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爱的心语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1 -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蛇 记一记 1.字音 (1)悚.惧( ) (2)衔.着( ) (3)浓郁.( ) (4)绯.红( ) (5)蛇 蛇.胆 委蛇. (6)红 绯红. 女红. 答案:(1)sǒnɡ (2)xián (3)yù (4)fēi (5)shé yí (6)hónɡ ɡōnɡ 2.字形 (1)jì( )寞 (2)花 jiāo( ) (3)shū( )静 (4)芳 fēi( ) (5)fěi( )然 (6)fēi( )声 (7)眉 shāo( ) (8)qiǎo( )然 (9)qiào( )丽 答案:(1)寂 (2)椒 (3)淑 (4)菲 (5)斐 (6)蜚 (7)梢 (8)悄 (9)俏 3.近义词辨析 (1)浅显 浅薄 【辨析】 浅显:(字句、内容)简明易懂。 浅薄:缺乏学识或修养。 - 2 - 【运用】 ①给学生们上课,我一般都使用儿童的语言,尽可能显得 。 ②我是一个 的人,我不知道怎样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简单空洞的内心。 (2)原形 原型 【辨析】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 人。 【运用】 ①在这种情况下,造谣、闹事的不良分子,则失去了活动的市场,在人民面前暴露 了 。 ②在对秦可卿的真实身份进行了层层考证后,这一人物的 已经浮出了水面。 答案:(1)①浅显 ②浅薄 (2)①原形 ②原型 填一填 1.作者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 年后,受 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 年 4 月出版第一部 诗集 ,1929 年 8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 ,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 书生活。1941 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 文也十分出色,小说代表作有 20 世纪 20 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 年代的《伍 子胥》等;散文集则有《山水》《东欧杂记》。被鲁迅誉为 。有《冯 至全集》行世。 答案:新文化运动 《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2.背景 冯至的诗到 年趋于成熟,1926 年写下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 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 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 得是毕亚慈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 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 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 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 - 3 - 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这首诗 《蛇》。” 答案:1925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2.主题提炼 《蛇》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通过诗人对“蛇” 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的描绘,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的热烈的单 恋情思,寄托了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感悟体会: 想一想 这首诗中“蛇”这个意象与传统意象有何区别? 答: 答案:大部分文学作品中,蛇通常被赋予冰冷、阴险、冷漠等意象。此处,诗人跳出了 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式,以浪漫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 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 4 -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答: 答案: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蛇:形体 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二、细节探究 1.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作“茂密的草 原”。“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 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2.如何理解“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 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本句是说“蛇”的思想与感情,将“蛇”拟人化,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 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蛇”的形象是热切而渴望的,而蛇的热切与 渴望其实就是作者的热切与渴望。 3.“乌丝”这一意象在诗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请分析这一意象的内涵。 答: - 5 - 答案:“乌丝”在古典诗词中是“姑娘”的借代。在这首诗中有以下意义:(1)这是作者 想象的姑娘的形象。姑娘拥有一头浓郁的秀发,是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 (2)头发的意象给人的感受是浪漫的、清纯的、朦胧的。但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姑娘的长 相,却强调姑娘的美在于一头乌黑的发,此意象使内容具有朦胧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更大 的想象空间。 三、思维发散 作者在诗中说“你的梦境”“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你认为这种说法恰当吗? 答: 答案:(提示)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须注意本体和喻体的特点。有时形似, 有时神似。 观点一: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恰当。“梦境”和“花朵”既不神似也不形似,两者构不成 比喻的条件。放在作品中不合适。 观点二:我认为这种说法恰当。诗人把“你的梦境”比喻为“一只绯红的花朵”,以温 暖的颜色修饰花朵,衬托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 换来醉心的欢喜。 【写法借鉴】 1.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本诗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 使得这首爱情诗饱含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意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韵律美,有 一定形式的约束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韵律。每节四行,二、四行押韵,各行字 数大体相近。 2.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 这首诗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姑娘时异乎寻常的内心情感。诗人被思念之情久久地缠绕 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 揭示自己的这种感受。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 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的。诗的最后以“一只绯红的花朵”作喻,新颖别致,透射出诗 人些许的快意和喜悦。 【时评对接】 - 6 - 评定“国花”,牡丹同意了吗? 燕都融媒体评论员 陈方 中国花卉协会的一项举动,硬生生把牡丹顶上了热搜。 7 月 15 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并在官方网站发布《投 票:我心中的国花》,面向公众开放网络投票通道,征求社会对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的意见。 牡丹要竞选国花了?争议纷纷。 中国人是爱牡丹的。 且不说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牡丹的赞咏之词浩如烟海。“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 是花王”“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人们喜欢牡丹,不仅是它拥有姹紫嫣红的 花色、雍容华贵的气质,更在于人们赋予了它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就连宫斗剧中,牡丹也 会时不时展现一下风姿。几年前的热播剧《甄嬛传》中,皇后邀六宫嫔妃齐聚景仁宫赏花, 皇后摘下一朵粉红色的牡丹。骄横的华妃说粉红一色为妾室所用,登不得大雅之堂。甄嬛即 刻吟诵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 节动京城”来帮助皇后消除尴尬。 对牡丹的喜爱,现实中也随处可见。很多稍微上些年纪的人,喜欢在客厅挂一幅牡丹的 字画来装饰,甚至被面上都是牡丹大红大紫的图案;学习国画的小朋友们,老师也会把牡丹 作为重要的绘画素材加以指导。 花草万千,牡丹能脱颖而出被人们喜爱,自然有它的价值。这种价值当然不只是花卉本 身的颜值,其种植历史、文化意象、普及程度,这些恐怕远远超越颜值本身而被人们所瞩目。 可是,回头看,有意义的花卉也并非只有牡丹。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的傲骨风霜、 梅花的香自苦寒、兰花的高洁典雅……这些花卉的品质,也不比牡丹的“富贵吉祥”逊色, 它们竞选国花的竞争力是不是一定比牡丹弱呢?在中国花卉协会官方投票网站上,牡丹的位 置与其他花品明显不同:在网友投票一栏,有“同意”和“不同意”两个选项,“不同意” 一项中,设置了其他 9 种受民众喜爱的花卉,供网友选择:梅花、菊花、兰花、月季、杜鹃、 茶花、荷花、桂花、水仙。从这个页面的投票倾向上来看,其他花品似乎都是“陪绑”的角 色。 牡丹自有牡丹的好,但并不能因为“国色天香”中带了“国”字就自然而然“位高权 重”。从中国花卉协会官方投票的页面上能感受到,这并不是一场有关“国花评选”的投票, 而是一场“推选牡丹为国花,你同不同意”的投票。于百花而言,这是一场难言公平的竞争; 于公众而言,这是一场选择权大大缩水的投票活动。 一场“国花评选”的投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网友们对于牡丹是否有资格成为国花争论 不已,对中国花卉协会是否有资格代表国家评选也提出质疑。 对此,花协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相关投票只是为了做民意调查,“国花这个事,肯定 是我们协会定不了的。我们下一步会综合各方面意见,再往上面反映”,协会只是起到推荐 - 7 - 作用。他还说,此前花协曾组织研讨会,“大家基本是比较一致推荐牡丹”。 客观说,国花的评选是很严肃的事情。据统计,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都有了自己的国花, 有的有明确的立法,有的是民间机构选出的,有的则是约定俗成的“公认国花”。我国确属 为数不多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国花是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花卉,让人一看到就会想到这个 国家。国花要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国花的评选更应该看做是文化大事。既然是文 化大事,更应该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能轻率为之。 在这场“牡丹可否入选国花”的投票活动中,有一幕值得深入咂摸。 7 月 15 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通知后,16 日,洛阳、菏泽两地包括媒体在内的多个渠道号 召当地人前去投票支持牡丹方案。 洛阳市被称为“中国牡丹花都”,菏泽被誉为“牡丹之乡”,这两地都与牡丹有着深厚 的渊源。可以理解两地力挺牡丹的心情,这种力挺,可不仅仅是作为“牡丹家乡人”的那种 纯粹的自豪,也是对资源、利益的力挺。对于洛阳、菏泽两市而言,牡丹已经不是一种简单 的花卉,而与当地经济发展直接挂钩。 中国花卉协会的“国花评选”投票活动已经结束。能预料到的是,这一场有关国花评选 的争论,恐怕还将继续。 网友评说 @jufhxk——中国那么大,为什么非要选一种国花呢?依我看,最好不要选国花。牡丹、 月季、兰花、梅花……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何必非要选个“花王”出来! @我喵最可爱——哎,我一直以为牡丹就是国花! @八风不动——中国太大了,恐怕评选哪一种作为国花,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顺其自然——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支持! 媒体观点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大多数时候“市花”都是约定俗成意义上的,一个地方 的气候和习惯,最终让某一种花获得优势。如果强行来认定一种“国花”,对很多地方的“市 花”显得不太公平。文化意义上的牡丹或者梅兰竹菊四君子,都有可欣赏之处,但是认定“国 花”,却需要考虑背后的各种因素。如果投票,或许应该先就到底需不需要一种国花这个问 题征集意见。 - 8 -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 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 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 景,①。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驱车前往,很 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瀑声震彻山谷,如惊涛拍岸,似万马捣蹄,像爆 竹冲天,类千人擂鼓。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 广豪放。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如此神奇的 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 B.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 C.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惊涛拍岸。 D.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应从句式的整齐角度入手来判断。D 项两 两对仗,词性相对,结构一致,故选 D 项。 答案:D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前往 密布 飘扬 B.神往 密集 飘扬 C.神往 密布 飘洒 D.前往 密集 飘洒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第一处: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根 据语境选用词语“神往”。第二处: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 密。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第三处:飘洒:飘舞着落下来;飘扬:在空中随风飘动。 根据语境选用词语“飘洒”。故选 C 项。 答案:C 3.在文中两处横线空处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 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B.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 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 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 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 9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 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排除 A、 C 两项。②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排除 C、D 两项。 故选 B 项。 答案:B 4.下面是我国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 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字。(5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从图案看,它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 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理解图标的构成与寓意时,应先将图标中的构图要素 按照顺序介绍清楚,再阐述寓意。阐述寓意时,应紧扣这一图标的服务主体。本图标是“绿 色食品”标志,答题时,必须紧扣“绿色食品”。 答案:标志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三部分构成。整个图形描绘了阳光 照耀下生机和谐的景象,象征自然生态。告诉人们只有有纯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无污染安 全的食品。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解释经典太难了。在西汉的时候,(1) 。如大儒董仲舒就曾感 叹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对儒家经典的训诂解释,竟然没 有一个是通达无疑的。(2) ,那么我们这些晚辈也就可以释然了。 因此,我们在追寻诗歌的真意、学术的真理时,一方面需要保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 也需要(3) ,不可拘泥于前人旧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解答时依据上下文来推定。(1)处据下文董仲舒的感叹 推断;(2)处据下文“那么”句进行推断;(3)处据上文和下文“不可拘泥”进行推断。 答案:(1)人们就已经有了深深的无力感(人们就对准确解释经典感到困难亦可) (2)既然前人就已经如此困惑(困难) - 10 - (3)坚持学术思想的开放(有创新之意亦可)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蛇》一诗,完成 6~7 题。(5 分) 6.怎样理解诗中“蛇”的意象?(2 分) 答: 答案: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 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7.第一段中的“梦”能不能换成“见”?为什么?(3 分) 答: 答案:不能。这里用“梦”而不用“见”,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 而“见”则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 有着暗联的作用。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 8~9 题。(6 分) 蛇 敏彦文 蛇爬过窗口 盘住你的心灵 寂静的屋子里 灿烂的阳光打开鲜艳的花朵 激情地扬起头颅 眼中流溢绚丽的光芒 心与心之间架起温馨的彩桥 阳光汹涌 心灵的歌唱澎湃 - 11 - 如粮食堆满仓库 如金子铺满道路 而蛇经受不住长久的激动 在泪水中死去 心灵枯萎了 鲜花一一凋落 不等风雨洗礼 8.试分析“蛇”这一意象的含义。(3 分) 答: 答案:“蛇”:从到来至死亡这一过程,象征一段坎坷的心路历程(没等经历风雨磨炼祝 福而夭折的感情),一颗心从流光溢彩到渐渐枯萎的过程。蛇的闯入使心灵之门开启,心灵之 间架起了彩桥;随后就到了感情的饱和点;心灵的脆弱注定了长久激动后感情的终结。 9.“寂静的屋子”“花朵”“阳光”分别指什么?(3 分) 答: 答案:“寂静的屋子”指空虚的心灵。“花朵”指心灵。“阳光”指人间种种美好温馨 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 10~12 题。(8 分)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 12 -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0.简析诗作中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2 分) 答: 解析:《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构思新颖、意境优美的爱情诗。它的主要手法是以人拟物、 借景抒情。诗作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这是诗人心灵的映象,也是诗作的中心 意象。 答案: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 “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 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则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 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 的意蕴。 11.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3 分) 答: 解析:《我是一条小河》共五节,可分为三个感情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节),一对男女青 - 13 - 年“无心”相遇,却一见钟情。第二层次(二、三节),“小河”一腔柔情的拓展和抒发,充 满了爱的愉悦和甜蜜。第三层次(四、五节),风云突变,情势陡转。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了毁 灭性的打击,爱的甜蜜转为无奈和悲伤,委婉地表达了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不可改易的情意, 于哀怨中见执着。 答案:诗作以小河的流程为全篇的抒情线索。 12.简述诗作的自由体形式和语言特点。(3 分) 答: 解析:谈形式特点,在了解自由体诗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本诗作答。所谓现代自由体诗, 指的是建立在白话文基础上的诗行、诗节参差不齐而有韵律的诗体。谈语言特点,应首先考 虑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次是炼字、炼词,并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形式特点:《我是一条小河》是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的爱情诗,它的诗行、诗节和诗 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一定形式的约束。 语言特点:①注意遣词用字,喜用叠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 柔的旋律;②多用反复,显得韵味悠长。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 “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 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 进入 20 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 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 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 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 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 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二是强调济众。在 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 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 - 14 - 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 “仁”为“爱人”和“知”为“知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 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之心的人远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 “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 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 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关键是自己要具备贤 良之德,如此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格。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 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爱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 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 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 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群”与“众”意义相同,“群众”代表“许多人”“众人”,与“人民”“大众” 同义。 B.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向人们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C.孟子认为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D.“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强调君子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 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意义相同”错,原文只说“密切相 关”“相近”;另外,“与‘人民’‘大众’同义”不妥,这是“进入 20 世纪”后。B 项“向 人们”错,原文是“对弟子”。D 项“孔子”错,应是“子张”。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证。 C.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 D,“层层递进的结构”错,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 15 - 中间“四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答案:D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认为,仁者如果能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爱民济众,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B.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广受古代帝王提倡。 C.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注意“尊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D.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 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我们在作答的时候 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文本内容与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选项 B,“广受古代帝王 提倡”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的“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可知。 答案:B - 16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萧亮飞 张晓林 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夷门十子”之一的萧亮飞,是民国期间的大诗人。晚年,曾一度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 宝。这是一把民国年间很常见的剃头刀,木制的刀柄,一头镶了一块小小的象牙,作为点缀。 不使用的时候,刀子可以合到木柄里去。再普通不过了。每天清早起来,萧亮飞都要在磨刀 石上磨这把剃头刀子,每次磨一袋烟工夫,然后用大拇指试试刀刃,合起来,放进口袋里。 他的这把剃头刀子,却不是用来剃头的,他有别的用途。 萧亮飞有一个癖好,他不喜欢大块吃肉,却喜欢吃骨头上面残留的肉筋,而这些肉筋不 大容易吃到嘴里,也很难弄下来,他就用这把剃头刀子将这些肉筋一点一点地剔下来,拌上 蒜汁,然后吃掉。 年轻时的萧亮飞喜欢游历,结交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饮酒,品茶,赋诗。作诗填词之余, 萧亮飞还喜欢涂抹几笔,简单画一些荷花、兰草、紫藤等,画得都很飘逸,倒和他的诗词风 格相近。他最拿手的是画菊花。他画的菊花,形和神都有一种孤傲之气。 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然而,萧亮飞的画名 被他的诗名掩盖,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菊高手。 在萧亮飞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阵子,萧亮飞喜欢收进一些当地名人的字画,闲时赏玩。做字画生意的马三隔十天 半月都会拿一些字画来兜售。这一天,马三夹着一沓字画又来了。他把画放在桌子上,说: “挑挑看,都是名家的!”萧亮飞一幅一幅地看下来,竟没有一件入眼的,不禁失望地摇摇 头。 马三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地说:“没关系,有好画再送过来!”忽然,萧亮飞眼前一亮, 原来马三用来包画的那张纸也是一幅画,只是已经破残,看不清画家的名字了。那幅画看上 去颇为不俗。 萧亮飞急喊:“慢着,把那张包纸拿来看看。” 把残画拿在手里,只细看了一眼,萧亮飞就愣住了。那幅画竟是他不久前画的《寒菊图》。 他不禁喃喃自语:“这世人看重的,多是一个虚名啊!” 自此以后,萧亮飞不再收藏字画,也把世事看谈了许多。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作品的 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开始,价位定得很低,只是象征性地收一些。黄包车夫、打烧饼的、 卖牛羊肉烫的等等,也都找上门来了。时值盛夏,酷热难耐,来人大都拿着折扇让他画扇。 开封人自宋朝就崇尚风雅,讲排场,手里拿把画扇总比拿把蒲扇排场多了! - 17 - 萧亮飞不胜其苦,只得挂出告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后面又加 一小注,曰:文人本不应言利,无奈,无奈! 不久,无赖牛大扁担找上门来。他将一枚银币“啪”地拍在萧亮飞书案上,说:“萧大 诗人,给画幅菊花!——我只要一朵!” 萧亮飞一愣,接着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他忽然大笑,接着站起身,让牛大扁担坐到自 己的椅子上来,然后给牛大扁担泡了一杯茶,牛大扁担端着茶杯,有些不知所措。 萧亮飞说:“好,我给你画,一朵菊花半元银币不好收,就不收你的钱了。不仅不收钱, 另外再送你一朵梅花,一竿墨竹。” 画好,牛大扁担一句话没说,拿起画就走了。走到大街上,却又兴奋起来。见了熟人, 把画拿出来让人家看。说:“这画一文钱没掏,萧亮飞乖乖给我画的!” 有个懂画的人细细地看了两眼,笑起来:“你这个人,被人骂了还高兴得像捡了个元宝 似的!”牛大扁担低头看画,画面上,除了一朵菊花、一朵梅花,就是那竿墨竹了,再无别 的东西,哪里骂了自己?他不禁露出一脸的茫然。 那人指着画说:“最上边的那朵梅花是往下覆开的,墨竹画在了菊花的下边,一是嘲笑 你的下作,二是说你这样下去终究是会倒霉的!” 牛大扁担脸上一红一红的,他默默地将画收了起来,低着头往巷子的深处走去。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萧亮飞本是大诗人,喜欢吟诗作词,风格飘逸;同时也擅长画菊,造诣居民国夷门画 坛之首,但曾有一段时间其作品并不为人所重。 B.小说较为详细地描写了萧亮飞用剃头刀剔肉筋吃的情节,体现了他世俗的一面,这是 对萧亮飞这一世外高人性格的有效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萧亮飞挂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的告示,又加一小注,这既 体现了他的无奈,又体现他怕被人误解的心理。 D.趾高气扬——“不知所措”——“兴奋”、炫耀——“一脸的茫然”——羞愧难当, 小说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把牛大扁担的心理变化写得极为细腻。 解析:本题从人物、细节、描写手法等角度设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把握。B 项, “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错,这个情节突出萧亮飞与众不同的个性,体现了萧亮飞悠闲淡 泊的心境。 答案:B 17.小说开篇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萧亮飞身上发 生了“什么事”。小说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4 分) 答: - 18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把握小说内容及语段的作用。第一问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这句话的 意蕴,这句话含有出乎人们意料的意思,所以在解答时要紧扣这句话,从小说中概括出相关 内容,分条列出即可。第二问解答时,应从概括情节、塑造人物及与后问的关系入手简答。 答案:第一问:①晚年时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并用它来剔肉吃。②擅长画菊,但所 画的一幅作品沦为包纸。③似乎一夜之间,画作忽然风行起来。④用所画作品嘲讽无赖。(答 出三点即可) 第二问: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评述了主人公生活独特的一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18.小说设置马三卖字画被萧亮飞发现自己的一幅《寒菊图》的情节,有什么作用?(5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重要情节的作用。解答时,应从与上文关系、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情节设置的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这个情节和上文“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 个人”一句相呼应,证明当时的画坛很少有人能达到萧亮飞的画技水平。②萧亮飞的画菊作 品沦落为包纸,反映了世人看重虚名、轻视实际才华的现实,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小说主题。 ③与后文萧亮飞的画菊作品忽然风行的情节形成对比和反差,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增添了 内容的趣味性和艺术效果。 写作训练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 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 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 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材料+命题”式作文,材料共有两句话。其一是:“苏霍姆林斯 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这句话运用一 个比喻句明确指出了“教养”的特点——“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作为一个肯定判断 句,命题者的指向非常明确。其二是:“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 - 19 - 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命题者列举了“高尚的教 养”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话,不只是为了引出命题“教养的芬芳”,还希望通过对“教养” 特点的阐释,对“高尚的教养”表现的列举,表达命题者或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养的认识, 从而为我们打开思路。题目的指向限定得十分明确,暗示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写,核心 是“芬芳”,限定是“教养”,注意从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活与精神等角度阐 释。 预言 窗 你的名字 神女峰 1.作者简介 (1)何其芳(1912~1977),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早期 作品风格精致,表现青年人的忧郁情思及对生活的憧憬,艺术上受唯美主义影响。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文风渐趋明朗,诗作充满革命热情,其中《生活是多么广阔》和《我为少男少女歌 唱》等诗作,歌颂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在青年中影响较大。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 的歌》等,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 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有《何其芳文集》行世。 (2)陈敬容(1917~1989),原名陈懿范。中国现代诗人、作家。“九叶诗派”主要成员之 一。代表作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散文集《星雨集》,散文诗集《远 帆集》,诗、散文合集《陈敬容选集》等。 (3)纪弦,1913 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33 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4 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 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 等人创办《新诗》月刊。1948 年赴台,后在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任教,1974 年因病退休。 著有诗集《行过之生命》《飞扬的时代》《无人岛》等。 (4)舒婷,1952 年生,原名龚佩瑜、龚婷婷,福建厦门人。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1967 年于厦门第一中学初中毕业,1969 年到福建上杭插队落户,并开始诗歌创作。 1972 年回厦门当工人。1977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 年调入福建省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其中,《双桅船》于 1981 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 2.写作背景 (1)《预言》这首诗是何其芳 19 岁时写下的。当时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他那年 轻的、未曾觉醒的心灵受到一股爱情风暴的袭击,所以写下了这首献给自己心目中的爱神的 诗。 (2)《窗》这首诗是陈敬容于 1939 年在成都所作。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陈敬容和丈夫 曹葆华返回成都,次年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她的诗深受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的 - 20 - 影响,常从生活的表层进入较深的哲理境界,写得凝练而耐人寻味。但也有直接反映现实世 界的一面,能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反映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诗风敏锐而有力。 (3)《你的名字》是纪弦于 1952 年在台北所作。诗人创造性地以恋人的“名字”作为全 诗的构思中心和中心意象,并以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比喻,围绕中心完成全诗的意象 建构,如同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完成了一幅得意的蓝图。 (4)《神女峰》写于 1981 年,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还比较禁锢,个人感情的合法性还 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人们还不太敢于追求个人独立的幸福。神女峰——这块耸立在巫 峡江岸上的山石,一直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而备受礼赞。关于神女的美丽而又忧伤的故事, 代代相传,令人感动,而中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舒婷也坐着游船慕名前往神女峰游览参观, 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3.思路归纳 (1)预言 1.“女神”来到的欣喜与激动 2.想象“女神”生活的南方 3.隆重招待“女神”并热烈倾诉 4.极力挽留、劝阻“女神” 5.愿意同“女神”结伴而行 6.“女神”绝情而去,心中眷恋 惆怅 一段蕴含哲理 的心路历程 (2) (3) (4)神女峰 初见时的 内心体验 挥舞 收回 捂住 翻涌不息 重新解读 神话传说 质疑 反思 背叛 呼唤 现代女性意识 新爱情观 4.主题提炼 (1)《预言》运用了具有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 “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抒发了诗人对已经过往的爱情的眷恋与回想。诗中悄然而 来又悄然而去的年轻的神,是爱神的象征,是诗人由渴望到怅惘的一段爱情的心灵历程的记 录 (2)《窗》是一首出色的抒情诗,展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温柔的恋情。在这首诗里,“窗” - 21 - 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象征着诗人的一种生活选择和人生体验,它代表着一种难落言筌的 微妙而复杂的精神生活。 (3)《你的名字》作者选取对方的名字作为吟咏对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自己的梦境,淋 漓尽致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表现了主人公对恋人刻骨铭心、难舍难分、念念 不忘的缠绵深情,并对神圣而伟大的爱情发出由衷的礼赞。 (4)《神女峰》通过描写抒情主人公在江轮上初见风雨千年的神女峰时内心的体验,把神 女还原成人,从而注入人的性灵和应有的情感,使神女的人性终于得以熠熠闪现和复归。诗 人运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凭借神女浪漫柔美的意象与诗人优雅温婉的灵性,把这份千古之 爱言说得蕴藉而有分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