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中2019级期末联考语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流沙河无疑是比较注重幽默风格的一位。尤其是他的中后期诗歌具有明显的幽默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于中国诗歌而言,幽默是相对而言比较匱乏的,正如1988年《诗刊》卷首语所言“过去我们的抒情诗,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生活的,都少用那种幽默的调子写出,讽刺也过于直露,剑拔弩张,少有喜剧色彩。”在流沙河前期的诗歌中,并没有表现出幽默来。年轻的诗人以理想主义的心态,用天真无邪的眼睛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世界,一切让他感觉兴奋、激动,这种创作心理是不大可能产生幽默的风格的。 - 27 - 幽默讽刺艺术风格的生成,必须要有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超脱心态。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是缺乏幽默意识的。“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的所谓“谑而不虐”的儒家文化让人变得拘谨、恭顺。只有在那些绝圣弃智、看穿一切如老庄之徒的超脱派身上,才可能出现幽默讽刺的人生态度。而流沙河的思想与创作受老庄哲学影响很深,他在庄子哲学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庄子现代版》就是其研究庄子结出的丰硕果实。庄子的超脱、旷达、幽默给流沙河的影响很深。另外,我们知道,巴蜀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同时它又是一个远离儒家正统文化权威的“西僻之乡”,这样相对减轻了儒家文化的理性压力,推动着巴蜀人的精神需要向着寻找生活意趣而置礼教规范于不顾的方向发展,典型的表现形态便是广泛存在于四川民间的“摆龙门阵”习俗。流沙河在老家劳动的二十二年间,与工匠们同呼吸共命运,朝夕相处,那些四川粗放汉子们在灾难岁月里的嬉笑怒骂、戏谑嘲弄,以玩笑讽喻聊以自乐或解闷的生活习性,给予了诗人深刻的影响。缘于现实生活的幽默情怀和幽默气质,使得流沙河的诗歌开始充满诙谐、机智、风趣。这是艺术成熟的一种表现。朱光潜在《诗论》中认为,任何成熟的诗歌范型,都有极为娴熟的谐和隐的成分。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具有了丰富的阅历之后,流沙河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俯瞰社会人生,对生活作出深刻的理解与纯熟的驾驭,以旷达超脱的心态来面对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丑恶的社会生活现象,对其作出深刻的剖析,以笑来迎击生活的沉重。比如《故园九咏•焚书》以一笑一哭的鲜明对比,强化了诗中的诙谐色彩,让人忍俊不禁,也让我们真实地体味到这貌似幽默的情绪里包含的酸辛和苦涩,看到诗人对悲剧制造者的嘲弄和反讽。 在诗歌创作中,流沙河常用意义不同、色彩不同的词进行非逻辑性组接,造成一种有悖常情常理的形象,形成一种画面的变形形态,其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拟人化倾向,如《家鼠》用轻松奇巧的俏皮话,如《文学讲习所旧址》中一句“疯子来了”既有奇巧逗人的幽默感,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深切追恋;有时也用奇特的比喻来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如《读地球仪》中的诸多比喻,都是奇特而极度夸张的,因而也获得了良好的幽默效果,流沙河诗歌中的幽默往往让人在发出苦涩的笑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鞭挞和醒世的作用。 (摘自孙立志《流沙河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沙河是一位注重幽默风格的诗人,他的中后期诗歌比前期的诗歌更有幽默感。 B. 中国诗歌缺少幽默,与传统文化中缺乏幽默的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有一定关系。 C. 庄子的超脱、旷达、幽默给流沙河很深的影响,使其诗歌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 D. 流沙河的诗歌在鞭挞和醒世的同时,往往发出苦涩的笑,以笑迎击生活的沉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流沙河诗歌的幽默风格,在论述“谐"的同时也论述到“隐”。 B. 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用对比论证方法证明流沙河诗歌幽默风格是很难能可贵的。 C. 文章第二段重点论述幽默艺术风格的生成,必须有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和超脱心态。 D. 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流沙河诗歌营造幽默的方法,并指出其幽默折射着现实人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达观超脱的心态才可能产生幽默意识,“谑而不虐”的文化孕育不出幽默艺术。 B. 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性格、生活阅历和现实环境有关。 C. 苦难的人生与丰富的阅历,能让作家站在更高的层次观看社会,深刻理解生活。 D. 非逻辑性组接是营造幽默效果的一种方法,能借助有悖常情的形象造成幽默感。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他的中后期诗歌比前期的诗歌更有幽默感”分析错误,原文“在流沙河前期的诗歌中,并没有表现出幽默来”。 C项,“庄子的超脱、旷达、幽默给流沙河很深的影响,使其诗歌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分析不全面,流沙河诗歌幽默风格的形成原因不只一个,还有受巴蜀人的精神方向的影响。流沙河的诗歌充满诙谐、机智、风趣,也缘于现实生活的幽默情怀和幽默气质。 D项,“流沙河的诗歌在鞭挞和醒世的同时,往往发出苦涩的笑”逻辑错位,依据原文应该是“流沙河诗歌中的幽默往往让人在发出苦涩的笑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鞭挞和醒世的作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第二段重点论述幽默艺术风格的生成,必须有……心态”分析错误,第二段重点论述流沙河诗歌幽默艺术效果产生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谑而不虐’的文化孕育不出幽默艺术”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的所谓‘谑而不虐’的儒家文化让人变得拘谨、恭顺”,并没有绝对化。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 27 -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有统计数据 显示,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人民币。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多达4亿吨左右,且每年还在以8%的速度递增。焚烧垃圾带来的有毒气体危害身体健康,垃圾堆积造成水质变坏,每年投放的海洋垃圾也在严重破坏着生态平衡。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垃圾分类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处理量。据统计,通过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变废为宝,由此带来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分类,让旧垃圾出新彩》,中国文明网8月13日) 材料二: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明确将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也可称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努力提高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单独投放比例。鼓励各地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建立有人值守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实行定时定点收集、上门收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分类投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奖励。 (摘编自《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出炉》,人民网成都11月26日) 材料三: 受访居民表示实施垃圾分类后担心的主要问题 - 27 - 注:选择“其他”的受访居民主要表示担心家里老人不会分类、泄漏个人隐私等。 (摘自《垃圾分类辨识准确率低迫切需要普及分类知识——四川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专项调查报告》) 材料四: 2019年7月1日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上海垃圾分类掀起了另一波热潮。而垃圾分类方式也转变为现在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通过总结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以及结合上海市实际状况,上海市推行了以“绿色账户”为代表的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和以警告和罚款为主要形式的惩罚机制。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上海垃圾分类效果和质量要想得到加强,必须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社会诚信环境,让社会公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从源头上增强上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尊重和遵守。要为垃圾分类奖惩机制设置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以凸显政府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尤其是针对居民乱扔、乱丢垃圾的问题,更是一个有效制约手段。完善信用立法,构建公共联合征信平台,把垃圾分类质量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例如垃圾分类准确率高、质量好的居民就可以拥有更高的信用值,那些乱扔垃圾、不遵守垃圾分类规则的居民就会在信用值上有所标记,在今后的各种活动中就会出现阻碍。 (摘编自陈建《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奖惩机制研究》) 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堆填的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带来对生态友好的发展模式。 B. - 27 - 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种基本类型,每一种都要单独投放。 C. 实施垃圾分类后,多数居民担心分类不准确、缺少分类垃圾桶,只有少数居民担心没有习惯。 D. 垃圾分类可以釆取安排人员值守、定时定点收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多种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关乎民生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 B. 垃圾分类应充分征求居民意见,解决居民所担心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方便居民投放。 C. 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惩治力度,凸显政府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垃圾分类才会有效推进。 D. 垃圾分类在上海推行尚有很多问题,要在全国城乡广泛推行,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推动过程。 6. 结合材料内容和实际,给你所在学校实施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4. B 5. C 6. 学校方面:①加强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围城现状及危害,自觉增强垃圾分类意识。②加强指导,让学生明白垃圾种类及投放方式。③订立制度,加强监管,根据制度进行奖惩。④创设条件,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 学生方面:⑤签订诚信承诺书,自觉尊重和遵守垃圾分类规定。⑥勤俭节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养成自觉分类好习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四种基本类型是四川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上海分类又不一样。“每一种都要单独投放”无中生有。 故选B。 【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加大惩治力度,凸显政府的重视和严格管理”分析错误,仅有惩治不行,原文还有奖励。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实用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结合材料内容和实际,给所在学校实施垃圾分类提出合理建议。可以从给学校方面的建议和给学生的建议两方面来答题。 给学校的建议: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乱投放的现状及危害,自觉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加强垃圾种类及投放方式的指导工作。健全和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加强监管,根据制度进行奖惩。加大物资投入,添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 给学生的建议:响应学校号召,主动签订诚信承诺书,尊重和遵守垃圾分类规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人人动手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排放,同时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题方法: 1.梳理层次明要点。阅读新闻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新闻中的导语、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2.审清要求细作答。单选题一般是梳理结构或句意理解,要看清题干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多选题一般是内容概括或观点分析与评价,要注意把非连续文本的相关内容关联起来一一进行比对;概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的要求,把握概括的对象、数量、范围等要求,然后筛选有效信息进行优化组合。概括的基本方法有摘句法、连词法、归并法。无论哪种方法,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词句或数据作答。组合后的答案一定要用序号标出,且分点对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 - 27 -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的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在母亲生前,我一直都没有得到答案。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作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 27 -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便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虽然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这些体验,就成了我写作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摘自《我们伟大的母亲》,有删节)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章开篇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母亲春日捶打野菜的画面,再现了生活的艰难苦涩,为下文写母亲的精神作铺垫。 B. 作者一直不能很好地理解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因为作者对女人、母亲、生命的理解不够深透。 C.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母亲虽然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但这质朴的话语却影响了 “我”的一生。 D. 母亲、父亲和爷爷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作出判断的价值标准,也是“我”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 8. 作者为什么要写重炮轰击后的贝鲁特的一位叫卖蔬菜的老太太? 9. 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7 - 【答案】7. B 8. 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我”的母亲的生活勇气,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抒情议论。②突出对母亲的赞美。进一步赞美母亲在苦难中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对生命珍惜与尊重的宝贵品质。③深化主题。由“我”的母亲写到全天下的母亲,指出母亲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证。 9. ①对生活能敏锐细微地体察。儿时苦难的记忆清晰且生动。②对亲人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对母亲的苦难发自内心深处的关心与理解。③对生命怀着无比敬畏和珍重。对母亲、老太太再艰难也要活下去的勇气的礼赞。④对复杂人性能深刻洞察剖析。学狗叫领悟到人的尊严在遭遇生存时的危机。⑤对现实描写时不忘宝贵品质。揭示黑暗和剖析人性时不忘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作者对女人、母亲、生命的理解不够深透”分析错误,原文作者的认识是深透的,他理解到了母亲们“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母亲们“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是一个民族不堕落的根本保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语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语段的作用一般会考查首段,尾段,中间段,其具体作用也是不同的,但一般不会脱离两方面,即内容和结构。本语段是第⑤段,在文章中间的一段,结构上一般为过渡作用,内容上,要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 第⑤段写了遭到重炮轰击后的贝鲁特的一位叫卖蔬菜的老太太,她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进一步赞美“母亲”在苦难中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对生命珍惜与尊重的宝贵品质。她的对生命的认识,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段叙述,在内容上,由“我”的母亲写到全天下的母亲,指出母亲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写“我”的母亲的生活勇气,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抒情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在文章第⑧段,作者在上文讨论“母亲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的基础上,联系创作实践,谈到自己文学道路上所走过的路程。作者能对生活进行敏锐细致的体察。“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我的小说里……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对亲人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对现实描写时不忘宝贵品质。揭示黑暗和剖析人性时不忘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生命怀着无比敬畏和珍重。“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对母亲、老太太再艰难也要活下去的勇气的礼赞。 【点睛】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7 -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聞,走燕王,而数破如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寒<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菌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漸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怛①而不信 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气”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薪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注释】①怛:通“粗”,粗疏,鲁莽。②超距:军中以远距离投石为戏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国被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B. 荆,春秋时楚国别称。因有荆山,故称荆。也说,秦始皇父庄襄王名子楚,为避讳“楚”字,故改楚为荆。 C.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D. - 27 - 《史记》,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左传》合称“前四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翦计出万全,老谋深算。王翦和李信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源于前者知己知彼,考虑周到,后者年轻气盛,骄傲轻敌。 B. 王翦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受秦王信任,王翦虽有情绪,但当国家需要时,他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义无反顾,领军攻楚。 C. 王翦高瞻远瞩,为计深远。王翦洞悉君王心理,借秦王重用之机,多次索要土地财宝,使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 D. 王翦审时度势,讲究策略。楚国举全国兵力来拒秦,王翦坚守不战,养精蓄锐,避敌锐气,寻得战机,最终大败荆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2)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 (2)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句中,“三日三夜”是“不顿舍”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入两壁”的是“荆人”。“大破”的是“李信军”不是“李信”,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 27 - D项,“(《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左传》合称‘前四史’”解说错误,“《左传》”在“《史记》”之前。属于前四史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多次索要土地财宝,使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分析错误,索要土地财宝的目的不是“使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而是消除秦王的疑虑。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释: (1)“谢”,推辞;“罢”,通“疲”;“唯”,只;“更”,另外。 (2)“故”,所以;“向”,器重;“请”,请求;“业”,置业。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 27 - 参考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 27 -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肃肃”二字,突出风之凉。“加”字有强加之意,把“风”人格化了。 B. 颔联写诗人至山涧寻访,风为其驱散烟雾,让他望见人家,暗含对风的感激。 C. 颈联写风来去无迹,动息有情,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引出尾联。 D. 本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咏“凉风”,寄托了诗人所追求的品格与志向。 15.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风之“有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有情”体现在:①清风急人之需,吹散浊热,使山林沟壑清爽起来。②清风驱散烟云,使人寻到涧底人家,山间房屋。③万籁俱寂时,清风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雄浑的乐章,给人以欢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赏析错误,“肃肃”状风势之速,形容一阵清凉的风快速吹来。“强加”是消极色彩,此处的“加”表积极情感,化无意为有意,写出风疾驰而来,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 故选A。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题需要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战国楚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肃肃:状风势之速。这两句是说,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首句写风的生起,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而起,风势之缓急,本来并无目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驱:驱散,赶走。涧户:山沟里的人家。卷:卷走,吹散。山楹:指山间的房屋。楹,堂屋前的柱子。这两句是说,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这两句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造爽的具体情态。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固:本来。迹:痕迹。动息:活动和休息。这两句是说,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这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它行踪不定,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的承前启后,自然引出结联。 - 27 -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这两句是说,当日落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它又不辞劳苦的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吧,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意象写成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的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岳》中写云气荡漾胸怀,极目眺望归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写众人送别荆轲时发怒愤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写真的猛士勇于面对黑暗现实和直面死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荡胸生曾云 (2). 决眦入归鸟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和现代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曾、眦、瞋。 - 27 -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有一些人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 的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可能沦为坊间笑柄, 激化舆论场的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 “慢就业"指的是大学毕业后既不马上工作也不求学深造,而是选择以其他方式暂时待业的现象,这类群体也被称为“待定族”。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 o但是,许多“慢就业”和“待定族”不是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就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 一些人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发明"一些新概念,是因为许多人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也不清楚民众的真实想法,一厢情愿地将其他地方用到的词语或自己杜撰的概念生搬硬套或者试图以这些“看上去很美”的词来 现实问题,转移公众的视线。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那些生造出来的词都不能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掩耳盗铃 或许 无可挑剔 隐蔽 B. 掩耳盗铃 甚至 无可厚非 遮蔽 C. 闭门造车 甚至 无可挑剔 遮蔽 D. 闭门造车 或许 无可厚非 隐蔽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生造词的做法可以休矣 B. 新词虽好,但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C. 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D. 我们一定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许多“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B. 许多所谓 - 27 - “慢就业”和“待定族”不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就是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C. 许多“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不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就是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D. 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从上文“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可知,此处应选“掩耳盗铃”。排除CD两项。 第二空: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不一定的意思。“坊间笑柄”与“激化矛盾”语意上有递进关系,应选“甚至”。排除A项。 第三空: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语境中“学生毕业后有多种去向”,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应选“无可厚非”。 第四空:遮蔽:掩盖。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隐蔽”不能带宾语。应选“遮蔽”。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从开篇“有一些……词”的表述可以看出,对象是“有关部门”,排除D项;从结尾来看,是针对现象总结全篇,AB两项相较于C项显得不完整。 故选C。 【1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慢就业”和“待定族”在原文中实际上是“生造”词,修改时加上“所谓的”一词表示某人所说的,包含不承认的意思,排除AC两项。“不……就……”是选择关系,这里是并列关系;且“慢就业”和“待定族”的含义应该强调“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故修改时将之放在后一分句。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这幅对联的下联结构已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容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多难此登楼,看他千寻涌浪,百尺波涛,问谁砥柱中流,澄清再见。 使我 对此 桑麻四野 凭栏俯视 烟火 万家 忧乐关怀 悲秋常作客 【答案】下联:悲秋常作客,对此四野桑麻;万家烟火,使我凭栏俯视,忧乐关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能力。对联是一种应用文体,它既考查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又关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联言简意深,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对联的上下句的平仄一定是交叉对仗;语意相关,深刻新颖。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词对” 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所谓 “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 - 27 - 本题,从上联来看:“多难此登楼,看他千寻涌浪,百尺波涛,问谁砥柱中流,澄清再见。”第一句五个字,下面五字短语只有一个,“悲秋常作客”;第二句六个字,是2+4结构,与下文“对此”“桑麻四野”,词性与结构相同;第三句四个字,“百尺”“波涛”是2+2结构,与下面的“万家”“烟火”词性与结构相同。第四句六个字,“问谁”“砥柱中流”是2+4结构,与下面的“使我”“凭栏俯视”词性与结构相同。第五句四个字,“澄清再见”与“忧乐关怀”词性与结构相同。因而,下联应为:悲秋常作客,对此四野桑麻;万家烟火,使我凭栏俯视,忧乐关怀。 【点睛】对联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可分说两事。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50个字。 随着区块链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被监管部门严厉打击的虚拟货币出现死灰复燃势头。针对这一新情况,最近两天,多地监管部门宣布,新一抡清理整顿已经在全国展开。 11月22日,有接近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人士表示,区块链的内涵很丰富,并不等于虚拟货币。目前所有打着区块链旗号关于虚拟货币的推广宣传活动都是违法违规的。监管部门对于虚拟货币炒作和虚拟货币交易场所的打击态度没有丝毫改变。 据了解,目前监管部门已经通盘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全面排查属地借助区块链开展虚拟货币炒作活动的最新情况。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监管部门将加大清理整顿虚拟货币及交易场所的力度,发现一起、处置一起。 【答案】关键信息:①全国展开虚拟货币新一清理整顿(监管部门开展虚拟货币新一轮清理整顿);②打着区块链旗号推广宣传虛拟货币的活动均系违法违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需要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提炼关键词。找关键词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本题需要抓住对“虚拟货币”“新一抡清理整顿已经在全国展开”,以及“区块链,并不等于虚拟货币。目前所有打着区块链旗号关于虚拟货币的推广宣传活动都是违法违规的。”据此压缩整理即可。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 27 -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王开岭说:“精神明亮,是一种笃定的风度,一种喜悦的光辉,一种昂扬的情绪,一种无所畏惧的气概。精神明亮是一种力量。它是刺破人生暗夜的一道闪光,是架在命运地的一道彩虹,是升腾在灰暗心底的一抡明月。精神的明亮,本质上是一种对抗,一种屈服,一种牙关紧咬的优雅,一种劫波渡尽的从容。” 大堰河在苦难的日子用爱支撑起生命与希望;刘和珍在黑暗的岁月以微笑彰显正义与勇气;梁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满怀忧愤与希冀。他们都是精神明亮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精神明亮的人,他(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请选择一个典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运用细节描写;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有人认为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诚然,我们在当下现实生活中,对于对的事情的判断被各种各样的外物条件所左右,迷失了心智,转而我们更多的倾向于将一件事做对,而以此来证明这是一件对的事。实则不然,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半”,做“对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对,“对的”事更为重要。 做对是一种完成的状态,是结果。付出努力的事,很少有人不看重结果,但不免有人在通往这结果的道路上利欲熏心。一味的追求结果的正确让我们逐渐变得偏执,人的本性是功利的,但如何使自己在功利之心之上,立足于追求做对的事,可能对于人生的引领和精神的提亮更为重要而有价值。 - 27 - 相比于做对而言,坚持做“对的”事实为一种人对内心真切渴望的追求。正因为此,当人们坚守对的事,更有甚者逆流而上,所产生的影响于个人于世界都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价值。那什么又是“对的”事呢? 朱生豪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孜孜以求的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司马迁即使几经坎坷乃至宫刑,坚韧刚毅的书写下两千年的沧海桑田,尼采在不被人相信的情况下对真理的坚持。他们都是凡人中的伟人,他们坚守着自己认定的对的事并坚持做下去,证明其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才是人生行进的正确顺序。《天空的另一半》中邓恩和丈夫辗转世界各地,他们竭尽全力呼吁社会和各界来救助这些仍遭受残暴对待的妇女们。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人们无数微小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不断突破法律漏洞,学生们资助一名又一名同龄的女孩。即便力量微小,过程反复而艰难,但正因为从一开始这就是对的事,人道救援者们心怀正义和对此得坚持,他们的不懈努力也正不断完善妇女救援组织,让人文的关爱和人性的光亮照亮世界阴暗滋生的一隅。 也绝不是说把事情做对就过于功利或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毫无价值。把事情做对是对坚持的肯定,更一种激励和鼓舞,我们曾为了一颗糖而欢欣鼓舞,也为了一次比赛的胜利而呐喊欢呼,那由此不难看出,做“对的”事时而需要“做对”的喝彩。 精神明亮的人,是王开岭笔下的智者。在我看来,更是勇者。这个世界因为有人善良而温暖,因为有人智慧而得以前行,更因有人坚持对的事而成就更好的自己和世界。因为精神明亮的人知道,做对的事比做对更重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引用了王开岭的话,强调“精神明亮”的对于人生、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举出具有精神明亮的人的例子,刘和珍、大堰河、梁任公等。两则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先指出什么是“精神明亮”,“精神明亮”的意义,再举例,哪些人是精神明亮的人。本题可以写人,也可以说理。 参考立意: 1、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2、我最敬佩的人。 参考素材: 例文2: - 27 - 明亮的精神 如若世间本没有黄昏,便不会有清晨;如若天空本没有阴云,便也不会有晴朗。然而不论时光怎样荏苒、环境如何变迁,茉莉花总是白的,有些精神总是洁白明亮的。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明亮的精神总是乐观积极。一帆风顺时喜笑颜开可谓人之常情,恰似诗仙望庐山瀑布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万丈豪情,但难得的无疑是身处逆境仍能乐观坦然。李白也曾屡遭贬谪,但仍能梦游天姥,举杯畅饮邀明月;王勃仕途坎坷,可依旧高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轼被贬至黄州,可依旧释然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乐观在,心志在,因为乐观,他们的精神始终明亮。 不管是动力还是阻力,明亮的精神总是追求理想。鲁迅先生为了救国救命的理想,哪怕希望渺茫,依然弃医从文,呐喊着唤醒麻木的国民,黑夜给了他一双黑色的眼睛,然而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光明便是理想。居里夫人为了科学梦想而献身,赢得荣誉时淡泊名利,只潜心于研究,而贫苦潦倒之时,也只渴望拥有一克镭继续试验。当理想遭受羁绊、遭到阻碍之时,精神明亮的人不会屈服于环境而动摇丝毫。当理想升华为信仰,追求本已成为一种永恒,亦如那不论黄昏或曙色的洁白。 不管是接纳还是排斥,明亮的精神总是坚守本真。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对顽强不屈、正直清白的坚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对不屈于敌人、爱国之情的坚守;左拉以“我控诉”的姿态彰显了人类良心的一刹那,是对内心良知、真理与大爱的坚守。无论遭受怎样迫害都断不会丢掉本真的自己。坚守是内心的审判,精神明亮的人才懂得坚守,亦如那不论黄昏或曙色的茉莉。 不论是黄昏还是初露曙色,茉莉花总是白的,虽不及牡丹雍容华贵,不及腊梅傲视冬雪,也不及莲花粉嫩娇艳。但它不为外界而改变,始终白得澄澈,白得纯粹。正如那些精神明亮的人,有自己的处事态度、追求及准则,绝不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一切源于他们内心那一份本真,即始终洁白无瑕、明亮的精神。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谢,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斗转星移,万象更迭,没有人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似乎世间万物都会随时间而变迁泯灭,但明亮的精神会永葆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如一。 行文结构: 本题写成记叙文和议论文皆可。写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就是记叙文。“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就是说理,是议论文。下面从写作议论文的角度谈行文结构。 - 27 - 首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可以从一个人“精神明亮”的意义谈起,再举出事例加以论证。论证部分的结构适宜并列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