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设想】‎ ‎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  2.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方法】‎ ‎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是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 二、释题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悟。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而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 音 褒bāo 禅chán山 始舍shè 卒zú葬之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 有穴xué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咎jiù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是 // 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² 第一段意:介绍褒禅山概况。 ‎ u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观仆碑识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u ‎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u 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提供依据,做好铺垫 。‎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 (形→名, 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² 第二段意:记游洞经过。 ‎ ² 这一段主要是记游,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各有何特点?游后心情如何?‎ ² 作者写游洞经过,主要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课时 ‎(三)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² 第三段意: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² 作者游洞有哪些心得?‎ 志—志向(决定作用)‎ 力—力量(能力毅力)‎ 物—外物(辅助条件)‎ 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²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四)第四段:重点词句 后世之谬其传弄错, 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 求学的人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²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五)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²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附:文言虚词用法】‎ ‎“ 其 ”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以”字的用法:‎ ‎1.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2.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往 ‎3. 余之力尚足以入 用来 ‎4.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5.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果,因为 ‎6.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修饰,而 ‎7.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果,因为 ‎8. 夫夷以近 而,并列 ‎9. 不随以止也 承接 ‎“而”字的用法:‎ ‎1. 而卒葬之 承接或递进 ‎2. 而记游者甚众 因果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并列、因果 ‎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递进 ‎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转折 ‎7.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转折 ‎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因果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