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 04 课 新题 一、(陕西省咸阳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 879 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E 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 情感。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 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 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 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 15.这首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 生的社会政治现实。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 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 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 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 “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 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 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 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 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 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 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 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 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 《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 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 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 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 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 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 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二、(河南省濮阳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 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 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 或力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 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 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 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 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 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15.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D 15.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贼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探戈的典故,表明 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 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 15.吴融《红白牡丹》诗的颈联说:“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战国 人庄周说梦见自己变成彩蝶,吴融借以说自己想化为蝴蝶,与牡丹相亲昵。春秋人鲁阳文子正打仗而暮色 初降,他一挥戈,太阳为之倒退 90 里,吴融借以希望时光倒流,以便牡丹芳颜久驻。诗人除以庄周梦蝶表 达自己对所咏花卉的喜爱之情外,更用春秋时,楚国鲁阳公挥戈使太阳倒退三舍之地一事,表示希望留住 时光,以便长久欣赏牡丹之美。 三、(河南省新乡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 基调。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 景交融,十分感人。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 场景。 D.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 哲理。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 抱负等。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C 15.(1)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 情。(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 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5.试题的解答关键是《别元九后咏所怀》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 感有何不同。 《别元九后咏所怀》: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送别元稹之后写的,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 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 于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抒写对挚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现了相知同心的纯真情谊。诗 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 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 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况 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 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 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 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吟咏 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 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与元稹交 情之深,与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 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 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 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 无数想象空间。 四、(河北省唐山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4~15 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 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 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 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 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 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D 15.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 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物华,自然景物。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 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 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 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 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和,相伴。杵,捣衣声。绝漠,边远沙漠之地。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听到大雁的叫声, 五、(福建省泉州市 2017 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②解愠诗。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阕“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B.上阕“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C.下阕“人散后”三句,描写友人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作者泪流不止。 D.下阕“不如”两句,借“南风”解愠的典故,重在劝勉友人多做有益百姓的事。 E.本词善用虚字,如用“偏”“定”“不如”等使感情抒发收放自如又变化自然。 15. 这首词借“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CD 15. ①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②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 不甘与愤懑。③ 以还琴友人,让友人弦歌百姓,来表达自己虽不为所用,但仍心念百姓。 15.诗歌借“琴”表达的诗人情感,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试弹《幽愤》泪空垂”“辛 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以还琴友人,来 表达自己虽不为所用,但仍心念百姓。提到琴、凤之物事,似乎不能少了孤高的桐树,所谓“峄山有桐, 斫以为琴”、“凤凰于飞,非桐不栖”,可见琴、凤乃尊贵之品。以之入诗,稍有不慎便入俗套。辛弃疾 这首《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则显超绝与雅意,与别不同。 “千丈阴崖百丈溪”当是形容起兴之句, 为带出后句那桐树狐高独特,“孤桐枝头凤偏宜”。回应题注“徐衡仲惠琴”,“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 庚庚定自奇”,清爽地刻描出徐衡仲那琴,乃桐木所制,可奏出玉般清邪之音,只可识此音识者不多,大 有王昌龄那咏蝉诗句“无人信高洁”的品味儿。再又加上“人已去,月正明”,那种明朗空旷的人去茶凉, 忽而响起那桐琴奏出的玉音,更显得高洁清雅,况且胸中似有块垒抑郁不解状,“试弹悲愤空泪垂”,还 是诗人自高,唱出“不如却付骚人客,留和南风解愠诗”——是否正好撞着那法国诗人里尔克“诗歌拯救 论”的说法呢?然而,诗歌本是一家,却不必太分你我。以诗人之慧,听桐琴奏那嵇康广陵散般的歌乐, 或许正好能解心中的“郁愠”,为后来者立下一则艺术生活化,生活诗化的侧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