“ 老师选调”“ 阅卷”为关键信息。“一位老师的内心活动”要求考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原材料中“当熟悉规则的裁判员、考生利益的捍卫者、公平公正的守护者”“时间紧、任务重”是与阅卷相关的,可直接引用;“选调工作并未放松反倒更严,选调教师经过了好几轮审核”是与选调相关的,应概括整理。答题时也要结合高考的严肃性和阅卷老师的感受,注意字数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 - 22 -‎ ‎”,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规划就是寻找和把握自然环境原本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黠缀”在这个秩序之中。规划看似着力在人工,其深处奥妙则是对人工与自然关系的推敲;自然貌似在人工之外,其实早在设计的观照之中。‎ 这一理念体现在许多结合自然山水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中。无论城内、城外,只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形胜之地,皆被规划者驻目留心,将人工建设与之联系为一个整体。例如在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处理上,就有“天阙”模式。秦代就有咸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及彭县的“见两山对如阙”。汉代的长安、六朝的建康、隋朝的洛阳等都城规划皆循此模式,将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与“天阙”相通。明清时,依然有不少城市运用“天阙”模式,例如安徽庐江县,就是以文庙作为城市的中心,背靠城外的塔山,南面直向城南的福泉、凤台二山。不仅大的城市格局如此,就是百姓的屋宇建设也有结合山水远景的习惯,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此意。‎ 当然,有些城市本身就坐落在山上或水乡,自然与山水就有更为紧密的融合。重庆是山城,“沿江为池,凿岩为城”;若在水乡,城市规划必然结合水来进行,苏州、无锡、绍兴、温州等城市都是结合水进行城市规划的典范。《弘治温州府志》曾对水城建设的缘由、特色以及便民之利进行了详细论述:“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泛,行者无负载之劳。”‎ 有两幅图对当今很有启发。一幅是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图》,另一幅是清代四川南充的《四境图》。《长安图》为现存最早的中国石刻城市图,此图按照比例尺绘制了城市部分,将南部秦岭绘制于图上。吕大防在《长安图》题记中提到“城内用折法,城外取容”的画法。这种“内折外容”的表达方式既关注城内建设部分的比例,又把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标示在图上,清楚表明城内建设与城外山水的关系。清咸丰七年的《南充县志》中收录了《四境图》,分别画了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山水人文胜迹。其实这四幅图就是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一个评价。虽然《四境图》不是专为规划设计而绘,但它体现了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中国人观照城市、观照环境的方式,告诫城市规划者应兼顾内外,进行整体经营,重视城市与四向风景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规划设计的“四望”传统。‎ ‎7.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一项是( )‎ A. 安徽庐江县的城市格局 B. 重庆“沿江为池,凿岩为城”‎ C. 温州“一坊一渠,舟楫必达”‎ D. 《长安图》“内折外容”法 ‎8.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2 -‎ A.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都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为辅,致力于对自然环境秩序的把握。‎ B. 以自然形胜之地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使人工建筑与之相通的模式就是“天阙”模式。‎ C. 苏州、绍兴等城市坐落在水乡,与水结合得紧密巧妙,成为水乡城市规划的典范。‎ D. 《四境图》虽不是专为规划而绘,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 ‎9. 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7. D 8. C ‎ ‎9. ①结合自然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善于观照自然,巧施“黠缀”②这一观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借 鉴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由原文可知“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这句话概括的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而《长安图》“内折外容”法是“吕大防在《长安图》题记中提到‘城内用折法,城外取容’的画法”,是做画的方法,不是城市规划的方法。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都以自然山水为主”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依据。B项,由文中“在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处理上,就有‘天阙’模式。秦代就有咸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及彭县的‘见两山对如阙’……将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与‘天阙’相通”,可知“天阕”指的是自然山水。D项,“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不恰当,由原文可知《四境图》“是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一个评价”,是评价城市建筑规划的,而不是评价名胜山水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文段的观点并做简要评价,考查概括要点及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概括文段的观点可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和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思考,如“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规划就是寻找和把握自然环境原本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黠缀’‎ - 22 -‎ 在这个秩序之中”等;评价时则要首先指出作者观点的实质,就本文来说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观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然后再指出作者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就可以了。注意言之成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恺漫画》序 夏丏尊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也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云水堂中住着四五十个游方僧。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他住在下层,见了我笑容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吧。”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他又和我说了些在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破席子包的。到了白马湖,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席子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再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励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我说:“这太咸了!”‎ ‎“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 22 -‎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能。‎ ‎“那么逢天雨仍替你送去吧。”‎ ‎“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说出“木屐”二字时,神情上竟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我总还有些不安。他又说:‎ ‎“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我也就无法反对了。‎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破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我常见他吃萝卜白菜时那种喜悦的光景,我想:萝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到的了。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它捕捉了用文字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不会作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如何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与和尚数日相聚,深深地感到这点。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平日吃饭着衣,何曾尝到过真的滋味!乘船坐车,看山行路,何曾领略到真的情景!虽然愿从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经过好好的艺术教养,即使自己有这个心,何尝有十分把握!言之怃然!‎ 正怃然间,子恺来要我序他的漫画集。记得子恺画这类画,实由于我的怂恿。在这三年中,子恺着实画了不少,集中所收的不过十分之一。其中含有两种性质,一是写古诗词名句的,一是写日常生活的片断的。古诗词名句原是古人观照的结果,子恺不过再来用画表出一次,至于写日常生活片断的部分,全是子恺自己观照的表现。前者是翻译,后者是创作了。画的好歹且不说,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 子恺为和尚未出家时弟子,我给子恺画集作序,恰因当前所感,并述及了和尚的近事,这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缘啊!(有删改)‎ ‎10. 作者在文中说“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请结合原文,概括“我在这几日的观察”的具体内容,试分条陈述。‎ - 22 -‎ ‎11. 文章用很长篇幅记叙了作者自己与弘一大师相聚数日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 怎样理解“凡为实利或成见所束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3. 作者在序文中介绍了丰子恺先生的两类漫画,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画的好歹且不说,子恺年少于我,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子恺是幸福者!”请结合上下文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10. (1)住简陋的统舱,仍感舒适自足;(2)用敝破的手巾,仍很珍惜;(3)吃萝卜白菜,却喜悦有加;或吃咸斋菜,说咸有咸的滋味(4)每天跑些路,也是好的。 ‎ ‎11. (1)意在说明和尚的人生以臻宗教境界与艺术境界,具有恬淡风格,也说明生活的艺术化,只要对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就可享受艺术的恩宠。(2)为下文评述丰子恺的画作铺垫,也说明两人在画艺上的传承关系(丰子恺师承李叔同)。 ‎ ‎12. 人的心灵世界不被外物所役、不被因袭的成见所束缚,心灵世界进入到一种澄明的境界;又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生活玩味生活,便能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美,即使苦境,也会生出乐境,做到了这两条,才是与艺术有缘分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 ‎13. (1)作者用自己对艺术化的生活未曾有十分的把握来衬托丰子恺对生活的咀嚼玩味能力;(1分)丰子恺将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后,呈现出一种诗意美,所以说他是幸福者;(1分)这就说明艺术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提升,只要是有心人,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诗意的美。(2分)表达通顺流畅再给1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句子在第一段结尾处,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所以答案应从下文寻找。文中说弘一大师在条件很差的旅馆住宿,他却说“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所用手巾黑而破旧,他却说“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萝卜白菜在他看来“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即使是做得咸了的菜,他也说“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下雨天路不好走,他却说“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这些都是答案所在,考生只需稍加总结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题详解】‎ - 22 -‎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从内容上看,文章用很长篇幅记叙了作者自己与和尚弘一大师相聚数日的经历,意在说明“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 就“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从结构上看,下文作者点出“子恺为和尚未出家时画弟子”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铺垫,说明两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介绍丰子恺画风。‎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结合上文来看,作者通过弘一大师的行为告诉读者,人的心灵不要被外物所束缚,要能够以苦为乐,“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艺术结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句子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结尾处,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因此应结合全文来回答。从前文看,作者强调了“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又说丰子恺的画“至于写日常生活断片的部分,全是子恺自己观照的表现”可知,作者说子恺“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是指丰子恺将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后,呈现出一种诗意美,因而说他是一个“幸福者”,从另一方面理解,也就等于说艺术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提升。“子恺年少于我”“和我相较”则是作者用自己来衬托突出丰子恺。‎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章篇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詅痴符”。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誂撇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延声誉。其妻明鉴妇人也,泣而谏之,此人叹曰:“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 22 -‎ 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可凋悴矣!”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席笑曰:“可哉!”‎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 辞与理竟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 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招延声誉 延:扩展 B. 慎勿师心自任 师:以……为师 C. 亦俟河之清乎 俟:等待 D. 但务去泰去甚耳 泰:奢侈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泣而谏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实吾所希/出则不知所如往 C. 当以衔勒制之/但以刘日薄西山 D. 贤于往昔多矣/其制稍异于前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之推认为缺乏才思的人就不应勉强自己创作诗文,然而有不少无才之人却常常自认为自己的文章清新华美,甚至拿这些文章供他人欣赏,不免被世人耻笑。‎ B. 第三段中席毗和刘逖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意见,他们都赞成优秀作品应该内容形式兼备的主张。‎ C. 颜氏主张文章要有俊逸之气,但不能任其肆意而行,也需有所节制,同时他认为作文应向古人学习,只是古文年代过于久远,文风略嫌简朴。‎ D. 本文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独特的朴实风格,形成了一种“不雅不俗”的新文体,可见颜氏为改变当时浮夸文风作出的努力。‎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世 相 承 趋 末 弃 本 率 多 浮 艳 辞 与 理 竞 辞 胜 而 理 伏 事 与 才 争事 繁 而 才 损 - 22 -‎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2)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答案】14. D 15. B 16. C ‎ ‎17. 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 ‎ ‎18. (1)学问愚钝的人积累功夫,不妨碍达到精熟的地步;文章拙劣的人钻研思考,终究难免粗俗拙陋。‎ ‎(2)应该以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今人的文辞格调为补充(枝叶),这两方面都应该并存,不可以偏重废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D项,“但务去泰去甚耳”中“泰:奢侈”,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求不要做得太过头”,“泰”在这里解释为“极,太大、过大”。‎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其意义和用法。本题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 B项,二者都是所字结构。‎ C项,介词,用;连词,因。‎ D项,介词,比;介词,和。‎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文中“去今实远”,意为“比现今的文章高出很多”,而非“年代过于久远”。‎ - 22 -‎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根据意思断出“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根据对称结构,断出“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 句子译为:如今相因袭的文章,都是弃本趋本,大多浮艳,辞藻和义理相竞,辞藻胜而义理伏,用典和才思相争,用典繁而才思损。‎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累:积累。妨:妨碍。研:钻研。蚩鄙:粗俗拙陋。(2)制裁:体制格调。辞调:文辞格调。偏弃:偏重废弃。‎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练,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 22 -‎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译文:‎ 学问有利和钝,文章有巧和拙,学问钝的人积累功夫,不妨达到精熟;文章拙的人钻研思考,终究难免陋劣。其实只要有了学问,就是以自立做人,真是缺乏资质,就不必勉强执笔写文。我见到世人中间,有极其缺乏才思,却还自命清新华丽,让丑拙的文章流传在外的,也很众多了,这在江南被称为“伶痴符”。近来在并州地方,有个士族出身的,喜欢写引人发奖的诗赋,还和邢邵、魏收诸公开玩笑,人家嘲弄他,假意称赞他,他就杀牛斟酒,请人家帮他扩大声誉。他的妻是个心里清楚的女人,哭着劝他,他却叹著气说:“我的才华不被妻子所承认,何况不相干的人!”到死也没有醒悟。自己能看清自己才叫明,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 学作文章,先和亲友商量,得到他们的评判,知道拿得出去,然后出手,千万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为旁人所取笑。从古以来执笔写文的,多得说也说不清,但真能做到宏丽精华的,不过几十篇。而且只要体裁没有问题,辞意也还可观,就可称为才士。但要当真惊世流俗压倒当世,那也就像黄河澄清那样不容易等待到了。‎ ‎ 齐代有个人叫席毗者,是位清廉能干之士,官居行台尚书。他瞧不起文学,就嘲笑刘逖说:“你们这类人卖弄词藻就像花丛一样,只能供人赏玩片刻,不是栋梁之材,怎么能比得上我这样得常遇风霜而不凋零的千丈松树呢?”刘逖回答说:如果既是栋梁之材,又能表现出如春花般的才情,怎么样?”席笑了笑说:“那就可以了!”‎ 凡是作文章,好比人骑千里马,虽豪逸奔放,还得用衔勒来控制它,不要让它乱了奔走的轨迹,随意跃进那坑岸之下。‎ 文章要以义理意致为核心脊梁骨,气韵格调为筋骨,用典合宜为皮肤,华丽辞藻为冠冕。如今相因袭的文章,都是弃本趋本,大多浮艳,辞藻和义理相竞,辞藻胜而义理伏,用典和才思相争,用典繁而才思损,放逸的奔流而忘归,穿凿的补缀而不足。‎ 时世习俗既如此,也不好独自立异,但求不要做得太过头。真出个负重名的大才,对这种体裁有所改革,那才是我所盼望的。‎ 古人的文章,气势宏大,潇洒飘逸,体度风格,比现今的文章真高出很多。只是古人在结撰编著中,用词遣句、过渡钩连等方面还粗疏质朴,于是文章就显得不够周密细致。如今的文章,音律和谐华丽,辞句工整对称,避讳精细详密,则比古人的高超多了。应该用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令人的文辞格调作补充,这两方面都做得好,并存不可以偏废。‎ - 2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9.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0.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9.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 ‎20.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的提示;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 根据注释“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从诗句内容方面看来看,上片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片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时先要考虑词人的一贯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分析“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中的“飘逸”特色,可以从虚实结合、想象奇特、境界开阔等角度来赏析。‎ - 22 -‎ ‎“闻说”两字是诗人的想象之语,由眼前与朋友相聚的实景过渡到下阕将与友人离别后的虚写,想象奇特,虚实相生。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有重聚的现在,有同榜及第的十年前,还有即将到来离别之后;有词人与朋友都风光得意的汴京,有词人“薄宦老天涯”的滁州,有朋友即将赴任的阆州,还有神仙居处的阆苑,境界开阔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 ‎②(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 ‎(《庄子•大宗师》)‎ ‎21. 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22. 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21. 居丧期间,生活上戒除享受,尤其要停止娱乐活动。亲人去世理应悲伤;享乐会导致于心不安。 ‎ ‎22. 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答“不拘形迹”“放浪不羁”亦可)。(2分)‎ - 22 -‎ 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或“反真”),是一种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是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能力。第一问: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可根据文中“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来概括回答。注意答题不能引用原文,孔子这样讲是分析人之常情,答题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比如居丧期间,生活上戒除享受,尤其要停止娱乐活动。第二问: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孔子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意思是: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要分析为什么君子服丧期间会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服丧是亲人去世,亲人去世是悲伤的。而吃美味、听音乐是享乐。亲人去世理应悲伤,享乐会导致于心不安。‎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第一问: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可以跟文中“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来概括回答。根据他们二人一个唱歌一个弹琴,相应和着的情形,可以得出他们在子桑户的葬礼上是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第二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可根据他们唱的歌词来概括。葬礼上他们二人临尸鼓琴而歌“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意思是: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由此看出,他们认为人死了是“反其真(返归本真)”,是一种解脱。也可以说明他们泰然面对死亡,或者说超脱地看待生死。‎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一年后就吃稻米饭,穿锦衣,你于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生活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 22 -‎ ‎②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 (1). 可以横绝峨眉巅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门衰祚薄 (4). 晚有儿息 (5). 恨相见得迟 (6). 怨归去得疾 (7). 任重而道远 (8). 仁以为己任 (9). 曲径通幽处 (10). 禅房花木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上下句默写,注意易错字形:‎ ‎(1)峨眉巅、石栈、钩(2)衰、祚(3)怨(4)仁、任(5)幽、禅。‎ 四、作文(共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常——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是诗歌的形式。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参考例文:‎ 于无声处听惊雷 - 22 -‎ ‎《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 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 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 - 22 -‎ 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该作文题延续了近几年高考的做法,力图体现思辨色彩,想在“个性”与“创新”两个词语上做文章。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文材料:“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此为第一层,俗语提出社会现象,注意“却”是个转折。“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为第二层,是对第一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拓展扩充,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补充解释。第二层的意思是,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问题”为第三层,是对于提示语中转折的部分,结语评论。意思是,我们这样的自己的见解新的见解,或许是个性的体现,或许就是一份真知灼见。该题围绕以“这个时代,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为切入点,围绕“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两种观点进行立意。写作时要联系现实生活可以讨论在与朋友和家人的沟通中,如何减少矛盾,强化沟通,构建和谐的关系,也可以讨论在创新层次上我们如何构建更为高效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彰显个性当中能够有创新更是一场双赢的方式。这个时代,我们要彰显个性,更要执着于更多创新的手段,那些能够拉近感情,彼此融合、构建良好关系的处理方式都是可以追寻的。‎ 参考立意:‎ ‎1、我手写我心 2、不走寻常路 3、发出我的声音,在这世界里 4、各美其美 5、熟悉的地方没风景 6、永远走在求新的大道上 7、苟日新,日日新 8、创新,人生处处有捷径。‎ 素材:‎ ‎1.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2.‎ - 22 -‎ ‎ 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3. 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 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行文结构:‎ ‎1.先拟一个观点明确并富含深意的题目,如本题“于无声处听惊雷”。‎ ‎2.开头从《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写起,用比喻的手法,引出材料,谈及“个性”“自由”“创新”。‎ ‎3.主体部分列举大量人物事例与名言论证要不要保持个性、创新的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方法与效果。‎ ‎4.结尾联系现实明确提出:要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允许他们走创新之路。‎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 22 -‎ ‎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