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做12杂记类文言文阅读-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做12杂记类文言文阅读-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答案】A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答案】B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名师点睛 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 ‎ ‎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游》,可联系作答。‎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 ‎ ‎ ‎ ‎【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便同他谈轮。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存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季。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 一、【2017届浙江省建人高复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高县学记 苏 辙 ‎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教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其耳目 习:练习 B.是以其政不烦 烦:急躁 C.其刑不渎 渎:轻慢 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诏:命令 ‎【答案】D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揉而熟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而民之化也速 吾从而师之 C.乃谋建学宫 君乃亡赵走燕 D.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答案】D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B项错误,文中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藏身之术”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 ‎ ‎ ‎ ‎【答案】(1)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 ‎(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 ‎【参考译文】‎ 古人用劝学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选择乡里才智出众的人把他们放到学校里,用诗书礼乐来教导他们,磨炼他们使他们成熟,学成后让他们回去,互相传授知识,普及到他们的父子兄弟。所以三代时,养老、飨宾、听诉、受成、献馘,没有一个不是要经过学习的。练习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调和他们的志向和气节,这样则可以使他们遇政务不急躁,遇刑罚不轻慢,百姓的教化工作也会开展得很快。然而考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凡是郊社、祖庙、山川、五祀这些与礼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采用治理政事,教导百姓不要违反法令。所以说:“政治,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古代的贤君,端正态度为他人的喜悲而动容,出口用词有气度,操办礼乐从容且坚定,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力量施加给百姓。百姓看着这一切而得到教化,所以不违逆他们君主的意思。这就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如此稳固的原因。到了后世就不是这样的了,废除礼乐而使用法律来治国,用武力来强行使百姓顺从,只要有一个不顾从的,常常是亲自去改变他们。百姓于是开始蛮横不服从,统治者切身尝到这种弊端,而古人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的方法消亡了。子游在做武城宰时,用弦歌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他说:“我从夫子那里得知,君子学习知识则爱人,老百姓学习知识方便于驱使。”让武城的人,君子爱人而不害人,老百姓便于驱使而不违反法律,那么子游这样的为政手段,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 ‎ 上高县,是筠州的一座小城,坐落在山林之中,百姓不懂得学习,而县里也没有学校来告诫百姓。县令李怀道刚刚来到这里,于是谋划建立学校。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修冶这件事,不超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祭祀有了厅堂,讲课劝学有了位子,课后学习有了屋舍,吃饭洗澡有了小屋,小城的人拿着经书来学习的有几十上百人,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李怀道为学校的成立感到高兴,也为百姓不违法感到高兴,知道这一切都是学校的功劳,求我来记下这件事,告诉后来人不要废除劝学这件事。我也赞赏李怀道治城用古代的办法,他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所以我为他写下整个事情,用来记录上高县有学校的开端。‎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二、【2017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海上平寇记 ‎(明)王慎中 守备汀漳俞君志辅,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瞻视鞞芾①之间,言若不能出口,温慈款悫,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然而桴鼓鸣于侧,矢石交乎前,疾雷飘风,迅急而倏忽,大之有胜败之数,而小之有死生之形,士皆掉魂摇魄,前却而沮丧;君顾意喜色壮,张扬矜奋,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鸷鸟举而虓虎怒,杀人如麻,目睫曾不为之一瞬,是何其猛历孔武也!‎ 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与战海上,败之;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贼行海上,数十年无此衄②矣。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 亦可谓难矣!‎ 予观昔之善为将,而能多取胜者,皆用素治之兵,训练齐而约束明,非徒其志意信而已;其耳目亦且习于旗旐之色,而挥之使进退则不乱,熟于钟鼓之节,而奏之使作止则不惑;又当有以丰给而厚享之,椎牛击豕,酾酒成池,餍其口腹之所取;欲遂气闲,而思自决于一斗以为效,如马饱于枥,嘶鸣腾踏而欲奋,然后可用。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君又穷空,家无余财,所为市牛酒,买粱粟,以恣士之所嗜,不能具也。徒以一身率先士卒,共食糗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予知之矣!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予方欲以是问君,而玄钟所③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辄书此以与之。君其毋以予为儒者,而好揣言兵意云。君之功在濒海数郡;而玄钟所独欲书之者,君所获贼在玄钟所境内,其调发舟兵诸费,多出其境,而君清廉不扰,以故其人尤德之尔。‎ 君名大猷,志辅其字,以武举推用为今官。‎ ‎【注】①鞞(bǐ)芾:古代的一种皮做的裙状物,佩于襟带之下,可以蔽膝。②衄(nǜ):失败,挫折。③玄钟所:在福建省诏安县东南,明初在这里设置千户所,属镇海卫。几个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的军官叫千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之有胜败之数 数:命运,天命 B.君顾意喜色壮 顾:反而,却 C.约束不豫而已 豫:参与,参加 D.而玄钟所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 勒:刻石纪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约束不豫而已”,该句的语境是“‎ 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俞大猷所统率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新近集结的,俞大猷连他们的相貌都不认识;岂止缺乏平时的训练、预先的纪律而已,他们对于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分,还没明白”;“豫”,预先,事先有了准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言若不能出口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B.其自投于水者称是 燕王欲结于君 C.徒以一身率先士卒 斧斤以时入山林 D.君其毋以予为儒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A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彰了俞大猷任汀漳守备时平定海上盗贼一事,开头着力刻画了俞大猷平日的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而战时勇猛威武、昂扬奋发的儒将形象。‎ B.本文名为记,但是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于记述平寇的战事情况,而是侧重评述和议论俞大猷的用兵之术、治军之道。‎ C.文中深入分析了俞大猷能够取胜的原因和特点,并强调了他具备作为将帅的优良素质,从而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取得了几十年来未有过的胜利。‎ D.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给玄钟所用以记录俞大猷的战功,指出俞君主要在玄钟境内调发船只和补给费用,并且在此捕获了海盗,当地人感念俞君的仁义廉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错,文章最后一段说“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可见原文中俞大猷率领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平素缺乏训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 ‎(2)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 ‎ ‎ ‎ ‎ ‎ ‎【答案】(1)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 ‎(2)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 ‎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由 有 此 海 所 为 开 寨 置 帅 以 弹 制 非 常 者 费 巨 而 员 多 然 提 兵 逐 贼 成 数 十 年 未 有 之 捷 乃 独 在 君 而 君 又 非 有 责 于 海 上 者 ‎【答案】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自从有了这平定海盗的治所,官府为之开设水寨,设置统帅,用来镇压异常的海盗抢劫事件,花费巨大且动用人员极多;可是率兵驱逐海盗,成就几十年来没有的胜利,却只在俞大猷(身上实现);而俞大猷又并没有在海上有捕杀海盗的责任”;然后再分析断句的标志,可以抓名词,如“海所”“寨”“帅”“兵”“贼”“君”,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者宾语,如“有”的宾语是“此海所”,故后面应断开。其他以此类推。‎ ‎【参考译文】‎ 防守汀州府漳州府的俞大猷,(平时的)衣着行动,谦逊得像个儒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他连话好像都不能说出来,温和仁慈而又诚恳,一看就知道他有仁义的气度。可是当战鼓在身边擂响,箭石在眼前交坠,如迅雷旋风,急速而突然,(此情境)往大里说关乎战争胜败的命运,往小里说关乎自身死生的情形,将士们都吓得魂飞魄散,本该前进却神情沮丧地往后退却;俞大猷却脸色欣喜,神情豪壮,意气昂扬奋发,操起重英之矛,穿着七注之甲,像鸷鸟那样地飞起,像猛虎一样怒吼(着扑向敌人),杀人如麻,(他面对如此剧烈的景象)竟然连眼睛也不眨一下,这是多么地勇猛威武啊!‎ 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主管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俞大猷率兵不到几百人,在海上航行搜寻海盗,十天后在海上遇上了海盗。与他们在海上交战,击败了他们;缴获六十艘船,俘虏海盗八十多人,那些自己跳到海水中的海盗人数与此相当。这些海盗横行海上,几十年来没有遭遇如此大的挫败。自从有了这平定海盗的治所,官府为之开设水寨,设置统帅,用来镇压异常的海盗抢劫事件,花费巨大且动用人员极多;可是率兵驱逐海盗,成就几十年来没有的胜利,却只在俞大猷(身上实现);而俞大猷又并没有在海上有捕杀海盗的责任。这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我看过去善于做将帅的人,能够多次取胜的原因,是他们都用自己平时训练的士兵,训练齐整而纪律严明,不只是那些士兵们意志坚强可靠而已;(经过有素的训练,)那些士兵们的眼睛已经熟悉了各种旗帜的颜色,所以指挥他们前进或后退就不会混乱,熟悉了各种钟鼓的节奏,所以击鼓鸣金命令他们进攻或停止就不会迷惑;又用丰厚的物质犒赏他们,杀牛宰猪,让他们痛饮成池的美酒,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士兵的欲望满足了,精神上安闲了,就想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来效力主帅,就像在马槽中吃饱了的马,嘶鸣腾踢想奋力奔跑,这样之后才可任用(这些士兵杀敌)。俞大猷所统率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新近集结的,俞大猷连他们的相貌都不认识;岂止缺乏平时的训练、预先的纪律而已,他们对于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分,还没明白。俞大猷又贫穷,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为士兵们买牛肉,买美酒,买粮食,来满足士兵们的口腹之欲,他不能办到。只是靠自己身先士卒,与士兵们一起吃干粮,顶热风,冒巨浪,有时一天吃不上两顿饭,凭此和海贼格斗,却最终能获胜。先生果真有什么办法,能像这样轻易地得到士兵的拥戴,快速地获得成效吗?我知道原因了!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 我正想着拿这个问题问俞君,可是玄钟所的某千户等人来求我写一篇文章刻在石头上记下俞大猷的战功,就写下了此文来给他们。希望俞大猷不要认为我是个读书人,却喜好揣测着谈论军事上的事。俞大猷的战功在临海的几个郡;可是只有玄钟所这个地方想记下他的事迹,是因为俞大猷在玄钟境内俘获海盗,他调发船只、士兵的许多费用,大多出于该境,可是俞大猷对人恭敬,为人廉洁,不扰害百姓,因此当地人尤其感激他。‎ 君,名叫大猷,志辅是他的字,凭武举的身份被推荐做到现在的官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翠筠楼记 ‎[明]杨士奇 ‎ 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作楼若干楹,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 ‎ 汝敬之言曰:“属春景融霁,秋气澄彻,八窗洞辟,天风徐来,郁乎如青云,泛乎若苍雪。‎ 而观之,浩浩如翠涛摇荡于履舄①之下;坐而听之,嗈嗈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至若凉月之夕,扬凤羽之蹁跹;冰雪之晨,挺琅玕②而独秀,皆楼中佳趣也。闲暇而登焉,盖使人襟抱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乎埃氛之表者。”‎ ‎ 余曰:“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夫高台广榭,嘉木森布,葩花之烂然,香气之芬馥,管弦歌舞,日相聚而欢宴淋漓,此豪侈者所尚,而世俗之所趋也。其固自恃以乐矣,然往往朝荣而夕悴,不能少待于斯须之顷。其视斯楼,虽四时寒暑凉燠之不齐,而皆有以乐焉者,又岂独清浊之相远哉?同伦殆有异乎众人之所尚者欤?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于其德者?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 罗氏邑故家,始自印冈,徙桃林,又自桃林徙竹溪。吾闻宋有号竹谷老人者,高尚绝俗之士也。子大经及其弟应雷皆理宗朝进士,大经著书有《鹤林玉露》传于世,文献代有足征,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同伦,竹谷之九世孙,于鹤林为八世,其所尚殆有所自耶,故推本而为之记。‎ ‎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①舄:古代一种加木底的双层鞋。②琅玕:竹子的美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之望,为罗氏      望:望族、大族。‎ B.属春景融霁 属:适逢。‎ C.信可乐也 信:真实。‎ D.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 要:核实。‎ ‎【答案】C ‎【解析】C项,信:确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嗈嗈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 师不必贤于弟子 ‎ C.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然往往朝荣而夕悴 泉涓涓而始流 ‎ ‎【答案】A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翠筠楼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翠竹环绕之中的翠筠楼一年四季清爽宜人,竹声如金石和鸣,登楼远眺,使人万虑尽无、超凡脱俗。‎ B.楼主人潇洒离俗,情怀高洁,虽追求外物,但一定不注重外物的娱乐功能与闲情雅致,而关注外物所代表的内在品德。‎ C.世俗豪奢之人追求耳目之娱,然而这些快乐往往如昙花一现,不能停留。而翠筠楼佳趣常有,予人以乐。‎ D.罗氏一族尚竹由来已久,罗家崇尚竹子世世代代都受到竹谷老人的影响,作者确定罗同伦“笃好竹”与竹谷老人有关。‎ ‎【答案】D ‎【解析】原文“其所尚殆有所自耶”,选项D,“作者确定罗同伦‘笃好竹’与竹谷老人有关”过于绝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夫 竹 中 虚 外 直 刚 而 自 遂 柔 而 不 挠 有 萧 散 静 幽 之 意 无 华 丽 奇 诡 之 观 凌 夏 日 以 犹 寒 傲 严 冬 而 愈 劲 ‎【答案】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 ‎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 ‎(2)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 ‎ ‎ ‎ ‎【答案】(1)环绕着房屋种植了很多竹子,年岁久了,竹子繁衍茂盛,(于是)命名这楼为翠筠,表达自己的喜好。(得分点:“环植”“蕃盛”“名”)‎ ‎(2)竹子的这些品德被君子崇尚,罗同伦的志向也一定在这方面吧?(得分点:“为……所”“志”)‎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环植”“蕃盛”“名”“志”和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 ‎ ‎ 吉水的东面,桐江的上游,那个地方有很多竹子,那个村落叫竹溪。村子里的望族(大族)是罗氏一族,罗氏家族有一个优秀子弟叫罗同伦,他对竹子特别喜欢,造了几间楼房,环绕着房屋种植了很多竹子,年岁久了,竹子繁衍茂盛,(于是)命名这楼为翠筠,表达自己的喜好。(他)通过他的伯父翰林侍讲罗汝敬请求我为翠筠楼写一篇记。‎ ‎ 罗汝敬说:“适逢阳光明丽、天气暖和的春天与秋高气爽的秋天,四面的窗户都打开,风轻缓地吹过来,竹林郁郁葱葱如同青云,竹林漫山遍野好像白雪。俯瞰竹林,广阔而宏大如翠绿的波涛摇荡在脚下;坐在楼中静听竹林,嗈嗈的竹声犹如金石齐鸣在几席之外。至于到了清凉的夜晚,竹枝像凤羽般随风高扬,舞姿蹁跹;冬雪的早晨,竹竿挺立独秀,这些都是在楼中看到的佳趣。闲暇之时,登上楼,可以使人的胸怀抱负清净旷达,任何世俗的思虑都不足以侵入人的心怀,超然如走出人间而立于尘世之外。”‎ ‎ 我说:“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假如没有潇洒脱俗的资质,怎么能够说这种快乐呢?罗同伦一定有超脱世俗的资质吧。亭台楼榭高大,佳树密布,奇花烂漫开放,散发浓郁的香气,音乐歌舞,每日相聚并且欢畅痛快地吃喝,这些都是豪华奢侈的人所崇尚的,并且是世俗所追求的。他们本来自以为有所依仗从而把这些当作快乐,然而这些快乐往往早上繁盛,晚上却凋谢了,不能稍微地停留片刻。我看这座楼,虽然四季冷热不齐,却都有在此的快乐,又难道仅仅是志趣高洁和庸俗的不同吗?罗同伦大概有与众不同的追求。或者说君子(罗同伦)崇尚外物,不在于耳目的娱乐与志趣的闲适,而在于外物的品德?那些竹子中空外直,刚直且通达,枝条柔软却不弯曲,有闲散清静的内涵,没有华丽奇异的外观。顶着炎炎夏日却给人凉意,傲视严冬却愈加苍劲挺拔,竹子的这些品德被君子崇尚,罗同伦的志向也一定在这方面吧?”‎ ‎ 罗氏一族原来的住所,起初在印冈这个地方,迁徙到桃林,又从桃林迁徙到竹溪。我听说宋代有一个叫竹谷老人的人,是品德高尚、超越世俗的人。他的儿子罗大经和弟弟罗应雷都是南宋理宗皇帝时期的进士,罗大经著有《鹤林玉露》一书传于当世,每一代的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核实可知,罗氏一族从很早就崇尚竹子。罗同伦,是竹谷老人的第九代孙,从罗大经算起为八代,他们崇尚竹子大概也是有源头的吧,因此推论罗同伦喜欢竹子的源头所在,并写下这篇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尚节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 传③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通“樠”,流出的样子。③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 ‎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的确 C.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备:准备 ‎ 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游:交往 ‎【答案】C ‎【解析】C项,备:完备、充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而彭祖以久特闻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B ‎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答案】A ‎【解析】花木枝繁叶茂,不仅要有节,还需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主旨理解有误,原文无“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之意。‎ ‎9.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 ‎(2)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 ‎ ‎ ‎ ‎ ‎ ‎【答案】(1)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得分点:“或”“比德”“惩志”)‎ ‎(2)(竹子)至于经历寒暑,遭受霜雪,但枝干、叶子没有改变,颜色青青也没有改变,像是在关键时刻不改变气节的君子一样。(得分点:“涉”“蒙”“夺”)‎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或”“比德”“惩志”“涉”“蒙”“夺”的翻译。‎ ‎10.给下面句子断句。‎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答案】“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不仅仅是好玩而已。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茎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竹子,(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那里就做对了,在季子那里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选择得不精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