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19.10‎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64分)‎ 一、课内选段阅读(共11分)‎ ‎《记念刘和珍君》选段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 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 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 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精神均出人意外。‎ D. 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2.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 A. 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 “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 “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 “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3. 文中的“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 - 21 -‎ ‎4.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1. D 2. C ‎ ‎3. “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 ‎4. 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到与“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相关的语段,把选项带回进去进行比较辨识。由原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和“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可知“以最坏的恶意”指“反动派和流言家”的所作所为;由原文“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可知“出于我的意外”指“中国女性的从容”。‎ A项,理解不全面,缺少了“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作者看“中国人的态度”;‎ B项,理解不全面,缺少了“反动派等的下劣等”;‎ C项,以偏概全,没有分析第一句的理解,不全面。‎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由原文“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可知“此”指代的内容应从前文找,指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评价,“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指“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A项,“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错误,以偏概全;‎ - 21 -‎ B项,“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错误,不是指代的内容;‎ D项,“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错误,超出范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本题,根据上文,“苟活着”指只顾眼前苟且生活着,而看不到长远的人,那些茶余饭后谈论的庸人,他们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并没有认识清楚的一类人,即平庸而不知反抗之人;“真正的猛士”,从“奋然而前行”中可见,是指能够奋起反抗,试图打破黑暗社会的人,即刘和珍等英勇的斗士,即那些敢于奋斗抗争的人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本题,“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苟活者”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有反抗意识而暂无反抗行为的人,“淡红的血色”是指勇士们的牺牲;“真的猛士”是指革命者,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革命者,都将能从她们的牺牲中得到激励,奋勇前行,努力斗争。抓住“苟活着”“真正的猛士”的指代内容,然后根据文意可知这句话是说让人们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希望,让勇敢的人敢于奋斗。‎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二、文言文阅读(共47分)‎ ‎(一)课内文言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 21 -‎ A.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 又前而为歌 C. 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然后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所担当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中“函”是名词做状语,用匣子。‎ A项,“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中“箕”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B项,“前”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C项,“白衣冠”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D项,“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故选A。‎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 可以解燕国之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 荆轲顾笑武阳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D. 秦王惊,自引而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A项,前句句意为: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亲:动词,亲近,接近。‎ 后句句意为: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亲:名词,父母。‎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 21 -‎ B项,前句句意为: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解:动词,解除,解救。‎ 后句句意为: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解:动词,用刀剖开动物的肢体。‎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C项,前句句意为: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顾:回头看。‎ 后句句意为: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顾:回头看。‎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引:动词,身子向上起。‎ 后句句意为: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引:动词,举起。‎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不同。‎ 故选C。‎ ‎【点睛】文言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7.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几乎已不再使用。‎ B.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壮。‎ ‎【答案】C ‎【解析】‎ - 21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C,“祖,临行时祭祖先”理解有误。是祭路神。故答案选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答案】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句中,“微”,如果没有;“信”,信物;“亲”,亲近。‎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亡:逃跑。‎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故意。‎ ‎③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嫌怨。‎ ‎⑥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①项,句意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亡:逃跑。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②项,句意为: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故:交情。选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 - 21 -‎ ‎③项,句意为: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籍:登记。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④项,句意为: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谢:道歉。选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 ‎⑤项,句意为: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郤:嫌怨。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⑥项,句意为:杀人惟恐不能杀尽。举:尽。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10.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 “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C.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D.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D项,“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错误,“再拜”是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意思。‎ 故选D。‎ ‎【点睛】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11.下列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组是( )‎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 21 -‎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①③④⑤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②表现了项羽的骄矜自大;⑥是樊哙的观点。《鸿门宴》塑造的项羽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 故选D。‎ ‎【点睛】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答案】沛公想要()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占有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本题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欲王关中”,省略句,“欲王(于)关中”;“尽”,全。‎ - 21 -‎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二)课外文言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初,进员外郎。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 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至则七等已灭,浩八听抚。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筑萧山至会稽堤五万余丈。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遂城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境内以靖。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 世宗嗣位,起故官。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琰性清俭,饭惟一疏。每到官及罢去,行李止三竹笥。寻加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书。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未浃岁,屡引年乞休。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赠少保,谥恭介。子滋,以进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子学正。‎ 嘉靖初,历兵部郎中。率同官伏阙争“大礼”,再受杖,谪戍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言,琰老病呻吟,冀父子一相见,乞改调近卫。不许。十五年,赦还,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B.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C.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 21 -‎ D.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B. 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员外郎、郎中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郎一般是闲职,明朝以后常有商贾士绅捐钱获得此官职。‎ C. 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则是其副职,后来这些只是荣誉称号。‎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琰才学过人,屡任要职。乡试第一,考中进士后先在刑部任职,后任户部、工部和南京兵部尚书。‎ B. 陶琰治政有方,政绩卓著。所到之处,均物阜而民丰,兵强而粮足,盗贼归顺,社会因而太平。‎ C. 陶琰体恤民情,造福百姓。临海地区遭遇飓风,他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修筑堤岸五万多丈。‎ D. 陶琰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他虽居高官,但每餐只一个菜,每次上任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 ‎(2)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 ‎【答案】13. D 14. B 15. B ‎ ‎16. (1)(陶琰)操练士兵,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 ‎(2)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 21 -‎ ‎“高”和“危法”是“中”的内容,不要断开,排除BC;“直高”和“瑾怒”的主语不一致,中间断开,排除A。‎ 故选D。‎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明朝的员外郎是从五品,是不大不小的官员,选文中“进员外郎”的“进”字表明,传主实际是得到升职,可见,当时的员外郎是有实权的官职,并非“闲职”。‎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B项,“所到之处,均物阜而民丰,兵强而粮足”错,文中还经历“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这些任职,不有交代政绩。‎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刍”译为“积蓄”,“部”译为“管辖”,“晏如”译为“安定太平”,“要害”译为“险要的地方”,“党”译为“党羽”,“渠魁”译为“首领”。‎ 参考译文:‎ - 21 -‎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亲陶铨,考中进士,担任陕西右参议。陶琰考中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名。十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晋升员外郎,历任固原兵备副使。操练士兵看,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迁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弹劾御史李高。徐谦本来是刘瑾的党羽,想陷害李高,传主陶琰调查发现是诬告,结果得罪刘瑾,刘瑾找个理由把陶琰关押起来,革除其公职,还罚米输边。刘瑾被杀后,陶琰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使,总管漕运兼任淮、扬等府的巡抚。正德六年,转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贼寇刘七等想进犯江南,王浩八又进犯衢州,。朝廷晋升陶琰为右都御使,巡视浙江。陶琰到达时,刘七等已被消灭,王浩八归顺了。遇到宁波、绍兴临海地区飓风大作,民众被淹没的有上万人。陶琰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大修萧山至会稽的堤岸五万多丈。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于是修筑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城。境内得以安宁,又命他总管漕运,他七次上疏请求回乡。世宗继位后,起用他担任原职。他共三次总管漕运,军民习惯于他的管理,不严厉但整肃有序。陶琰生性清廉节俭,每餐只有一个菜,每次上升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不久升迁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为工部尚书。这年冬天,改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未满一年,陶琰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让他回归故里,有关官员每年按时前去问候,九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少保,谥号恭介。儿子陶滋,以进士拜授行人,谏阻武宗南巡在宫阙下受到杖打,被贬为国子学正。嘉靖初年,历任兵部郎中,率领同僚跪伏在宫阙外争议“大礼”,再次被杖打,被贬成守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说,陶琰年老多病呻吟不止,希望父子相见一次,请求改调就近卫所。皇上不同意,嘉靖十五年,陶滋被赦免回乡,去世。‎ 三.名句默写(6分)‎ ‎17.默写。‎ ‎(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鲁迅《自嘲》)‎ ‎(4)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惨象,_________;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 士皆瞋目 (2). 发尽上指冠 (3).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 俯首甘为孺子牛 (6).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这几句中,“瞋”“淋漓”“孺”等字容易写错。‎ - 21 -‎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第II卷 表达题(共8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党员干部享有的“特权”,既不是可以颐指气使的权力地位,也不是灯红酒绿的奢靡享受,而是时时刻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行动自觉。‎ ‎②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有一张书写捐赠文物人姓名的“景仁榜”。正是这张榜上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名字,让故宫的馆藏得以丰富,让名垂青史的佳作得以传世。‎ ‎③“美丽乡村”因有了“乡愁”,让城里人也向往。如此对于改善生活、吸引游客、保留历史文脉来讲,也能一举多得。‎ ‎④未来一段时间,本市的气温将会持续走低。昨天一大早,降温明显,出门的市民浑身不寒而栗,从路边飘下的落叶感受到秋天渐行渐远。‎ ‎⑤当下,由于快节奏生活压力,“快食”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花费大量时间细细研磨各类食材,坐下来对食品含英咀华,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⑥安徽省属媒体统一开设“德耀江淮”道德模范专题专栏,引领全社会共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A. ①③⑥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①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用在此句中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使用正确。‎ ‎②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使用对象错误。‎ ‎③一举多得:做一件事得到多方面的好处。使用正确。‎ ‎④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望文生义。‎ ‎⑤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使用对象不当。‎ - 21 -‎ ‎⑥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使用正确。‎ 故选C。‎ ‎【点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农耕时代就和人类发展、地球命运休戚相关的工艺,至今犹如历史的“活化石”,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②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③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④他从医学的角度告诉人们,意念真的是不可思议,它对人的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 ‎⑤许多人或许没有见过这两位配音演员,但一提起他们配音的精彩片断,不少人至今耳熟能详。‎ ‎⑥这家博物馆展出了馆藏古董和名画,其精品数量大概只有巴黎的卢浮宫可与之分庭抗礼。‎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①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运用正确。‎ ‎②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用来表达恐怖分子没有躲藏之处,属望文生义。‎ ‎③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这里用来指接受别人施舍,运用不当。‎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运用正确。‎ ‎⑤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运用正确。‎ ‎⑥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使用对象错误。‎ - 21 -‎ 故选C。‎ ‎【点睛】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成语本身的意思,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当前,全党同志一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B. 中国的进步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致力于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也强调中国自身的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C. 通过将牧场搬进草场,将工厂搬进牧场的方式,现代牧业实现了草、畜、乳全程无缝对接,探索出了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创新。‎ D. 中国外交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不仅是制定国际新秩序的参与者,而且是倡导者、引领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 B项,“我们不仅致力于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也强调中国自身的发展”错误,语序不当,应为“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 C项,“探索出了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创新”错误,成分残缺,“探索……模式”,在“特色创新”后加上“模式”。‎ D项,“中国外交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的原因是”错误,句式杂糅,“的原因是”和“因为”去掉一个。‎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1 -‎ ‎ 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世界各国民众喜爱。‎ B.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C. 一味使用别人的话语体系解释自己,结果往往自我曲解,能否说好故事,让别人理解自己,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话语体系。‎ D. 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蓝精灵再度成为热点,影片《失落的村庄》将以全新的动画形式,讲述可爱的蓝精灵与邪恶的格格巫斗智斗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项,“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错误,搭配不当。“参与人数”与“最广”不能搭配;‎ C项,“能否说好故事,让别人理解自己,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话语体系”错误,两面对一面;‎ D项,“讲述可爱的蓝精灵与邪恶的格格巫斗智斗勇”错误,成分残缺,“讲述……故事”,“斗智斗勇”后应加“的故事”。‎ 故选B。‎ ‎【点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 ‎22.下列对联与可使用场所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三代鼎彝昭日月 一堂图画灿云霞 ‎②龙蛇蜿蜒归梨枣 鸟兽飞腾入简笺 ‎③有迹可寻模传墨本 无体不备意在笔先 ‎④白首壮心写大海 青春浩气画高山 A. ①古董行 ②刻印社 ③碑帖馆 ④书画社 B. ①古董行 ②书画社 ③刻印社 ④碑帖馆 C. ①碑帖馆 ②刻印社 ③古董行 ④书画社 D. ①碑帖馆 ②书画社 ③刻印社 ④古董行 - 21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要求回答对联使用的场合,注意对联中的关键字句,根据这些字句进行判断,此题根据①中的“鼎彝”可知应用于“古董行”;根据②中的“梨枣”“简笺”可知应用于“刻印社”;根据③中“墨本”可知应用于“碑帖馆”;根据④中的“写大海”“画高山”可知应用于“书画社”。‎ ‎23. 下面是分别根据两位名人的事迹拟写的两副对联中的一联,请根据括号中提示的两位名人的事迹分别拟写出下联和上联。‎ ‎(1)上联:万方多难,杜子美忧国忧民,沉郁顿挫铸诗史 下联: (鲁迅)‎ ‎(2)上联: (达尔文)‎ 下联:绘就社会变革蓝图 (马克思)‎ ‎【答案】示例:(1)四海危艰,周树人激浊扬清,嬉笑怒骂作文章 ‎(2)破解物种起源密码 ‎【解析】‎ 试题分析: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1)小题中,上联写出了杜甫生活的时代、诗歌的主题及风格,下联不仅要与上联结构一致,而且内容上要写出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作品主题和写作风格。(2)小题中下联写出了马克思的成就,相应的,就要求上联不仅要与下联结构上一致,而且内容上要写出达尔文的成就。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4.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华裔作曲家谭盾在国际古典音乐领域中以其融合各文化元素的交响乐、歌剧和多媒体创作而独树一帜,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更是他的一部成功佳作。在连续获得比利时佛兰德原创音乐奖、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大奖和台湾金马奖后,近日该作品又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及主题曲提名。对此,谭盾表示:“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大家庭’中的观众而广泛传播,真是让人欢欣不已。”‎ ‎【答案】谭盾作品近日又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 21 -‎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小王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 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让人心绪不宁。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 21 -‎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解析】‎ - 21 -‎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当今社会上的“痛感新闻”,立意时,试思考以下问题: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痛感新闻”的真实性。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由此分析,可以这样设计作文思路:‎ 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1.“痛”值得警醒。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 ‎2.“痛”促使反思。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 ‎3.“痛”鞭策奋进。问题倒逼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 ‎ ‎ - 21 -‎ ‎ ‎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