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2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26)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则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这里,“竞”“逐”和“争”是同义语。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耕地与财货的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主张用“法”“术”和“势”钳制并消除这些恶性的“争”。‎ 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以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约甚至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而法家的解决办法则更依赖权力主体的强制性。‎ ‎(摘编自王大庆《尚争与崇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都提出“不争”的思想,对“不争”的阐述既关乎人的处世哲学,也着眼于当时社会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的现实需要。‎ B. 老子的“不争”并非一味消极退让,而是与“无为”互为表里,主张不妄为,不强争,以“不争”的姿态“争”,以获胜为最终的目标。‎ C. 在如何消除或缓解“争”的问题上,儒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对积极的,孔子强调以“义”制“利”,荀子则主张以“礼”息“争”。‎ D. 韩非子认为当时社会的“争”在于“气力”,他主张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法”“术”和“势”来钳制并消除恶性的“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在阐明各家“不争”思想的差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又丰厚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B. 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指出各派都提出“不争”思想,再列举各派具体主张,最后作简要总结,思路清晰。‎ C. 选文在分析同为儒家的孔子与荀子的主张时,能够同中求异,通过类比论证阐明了荀子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可操作性。‎ D. 选文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分析了古代中国的“不争”思想,用词准确严密,深入浅出,议论条分缕析,从容不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具有崇高美德的上古圣君贤臣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B. “争则乱,乱则穷”道出了“争”的最终危害就是“穷”,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都要考虑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 C. 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主张依靠权力主体的强制性来节制人们的欲望,使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 D. 韩非子主张以“耕战”制止“民争”,虽然解决了人口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等问题,但在施行中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答案及解析:‎ ‎1. D【解析】“主张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是孔子的主张。‎ ‎2. C【解析】“通过类比论证”不正确,“可操作性”在原文中也无依据。‎ ‎3. B【解析】A“圣人”的内涵文中没有明确说明,“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是目标而非事实;C“依靠权力主体的强制性”是法家观点;D“但在施行中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 ‎,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在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答案及解析:‎ ‎1.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强加因果。花剌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2.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3.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