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据得永生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读者可能觉得这实在是胡言乱语,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已经改信了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由两大科学潮流爆炸性汇流而成。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50年后,生命科学已经认为生物体都是生化算法。此外,在图灵想出“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个概念的80年后,信息科学家也已经学会写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算法。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让两者合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对于政府、企业或一般消费者来说,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和强大的全新力量。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它也能提供几个世纪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从文学、音乐学、经济学到生物学,所有科学学科都能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根据数据主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和流感病毒不过是数据流的三种不同模式,能够使用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来分析。这个想法十分吸引人,可以让所有科学家讲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学术的鸿沟上搭起桥梁,并轻松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 终于,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能互相理解和沟通了。‎ 在此过程中,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者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因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两者之中,又以生物学更为重要。生物学拥抱了数据主义,才让计算机科学的小小突破撼动了整个世界,可能彻底改变生命的本质。要说所有生物都是算法,不管是长颈鹿、番茄或人类都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你可能并不以为然。但这里必须强调,现在的科学教条就是如此,而且科学对整个世界的改变难以想象。‎ ‎(节选自《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第十一章,[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数据处理能对任何现象或实体的增值做出贡献。‎ B. 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让所有科学家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从而形成跨学科的见解。‎ C. 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因而倾向于把数据处理工作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 D. 自从生物学接受了数据主义后,计算机科学的每个小小突破都能撼动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生命的本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选部分大体由“是什么”和“怎么样”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总说数据主义是什么,之后几段介绍了数据主义会有怎样的影响。‎ B. 第二段举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等实例,是作者提出“数据主义为各学科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这一观点的立论前提。‎ C. 第四段通过传统观念与数据主义思想的对比,说明未来数据处理在方法上的转变——由通过人类智力转化到用电子算法来处理。‎ D.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末段以此为例,从一个侧面说明科学对整个世界的改变难以想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图灵想出“图灵机”(Turing Machine)这个概念的80年后,数据主义指出,电子算法终于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B. ‎ 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数据主义能给他们提供一直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所有科学学科都可以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 C. 以前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不能互相理解沟通,在他们通过数据达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金字塔被彻底翻转。‎ D. 数据主义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长颈鹿、番茄、病毒或人类都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教条。‎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认为”张冠李戴,原文是“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数据处理能对任何现象或实体的增值做出贡献”曲解文意,是“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 B项,偷换概念“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不是一般的语言,是“数据流的概念工具”;“从而形成跨学科的见解”应为“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 D项,表述绝对,“每个”“都能”“彻底改变”绝对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数据主义为各学科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是数据主义对政府企业和一般消费者的意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等实例是为了证明数据主义为学者和知识分子提供了单一理论、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而这些观点的立论前提应该是第一段所述的两大科学潮流的爆炸。‎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时态有误,原文是“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C项,“不能互相理解沟通”混淆是非,范围扩大,文中所说的理解沟通是在学术上而言。‎ D项,“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教条”无中生有或曲解文意,作者所说的“科学教条”应指科学的原则、规律等,作者是认可的。‎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 如果教师的精力时间被非教育事务“占据”,被非教育教学给“耽误”,那么,我们对教育的一切期待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给教师减负,首先要明确教师有哪些负担,哪些是本无须承担的负担。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协助协调之负。也就是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当下,各级各部门的“小手牵大手”工作,还有地方各种各样“重点工作”都让狭小校园难以装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工作进学校呢?这是因为各地都在“假设”一种工作情景,认为让学校、教师参与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名义上说需要教育部门一起参加,或者说只要学校部分参加这项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果;但实质上却是教育部门在分担其他部门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地方党委、政府没有厘清教育责任和职责,没有尊重教育的专业属性。‎ 检查评比之负。一是现在学校和老师面对各种检查评比名目繁多;二是频繁出现“一事多查”而不是“一查多事”;三是检查评比过于重视“留痕”;四是将检查评比作为评价工作绩效重要的方式;五是检查评比“多头”管理,导致学校教师不仅疲于应付,让学生和教师分不清责任与工作的主次。这样的检查评比给教师带来了过重负担,而且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让教师“沉沦”在文山之中,无暇顾及教育教学。这样的检查评比还可能导致教师对工作方向不明、目的不清,长此以往将让教师养成“务虚”和“不务正业”的意识与作风。‎ 晋升晋职之负。大家都认同和认可教师是专业人士,体现教师专业属性最明显的就是教师职称。给教师评定职称并无过错,如果应用得好,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现在一些地方的教师晋升晋职却在走向“务虚”式比拼、“衙门”式配置、“非实践”式评价。因为职称评定信息采用的并非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成效,如此可能引导教师偏离主业,引导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和教学一线,去做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成果”。这也是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来源。‎ 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由于编制管理,学校工作职能职责在有意无意扩大,但学校在人员编制不到位和不增加的条件下,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其结果只是“小牛拉大车”——车慢牛累,其工作现状和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缺编已经是现实,一方面是教育教学岗位缺编,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辅助工作没有岗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会出台一些“土政策”支持帮助学校,但更多的地方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 ‎(材料节选自《让教师减负成为教育发展新动力》《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2日第2版,作者方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材料二:‎ 图1 图2‎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三:‎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教育部负责人曾呼吁: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减轻老师负担,亟待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减负,先要摸清负担来自何处。教师负担重,既有教育系统自身原因,也有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例如,有的地方工作刚安排就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要求老师在微信群中上传工作照片、视频,重留痕轻实绩;有的地方培训走过场、搞“摊派”,人数不够教师来凑,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让教师疲于应付;有的地方搞庆典、招商、拆迁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也要找教师、进校园,等等。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瘴痼疾,确保减负真正取得实效。‎ 教师不合理负担是多年积累造成的,有一定的复杂性。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切忌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分类治理,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治标”之策,是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实行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制、精简规范各类填报工作、严格控制借调教师、规范各类教师培训等;“治本”之策,则是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实实在在为教师松绑减负。同时,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需要看到,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负担。需要“减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在浙江,经过规范和整治,全省各地各类进校园活动从年初的平均每所学校18.1项减少到4.8项,减少73.5%;在陕西,对未经同意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不予认定学分,减少了30%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让当地教师能够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切实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于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才能扎扎实实将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求得实效,让广大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选自《人民日报》时评《教师减负要一抓到底》,2019年12月2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表示“教师也需要减负”的消息,引起各方积极响应和纷纷点赞,说明了当前的确存在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 B.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教师减负20项务实举措,在遵循了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的同时,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C. 当下教师要想在工作中没有负担,需减掉四方面的负担:协助协调之负、检查评比之负、晋升晋职之负、职责岗位不匹配之负。‎ D. 一段时间以来,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事项,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比较详尽地总结了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提出的教师的四方面负担,条理清晰,事实确凿,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B. 材料二两幅漫画,针砭时弊:图一强调了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令教师无法承受;图二则揭示了非教学任务影响了正常教学。‎ C. 材料三既举出了具体的事例,也使用了具体数据,还从多层次进行分析,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 D. 三则材料,材料一来自专业媒体是专家观点,材料三来自权威媒体是国家意志,它们比来自网络的材料二新闻价值更高。‎ ‎6. 材料一、材料三都报道了“给教师减负”的相关问题,二者报道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 ‎6. (1)材料一侧重报道给教师减负顺应民意、利于教育发展;主要内容是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 ‎(2)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减负意见”及其主要内容、发布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是给教师减负的主要举措。‎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 项,“当下教师要在工作时想没有负担”否定失当,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项,“陈宝生部长”张冠李戴,材料一提出教师的四方面负担的是作者方华。‎ C项,“相比于材料一、二的‘一家之言’更有说服力”没有依据、不合事理。‎ D项,“它们比来自网络的材料二新闻价值更高”无中生有,材料的来源并不完全决定材料的新闻价值,它只影响材料的真实性,而这一点只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材料一、材料三都报道了“给教师减负”的相关问题,二者报道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材料一,结合第一、二段“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各方积极响应,纷纷点赞”“只有教师强,才有学生的快乐成长。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事,教育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可见材料一的侧重点是报道给教师减负顺应民意、利于教育发展;结合第三段“当下教师的不合理负担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然后依次介绍了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可见主要内容是教师最主要的四方面负担。‎ 材料三,结合第一段“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提出20‎ 项务实举措,旨在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相关意见的发布,既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可见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减负意见”及其主要内容、发布目的和意义;结合第三段“减负,先要摸清负担来自何处”,第四段“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切忌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坚持分类治理,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第五段“需要‘减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等句子,可见主要内容是给教师减负的主要举措。‎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布特列尔上尉 ‎【法国】雨果 程曾厚译 ‎①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①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⑦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⑧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⑨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⑩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注】①额尔金:17世纪中叶之前的苏格兰是一个独立的王国。1633年6月,这个王国设立“埃尔金伯爵”贵族封号,并将其颁赏给声名显赫的布鲁斯家族。苏格兰于1654年并入英国之后,这一封号保留下来。370多年来,布鲁斯家族承袭这一封号的共有11人,其中广为人知者,一是劫掠希腊帕特农神庙的第七代传人托马斯·布鲁斯,二是火烧中国圆明园的第八代传人詹姆斯·布鲁斯。额尔金这对父子对英国而言虽是功在国家,在世人心目中则是 thief(贼)和vandal(文化艺术的破坏者),永远无法洗刷其恶名。‎ ‎7.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信的开篇语气平和,但“打着……旗号”“光荣”“胜利”这些词语已经透露出对入侵行为的讽刺、愤怒之意。‎ B. 文章第三段用了类比、排比、想象、比喻等多种手法赞美圆明园,为下文奇迹的消失和对英法联军的批判蓄势。‎ C. 文章第八段“破烂”“战利品”“干干净净”三个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讽刺了法国侵略者掠夺破坏的行为。‎ D. 文章思路清晰、立场鲜明、大义凛然,尖锐地谴责了入侵者的行径,展现了雨果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胆识。‎ ‎8. 文章第五段为了增强批判性,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两种做简要分析。‎ ‎9. 文章首尾都提到了“赞誉”,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案】7. C 8. (1)类比,将额尔金家族焚烧巴特农神庙和火烧圆明园的行径、整个欧洲的珍宝和圆明园的珍宝进行类比,突出了对英法联军入侵、掠夺、破坏行径的愤怒和惋惜。‎ ‎(2)反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表面赞扬,实则批判英法联军罪恶深重、破坏巨大,情感更强烈。‎ ‎(3)想象(细节、动作神态描写),“塞满了腰包”“装满了箱箧”“手挽手,笑嘻嘻”通过想象他们掠夺的动作神态等细节,传神地表现了掠夺者的丑恶嘴脸,蕴含强烈的讽刺批判意味。 ‎ ‎9. (1)在内容上,首尾两段的“赞誉”都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行为的讽刺批判。‎ ‎(2)在结构上,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3)在手法上,两个赞誉都是反语(反讽),首尾都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使作品情感更加强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三个词语,都运用了反语,讽刺了法国侵略者掠夺破坏的行为”错。三个词语都不是反语,“破烂”是批判英法的破坏行为;“战利品”是讽刺英法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入侵,只觉得是作战胜利;“干干净净”是作者希望未来解放了的法兰西认罪并物归原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题目是,文章第五段为了增强批判性,采用了哪些手法?请选择两种做简要分析。‎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当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情景,并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比如“塞满了腰包”“装满了箱箧”“手挽手,笑嘻嘻”,刻画了掠夺者丑恶的嘴脸,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强盗行径的讽刺和批判。‎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这是类比手法,将额尔金家族焚烧巴特农神庙和火烧圆明园的行径、整个欧洲的珍宝和圆明园的珍宝进行类比,突出了对英法联军入侵、掠夺、破坏行径的愤怒和惋惜。‎ ‎“干得更彻底,更漂亮”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是运用了反语,更能表达作者对英法联军罪恶深重、破坏巨大的强烈愤慨和批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从词语的表面含义入手,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含义,特别是深层含义;作用题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内容、结构和手法。题目是,文章首尾都提到了“赞誉”,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首先分析两个“赞誉”的含义。开头写“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此处的“赞誉”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行为的讽刺批判。结尾写“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此处的“赞誉”也是反语,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行为的讽刺批判。‎ 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开头写“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总领全文,结尾写“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最后分析手法。两个赞誉都是反语(反讽),首尾都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使作品情感更加强烈。‎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徙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狄仁杰传》,选文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徙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徙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徙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徙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因此以“明经”来命名。‎ B. 逆龙鳞,民间有“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触之必怒而杀人”之说。多指反抗辩驳上级意见。‎ C. 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指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D. 储贰,太子的别称,亦称“储嗣”、“储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仁杰孩童之时,专心读书。狄仁杰在官吏来家调查案件之时,坚坐读书,与圣贤神游,他读书很有定力,表现出了过人之处。‎ B. 狄仁杰崇孝重友,超过常人。狄仁杰代替郑崇质出使,当时蔺仁基与李孝廉关系不睦,看到狄仁杰此举,感到羞愧,和好如初。‎ C. 狄仁杰执法公正,敢于进谏。大将军权善才误伐昭陵一棵柏树,将被皇帝处死,狄仁杰援引旧例直言进谏,力劝皇帝改变主意。‎ D. 狄仁杰心系朝廷,规劝天子。他从母子之间的情感出发,逐步打动了武则天,最终使武则天改变了主意,召回中宗,立为储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2)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圣贤都在,尚且不能接应回答,哪有时间答理俗吏而受责备呢!‎ ‎(2)狄仁杰,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裁断久拖不决的案件一万七千人,无人因冤屈而上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 其中“徙流死罪”意思是“流放、处死等刑罚”,意思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则”字通常放在下句句首,即“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应当相连,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多指反抗辩驳上级意见”错。“逆鳞”龙颈上倒生鳞片,比喻人君的威严。(《古代汉语词典》)所以,“逆龙鳞”一般是指反抗违背或者辩驳皇帝。‎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狄仁杰代替郑崇质出使”错,原文“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出使,是否成行,文中未做交待。‎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备”,全都;“犹”尚且、还;“接对”,接应回答;“见”,表被动。(2)“周岁”,一年;“滞”,久拖不决的;“狱”,案件;“诉”, 上告。‎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贤都在,尚且不能接应回答,哪有时间答理俗吏而受责备呢!”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使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狄仁杰,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裁断久拖不决的案件一万七千人,无人因冤屈而上告。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最终召回中宗,又立为储君。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到滁州任上半年,治理地方大有成效。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B. 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 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心境,含蓄深沉。‎ D. 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15. 前人评价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词中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①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人民安乐,作者感到欣慰。②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③自信之情。看楼下车马如流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安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词人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虽然东南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北伐中原的大业。‎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今年太平万里”一句,写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安乐感到欣慰。‎ ‎“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意思是,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酒遣怀,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为君王所不察,为小人所诬陷后,人生走投无路,内心陷入极度的苦闷失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 燕然未勒归无计 (3). (2)忳郁邑余侘傺兮, (4).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5). (3)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勒”“忳”“侘傺”“锱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提到青蒿素,很多人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疟疾,不少人 认为青蒿素只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除此之外对其他疾病并无作用,事实真的如此吗?‎ 认为青蒿素只能治疗疟疾的观点 是错的。40多年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影响世界。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团队还发现,( )。除了治疗红斑狼疮外,青蒿素还有望成为抗肿瘤的“新法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慧团队首次发现了双氢青蒿素抗癌靶点和 敏感人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发展抗癌功效。‎ 近来还陆续有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如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研究人员今年2月报告说,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能有效缓解严重外伤引起的器官 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蒿素会被发现出更多功效,更好地造福人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乃至 当然 潜伏 衰弱 B. 乃至 固然 潜在 衰竭 C. 甚至 固然 潜伏 衰弱 D. 甚至 当然 潜在 衰竭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B. 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效果独特 C. 双氢青蒿素具有独特的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的效果 D. 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有独特的效果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发挥抗癌功效。‎ B.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抗癌功效。‎ C.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发展抗癌功效。‎ D. 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进而发展其抗癌功效。‎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乃至:连词,连接两个以上的词、短语、分句,表示递进关系,指明范围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后面都要以接上“于”。甚至:强调程度跟“乃至”相同,但说成“甚至连”时表示更加强调,可以说成“甚至于”、“甚而至于”。可用于口语。此处说的是人们对青蒿素的误解,有程度上的强调意味,应选“甚至”。‎ 固然,强调事物的本来面貌;当然,侧重一个很明显的事实,通常是不言而喻的。此处是说认为青蒿素只能治疗疟疾的观点很明显是错的,应选“当然”。‎ 潜伏,动词,隐藏、埋伏;潜在,副词,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此处是说“敏感人群”,应选“潜在”。‎ 衰弱:(身体)不强健;(事物)不强盛。衰竭: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此处说是外伤因此器官生理机能极度减弱,应选“衰竭”。‎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根据前文“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括号中主语应是“双氢青蒿素”,排除BD项;结合后文“除了治疗红斑狼疮外,青蒿素还……”,可见括号中应该陈述其对治疗红斑狼疮的效果,C项,“独特”应当强调“效果”,且表达不如A项简洁,排除C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存在两个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应为“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二是搭配不当,“发展抗癌功效”应为“发挥抗癌功效”。两项修改都正确的是B项。‎ 故选B。‎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初唐书法的四大家里,褚遂良是个神奇的存在,他的学书经验和艺术实践对今天的书法人来说,有示范作用。书法之外,①___________,尤其能辨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伪。据说真品、赝品在褚遂良的眼中就像黑与白,毫无疑惑。但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有人喜欢,②___________。褚遂良的书法亦然。喜爱褚书的人称赞他“瘦硬通神”,而批评者则认为他用笔轻细或少自然,或许这些评价都有其道理,但显然都是基于评论者个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这些来自于别人的评论有助于欣赏者理解、欣赏和学习禇书,但重要的是③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褚遂良还精鉴赏 (2). ②就有人不喜欢 (3). ③欣赏者要有自己的审美判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补写的能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空,结合上文“书法之外”和下文“尤其能辨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伪”“据说真品、赝品在褚遂良的眼中就像黑与白,毫无疑惑”,此处应当填写褚遂良还精通鉴赏;‎ 第二空,结合上句“但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有人喜欢”,以及下句“褚遂良的书法亦然。喜爱褚书的人称赞他“瘦硬通神”,而批评者则认为他用笔轻细或少自然……”,可见此处应当填写就有人不喜欢;‎ 第三空,结合“这些来自于别人的评论有助于欣赏者理解、欣赏和学习禇书,但重要的是”,此处应当强调欣赏者要有自己的审美判断。‎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据了解,目前各部门正加快部署新一轮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确保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两节”期间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12月19日,商务部表示,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向市场投放4万吨中央储备猪肉,后续将根据市场的情况,适时加大中央储备肉的投放力度,增加市场供应。同时,指导地方视情投放地方储备肉,与中央储备肉投放形成联动效应。此前两天,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将增加生猪生产,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对有关项目的支持。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两节”期间,择机增加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还将增加猪肉进口。‎ ‎【答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特别“两节”期间要“保供稳价”。各部门正加快部署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根据市场情况,投放储备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这是一则新闻材料,导语部分很能够涵盖主要事件,因此结合导语中“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目前各部门正加快部署新一轮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确保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两节’期间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可筛选出关键信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两节’期间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各部门正加快部署新一轮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可结合这些整理出答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特别“两节”期间要“保供稳价”。各部门正加快部署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根据市场情况,投放储备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明互鉴真硬核,融梗柠檬谁觉得。霸凌第一九九六,块链不知太难了。”‎ ‎12月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以一首“顺口溜”发布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十条流行语入选。‎ 这些词语有的表赞美,有的寓调侃,有的展自豪,有的抒无奈……百感交集中,2019即将过去,2020近在眼前。‎ 那么,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些词语的背后折射出我们国家怎样的国情与民意?基于这样的情况,你对个人、社会、国家又有怎样的期许和建议?‎ 请从上述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以“告别2019,走向2020”为副标题,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和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美美与共,构建命运共同体 ‎——告别2019,走向2020‎ 美丽的自然美景,因其七彩斑斓的颜色,而美妙绝伦;文化因其多样性而多姿多彩,人类的文明图谱因其波澜壮阔而激荡人心。习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习主席和费孝通先生的话给我们指出了看待自己文明的态度,又指出了包容文化多样性的方法。‎ 自古以来,中国文明中就有包容的基因——“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追求和谐,这是尊重多样性的相处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制定礼乐制度,达到上下和谐,这是尊重多样性的治国之道;“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各国共同发展,如同家人,这是尊重多样性的交往之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面对不同文明,我则加强文明教化,使他们主动前来,这更是尊重多样性的邦交之道。‎ 同样,中国文明非常注重借助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进步。张骞出塞,开拓丝绸之路,以西域为中转,搭建起一座数万公里的文明交流之桥。由此,中国人读到了《一千零一夜》,引入了佛教、景教等宗教文化,西方人则穿起丝绸,用上瓷器,兴起品茶之风。电影《流浪地球》中有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空间站中,各国宇航员彼此交流,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而是借助翻译机,这不就是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彼此尊重的体现吗?另一个细节则是电影最高潮处,各国人员通力协作,点燃发动机,拯救地球,这不正是不同文明共同创造世界的象征吗?‎ 然而,一些强权者往往自诩为先进,却逆历史规律而行。自航海大发现以来,有多少国家因西方文明强势干预而消失于人类历史长河,甚至,有多少文明死于屠刀之下呢?今时今日,不和谐的声音依然存在。福山“历史终结论”,自诩资本主义是人类未来最高级的文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预言世界将由文明冲突仇恨主导。最近的,美国人斯金纳将中美竞争关系界定为“文明较量”,认为中美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文明冲突。这些言论背后其实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中国人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中国目标,“一带一路”的设想则是为促进文明互鉴交流的中国路径,“亚投行”则为中国路径提供了充足的中国支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9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文明互鉴”,体现出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美美与共”,オ会“天下大同”,今天,我们要告别2019,走向2020,我要说,文明互鉴,美美与共,构建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通过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启发考生思考:这些词语的背后折射出我们国家怎样的国情与民意?基于这样的情况,你对个人、社会、国家又有怎样的期许和建议?‎ 首先考生要对这些流行语有所了解:‎ 一、文明互鉴,文明互鉴,是指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是2014年3月27日,首先由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二、区块链。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三、硬核。硬核,译自英语“ha r dco r e”,原指一种节奏性强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 四、融梗。梗,来源于“哏”,本指艺术作品中的笑点。融梗,即把别人精彩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 五、××千万条,××第一条。始于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反复出现的行车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随后,它衍生出了新的造句格式,并时见于高速公路上方告示牌上。‎ 六、柠檬精。柠檬精是形容嫉妒他人时“心中酸溜溜”的感觉。近来,它的贬义色彩在不断淡化,有时也用于自嘲,表达对他人或外貌或才华,或物质条件或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羡慕。‎ 七、996。“996”指一种工作制度: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 八、我太难/南了。“我太难/南了”,是普通网民希望释放压力的表现。‎ 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出自2019年暑期热播综艺节目。网友多用来表达对霸道总裁式人格的嘲笑和反感。‎ 十、霸凌主义。霸凌,音译自英语“bully”,指横行霸道、恃强凌弱。霸凌主义,指用“霸凌”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霸凌主义”作为一个国际热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考生要知道,首先,反映时代特征。俗话说流行的语词是时代的“脚印”,是时代在语言生活中留下的“痕迹”。今年入选的“文明互鉴”“区块链”“××千万条,××第一条”“996”“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均反映了这一特点。其中,“文明互鉴”是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而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再次强调这个主张,使这个词在随后一段时间红遍了大江南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则是由爆款综艺节目《中餐厅》中“店长”黄晓明带火的,随后它广泛地被用到了人们的社交生活中;“××千万条,××第一条”则是从电影《流浪地球》这个话题性大片中出现并流行开的……这些语词鲜活地反映了2019年的时代特征。‎ 其次,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是社会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今年入选的“文明互鉴”“区块链”“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等,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996”“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等等的流行,其实反映了人们对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态度。‎ 考生要结合写作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词语,以“告别2019,走向2020”为副标题,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立意:‎ ‎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借鉴精彩,创新自我;‎ ‎3、羡慕但不嫉妒,欣赏但不仇视,做一个独特的“柠檬精”;‎ ‎4、996,其实是一种奋斗的态度;‎ ‎5、拒绝霸凌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自嘲式解压,我顶你!‎ 结构示例:题目是《美美与共,构建命运共同体》。开头引述习主席和费孝通的话,指出习主席和费孝通先生的话给我们指出了看待自己文明的态度,又指出了包容文化多样性的方法。接着从中国历史上对待文明的态度“和”开始论述,这是理论基础;接着以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人读《一千零一夜》、《流浪地球》等例子,论证中国文明非常注重借助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进步。然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中美之间是“文明较量”等错误观点,论证一些强权者往往自诩为先进,却逆历史规律而行。接着再以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做法,阐述中国人“文明互鉴”的正确做法。最后强调,文明互鉴,美美与共,构建命运共同体,才是人类正确的选择。‎ 参考素材:‎ ‎1、文明互鉴互鉴,即相互借鉴;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五年来,习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场合阐述“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2019年5月15日,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起全球共鸣。“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互鉴”已成为全球“热词”,在国际、国内媒体上广为传播。‎ ‎2、996文化是新时代的缩影。996‎ ‎,三个数字分割开时间的纵轴,却把青年人的价值在生命的横轴上无限延伸。痛苦是成长的孪生儿,汗水是奋斗的欢乐颂,你看,凌晨地铁里因疲惫而扶窗小憩的青年男女,他们的脸庞却涌动着令人艳羡的年轻的活力。你看,正是这样无怨无悔挣扎在生活战线的一群人,用双手构建出这个国家和时代光明的未来。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悟到,加缪所说的“垒山不止”的幸福状态。‎ 川端康成说:“奔跑的人固然辛苦,却总比原地踏步的人吃得开。”新时代的朝阳日复一日地照耀着广袤的大地,人类文明的高峰尚等待着青年人的问鼎。璀璨的星空有无数的精卫不惜羽翼奋力飞去,时代的大江大河所有的青鱼生生不息。‎ ‎3、“柠檬精”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希冀通过自我降格式的自嘲寻求安慰的心理。在只有电灯、电话的时代,人们所能“柠檬”的对象无外乎是邻居家的学霸、校园里的班花班草。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距离逐渐缩小,各种社交平台上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仅拥有精致美丽的外貌,还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业爱情双丰收,怎能不让人总是“恰柠檬”呢?‎ 在互发表情包、互嘲柠檬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抱团式取暖”,尽情地宣泄内心的抑郁和苦闷,获得某种“惺惺相惜”。然而,“小酸怡情,大酸伤身”,我们可以适当地自嘲“柠檬精”,缓和压抑情绪、调节失衡心态,但绝不能一味地陷入这种并不积极的状态,安于只羡慕、不作为。‎ ‎4、把电影《少年的你》送上舆论潮头的,除了引发反思校园暴力而受到的好评,还有网友对原著是否存在抄袭的争议。‎ 一边是电影不断翻新票房记录,另一边,网络上弥漫着对原著“抄袭”、“融梗”争议的讨伐。在路演现场,导演曾国祥说自己“没有看过《白夜行》”,最终这句回复冲上了社交媒体热搜榜,两条平行线交汇,电影卷入原著的舆论旋涡中。‎ 关于网文“抄袭”的争论不是新鲜事,在IP的概念还未盛行的年代,网络小说众多的晋江文学城成为争议的集散地,讨论最终没有引起更大的舆论,晋江也建立有自己的抄袭举报机制。随着IP大量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关于“抄袭”的口水仗更多伴随电影、电视剧卷起舆论风暴。其中的是非曲直,利益纠葛,变成了难以厘清的罗生门。‎ 声讨者对原著“抄袭”的指责,如同蝴蝶效应,影响到整个行业链条。从作者、网络文学平台、影视制作方到生产影视内容的导演、编剧,无一幸免。‎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安排结构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