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结石病年轻化 据近期一项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患有结石,其中有一部分在高中就查出结石。结石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久坐族(上班族、学生党)已成高发人群。‎ 快节奏的生活、无暇饮水、不爱饮水、长期久坐、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方式,正成为滋生结石疾病的温床,尤其是代谢需求旺盛的夏季。‎ 现在结石病已经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随着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在也渐渐被人们重视了起来,不管是胆结石还是肾结石,如果没有发作还好,一旦发作会让人痛的死去活来。其实,对于现在的医疗技术来说结石病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它的发病原因其实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之所以会患结石病,是因为在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下导致人体内外环境失调、体内代谢产物异常积聚或沉淀,久而久之在人体内发生异常矿化而形成结石。‎ 尽管结石病的发病原因多样,但目前已知与以下诸多因素有关。饮食油腻,喜吃甜食。长期嗜吃油腻食物等高脂肪饮食者,会使体内血脂增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高饱和状态,而易形成结石;甜食过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不吃早餐,常吃夜宵。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极易形成胆结石。而夜生活频繁、长期吃了夜宵睡觉,餐后产生的尿液就会全部储留在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路中尿液的钙含量不断增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泌尿结石。缺少运动,身体过胖。缺少运动易导致胆囊功能和胆囊肌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造成胆汁滞留淤积等,导致胆固醇沉积成石。而缺少运动和常食油腻极易导致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饮水过少,饮水不洁。饮水过少使尿量减少,易致尿液浓缩、尿液浑浊和尿盐沉淀增加、尿盐结晶形成增多等,促使结石形成。平时喝不洁水也极易诱发泌尿结石。‎ 除此之外,长期酗酒,饮食不健康。经常大量喝酒、喝浓茶等会导致尿钙、尿酸水平增加,提高泌尿结石发病率。同时,经常吃海鲜时喝啤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使人体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增加,失去平衡,导致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以钠盐形式沉积起来,从而形成结石。‎ 盲目补钙,精神不畅。当人体肝肾胆等脏器的代谢功能失调或是性激素下降时,会导致假缺钙,此时如果盲目补钙,极易导致结石病;如果一个人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可使内脏机能紊乱,影响肝胆的舒泄功能,造成胆汁流通不畅,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汁成分之间比例失调,促使结石生成。‎ 部分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也会引发结石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皮质醇、骨髓病等疾病可使骨质脱钙而致高血钙和高钙尿结石;肠大部切除、肠吻合短路及慢性消化道疾病可使草酸吸收过多而致高草酸尿结石;痛风患者的嘌呤代谢形成痛风性结石;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由于细胞无限恶性增殖和破坏,使嘌呤代谢增强,尿中尿酸显著增高而易形成结石;肠道蛔虫进入胆管,使胆管发炎,发生溃疡,最终结疤而造成胆道狭窄,胆汁因而流通不畅,甚至滞留,逐渐形成胆管内结石。‎ 结石病年轻化,这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我们不得而知,社会压力层出不穷下人们不得不为了适应社会而改变自身规律,诱发个人的悲剧。久而久之,你得到的你想要的工资福利,又或者你考上了一个名牌大学;但你到最后才发现你丢掉了世间难以买来的健康,因为身体才是一切革命的本钱!‎ 今天,你查出结石病了吗?‎ ‎【注】本文根据搜狐健康、医学报整理而来,标题为命题人所加。‎ ‎1.阅读前三段的文字,“结石逐渐被人们重视”的原因不包含 A.学生患有结石的人数比较大,其中有一部分在高中就查出结石。结石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B.快节奏的生活、无暇饮水、不爱饮水、长期久坐、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C.结石病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人们生活,虽不致命,但对患病人群而言十分痛苦。‎ D.对于现在的医疗技术来说结石病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它的发病原因其实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有关结石病发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会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失调、体内代谢产物异常积聚或沉淀,在人体内发生异常矿化而形成结石。‎ B.长期酷爱甘甜油腻食品以及不吃早餐的人极易引发身体结构的变化,诱发结石。‎ C.运动易导致胆囊功能和胆囊肌收缩力增强,而长期不运动则会使胆汁排空延迟,造成胆汁滞留淤积等,导致胆固醇沉积成石。‎ D.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饮水过少使尿量减少,易致尿液浓缩、尿液浑浊和尿盐沉淀增加、尿盐结晶形成增多等,促使结石形成。‎ ‎3.通读上下文,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髓病、慢性消化道等疾病也会诱发结石。痛风患者的嘌呤代谢形成痛风性结石。‎ B.我们要保持好的心情,摒弃不良饮食习惯,适当吃打蛔虫的药,减少得结石病的可能。‎ C.当人体肝肾胆等脏器的代谢功能失调或是性激素下降时会导致缺钙,此时要适当补钙。‎ D.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有时会丢了健康。结石病年轻化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因素。‎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筛选的是“结石逐渐被人们重视”的原因,依据前三段内容,尤其是第三段内容,可以筛选到的原因有“发病率越来越高”“一旦发作会让人痛的死去活来”“发病原因其实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等。B项,表述的是患结石病的原因,而不是“被人们重视”的原因。‎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表述不是结石病病发的原因,而是对结石病的患病原理的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表述不符合作者的观点。按照原文理解,作者认为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假缺钙”,而此时如果盲目补钙,“极易导致结石病”。‎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程大昌传(节选)‎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主吴县簿。未上,丁父忧。服除,著十论言当世事,献于朝,宰相汤思退奇之,擢太平州教授。‎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 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衷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交还官职。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也指官员退休。同“致仕”意思相近的有“乞骸骨”“填沟壑”等。‎ B.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最高长官,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绍熙,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正式创立并形成。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D.丁父忧,指父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命令讨伐,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答案】‎ ‎4.D ‎5.A ‎6.D ‎7.(1)大昌上奏:“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皇帝中止了命令。‎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先推知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现在一般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如“即”“奈何”一般处于句首,“乎”一般处于句末。“无人在选”句意完整。以此进行判断。‎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填沟壑”指去世、死亡。‎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程大昌写信命令讨伐”理解错误。原文是“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大昌手书趣之”,“趣”即“促”,催促的意思,可见发命令的是漕司,程大昌是亲笔致信催促。‎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句子得分点,要依据语境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 “置”“移科徭”“奈何”“寝”;(2)“谳”“狱”“拟”“贷”。‎ ‎【备注】【参考译文】‎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继位后,提升他为著作佐郎。皇帝刚刚执政,锐意建功立业,问大昌说:“我治国没有长进,怎么办呢?”大昌回答说:“陛下勤俭超过古代帝王,自从女真与我们交往和睦通,他们知道尊重中原,不可以说没有效果。只要求贤才纳谏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又说:“淮上筑城太多,发生紧急情况什么人可以守卫?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皇帝称赞他说得好。授予他浙东提点刑狱。适逢丰年,酒税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调任江西转运副使,大昌说:“可以兴利除害,实行我的志向了。”适逢荒年,他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六和塔寺僧认为镇伏江潮有功,请求皇上下旨把已置办的田产赏赐给他们仍旧免除赋税徭役,大昌上奏:“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皇帝中止了命令。大昌代理刑部侍郎,说:“法律是用来防止犯法的,没有听说纵容罪犯是仁道。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这样,就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张,而仁道归于皇上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对。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大昌于是极力说:“从此屯驻戍守州郡,不可以做了!” 率逢原因此被治罪削减两官。大昌多次升迁为吏部尚书,说:“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是先锋。现在一般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离开京城主持泉州政务,汀州逆贼沈师作乱,戍守将领萧统领与沈师作战而死,闽部受到很大震动。漕司发檄文命令统制裴师武讨伐乱军。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大昌亲笔致信催促他说:“事情很急,如果将帅责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己辩解。”这时候,贼兵谋划攻城,先派遣间谍披上铠甲放火作为内应。正赶上师武的军队到来,又抓住了间谍,于是贼兵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退休。庆元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谧号文简。‎ ‎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小巷》‎ 顾城①‎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一代人②》‎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注】①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②一代人:指在“文革”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人。‎ ‎8.顾城的诗格局虽小,但诗意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小巷》和《一代人》简述之。‎ ‎9.《一代人》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分量,请你简析这首小诗的艺术魅力。‎ ‎【答案】‎ ‎8.《小巷》中的小巷、钥匙、墙是虚指(象征、隐喻),表明经历“文革”的人虽然历经欺骗和愚弄,墙就比喻成丑恶势力或者威权,小巷表明人正在走的道路,钥匙表明一种希望。短短两行,就将诗人伤感绝望的情绪推向极至。《一代人》中的“黑夜”这一意象笼括了广阔而无定性的时空,隐喻一种不正常、不人道的年月与环境,这本身便是一种历史进程发展中的悲剧,“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灵气,节制,层次感强,张力十足。‎ ‎9.①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茫茫的黑暗里,眼睛是唯一的明灯。在人们的经验中,眼睛始终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诗中的眼睛却是“黑色的眼睛”。‎ ‎②诗人采用了与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关的意象,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文革”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③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练和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提纯,《一代人》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顾城的两首小诗的语言背后深刻的思想内容。学生回答问题要注意结合诗歌之后的注释。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诗歌中往往会使用大量隐喻。同时会表现“文革”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绝望和希望。《小巷》中的小巷、钥匙、墙,《一代人》中的“黑夜”,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现一段黑暗的历史,“钥匙”“光明”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的追求。‎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显然,“黑夜”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象征;“黑色的眼睛”是批判精神,是对黑暗淫威的否定;“寻找光明”是一种觉醒。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题目来看,《一代人》的理解也是多样的。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经历的十年浩劫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可以理解为不同时代生活在“黑暗”中执着追求的人。另外,还可以从哲学的思辨性上分析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钱塘风景优美,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时发出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2)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求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进行理解记忆,回答问题时要先依据语境提示进行判断,之后准确表达。本题考查的三句,没有繁难字,但是所考查的句子,都不属于诗歌常考句子。由此还要特别提醒学生要求整篇记忆的诗词,不能仅仅记忆重点常考内容。‎ 三、文本阅读 ‎ 1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注】龙应台,台湾文化学者,著有《野火集》。‎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文中的“我”,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的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 B.文章构思精巧,形散“神”不散。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是人的情感历程。这些深情的目送中,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依恋。‎ C.“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D.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E.本文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 ‎(2)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 ‎(3)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全文内容,针对这篇散文的主题意蕴进行深入探究。‎ ‎【答案】(1)BD ‎(2)①目送儿子上幼稚园。②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儿子登机。③儿子上大学,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去上学。④父亲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目送父亲回去。⑤父亲生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轮椅被推进自动玻璃门。⑥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 ‎(3)内容上:第一次是文章第一部分写完目送儿子之后,“我”一次次目送儿子渐渐长大远离自己。感慨儿子与自己感情的疏离。第二次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写父亲老去之后,感慨与渐渐老去的父亲之间的离情;无奈,伤感。作为母亲,作为女儿,只能无奈地目送,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都令人无限伤感。结构上:第一次既是对前文的小结,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次是为对前面文章的总的感慨,既是对儿子,也是对父亲的感慨;收束全文,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4)①《目送》牵系三代,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爱与依恋。②《目送》是叙写人间的母子、父女深情,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依恋”表述错误,文章主要记述了“母亲对孩子、女儿对父亲以及父亲对女儿”的深情依恋。D项,“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表述错误,文章中也有虚写的部分,想象和联想的成分。‎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对儿子和对父亲的几次目送情况,可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目送”包括作者送儿子去幼稚园、儿子去美国,在机场送儿子;目送儿子坐公交车上学;目送送我上班的父亲回去;父亲生病,目送父亲被推进玻璃门;父亲去世,目送父亲被推进炉门。‎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文章两次出现“不必追”,第一次“不必追”是指作者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儿子坐上公交车后自己所发的感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次“不必追”是作者感慨父亲离世后,自己和父亲之间的离情,在结构上,引发读者对亲情对离情的思考,升华文章的主题。‎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描写几个场面:母亲目送儿子、女儿目送父亲,以及作者从“目送”中流露出的感慨,抒发了对亲情、离情的感受,以及对亲情的理性的思考,进而上升为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解答该题,主要从“目送”的场面中把握其中蕴含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做到言之有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李叔同的诗和名家言论,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E ‎(2)“快乐”指不再关注世事、生死和贫富,了却世俗,心游宇内;享受人生的平淡与本真带来的自由;“痛苦”是指忍受毁家弃业、抛别妻儿的悲伤;‎ 二者的关系是:要想获得心灵的自由,大道的幸福,就必须放弃尘世间的繁华和情欲,忍受孤独和寂寞。‎ ‎(3)①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②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③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4)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很高的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理解错误。C“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理解有误,“高傲的张爱玲”不对。原文是“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D“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理解有误。‎ ‎(2)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理解这句话,可从这句话对应的前后信息中找出答案。原文说:“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由此可概括出, “快乐”指不再关注世事、生死和贫富,了却世俗,心游宇内;享受人生的平淡与本真带来的自由。文中有如下信息:“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 据此可理解为,“痛苦”是指忍受毁家弃业、抛别妻儿的悲伤。“快乐”与“痛苦”的关系是指熬得过“痛苦”,就会获得心灵的自由。‎ ‎(3)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本引用李叔同的诗和名家言论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人物性格特点;文章的知识性;文章的内涵等。如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了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分析时要做到言之成理。可以从人格的升华及舍弃物欲、情欲,得到自由等方面分析。如结合丰子恺对李叔同的评价:“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是说李叔同的抉择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文中说道“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可以理解为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论文抄袭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②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③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④沿着岷江且行且看,既能感受都江堰鬼斧神工、动人心魄的伟大,又能领略沿江两岸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体会别样的风土人情。‎ ‎⑤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⑥我们同时拾起同一片秋叶,愕然地抬头看着对方:两只手都握着枫叶的一端,好似都对那片枫叶情有独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②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动辄:动不动就,含贬义。本句用来评价动不动就将论文作为标志的现象,合适。②拍案而起:形容非常愤慨。也形容对反动势力不屈服。本句形容对王蒙小说的高度评价,语境错误。③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本句用于作者的自谦之辞,合适。④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本句形容闽江的民族文化少有人知,合适。⑤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本句形容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使用对象错误。⑥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本句形容对枫叶有特殊情感,合适。‎ ‎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霍金写了《时间简史》,被人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B.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靠增强安保力量制止“医闹”的发生让人怀疑,因为这样的举措只保护了医生的安全,忽视了对相关医生医德的要求。‎ D.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偷换主语。前半句主语是“霍金”,后半句主语是“《时间简史》”,可以将前半句的“了”改为“的”。B项,“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句式杂糅。应把“无所不画”删去。C项,搭配不当。应该在“的发生”之后加“的做法”。‎ ‎ ‎ ‎15.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就这样我们开车出发了。_____。______。泥泞不堪的路使得车轮陷入打滑的困境,看来这天气是无法驾车上山了,我和三叔只好把车停在一旁,徒步上山。_____, ____, _______。越往山里走,雾越发多,山路越发的窄,直到没有了山路的痕迹。‎ ‎①车子在坑坑洼洼的泥路上艰难地驶着,给脆弱的泥地留下如刀割般的累累伤痕 ‎②出村不远,没了水泥路,取而代之的是稀泥浑水的山路 ‎③我们拖泥带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山中显得格外清亮 ‎④虽然相距不远,但山脚下的天气却不同于村里 ‎⑤山被薄雾笼罩,山岚若隐若现 A.②①④⑤③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⑤ D.②③④①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段文字介绍的是从出发到往山里走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内在的逻辑顺序。由前文的“开车出发”,到②句“出村不远”“稀泥浑水的山路”,于是引出①句车子在泥路上行驶。由前文的徒步上山,自然引出④句山脚下。⑤句写进山看到的雾气,③句写山里听到的脚步声,都是进山之后的情景。‎ ‎ ‎ ‎16.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 据韩国SBS电视台12月4日报道,一架由韩国仁川国际机场飞往美国纽约的韩亚航空客机2日上午发生两名副机长斗殴事件。报道称,这家航班的两名副机长不知为何原因发生斗殴,事件发生后导致该航班延误1个小时才起飞。其中一名副机长被送往医院,另外一名精神状态安定的副机长继续执行航班任务。‎ ‎【答案】韩客机两副机长斗殴致飞机延误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新闻语段要抓住事件的中心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拟写标题要突出重点因素。阅读新闻,关注导语部分,可知本题主要事件是“斗殴”,双方是“韩国客机上的两名副机长”,事件的时间、地点不是关键因素。事件的结果是导致飞机延误。分析之后将这些信息串联成句,注意字数限制即可。‎ ‎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每个年龄,_______①__________。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当你在高处的时候,你的朋友知道你是谁;_______②__________,你才知道你的朋友是谁。‎ 其实孩子气,也没什么不好。人总有一天会长大,何必成熟太早,失去太早。对你的心意,就像在薄薄的被子里玩手机,总有星星点点的光漏出来。爱了就爱了,不要去猜疑;散了就散了,不要去诋毁。_______③__________,但一定会让你看透许多东西。所以用时间和心看人,而不是用眼睛。‎ ‎【答案】①都有每个年龄相匹配的烦恼   ②当你坠落的时候(当你跌倒的时候/当你在低处的时候)   ③时间不一定能证明许多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段文字表达的是时间和人的心境的关系。第①空,由后文“每个年龄的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的提示可知要补充的内容是“每个年龄都有那个年龄的烦恼”;第②空,由前后文的提示可知要补写的内容是和“当你在高处的时候”相反的内容。第③空,由后文的“但”的转折可以推知补写的应该是时间的意义中达不到的部分,如“时间也许不能证明什么”。‎ ‎ 五、作文 ‎18.阅读下面一幅漫画,围绕漫画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散文。‎ ‎ ‎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漫画作文,因此要仔细观察漫画,理解漫画寓意之后写作。这幅漫画是一组对比,其一是一个人在阳光下昂首挺胸走路,他的心境是美好的,他的脚下是百花盛开。其一是一个人在月光下走路,他走得很辛苦,心情是凄楚的,他的周围是落叶纷飞。显然,人的心态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样就可以产生相关的立意,比如①心若向阳,百花盛开;②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情绪;③培养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