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2022届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 30 -‎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 ‎1. 对“慷慨悲歌”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B. “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 “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D. “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方面的教导意义。‎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点,但都以汉族为主,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以“慷慨悲歌”为唯一的区域文化特色。‎ B. 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是慷慨悲歌情结产生的原因。但这一情结最终化育为燕赵文化的性格,是经过了壮烈的撞击、逆转和升华的。‎ C. 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D.‎ - 30 -‎ ‎ 在全国各个地域中,能够真正形成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非常少见的,而燕赵区域形成了“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主线,说明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B. 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C. 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D.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种题需要到原文中找到和概念相关的内容,然后逐一比对选项和原文内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A项,“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偷换概念。原文中说: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原文说的是“机制”而选项中偷换成了“主因”,机制,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主因,是主要原因,二者不同。‎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C项,“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可见,在第一次之后就已经清晰了,不存在“逐次清晰”的情况。‎ 故选C。‎ ‎【3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项,“如今在民间流行,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理解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不少”被选项转述成了“大多”,二者不等同。‎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法国议会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2018年7月30日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月起,法国中小学校园内将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 该法案旨在禁止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使用任何与手机相关的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议会还决定将该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高中。‎ 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 此前,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二:‎ 很多家长抱怨,作为父母很难断了孩子带手机进学校的念想,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妥善管理呢?‎ 学校也“有苦难言”。长沙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要求学生自觉上交手机。“有的学生上交一台假手机,把真手机留在身上使用。”多位受访中学教师指出,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不现实,容易引发冲突。此外, 从法律责任上来说,手机应由谁保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承担,都是需要面对的难点,各个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 30 -‎ 在学校探索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扎眼新闻也屡屡出现。比如有学校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结果导致周边居民不能打电话;某中学要求,如果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上交,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结果引来一边倒的谴责,甚至遭到家长索赔……‎ ‎“还有学生和家长搬出‘物权法’,控诉学校无权剥夺手机的使用权。”长沙市一位中学班主任说。‎ ‎“校园都有固定电话,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沟通。”长沙市某中学校长表示,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并非低龄学生上学的必需品,而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 ‎(摘编自《三湘都市报》)‎ 材料三:‎ 材料四:‎ 研究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一些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一旦离开手机,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变得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征”的表现。‎ 美国乔治敦大学肿瘤中心主任说,最新的研究,连同以前的研究,都表明使用手机会增加罹患脑瘤的潜在风险。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的风险。‎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国议会以绝对优势票数通过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 - 30 -‎ B. 家长对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看法并不一致,部分学生对校园手机管理存在抵触的情绪,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手机管控难的重要原因。‎ C. 材料三表明,2014年至2017年,使用手机聊天的比例持续下滑,使用手机学习的比例连年上升,但不能据此判断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日趋合理。‎ D. 部分青少年患有“手机中毒综合征”,他们以手机其生活中心,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在情绪方面出现极端变化,如抑郁寡欢、烦躁低落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有其弊也有其利,因此不必完全禁绝,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 B. 社会群体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时候不支持学校实施的合理方案,这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同受伤害。‎ C. 材料三显示,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的比例逐年下降,表明通讯功能相对弱化,而游戏比例逐年升高则表明其娱乐功能日趋强化。‎ D. 四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这一立场在当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中已经达成了共识。‎ ‎6. 以上材料中,政府部门、学校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D ‎ ‎6. ①政府部门:以立法形式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②学校: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③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中第一段表述“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法案已将处置权交给学校,并非“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这一观点原文并无相关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 30 -‎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项,“四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表述错误,不合文意。材料一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介绍了法国等西方国家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合肥市某一高中高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表明学生手机使用不合理,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材料四介绍了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的危害,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而材料二则不同,只是介绍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带手机进学校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据以上分析可见,并非四则材料“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关于政府部门的关注,考生应结合材料一分析,文本中“法国参议院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 - 30 -‎ 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根据文本“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可知,政府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校对此事的关注;考生可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材料二中“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可见学校应该“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根据家长存在的困惑,如“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可以得出学校应该“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根据材料三反映的学生主要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很少用手机学习这一现象,可概括出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材料四涉及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文本中“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可见医学研究机构做了大量充分的调查;文中“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风险”,这些文字也表明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 30 -‎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①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②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 季弗③写信来催我往南京。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 30 -‎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④,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有删改)‎ ‎【注】①徐伯荪:徐锡麟,字伯荪。②革命:指1911年辛亥革命。③季茀:许寿裳,字季茀,鲁迅挚友。④圜:同“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圆”。此句谓整个世界都醉生梦死。‎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音信感到悲哀。‎ B. 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绍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联系起来。‎ C.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而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心情。‎ D. 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8. 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加以概括。‎ - 30 -‎ ‎9.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7. A 8. ①东京初识,在同乡会上起争执,生出憎恶之感。‎ ‎②故乡重逢,饮酒谈心,逐渐相熟相知,友情渐深。‎ ‎③身居异乡,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深深哀悼,挂念其孤女孀妇。 ‎ ‎9. 范爱农是一个倔强而执拗、觉醒但贫弱、孤独且痛苦的知识分子。①倔强而执拗。白多黑少的眼球,看人总像在藐视,与“我”争执咄咄逼人,冷峻倔强的外表下是愤慨的心情和几乎不近人情的执拗。②觉醒而贫弱。酒都不喝,急着要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对革命抱有热情,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却无法改变现实,处境艰难,境况困穷。③孤独且痛苦。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不容,到处受到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不被别人理解,生活无望,内心孤独苦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文本内容、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情感、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他们在互相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曾经深深的误会而多年杳无音信感到悲哀”错误,其一,他们的相互嘲笑和悲哀主要由此刻境遇生出。曾经胸怀壮志、愤世嫉俗的青年现在只能藏身故乡,生活落寞困顿,现实距离理想越来越远,因此感到悲哀,这悲哀里也有对现实的失望、无奈;其二,多年杳无音信并不是因为深深的误会导致。‎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归纳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首先要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题要求考生找出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的变化,考生首先在全文中筛选出作者和范爱农从相识到永诀的一些事件,然后从一系列事件中去探讨作者的感情变化,所写事件有:一是“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作者因徐锡麟的被杀在同乡会上与其争执,此时对他充满了憎恶之情;‎ - 30 -‎ 二是“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回国后的重逢,经过几次的交往,两人的感情逐渐深厚。‎ 三是“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无比的伤心难过。并牵挂他的女儿和妻子。作者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范爱农的。由此分析,考生可从以上事件中找出作者的感情变化,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可见他的倔强和执拗。‎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的外貌描写,可见他的贫弱,“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的语言描写可见他的觉醒。‎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可见其不被被人理解的孤独和痛苦。‎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 - 30 -‎ 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適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適,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乃引与坐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B.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 窃大王不取也 C. 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 秦兵旦暮渡易水 D. 承太子间 道芷阳间行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赵不甚礼子楚 既东封郑 B. 吾能大子之门 其人居远未来 C. 举立以为適而子之 越国以鄙远 D. 次不得为適 籍吏民 ‎12. 下列句子中,与“子又居中,不甚见幸”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 B. 燕王拜送于庭 C.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群臣侍殿上者 ‎【答案】10. B 11. C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A项,引:前者为“拉”的意思,后者为“掷击”的意思。‎ B项,窃:都是“私下里”的意思。‎ C项,旦暮:前者为“早晚”,指“早上和晚上”,后者指“很短的时间”。‎ D项,间:前者为“方便的时候”,后者为“抄小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字词用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弄清楚该词的词性,或者其在句子中的活用现象。‎ A项,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B项,大: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大,扩大。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 C项,子:意动用法,把……当作儿子。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D项,次:形容词用作名词,“排行第二的”。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所有的文言句式类型牢记于心,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句式类型。高考明确考查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例句为被动句,“见”表被动。‎ A项,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厌?‎ B项,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燕王于庭拜送。‎ 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项,定语后置,“群臣”为中心词,“侍殿上者”是定语。‎ 故选C。‎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 30 -‎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秦王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就把她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待价而沽。”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吧,竟然还说什么光大我的门庭呢!”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说的意思,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太受秦王宠爱,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假如秦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她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 30 -‎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趁此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人的话,美色衰减了恩爱就会疏远。现在您侍奉太子,非常喜爱却没有儿子,不在这个时候早早地结交各位王子中贤能且有孝心的人,举荐他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丈夫在的时候地位尊贵,丈夫百年之后,继承人做了王,终究不会失势,这就是所说的一句话就是万代的好处啊。不在繁华的时候树立根本,色衰爱弛之后,即使想说一句话,还能得到吗?现在子楚贤能,并且知道自己是二儿子,二儿子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他的母亲又得不到宠幸,自己要依附夫人您,夫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提拔他作为继承人,夫人就会一直在请过被宠幸了。”华阳夫人听了认为说的对,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B.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C.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D.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人在成年之后,因不便直呼其名,在本名以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反的别名。因为这个别名也用以表其德行,后亦称其为表字。‎ B. ‎ - 30 -‎ 季父即最小的叔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后来也常用以借指时间先后,如每个季节的中旬可称为“仲”。‎ C. 皇帝是秦以后对华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故决定兼采“皇”、“帝”之号,以 “皇帝”自称。‎ D. 裨将即副将。裨,原指次等的礼服,如古代诸侯卿大夫觐见天子所戴的冠称“裨冕”。后引申出“辅助”和“小”的意思,如汉代匈奴小王称“裨王”。‎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家世显赫,出身名门望族。项氏家族因在楚国世代为将,被封于项地,故以项为族姓;项羽季父项梁的父亲就是被秦国大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名将项燕。‎ B. 项羽心性浮躁,学习难以专精。他少年时研习文字和武艺都因半途而废未能学成,季父项梁因此对他发怒;后来虽然改学他感兴趣的兵法,但仍浅尝辄止。‎ C. 项羽身高力大,胆气超过常人。他身高八尺有余,力量惊人,即使吴中子弟也对他心存畏惧;在配合项梁实施起义时他独斩郡守,以一敌百,威震郡府。‎ D. 巧妙策划起义,项梁老谋深算。在陈涉大泽起义两个月之后,项梁一面假意邀请郡守共商大事,一面借口寻找桓楚,在项羽配合下实施谋反,篡夺印绶。‎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2)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答案】13. A 14. A 15. D ‎ ‎16. (1)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 ‎(2)项梁于是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段意为: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会稽是地名,作“游”的宾语,不能做“渡”的主语,因此“会稽”后应该断开。排除B、D - 30 -‎ 两项。“俱”意思为“一起”,后面应该谓语动词,因此,“观”应位于前句。“毋妄言”意思是“不要胡说”,“族矣”的意思是“要被灭族的”,这是两层意思,因此应该分开。排除C项。‎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涵义相反”以偏概全。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是“涵义相关”而非“相反”,“相反”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假意邀请郡守共商大事”与文本不符。文中说“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可见,应该是郡守邀请他。‎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中,先,后:形容词用作动词,占先一步,落后一步。为……所……表被动。将:名词用作动词,成为将领。‎ ‎(2)召:召集。故:原先的。知:熟悉的。谕:说明,告诉。举:发动。‎ - 30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 - 30 -‎ ‎)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 远 游①‎ 杜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②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①本是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②著处:处处,到处。‎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 颔联描写远游之景,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来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 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 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18.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7. A 18. ①意为恍惚中听到胡骑(安史叛军)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②表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不正确。“贱子”是诗人的自称。“贱子何人记”是说谁还记得自己呢。‎ - 30 -‎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本题,“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此诗乃广德元年春作。传言未确,故云“似闻”,可见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不觉失喜,犹云失声失笑,着一“失”字,从前之揣摩忧虑,当日之惊疑踊跃。可知,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题目“远游”,说明诗人正流落他乡,诗句 “种药扶衰病”,“种药”补贴家用,“衰病”体衰多病,可见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忧国忧民。‎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雨巷》)‎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直接表现真猛士、真英雄不惧黑暗,不畏暴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环境特征与个人行为相结合,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气氛。‎ ‎(4)有子曰:“____________,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克己复礼》)‎ ‎(5)子曰:“笃信好学,____________。”(《论语·待贾而沽》)‎ ‎(6)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答案】 (1).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2).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3).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4). 风萧萧兮易水寒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 其为人也孝弟 (7). 守死善道 (8). 往者不可谏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彷、徨、寥、淋、漓、萧、兮、弟、谏。‎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________,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止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读到它们的影子,而且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出现。‎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________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 ),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________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________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络绎不绝 独出心裁 惊鸿一瞥 处心积虑 B. 纷至沓来 自出机杼 惊鸿一瞥 煞费苦心 C. 纷至沓来 独出心裁 明眸皓齿 煞费苦心 D. 络绎不绝 自出机杼 明眸皓齿 处心积虑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能依稀看到它们清晰的影子,还是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更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出现。‎ B. 不仅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但是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 - 30 -‎ C. 只要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就能依稀读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影视画面里以假作真,能模糊地读到它们的赝品。‎ D. 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油纸伞出现时,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可能是在江南 B. 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 C. 恐怕是在江南,油纸伞出现时,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 D. 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一定是在江南,油纸伞的出现 ‎【答案】20. C 21. D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此处的主语是“田园风光”,“络绎不绝”适用对象错误,故选“纷至沓来”。‎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 自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 此处讲的油纸伞的发明,不是诗文,故应选“独出心裁”。‎ 惊鸿一瞥: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后文“一袭青衫”是外貌描写,此处应该与之对应,故选“明眸皓齿”。‎ - 30 -‎ 处心积虑: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 煞费苦心:费尽心思。‎ 这里的主语是“诗人”,没有贬义,故选“煞费苦心”。‎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不合逻辑,句式杂糅。无论……还是……引领的分句之间不能是递进关系。“依稀”“清晰”矛盾。“见到”的宾语应是“赝品”不能是“出现”。‎ B项,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不仅”和“但是”不搭配。‎ C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可能所有的发黄的典籍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此处应是必要条件。“读到……赝品”搭配不当。‎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前文说“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这里的陈述对象也应该是“油纸伞”,排除C、D两项。从后文看,“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的主语应该是“江南”,而且要强调“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这种诗意的江南才能产生灵感。排除A项。‎ 故选B。‎ ‎23.下面是梁启超《治国学杂话》中的文字,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使之上下连贯。每处不超过14个字。‎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①_______________,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②_______________‎ - 30 -‎ ‎,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定一时刻,③_______________。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抄录的,也俟读完再抄,当时勿窒其机。‎ ‎【答案】 (1).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 (2). 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3). 随意涉览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梁启超的读书经验。‎ ‎①处,前文说“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浏览”对应后面“读书眼快的习惯”,那么此处所填内容应对应“一类是精读的”,根据“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的句式特点,此处应填写“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之类的句子。‎ ‎②处,根据句式的对应关系,这里对应的是“读书眼快的习惯”,句式上要与“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一致,故应填写“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之类的句子。‎ ‎③处,根据后文说的“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这里应该是填写随意读书的内容,照应开头读书的两个分类中的“一类是涉览的”,此处当属于这一类,应该填写“随意涉览”之类的句子。‎ ‎【点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是去敲门,有时是被敲门,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但这个寻常的小动作中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实际上,敲门是人生必须面临的课题。‎ 请以“敲门”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 30 -‎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敲门 那一段时期,我正处于人生最痛苦、最迷惘的时期。家中的变故、学习的压力、父母的高要求一股脑儿地压来。失望、烦恼、痛苦使我几乎不能呼吸。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整日地锁进门里。我甚至拔掉了电话线,让自己与世隔绝。‎ 没人能开启我的大门,更没有人能开启我的心扉。‎ 一个冬天寒冷的早晨,一阵细细碎碎、断断续续的敲门声响了起来。大脑一片空白的我眼中忽然闪过一丝亮光,但那亮光随即便消失了。我置若罔闻。但那敲门声愈敲愈急,久久不肯停歇。我勉强拉开一道门缝,一个抱皮球的小男孩,正仰着头,吃惊地望着我。也许,那时的我,因为多日不见阳光,面色苍白,在幽暗的光线下挺吓人的。‎ 我有些歉意,忙弯下腰,问道:“有事吗,小弟弟?”‎ 他是最近才搬到楼上的一个小孩。他说他的父母都上班去了,他一个人呆在家里很没意思,他知道我住在楼上,便想来找我玩。‎ ‎ “可以吗?”他用几分恳求、几分期盼的口吻问道。‎ 这世上竟然还有人有求于我,需要我给予他快乐!我怔住了。‎ 我不忍拒绝他。但是我知道我这个没有声音、没有色彩的屋子不是孩子的天地,他会因为不习惯而很快离开的。‎ 但是我错了,孩子的眼里永远有游戏、有幻想、有欢乐。他在我的房中蹦蹦跳跳,一会儿拍皮球,一会儿画画,甚至跑来拉着在一旁发呆的我和他一起做游戏……‎ 一种莫名的冲动向我袭来。我推开窗,让阳光泻进来。阳光暖洋洋的,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我们很快乐地玩着,直到楼上传来他母亲的呼唤,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的家。‎ 整整一个中午,我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我竟不时地聆听着门外的声音,甚至有一种期盼。‎ 忽然,我变得忙碌起来。我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光洁明亮。我还在墙上挂起美丽的装饰品,在床上放上可爱的玩具熊。‎ 果然,下午的时候,孩子又来了。他银铃般的笑声驱走了以往的沉寂。皮球在地上滚来滚去,像一个生命在跳动。我有一种感动,我甚至想:这孩子难道是上帝派来拯救灵魂的天使?‎ - 30 -‎ 我的房门也打开了,我的家成了附近孩子的乐园。他们走进来不用换拖鞋,可以在地上打滚、翻跟头、对着镜子唱儿歌。‎ 是啊,我打开了门,快乐也涌了进来。我又有了生活的信心。是的,我需要的不是孤独,而是朋友的关怀和生活的快乐。‎ 快乐,快乐就在门外,它敲门的声音很轻,只有用心才能感觉到。‎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次写作考查的是记叙文体。记叙文要注意故事要完整,人物形象要鲜活,描写要生动,情感要真挚动人。要注意把握细节等。‎ 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分析材料,敲门分两两种:去敲门和被敲门。写作时,可以就这其中一种进行选择,也可以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但这个寻常的小动作中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就要写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敲门”这个寻常的动作,写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来。“实际上,敲门是人生必须面临的课题”,这就是要把主题提高和人生感悟有关的高度。也就是要写从敲门领悟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改变。‎ 理解“敲门”这个词可以先从理解“门”开始。“门”本来就是内外关系的隐喻。既然是要“敲”,那么门就是关闭着的。关着的“门”常常象征着家庭、入口、封闭等,“敲门”就是打开这种内外关系,体现亲情,通达内心,由封闭走向开放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从这些方面进行挖掘。‎ ‎[立意]‎ 从敲的主动者的角度:‎ ‎1、敲开亲情之门 ‎2、敲开知识之门 ‎3、敲开门,消除隔阂 ‎4、幸福来敲门 ‎5、等待敲门 ‎……‎ 从敲的被动者的角度:‎ ‎1、打开门,拥抱阳光 ‎2、打开门,悦纳自己 ‎3、打开门,迎接亲情、友情……‎ ‎4、打开门,释放自己 - 30 -‎ ‎……‎ ‎[素材]‎ ‎1、我正在疯狂地玩着电脑,“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到我的耳畔,我一下子紧张极了,心想:会不会是鬼在敲门呀?一想到“鬼”字,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我可是一向怕听鬼故事的,何况今天只有我一人在家呢!‎ ‎2、咚咚咚,邻居家的门再次响起,老人又觉得寂寞了几分,一个大房子,一个客厅,五个房间,一个厨房,一张餐桌,165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却只有一个老人……‎ ‎3、上帝给了我们生存的境遇。同时,也在我们出生前的灵魂里,种下了一颗等待成长的种子。当我们出生,那颗种子便也萌发。我始终都相信,上帝在我的灵魂里,播下了一颗为写作而生的种子。面对着生前的未知和死后的虚无,我,我们,只能面对着生死之间短暂又漫长的路途。在这条路上,我们将要经受的,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当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的那一刻,我们人类注定要在这段生死之间的路途上,追逐幸福。‎ ‎4、那是一扇成功的大门,多少人想推开它,一睹门背后精彩的世界;多少人渴望打开它,步入美好生活的殿堂;然而,又有多少人只是在门外驻足、徘徊,摇头叹息呢?‎ ‎5、推开这扇开着的门,需要决心。曾看过一句名言,想要获得成功,只要下定决心,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然后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行了。简单浅显的语言却揭示了推门的第一步,那就是决心。下定决心,告别迷惘与踌躇,大胆跨出推门的第一步,离成功的大门便近了,恍惚中,你似乎发现大门间有一条缝隙。那扇打开着的门笑了。‎ ‎[结构]‎ 这篇例文先是记叙了自己“那一段时期”的状态,由于种种不幸,自己与世隔绝,人生颓丧。‎ 然后写一个小男孩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一潭死水。我开始渴望阳光,渴望交流,逐渐从封闭的空间和内心走出去,迎接美好的生活。我打开了房门,迎接附近的孩子们。‎ 接着说,打开了门,也就开通了达到快乐的途径,对生活开始有了信心。‎ 最后部分,点名主旨:快乐就在门外,只有用心才能感觉到。‎ 文章以小见大,敲门不过是一件小事,却让我走出封闭,提升了自己。‎ ‎【点睛】一、把握主题词,突出主题。记叙文的写作很容易因为人物、事件过多而造成喧宾夺主,导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甚至出现偏题跑题。强调主题 ‎ - 30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主题词。写作时以主题词为文眼,围绕主题词来组织语句,主体素材的选择也以主题为中心,避免选用有歧义的素材。‎ 二、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记叙文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围绕主题,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那么我们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样写出来。这样就无法突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了。‎ 三、善用修辞,丰富语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描写、叙述,语言表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道难关。怎么来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就需要我们善用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起来。像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 ‎ - 30 -‎ ‎ ‎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