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追求鲁迅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精神世界的开掘与深入理解。‎ 鲁迅是因其伟大而成为无数人研究的对象的,而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孙郁认为:“鲁迅精神是一种个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或者说是人类至爱,所以,我更愿意把鲁迅精神看成一种战斗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解前提下,才会有鲁迅思想价值和意义的选择、判断。李书磊说,“鲁迅的遗产在今天尤其珍贵;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在上海卖文为生,利用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完成了他的文化创造,既利用了自由空间,又在商业化的处境中保持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鲁迅一生矢志于对虚伪道德人格的批判,其批判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以及这一消极功能所造成的道德虚伪。因此,鲁迅是与旧习惯相对抗的,最终因此而不容于环境。谎言是一种人为编织的虚假事实与荒诞逻辑,最终会被现实存在或另一个谎言所戳穿,从而加大社会的不信任感。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鲁迅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挽救这种民族的危机,这就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呼唤“救救孩子”的最终目的。可见鲁迅思想的实质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鲁迅,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鲁迅思想价值的有效方式。所谓经典就是当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时期的适应性之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改变,这样就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当然,鲁迅思想的经典化不是歪曲鲁迅的历史、捏造虚假事实进而“神化鲁迅”,不是仅仅以史料挖掘、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工具化”鲁迅思想,也不是把鲁迅精神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加以专业性的细化或放大,进而“肥大化”鲁迅思想。鲁迅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主体包括“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这些命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具有非凡的功能。‎ ‎(摘编自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鲁迅的研究,就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 B. 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的自由空间对完成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C. 鲁迅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旧习惯的对抗使他不被环境所容。‎ D. 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这是鲁迅批判谎言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鲁迅其人其文的文化属性和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两方面,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 B. 文章引用孙郁和李书磊的观点意在证明鲁迅思想的价值和影响力很大并具有当下意义。‎ C. 文章写鲁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引出后面鲁迅思想的实质。‎ D. 文章举“神化”“工具化”“肥大化”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说明应正确理解鲁迅思想的经典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精神世界的开掘和深入理解并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 B. 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周围的人有一些负面的描写,这些描写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是针对民族的虚伪道德人格。‎ C. 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的伟大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 D. 鲁迅思想中“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正是经典化的成果,对于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可知,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 B项,“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鲁迅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D项,“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错误,根据原文“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A项,“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错误。原文论证的主要是对鲁迅研究的评价以及鲁迅思想的当代价值。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于文无据。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纪之交,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6年过去,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总体而言,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一直以来,很多地方将垃圾分类简单等同于设置一个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前不见分类者,后不见分类处理者,唯垃圾桶最迷茫。问题不在一处,而在全流程。何为可回收物?何为不可回收物?一旦标准模糊,公众便会手足无措。何况,还有些垃圾桶更是假把式,外面明明区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里面却“心心相印”、连在一起;一些高档小区尽管设置了智能垃圾箱,但不是容量不够,就是清运不及时,变得中看不中用。更荒唐的是,在有的地方,分好类的垃圾一上车又混同了,前端垃圾分类,末端一勺乱烩,谁又愿意费时费力多此一举?长期以来,游商、拾荒者这些“散兵游勇”充当了低成本的垃圾分拣者,如何将这些市场力量组织起来,实现社区垃圾分类的转型升级?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 ‎(摘编自何鼎鼎《垃圾分类,让城市“轻”下来》,《人民日报》2016年11月8日)‎ 材料二:‎ 为了加强生活垃圾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面将简称为《条例》)。垃圾分类采用“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实行干湿分离。比如,“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条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积极推进产品包装物、快递包装物减量工作,规定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应当按照要求配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立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点、站、场要齐全,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扶持政策,培育回收服务市场。此外,上海市也将鼓励采用“互联网+回收”、智能回收等方式,激励社会资本参与收运设施建设。确立分类管理责任人,区分单位、居住区、公共场所的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管理责任人,并明确其权利义务。实行全程分类:分类投放、驳运、收集运输及处置。以前,很多市民担心,自己分好了类,垃圾车却混装拉走,挫伤了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今后,这种情况将被严格禁止,《条例》规定,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上海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馆、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条例》明确全程分类:单位和个人要源头分类,物业公司要分类驳运,收运企业要分类收集和运输,最后处置企业要分类处置。落实生活垃圾管理各项要求,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条例》通过完善社会动员体系,规定将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实行正向激励、提倡志愿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广泛宣传教育、纳入创建活动、实行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全面宣传、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摘编自《上海垃圾分类将步入强制时代》,《中国环境报》2019年2月15日)‎ 材料三 日本垃圾分类取得成功的原因 ‎(摘编自吕维霞、杜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北京、上海等8个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16年的实践之所以没有取得成绩,主要是因为缺标准、少管理。‎ B. 材料一认为垃圾分类应重视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将“散兵游勇”式的市场力量组织起来,实现社区垃圾分类的转型升级,而不只是物理拆拣。‎ C. 从材料三的图中可以看出,全民参与和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是日本垃圾分类取得成功占比最高的两项原因。‎ D. 虽然根据材料三,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只占日本垃圾分类成功原因的10%,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创新不重要,比重较小也可能有关键作用。‎ ‎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上海市《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B. 按照上海市垃圾分类的“四分法”,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都属于不可回收垃圾,这个不可回收只是目前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 C. 根据《条例》,上海市将实行垃圾全程分类,涉及单位和个人以及物业公司、收运企业、处置企业等,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D. 一次性用品容易产生过多垃圾,所以《条例》规定,上海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旅馆、餐馆、外卖不得提供一次性用品 ‎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垃圾分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4. A 5. D ‎ ‎6. ①从有倡议、缺标准转变为有明确的生活垃圾法律条例,“可回收”“不可回收”模糊的垃圾分类转变为采用“四分法”更加细致的垃圾分类类型。②从有试点,少管理,转变为建立建全垃圾回收管理制度,有奖有惩,并确立分类管理责任人,明确其权利义务。③从零散无组织的垃圾回收转变为实行全程垃圾分类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没有取得成绩”错误,原文说的是“大多数试点结果却难如人意”。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D项,“不得提供一次性用品”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馆、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我国垃圾分类经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法律条例、垃圾管理、垃圾回收体系等方面。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以前的情况:“垃圾分类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现在的情况:“垃圾分类采用“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实行干湿分离”“建立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点、站、场要齐全,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扶持政策,培育回收服务市场”“确立分类管理责任人”。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谎言之境 ‎(以色列)埃德加•凯里特 罗比第一次撒谎是在七岁那年。‎ 当时,妈妈让他帮自己去买包香烟。但罗比却给自己买了个冰激凌,并把找的零钱藏到了他家楼下花园里一块白色的大石头下。回来后罗比撒谎说:有个红头发、缺了颗门牙的男孩在街上打了他,抢走了钱。他妈相信了。从此以后,罗比撒谎上了瘾。这些谎言各种各样、无奇不有;缺胳膊断腿的、生病的、杀人的、偷东西的。他随口编出,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遇到它们。‎ 整件事是从一个梦开始的。梦里,母子俩坐在一块草席上,四周一片白色世界,只有一台泡泡糖自助机立在旁边。只要往机器投币口投入硬币,转动把手,就会出来一粒泡泡糖。他妈说,她在阴间实在呆不下去了,什么也没有:“你得给我买粒泡泡糖。”罗比手忙脚乱在衣服口袋翻找了一通,但一无所获。“我一点钱也没有,妈。”‎ ‎“那块石头底下,你找了吗?”他妈紧紧抓着他的手说。‎ 然后,罗比就醒了。那天是周六凌晨五点,外面一片漆黑,但他还是驾车去了儿时所住的地方。他们搬走已有二十年了,奇怪的是,那块石头还在这里。罗比搬开石头,没有硬币,只见一个西柚大小的地洞,往外透着亮光。‎ 罗比把整条胳膊都伸进了洞里,摸到冷冰冰的金属,感觉像是个把手——泡泡糖自助机的把手。罗比使劲转了一下,他就出现在了这里。‎ ‎“这里”跟他的梦境一模一样:无边无际的白色、一台泡泡糖自助机和一个相貌丑陋的红头发小鬼。小鬼恨恨地踢了他小腿一脚。罗比随之跪倒在地,痛得浑身乱扭。“你是谁?”“我?”那小鬼坏笑着回答,“我是你撒的第一个谎啊。”这一笑,让罗比发现那小鬼缺了颗门牙。‎ 罗比挣扎着站了起来,红头发小鬼早已不见。罗比仔细打量了一番那台泡泡糖自助机。他手忙脚乱地从衣服口袋翻找零钱,但猛地记起,那小鬼抢走了自己的钱包。‎ 罗比茫无目的地往前走去。走了一会,他看到一条德国牧羊犬站在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身边。那老头装了只玻璃义眼,没有双臂。那条狗吃力地用两条前腿拖着瘫痪的后半身,向他挪过来。罗比一眼就认出来,它正是自己的谎话中被车撞了的那条狗。但那个骨瘦如柴的老头,罗比不知道他是谁。‎ ‎“我叫伊戈尔。”老头道,用钩状义肢拍了拍罗比的肩膀。“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我是别人的谎话。”罗比真希望当初撒谎时,自己没有说得那么残忍。那样的话,那条狗就能少受一点痛苦了。‎ 罗比再也没回过那个地洞,但他仍然继续撒谎,但这些谎话里没人伤害谁,也没人残废或死于癌症。有天上午,他无意间听到会计部的娜塔莎对领导说,她叔叔伊戈尔心脏病发作了,她要请假去看他;她叔叔没了老伴,又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臂。‎ 领导立刻准了娜塔莎的假。罗比跟随她下了楼,来到她的车子前。‎ ‎“你的谎话——刚才——说的那个,”罗比结结巴巴地回答,“我认识他。”‎ ‎“你跟了我一路,就是为了指责我?”‎ ‎“不,”罗比回答,“我不是要指责你,我也经常撒谎。不过,你说的那个伊戈尔,我见过。请恕我实话实说,你对他太残忍了。”‎ ‎“你能让开吗?”娜塔莎冷冷地打断他。‎ ‎“我知道我的话荒唐,但我能证明给你看,”罗比继续说,“你以前肯定编了个什么故事,说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对吧?”‎ 娜塔莎一怔:“你怎么知道?”‎ ‎“要是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带你去见他。”‎ 他们来到那个花园。罗比搬开那块石头,把整条胳膊伸进地洞里,伸出另一只胳膊,说:“抓紧我的手,我要转动把手了。”‎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伊戈尔。伊戈尔面色蜡黄,冷汗淋漓。娜塔莎哭了起来,向他请求原谅。这个伊戈尔不仅是她编的谎话,还是她的叔叔。不过,伊戈尔安慰说,她不用感到愧疚,因为比起火车相撞、持枪抢劫,这次的心脏病算不了什么。回到泡泡糖自助机那里,罗比投进一枚硬币,然后抓住娜塔莎的手,转动把手。‎ 一回到花园,娜塔莎发现自己手里拽着一个金色心形小饰物。“你知道吗?”她说,“我本来要跟朋友去西奈玩几天的。但我不打算去了。我想明天回来照顾伊戈尔,你愿意跟我一起吗?”‎ 罗比点了点头,但知道自己要想跟娜塔莎一起来的话,又得向公司撒谎了。他不确定这次该编个什么谎言,只知道应该编个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快乐谎言。‎ ‎7.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作品用形象的语言、奇特的情节、精巧的构思,讲述了关于谎言的故事,文末给谎言以“鲜花”“阳光”“快乐”这样的修饰,表现出了人性之美。‎ B. 从第一次撒谎起,罗比就对此上了瘾,直到娜塔莎邀请他一起照顾伊戈尔时,仍没改掉这一毛病。他认为只要是出于善意就可以编造谎言。‎ C. 在地洞里,当罗比准备掏钱为妈妈买泡泡糖时,被相貌丑陋、缺了门牙的红发小鬼踢倒在地,又被抢了钱包,这个情节照应了他第一次撒谎的内容。‎ D. 一些特定事物,如梦境和地洞里的景象、泡泡糖自助机、那块石头等的反复出现,使梦境和现实有机结合,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8. 从文中看,罗比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 这篇小说后面的娜塔莎的情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意识到谎言成真。自己编造的惨状都成为现实。②深受撒谎之害。罗比被打被抢。③本人具有侧隐之心。罗比看到惨状后悔。④看到别人的谎言还在继续,促使他去帮助这些编造谎言的人,实现从“小我”向“大我”转变。 ‎ ‎9. ①从主旨上看,紧扣文题“谎言之境”,说明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有助于表现主旨。②从结构上看,使前文有关伊戈尔的情节有了着落,情节更加完整。③从人物形象上看,有助于表现人性善良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他认为只要是出于善意就可以编造谎言”错误。这时,罗比的思想已经转变了,他意识到谎言的危害。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小说中罗比的转变原因,从文中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情节:“小鬼恨恨地踢了他小腿一脚。罗比随之跪倒在地,痛得浑身乱扭”概括出“意识到谎言成真”“深受撒谎之害”;“罗比真希望当初撒谎时,自己没有说得那么残忍。那样的话,那条狗就能少受一点痛苦了 “只知道应该编个充满鲜花和阳光的快乐谎言” ‎ ‎”概括出“本人具有侧隐之心”;“我不是要指责你,我也经常撒谎。不过,你说的那个伊戈尔,我见过。请恕我实话实说,你对他太残忍了”概括出“帮助这些编造谎言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娜塔莎的情节在小说结尾部分,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分析可知,伊戈尔看到娜塔莎还在继续说谎,促使他去帮助编造谎言的人,表现伊戈尔人性善良的一面,实现从“小我”向“大我”转变。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B.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C.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D.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鼎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犯人置于鼎镬之中烹煮,在刑罚中是一种酷刑。‎ B. 太公,这里指姜太公吕尚,他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是周朝开国大臣。‎ C. 肉袒,即脱去上衣,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裸露肢体,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D. 高祖,谥号,是后人按逝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认为,普通人一旦受侮辱就会拔出宝剑,挺身搏斗,而豪杰之士能在感情上有超过凡人的忍耐,遇事不惊不怒,这样才称得上是大勇。‎ B. 苏轼认为,张良以盖世之才,不应该像荆轲、聂政那样以个人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而应像伊尹、太公那样深谋远虑。‎ C. 苏轼认为,勾践陷于困境投降吴王,侍奉吴王三年而不倦怠,这只是为了报仇而暂时屈己尊人,是普通人的刚强,不值得肯定。‎ D. 苏轼认为,项羽不能忍耐,虽身经百战却轻易消耗了自己的实力,刘邦却选择了忍耐而保存了自己实力,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答案】10. C 11. D 12. C ‎ ‎13. (1)当这个时候,子房虽能不死,但离危险已是亳发之际(但离危险的距离好像容不下一丝毛发),真是太危险了。‎ ‎(2)所以老人深深地折辱子房那年轻人刚强锐利之气,使他能够忍住小的愤怒而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庄王曰”是一个独立的结构,“肉袒牵羊”作“以逆”的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D;“下人”的意思是谦逊地对待别人,故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高祖”是庙号,不是谥号。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C项,“是普通人的刚强,不值得肯定”错误,原文说的是“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意思是,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勾践为了报仇而暂时屈己尊人,这里评价的是普通人,而不是勾践。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得分点有:(1)间不能容发,离危险已是亳发之际;盖亦已危矣,真是太危险了。(2)折,折辱,就,成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狼山①观海 王安石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②仙人何处觅?灵槎③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注:①狼山,位于长江出海口,今江苏南通市。②阆苑,传说神仙所在的地方。③“灵槎”即星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起笔不凡,写诗人看到江水冲决而出似从天而降,不禁发出“谁凿破”的惊叹。‎ B. 颔联写岛屿为晨雾笼罩,蛰居鱼龙因春暖而活跃,以动衬静,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C. 颈联以两个问句写寻找仙人,意思是没必要到天上寻找仙人,这里就是人间仙境。‎ D. 本诗将狼山远景和近景、实景和虚景多角度展现得淋漓尽致,意境阔大,气势恢宏。‎ ‎15. 尾联是什么意思?结合全诗分析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B 15. 尾联的意思是以前多在江湖间漫游,今天看到江宽海阔,才觉得眼界大开。全诗把狼山描写得似仙境一般,特别是三个问号句,写出了诗人初登狼山看到浩渺江面时的惊喜和赞叹;尾联直抒胸臆,明确了这一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以动衬静,给人一种宁静之感”错误。上句的静景,和富有动态感的下句相映衬,动静相衬,春意勃郁。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尾联总绾全诗并发感概。“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从家乡临川出来后,应试、为官,还不曾有后来丰富的阅历,初见如此浩渺江面,“始觉今朝眼界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赞叹之言出于胸臆。登狼山,“举首四顾,海阔天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确使人眼界顿开,心胸豁朗。‎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写见到贤与不贤的人时应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年短暂的寿命。‎ ‎(3)屈原《离骚》中写诗人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自省也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亦余心之所善兮 (6).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晦朔、蟪蛄、犹未悔。‎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在草书上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当推盛唐张旭。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________。张旭创造了“狂草书”,其书法变化自如,表现出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人称“草圣”。‎ ‎( ),被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他的楷书如果说是继承多于创造的草书那么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张旭草书继二王,上溯张芝,而有明显的独创性。其书法奔放不羁,纵笔如_______,一气贯注,有“急雨骤风”之势。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頂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的《古诗四帖》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书法_______,气势奔放。‎ 张旭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威为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博大清新,纵逸豪放,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令人_________。‎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的楷书如果说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B. 尽管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但是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C. 他的楷书尽管是继承多于创造,但是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D. 如果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张旭的楷书体式端庄,法度严谨 B. 其实张旭更擅长写体式端庄,法度严谨的楷书 C. 张旭的楷书虽然存世不多,但亦是精品 D. 人们也喜爱张旭体式端庄,法度严谨的楷书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挥而就 兔起鹘落 高山流水 击节叹赏 B. 一蹴而就 兔起凫举 行云流水 叹为观止 C. 一挥而就 兔起鹘落 行云流水 叹为观止 D. 一蹴而就 兔起凫举 高山流水 击节叹赏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 A项,前后两句主语不同,“如果”应放于主语前。‎ B项,“尽管……但是”转折关联词使用错误,应为假设关系。‎ C项,“尽管……但是”转折关联词使用错误,应为假设关系。‎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解答本题,根据下文被称誉的是张旭的楷书,可知主语应该是“张旭的楷书”,所写内容应是楷书的特点,排除BD;C项说的是其书法作品是精品,而不是特点,排除C。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此处用于书法,应选用“一挥而就”。‎ 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兔起凫举,比喻行动迅速。此处用于书法流畅,应选用“兔起鹘落”。‎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此处指书法自然灵动,应选用“行云流水”。‎ 击节叹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赞美书法作品,应选用“叹为观止”。‎ 故选C。‎ ‎20.下面是某公司售后服务流程图,请根据这个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接到客户投诉后作出判断,若客户投诉无需追溯,则电话回复;若需加追溯,则要经现场勘查后,做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回复;并跟踪服务,走访客户,收集客户意见。‎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以下细节:根据“售后服务流程图”首先找到话头“接到客户投诉”;按照箭头所示的方向,从图示左面开始表述;“无需追溯”与“需加追溯”是并列的两种情况。‎ ‎21.下面这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请概括这三层意思,每层不超过20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取得这些伟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一条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答案】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取得成就的原因③要随时做好伟大斗争的准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对文段分层,然后分层概括。分析可知,文段共三句话,每句话就是一个层次,三句话分别表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任务。据此筛选原文信息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里没有小汽车的山村姑娘张晓兰,却发明了汽车远近光灯转换器,获得囯家专利。‎ 张晓兰家只有3个人。在她还不到1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她的爸爸在工地上打工,被倒塌的房子砸成重伤。从此之后,父亲再也干不了重活儿,视力也受到了影响。一个假期的夜里,她陪爸爸从工地干完活儿回家,迎面而来的大货车都开启了远光灯,让本身视力就不好的爸爸非常难受。为了让爸爸夜里走山路更安全,她就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减少貨车使用远光灯的频率:如果车辆安装某种装置,两个都开着远光灯的车面对面,会自动转换为近光灯,如果对面没有车辆,会自动切换为远光灯。‎ 就是这样一个想法,催生了一个发明。‎ 张晓兰的事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因爱立志,敏思笃行 山村姑娘张晓兰发明汽车远近光灯转换器,一是出于让父亲夜行安全的孝心;二是留住了心中瞬间迸发的想法;三是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实践。其实,何止于张晓兰,因爱立志、抓住灵感、敏思笃行也是很多人发明创造,有所作为的关键。‎ 因爱立志,正确的价值引领能催生一个人干事创业的潜力。袁隆平为解决国人温饱而研制出杂交水稻,顾方舟为解决孩子吃药难题研制出糖丸,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立志读书,鲁迅为避免病人像父亲一样被庸医误诊而赴日学医,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设冲破阻挠毅然回国。行动源于爱心,真情催生力量,正确的价值引领往往能成为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源动力。‎ 抓住灵感,呵护好心中的想法和念头,孕育出人生的精彩。蒸汽机发明者瓦特,小时候看见水蒸气顶得壶盖上下跳动啪啪作响,认识到水蒸气可以产生巨大力量,这为他多年后发明蒸汽机奠定了基础。张衡小时候就对天文现象感兴趣,晚上乘凉时望着天空数星星。正是对宇宙的好奇在幼小心灵扎了根,张衡后来才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成为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设若二人没有留住幼时的想法,任随念头转瞬即逝,或许就没有他们以后的发明创造。‎ 敏思笃行、勤于探究、勇于实践,才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鲁班因手指被小草的叶子划破触动思考,最终发明了木工用的锯。西方科学家通过观察蜜蜂眼睛的结构发明了复眼照相机,又在苍蝇复眼结构的启发下发明了复眼数码相机。材料中的张晓兰也是一样,她如果仅仅有想法,而没有深入的思考、探究和实践也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发明创造并非神秘莫测,相反很多倒是源于生活,就看你有了想法后能不能勇敢地去探究,大胆地去实践。‎ 时代的进步呼吁发明,生活的需求催生创造。为提升出行效率,人们发明了飞机和高铁;为实现远距离可视通话,视频聊天应运而生;为避免携带现金的麻烦,移动支付走进人们的生活;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落户各大城市。‎ 生逢盛世,我们也不能让想法和念头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更不能任其转瞬即逝。抓住想法,敢于实践,也许下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者中就有你。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的发明创造必须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要为国家发展而发明,为人民幸福而创造,决不能为了个人私利,研制犯罪利器,盗刷他人的银行卡,配置新型毒品。‎ 用心吧,相信你也会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你的产品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问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这是一道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材料作文。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探究张晓兰成功的原因,并思考她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利于引导考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符合“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审题立意时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句法,也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写作时要立足材料来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文章要具有说理性,能给读者以认识和启发。‎ 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的情景是家里没有小汽车的山村姑娘张晓兰“为了让爸爸夜里走山路更安全”,发明汽车远近光灯转换器,获得国家专利的故事。考生的审题写作必须立足于这一情境,否则要被判偏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张晓兰的事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命题人设置这一任务,意在引导考生探究张晓兰发明成功的原因。由果溯因, “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减少货车使用远光灯的频率”,“就是这样一个想法,催生了一个发明”,不难发现,张兰成功来自于他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考生必须从材料出发,结合张晓兰故事来谈自己的感悟、思考和认识,文章必须具有说理性。‎ ‎3.价值判断的限制。张晓兰身上具有正能量,她的故事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她的成功来自积极的思考。考生须站在正确立场,以积极的眼光进行审视,不可对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开放性:1.‎ 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家里没有小汽车的山村姑娘张晓兰,却发明了汽车远近光灯转换器”,物质条件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让爸爸夜里走山路更安全,她开始思考”,“就是这样一个想法,催生了一个发明”,敢想更要敢做,认真思考,勇于探究。就整体材料而言,还可以提炼出科技源于生活,温情催生发明等立意。材料给考生立意提供了多个思考和立意角度。‎ ‎2.写作和选材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就事论事,来探究张晓兰成功的原因;也可以就事说理,从张晓兰成功的事迹中提炼出道理,然后进行论证。在选材上,可以选取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做论据,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启发和认识。‎ ‎3.文体是开放的。“启示”“认识”侧重说理,考生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感悟类记叙文或散文。‎ 参考立意:‎ ‎1.温情催生发明,创新源于生活。‎ ‎2.孝心成就精彩,动机激发创造。‎ ‎3.敢想更要敢干,勤于思考,勇于探究。‎ ‎4.抓住思维火花,勇敢大胆实践。‎ ‎5.正确的价值引领能够催生干事创业的力量。‎ 参考素材:‎ ‎1、古往今来,一切的用品都是从那一丝丝的灵感中创新而来。当一件新发明的物件出现时,物件的方便使用进步了一小步,却是人类进化的一大步。从原始人类的钻木取火;到后来木匠鲁班发明的锯子;再到后来雷达的发现,标志着一切都需要灵感。‎ ‎2、创新从灵感中来,灵感的产生从古人看见火苗。原始社会森林生机勃勃,万物竞争。古人吃着生的肉,喝着冷的血,当一场雷电劈下,森林被击燃。一些动物未能逃脱,烧焦的肉散发丝丝香味,古人捕猎,发现,被火烧焦的肉比生的肉更香,祖先们互相看看,眼中好似闪过一丝灵光,如果用火烤肉不比生的肉更好吃吗!后来,就有人保留火种来烧烤食物,发现火种保留的时间很短,后来又有人发现:木头摩擦可以生热,又通过努力,发明钻木取火。这看似一小步简单的发明却让人类进化了一大步。‎ ‎3‎ ‎、创新从灵感中来,灵感的产生从鲁班看见毛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要使树木变得即平又光滑的木板,着实让人费力,但鲁班在实践中用心观察,模仿生物形态,发明了很多木用的工具。有一次,鲁班进山砍树,脚下一滑,手被野草割破了,他摘下叶子,用手轻轻摩擦,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着密密的齿在手上轻轻一滑,手背被割了一道口子……哎!对呀!如果把它做成伐木头的工具,不就有快有省力了吗,两全其美啊!经过很多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这看似一小步的创新却改变了人类一大步的进步,因为它从灵感中来。‎ ‎4、创新从灵感中来,灵感的产生从斯帕拉捷看见乱飞的蝙蝠。早在很久以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放飞了几只关在笼子里的蝙蝠,只见蝙蝠抖动着带有薄膜的的肢翼,轻盈的飞向夜空,并发出“吱吱”的叫声。斯帕拉捷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在放飞之前戳破了蝙蝠的眼睛。望着空中的蝙蝠,自由翱翔。就想:蝙蝠被我戳破了眼睛,为什么还能飞的这么自由呢?他就精心研究;实验;查书;总结;然后验证。发现蝙蝠是发出超生波飞翔的。从嘴里发出,碰到物体后通过反射到耳朵里。然后根据反射时间和飞行速度判断猎物或者障碍物的距离。看着飞翔的蝙蝠。就像,发明一个通过超生波判断敌人的装置就好了。他又实验,发明,创新,开创了雷达。这看似一小步的创新却改变了人类对各大领域的创新。‎ 结构示例:“因爱立志,敏思笃行”,文体:议论文。开篇简引材料、分析材料,亮明观点。正文部分论述分为三个层次:因爱立志,正确的价值引领能催生一个人干事创业的潜力;抓住灵感,呵护好心中的想法和念头,孕育出人生的精彩;敏思笃行、勤于探究、勇于实践,才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结尾部分以“时代的进步呼吁发明,生活的需求催生创造”呼吁我们要抓住想法,敢于实践。‎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