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济南外国语学校 10 月试题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 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 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 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 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 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 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 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 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 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 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 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 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 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 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 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 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 2 -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 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 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 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 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 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 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 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 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 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 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 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 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 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 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 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 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 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 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 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 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 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 - 3 - 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 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 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 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 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 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 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 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 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 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 企望等等。 C. 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 样可以做到。 D. 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 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 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 4 -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答案】1. C 2. B 3. A 4. (1)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2)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 (一)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 族精神与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 展。(二)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三)国家 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 国际竞争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C 项,“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中“导致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 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本题: A 项,“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无法”以偏概 全,材料三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项,正确; C 项,“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中“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于 文无据,原文材料三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 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D 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 - 5 - 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 A 项,张冠李戴,依据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 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是传统节日。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答题区间在原文材料二、三之中,结合材料二“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 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可总结出“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结合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 为人所重视”可总结出“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 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可以结合“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可以总结出“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 牢民族精神与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 和发展”;结合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 - 6 - 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总结出“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 养和精神的慰藉”;结合原文“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 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内容概括得出“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 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粉红色大车 李娟 自从有了粉红色大车,我们去县城就再也不坐小面包车了。小面包车一个人要收二十块 钱,粉红色大车只要十块钱。带稍微大点的行李的话小车还要另外收钱,大车随便装。最重 要的是,大车发车有个准点,不像小车,人满了才出发,老耽误事。 “粉红色大车”其实是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司机胖乎乎、乐呵呵的,每当看到远处雪地 上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时,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哈哈,十块钱来了!” 车上的小孩子们则整齐地发出“吁儿——”的勒马命令声。 我和六十块钱被挤在引擎和前排座之间那点地方,已经满满当当的了。可是车到温都哈 拉村,又有人塞进来五十块钱和两只羊。这回我被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真想骑到那两 只羊身上去……好在人一多,没有暖气的车厢里便开始暖和起来。 虽然乌河这一带村庄稀寥,但每天搭粉红色大车去县城或者恰库尔图镇的人还真不少。 每天早上不到五点钟车就出发了,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一路鸣着喇叭,催亮 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当喇叭声还响在上面一个村子时,下面村子的人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穿得厚厚的,站在大雪覆盖的公路旁,行李堆在脚边的雪地上。 阿克哈拉是这一带最靠西边的村子,因此粉红色大车每天上路后总是第一个路过这里。 - 7 - 我也总是第一个上车。车厢里空荡而冰冷,呵气浓重。司机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大声打着招呼: “你好吗,姑娘?身体可好?”一边从旁边座位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我连忙 接住,盖在膝盖上。 夜色浓重,风雪重重,戈壁滩平坦辽阔,沿途没有一棵树。真不知司机是怎么辨别道路 的,永远不会把汽车从积雪覆盖的路面上开到同样是积雪覆盖的路下面去。 天色渐渐亮起来时,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但还是那么冷。长时间待在零下二三十摄氏 度的空气里,我已经冻得实在受不了了。突然看到第一排座位和座位前的引擎盖子上面对面 地坐着两个胖胖的老人——那里一定很暖和!我便不顾一切地挤过去,硬夹在他们两人中间 的空隙里,坐在堆在他们脚边的行李包上。这下子果然舒服多了。但是,不久后我尴尬地发 现,他们两个原来是夫妻……一路上这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但那两只握在一起的手没地 方放,就搁在我的膝盖上;我的手也没地方放,就放在老头儿的腿上。后来老头儿的另一只 大手就攥着我的手,替我暖着,嘴里嘟噜了几句什么,于是老太太也连忙替我暖另一只手。 一路上我把手缩回去好几次,但立刻又被攥着了。 车在一个又一个村子之间穿行着,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人在等待。 有的是要坐车,有的则为了嘱咐一句:“明天四队的哈布都拉要去县城,路过时别忘了 拉上他。他家房子是河边东面第二家。” 或者是:“给帕罕捎个口信,还有钱的话就买些芹菜吧。另外让他早点回家。” 或者:“我妈妈病了,帮忙在县城买点药吧。” 或者有几封信拜托司机寄走。 车厢里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老人们被安排在前面几排座位上,年轻人坐在过道里的 行李堆上,而小孩子们全都一个挨一个挤在引擎盖子上,那里铺着厚厚的毡毯。虽然孩子们 彼此间互不相识,可是年龄大的往往有照顾大家的义务,哪怕那个年龄大的也不过六七岁而 已。只见他一路上不停地把身边一个三岁小孩背后的行李努力往上推,好让那孩子坐得稳稳 当当。每当哪个小孩把手套脱了扔掉时,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拾回来帮他重新戴上。 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 他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问:“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望着我。 - 8 -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 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 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儿安静而美好的梦境。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车的司机性格开朗,热情地对待乘客。他的缺点是贪财,只有乘客交钱的时候才高兴。 B. 两个胖乎乎的老人夫妻被我无意间隔开,他们却一句话都没有说,说明他们隐忍的性格。 C. 很多人不坐车却也吩咐司机做很多事,作者没有写司机的任何回答,暗示司机习以为常。 D. “我”问了很多问题,如“谁的孩子”“爸爸是谁”,没有人回答,说明乘客们的冷漠。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开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大车与小车相比,有诸多的优点,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B. “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既写出了大车的孤独,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C. “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外貌描写,写出了孩子的单纯可爱,为后文埋下伏笔。 D. “怀中小人儿安静而美好的梦境”,是作者的想象,也是她对孩子未来生活的真切祝福。 8. 赏析画横线的句子语言方面的特点。 9. 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不乏“具有深情的生活描写”,请结合车内人物的表现分析这一特 点。 【答案】6. C 7. D 8. (1)运用了借代、夸张的手法。(2)写出了“我”在拥挤的车厢内的感受和心情。(3)形 象生动又不乏幽默。(4)同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和后文的美好感觉形成对比。 9. (1)司机是个热心人,他不落下任何人,对别人托付的事从不推辞。(2)车内的乘客,无 论是一对老夫妻,还是年龄大的孩子,都能帮助别人。(3)“我”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对孩子精心呵护。(4)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温暖的集体,给彼此的平凡生活带来温暖和真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 项,“他的缺点是贪财,只有乘客交钱的时候才高兴”有误,文中“每当看到远处雪地上有 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时,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哈哈,十块钱来了!’”这是 司机幽默的表现,不是“贪财”,作者这样写更有生活气息。 B 项,“说明他们隐忍的性格”曲解文意,依据后文老头和老太太帮“我”暖手来看,说明他 - 9 - 们热情善良的品格。 D 项,“说明乘客们的冷漠”理解有误,文中“车厢里一片鼾声”,可见,是因为乘客们睡着 了,所以没人回答,不是表现乘客们冷漠。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 项,“也是她对孩子未来生活的真切祝福”没有体现,是过度解读。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小说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重点分析其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六十块钱”“五十块钱”分别借代六个人、 五个人,“我被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 在拥挤的车厢内的感受和心情。同时此处描写的拥挤和后文的美好感觉形成对比,运用了欲 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依据题干“结合车内人物的表现分析”,可以从司机、车内的乘客、“我”三个角度来分析。 司机“从旁边座位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对别人托付的事从不推辞,是个热 心人;车内的乘客,老夫妻帮我暖手,年龄大的孩子“只见他一路上不停地把身边一个三岁 小孩背后的行李努力往上推,好让那孩子坐得稳稳当当。每当哪个小孩把手套脱了扔掉时, 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拾回来帮他重新戴上”,他们都乐于帮助别人;结尾“这孩子身子小小软 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 可见“我”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对孩子精心呵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 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 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 - 10 - 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岁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自宰相而下皆行升黜。状入, 留中..不发,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 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奏征天下久逃逋租,渤上疏曰: 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 户赋钱四百四十万, 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 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 无所逃死, 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 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 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 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 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宫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 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 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 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生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出为桂州刺史,充桂营都防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 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 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 (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 A.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至唐,主管秘书省之著作局。 B. 疏,一种文体,是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 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 11 - D. 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对皇帝宠信的奸佞之人一概给予降职的 考核评定,却遭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 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 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引来对皇帝的非议。 C. 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 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 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出为 崔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然后患无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14. 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 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 (2)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 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遭击打。 14. 李渤忠贞爱国,节操高尚,不随便附和他人;卑贱低能之徒指责他矫情求誉(沽名钓誉); 而钦服名誉与节操的人们认为李渤处境艰难时,仍纠正时弊。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 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 采用排除法。 该句译文:(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摊逃”的弊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 - 12 - 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乞”的主语就是“李渤”,而宾语是“降诏书”,所以应在“书”之后断开,从而排除 AC。 “绝摊逃之弊”是“降诏书”的目的。接着“夫农者”“国之本”是李渤讲为什么要“绝摊 逃之弊”的原因,其中“夫”是发语词,表议论。“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的意思是农业这 个根本抓好了,才能谈得上国家的太平,所以应该在“平”之后断开,从而排除 D 项。“若 不由兹”是从反面讲危害,也说明“若”之前要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 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错在“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这个地方。正确的表述是:留中,指皇帝 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这个地方。原文是“臣惧天下谓陛下 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即李渤担心天下有人非议皇帝要责收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而不 是度支使的“建议”。 C 项,错在“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这个地方,原文 是“渤出次白宰相”,即李渤对宰相说的话,是“请出阁待罪”而不是“请罪”。最关键的 是“会唤仗,乃止”,即此事没有下文,没有结果。 D 项,事件前后关系不当。错在“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 出为崔发鸣不平”。根据原文可知崔发遭到“品官”群殴,而不是“中人”群殴。且事情发 生在“鸡竿之日”,而不是“中人”殴打百姓的当天。另外,崔发遭到群殴时,第一时间挺 - 13 - 身而出的是“台吏以席蔽之”,而不是李渤。李渤为崔发鸣不平是在崔发被拘押后的事情。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 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 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 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 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 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苛”,如果;“虐”,暴虐;“如斯”,像这样,如此地步。“聚敛”, 搜刮钱财;“唯”,只。 第(2)句采分点:“持仗”,拿着棍棒;“破”“折”,含被动意味,可译为“被打破”“被 打折”;“以”,用,拿。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 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 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简 要概括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首先回归文本,即从有关李渤所做的事的相关地方寻找。 原文最后一段,是作者比较集中评价李渤的文字,“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之 流(从注解我们可知:阘茸,指的就是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 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渤孤傲忠贞,力行操守,不随便附 和他人,势利之徒指责他矫情求誉。他因直言被斥,最终也不停止进言,来匡正时弊,正人 君子因而敬重他。从原文前面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和仗义执言,为崔发辩护等事件可看 出作者对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 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 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 不到的。 - 14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 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 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 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渤,字浚之,是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的后人。九年,皇帝征召他做了著作郎。一 年多后,升任右补阙。 正当这个时候,泽潞节度使郗士美亡故了,李渤当时充任吊祭使,路上停留在陕西。李 渤上奏章说:“渭南县长源乡本来有四百户百姓,现在才有一百多户,阒乡县本来有三千户百 姓,现在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求积弊,源自平均摊派杂税使家户逃亡。凡十 家以内,大半逃亡,而(留下的)五家再均摊(跑掉五家的)赋税。这就像是往井里投石头,不 到井底不停止。摊税使百姓逃亡的弊端,就是像这样苛刻暴虐,这都是搜刮钱财的臣子盘剥 下面讨好上面,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 摊逃””的弊端。农者,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 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穆宗即位后,征召李渤做了考功员外郎。十一月,主管京官考核,不回避有权势而得到 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都根据他们政绩优劣奏请升迁罢免。他的报告呈送上去后,留在朝廷, 而不下发。朝廷中对李渤非议的人认为,宰辅大臣旷废职守不能尽责,自应上疏评论是非, 但李渤越职行事沽名钓誉,这不是克尽侍奉君主职责的正道。于是李渤被调出朝廷,任虔州 刺史。一年未满,又改任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收敛天下的欠租,李渤上疏:“度支使收 取贞元二年流亡户的赋钱四百四十万。现臣所管辖之州共有田二千顷,现在已旱死一千九百 顷。假若按照度支所要求的征收,臣担心天下人会指责陛下在大旱中要责收百姓三十六年前 的欠租。臣任刺史,对上不能奉命,对下不忍心百姓困死。臣罪责难逃,特请求放臣回归田 里。” 又入朝任职方郎中,后升为谏议大夫。那时敬宗皇帝早朝时常常晚到。一天入阁,皇帝 好长时间不出来,群臣候立在紫宸门外,有老年体弱的站不住跌倒。李渤出列见宰相说:“昨 天上疏说了晚朝之事,今天却更晚了。这是谏官不能说服改变君主的意旨,不称职。李渤我 请求出阁待罪。”正说着,那边皇帝唤仪仗出来了,李渤之请作罢。 - 15 - 宝历元年,改年号大赦天下。在这之前,鄠县令崔发听到衙门外喧闹打斗,衙吏说五坊 指使手下殴打百姓。崔发大怒,命令衙吏抓捕这些人。拉拽挟持到衙门后,时间已经很晚, 看不清脸色眉目。长时间与他交谈后,才知道是一个宦官。天子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生气,收 审了崔发并囚系在御史台。大赦之日,释放在押囚犯,崔发也在鸡竿之下(释放之列)。当时 有宦官五十多人,手持木杖殴打崔发,纵横乱打,崔发被他们打得破了脸掉了牙齿。御史台 的官吏用席子给他遮蔽上,才使崔发得免。这天在押的犯人都被释放了,唯独崔发没有被赦 免。李渤上疏谈论这件事说:“县令不应该抓捕中人(宦官),中人不应该殴打御史台的囚犯(崔 发),他们的罪是同样的。然而县令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前,中人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 恩典之后。中人蛮横残暴,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朝廷纵容导致的结果。如果不及早端正 刑罚,我担心四方边境的人和藩镇奏事听说这样的事情,那么怠慢轻视的心思就会萌发了。” 后来李渤因为进谏,皇帝认为他偏袒崔发,让他充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李渤因病请求 别人替代,罢官回到洛阳。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征召到京城。一个多月后去世,当 时年龄为五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李渤孤傲忠贞,力行操守,不随便附和他人,势利之徒 指责他矫情求誉。他因直言被斥,最终也不停止进言,来匡正时弊,正人君子因而敬重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复道,乌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将勾践与南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 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 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最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感。 D. 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时的痛苦巧妙地传达出来。 16. 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 要分析。 - 16 - 【答案】15. B 16. 相同点:(1)都表达了对著名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并渴望像他们那样 建功立业。(2)都用历史人物与当权者进行对比,抨击当权者的昏庸无能。 不同点:柴诗感慨当今再无像雪耻复国的勾践这样的英雄人物,流露出收复失地无望的迷茫 与伤感:陆诗以诸葛亮自比,抒发壮心未遂、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这个地方。从句中“自”“复”“夕 阳”“凄凉”等词语,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凄凉是非常强烈的,“夕阳”带给他的不是暖意, 而是“日薄西山”的衰颓、败落形象。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 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 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 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 能力。题干要求比较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 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显然需要分步作答,先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然后再回答它们的 不同之处。从相同点来看,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辉煌业绩,抒发的都是 诗人渴望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有一番作为;在歌咏历史上的英雄的时候,诗人都用含蓄 婉约的笔触表达了对当权者昏聩无能的痛恨。如本诗“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表现了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懦弱,所以收复中原河山非常渺茫。同样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是自己两鬓斑白了,依然得不到重用,这也是由于统治者的懦弱无 能,主张苟安政策所致。不同点主要集中感伤的基调上,柴望的作品表现的是遗憾当朝没有 越王勾践那样报仇雪耻的英雄,而对南宋前途的渺茫、迷惘。而陆放翁的《书愤》,抒发的更 多的是自己的壮志未酬,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能被贤君重用,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落寞之中不 - 17 - 乏一股凛然的英武之气。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 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鲜明,静动相衬,生动地描绘出 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3)《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 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形象。 【答案】 (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 酾酒临江 (6). 横槊赋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 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 - 18 - 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 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 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 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茂”“伐根”“塞源”“映阶”“黄鹂”“酾酒”“横 槊”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 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 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夏日的下午,正是我异常繁忙之时,前行的车突然被堵在半路上,此时无事可做, 只好定下心来,反正进退不得,又何必心烦气躁?眺望车外,两边都是树。平时大概没有什 么人会注意绿叶的,也只有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 ) 地欣赏起来。那一树树的叶子,繁茂而细小,在风中翻腾起伏,日光照耀下,向阳处一闪一 闪,仿佛千百面小镜在争艳竞丽。平时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人啊!拥有的一切, 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____①_总以为凡事都是必然的,今天有的,明天会照旧有;等到霎那 间失去了,才( )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 这一片绿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__②___: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子的;衣 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 )如此,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那时候,一个大杂院 里住好几家人。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 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公用厕所旁有一棵夹竹桃,叶子尖( )长, 叶面深绿,叶背浅绿,在展曦夕照中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好整以暇 察觉 虽然 却 B. 怡然自得 惊觉 虽然 而 C. 怡然自得 察觉 尽管 却 D. 好整以暇 惊觉 尽管 而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20 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人养鸡,有人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也不 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9 - 【答案】18. D 19. ①也不觉得会瞬失去②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 20. 运用反复,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放在最后,单独成句,起到强 调作用。原句更能表现当时人们轻松惬意的生活状态。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 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 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 第一处,“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用于形容军队,也可用于个人。“怡然自 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语境是“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 才会这么从容地欣赏起来”,此处强调的是得到闲暇的从容,而不是强调高兴满足,故选“好 整以暇”,从而排除 BC。 第二处,“察觉”,是主动发现、了解;而“惊觉”,指因受到惊动而有所察觉;警觉。语 境是:等到霎那间失去了,才惊讶地发现、察觉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故此处用“惊觉”, 从而排除 A 项。 第三处,选关联词,“尽管”和“虽然”都有表是转折的意味,但“尽管”是让步转折,要 委婉些,其后往往搭配“还”;而“虽然”表转折,其后搭配的是“但是”。本处后面的语 境是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其中有关联词“还”,显然搭配“尽管”。 第四处,也是选关联词,“却”表转折;“而”多表并列,句子中讲夹竹桃的叶子的特点, 显然是“尖而长”。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 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 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 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 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第一句前面的语境是“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显然是构成“既……又 (也)”的并列结构,从句意来看,前面是“不懂得要如何珍惜”,显然后面是“不觉得、 - 20 - 不懂得……” ,从后文“等到霎那间失去了”可推知是“也不觉得会瞬失去”。第二句后面 有一个冒号,表是后面的内容是阐述、补充说明,从文中“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 一辈子的;衣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说明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 感。比较原句和修改后的两个句子,找出两句话中不同的地方,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句式特 点和语气的分析,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本题要求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 原句“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 是谁种下的”主要运用的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显得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对来音韵和 谐,朗朗上口。而改后“有的人……有的人”,少了这种韵律和口语化的气息。另外,原句 “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采用的是倒装句,强调的是“不知道 是谁种下的”。总之,原句比改写的句子更能表现大杂院的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非常 温馨和谐的特点。 【点睛】作答补写题,第一,要把握表达方式,确定语言特征;第二,要整体理解材料,把 握语段中心;第三,要关注前后内容,做到前勾后连;第四,要斟酌填写语句,做到简洁准 确。 21. 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和标点符号使用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近期,气温回升,大风天气接连出现,防火防灾迫不及待。我省已将 4 月 3 日至 5 月 10 日定为火灾高风险期。此时段,将对全省林区实行封闭管理,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和山林火灾 的发生,广大群众务必通过网络祭扫鲜花祭祀的文明方式祭奠缅怀亲人,降低传统祭祀方式 引发山火的可能性。发现火情,请及报警,以防止火灾带来的各种损失,“山林防火,人人 有责。” 【答案】“迫不及待”改为“刻不容缓”;“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和森林火灾”改为“禁止一 切野外用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务必”改为“可以”;“防止”改为“减少”;“森 林防火,人人有责”后的句号置于引号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 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 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 - 21 - 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 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 职业处境等。“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语境是说防火防灾的任务非 常紧迫,应该选用“刻不容缓”。“刻不容缓”的意思是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正符合防火防灾的紧迫形势。“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和森林火灾”搭配不当。“禁止”的对象 是人的某种行为,而森林火灾的发生除了有人为因素外,还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情形,所以应 将该句改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务必”,显得语气太生硬,有 命令和要求的口吻,应将其改为“可以”;“防止”和“损失”不搭配,应将“防止”改为 “减少”;“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后的句号置于引号外,作为整句话的停顿。 22. 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 理由不少于 2 条,不超过 70 个字。 过故人庄 彭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答案】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正是故乡如亲人。②精心选择与流浪、 思乡相关的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品读诗歌的能力。品读诗 歌可以自选角度,可以从人物形象、语言形式、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赏析时应 注意结合诗句,不要笼统地说明,应结合诗句说明。本题综合读写要注意抓住文学体裁去解 答,本题是诗歌,要注重抓住诗歌赏析的要点去分析。首先读懂诗歌的句意,然后揣摩句子 中蕴含的情感。要明确诗歌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情、哪些景物等。要明确诗歌的语言是什 - 22 - 么风格,有无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要明确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作者是怎样抒发感 情的。说明理由可以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说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题干要求回 答该诗获奖的理由。从诗中“故乡瘦了一圈”“(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 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等句子看出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故乡、老 房子、柳树、白云等意象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把故乡的风物写活了。题目《过故人庄》直接 沿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但旧题新用,笔下的“柳树”“老房子”“坟”“头发散落”景 象充满伤感、哀婉的神韵,共同营造了一种凄迷、衰颓的意境,让人怅惘。从形式来看,诗 行参差错落,极富建筑美和韵律感,充分体现了现代诗的自由活泼的特点。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年,美国为了应对足球联赛,计划将原本容納 8 万人的球场扩建至容纳 12 万人。方案 确定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往体育场的道路根本无法容纳 12 万人的流量。道路管理部门准备 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 1000 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 后来一位球迷,同时也是一位歌迷的人向足协官员建议在球赛结束时增加演出节目。最终,一 些人留下来继续观赏,主办方仅花费 1000 美元请来乐队,就使道路拥挤的冋题迎刃而解。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 人生要适时转换角度,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旅途中有无数的曲折和险阻,只想走直路的 人,不会转换角度,改变方向的人,难以登上人生的至高点,因此,适时的转换人生的角度,实为 人生之必要,亦乃人生之智慧。转换角度说起来容易,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转体动作,若是说要 转换人生的角度,那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它不仅仅是身体方位的改变,不只是空间,时间的转 换,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李维斯成功秘诀在那里?就是适时 的转换人生的角度,他就是凭这样的高招,走出了一条许多人想不到,走不通的路,他就是凭这 样的高招,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你面对缺憾心中愁苦 时,就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换个角度,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勇气的象征。有人担心,换个角度是否依然前路茫茫.但韶华易逝,时不 我待。人生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条适合自己。有勇气换个角度,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有位哲 人说过:“没有缺憾的人生是最大的缺憾。”既然如是,我们勿需犹豫,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上 缺憾时,就换个角度试试,带着一份快乐的心情和感恩的心态,还有顽强的毅力和成功的决心 - 23 - 去努力拼搏,一定会描绘出美丽多彩的人生画卷。是啊,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换个角度 (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使自己忘却烦恼,得到许多的快 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和同学,朋友发生些小摩擦。不要总认为那是别人的错,与自己无 关,试着去换个角度来思考,在某些地方,也许,自己也有责任。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不免多 去承担一些过错,这样你才能广交朋友,受到大家的喜欢。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不免遇到挫折,失败。但我们不能灰心,不要认为是上帝在折磨我们。 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呢?也许是它在考验我们的坚贞,帮助我们尽早地适应学习环境, 尽早地成熟起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不要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己一无是处。而要慢慢地学会去欣赏自己, 积极地去和他人配合,同时也展现出自我的风采。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是 很棒的。 多去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吧,你一定会忘记忧愁,相信快乐定会与你相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 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在球场扩建 通往体育场的道路问题上,不同方给出了不同解决方案,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 需要花费 1000 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一位球迷的建议 却花了小钱,办成大事,使原本棘手的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背后原因值得深思。道路管理部 门等各方,从惯有的思维入手,过度注重“道路”本身,没有从球迷心理、喜好等“人”的角度去 思考,因而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据此可立意为“打破惯性思维”“换个角度看问 题”“‘用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等。同样是解决道路拥挤的问题,道路主管部分提出 的方案是常规方案,花费巨大,可以解决问题,那位球迷提出的方案是个小点子,但也可以 解决问题,这说明通向正确答案的路径不止一条,据此可立意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等。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如塞翁失马的典故,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的“如果拿 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 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等素材, 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 24 - ①转换角度,避免惯性思维;②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③“用心”是解 决问题之道;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 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 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 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 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没有限定,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 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