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努力推动大国间的文明对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世界各大国均拥有丰富多彩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合了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其他各种文明碰撞、交流、融会,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欧洲文明同样极富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希腊的雕塑、罗马的万神庙、拜占庭的镶嵌画,还是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莫不是欧洲文明的奇丽瑰宝。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其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鉴互通。自 2014 年启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以来,中法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发展迅速,而以此为依托的双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经贸往来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陆续建立了高级别财金对话、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机制,为各领域合作持续推进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中俄两国民众相知相亲的历史举世公认,已经成为了两国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国文化在彼此国家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国之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文明,与美洲文明结合,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文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然而 4 月 29 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就中美关系发表谈话,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文明较量”,宣称美国正在制定基于“文明冲突”的对华关系框架,从而将中美关系渲染至所谓“文明冲突”的层面。在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 21 世纪,这种“文明冲突论”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人类文明的悲哀。 文明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交流互鉴,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个充满自信的文明,其前提是要拥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乐于交流的心态。只有交流互鉴,尊重、包容姹紫嫣红的不同文明,自己的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2019 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中美交往40年来的教训和启示说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唯有合作才是正确选择。在中美利益已经高度融合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中美双方更应该承担大国应承担的特殊责任,摒弃冷战思维,谋求合作共赢。 (选自潘震《大国文明对话的时代意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处巨大变局之中,世界各国都拥有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希望,也都需要应对全球性挑战。 B. 以希腊的雕塑、罗马的万神庙等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同中华文明一样丰富多彩而伟大。 C. 中法两国在科教文艺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带动了双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和经贸往来。 D. 美国文明,正因为其源于欧洲文明,才得以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当今世界希望与挑战并存为立论前提,为大国间的文明对话指明了方向,并由此指向了中美关系问题。 B. 文章采用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今国际形势下推动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 文章列举了中法、中德、中俄之间文明对话的成功案例,旨在说明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D. 文章以美国文明蕴含多元文化价值观依据,坚决反对“文明冲突论”,提倡摒弃冷战思维、谋求合作共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中美交往40年来的教训与启示,如果美国坚持“文明冲突论”,必然会两败俱伤。 B. 如果没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的心态,一个文明可以充满自信但无法充满生命力。 C. 美国的“文明冲突论”对其本国而言虽然有利,但无法顺应 21 世纪的时代潮流。 D. 只要坚持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合作中谋求共赢,世界各国的文明就能够生存和进步。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正因为其源于欧洲文明,才得以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强加因果。原文“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文明,与美洲文明结合,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文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可见美国发展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原因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结合”“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旨在说明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典范”错,原文是“中国与欧洲各国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其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鉴互通”。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正确的一项。B项,“如果没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的心态,一个文明可以充满自信”错,原文“一个充满自信的文明,其前提是要拥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乐于交流的心态”,可见“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的心态”是一个文明“充满自信”的条件。C项,“美国的‘文明冲突论’对其本国而言虽然有利”于文无据,原文“在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 21 世纪,这种‘文明冲突论’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人类文明的悲哀”“中美交往 40 年来的教训和启示说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可见,“文明冲突论”对美国也不利。D项,“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 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 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 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 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 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八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只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怖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 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己界定“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 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 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 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首都《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 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 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 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 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6.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答案】4. D 5. C 6. (1)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 (2)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对材料三”“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错误,这一结论于原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是说“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但并不能就此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错误,原文无“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的信息。B项,“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错误,文中说的是“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没有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D项,“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错误,从文中来看,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故选C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圈出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就此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如材料一中说“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这是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这是解决的建议;材料三中“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概括作答。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 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 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 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8. 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③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9. ①“留余”是做事之法。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②“留余”是发展之道。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留余”是做人之则。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错误。结合“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分析,康百万笑是因为发现了大叔的秘密所在,并不是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语段主要写黄河、洛水的景物及特点,描写生动形象。结合“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分析,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结合“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分析,写黄河和洛水的特点,以黄河、洛水的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的形象。结合“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主旨的表达。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留余”,结合“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分析,是做事之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过于贪婪,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结合“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开头说康家所有人员都“寻求利润最大化”,结构利润不升;结尾说康百万改变策略,“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结果康家“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对比之中就可以知道“留余”是发展之道。结合“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分析,“留余”是做人之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鄢,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 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 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 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B.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 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C.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 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D. 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 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是指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 B. 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将其作为传国重宝,“鼎”也成为拥有政权的象征,后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C. “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表示降服或谢罪。 D. “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了表诚意与妥协而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胸有大志,意属天下。他借问鼎之机,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诫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 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 楚庄王重视道义,言而有信。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亲自指挥军队后退三十里而驻扎,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 楚庄王宅心仁厚,不为已甚。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2)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⑴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 ⑵孤(或译为“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发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当然,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 “则不直矣”的主语是“径者”,要连在一起,不能断开,所以排除选项BC。 后面“率诸侯”所做的事是“伐之”,要连在一起,排除选项A。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表述有误,“戎”是中原王朝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来自中原的西北部。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平等条约”有误,原文有“子良出质”一句,楚庄王已接受了郑伯的投降,胜负已定,已无“平等”可言。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贡:让……进贡。象物:绘了许多山川物体。神奸:怪异为害情况。(2)事:侍奉。敝邑:我国。罪:罪过。惟命是听:听从您的命令。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王孙满说:“哎!君王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jiá rǔ),占ト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没有改变。问鼎轻重,确实不可以啊。”楚王オ撤军回国。 十六年(前598),楚国讨伐陈国,杀了夏征舒。因为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所以楚国杀死了他。攻下陈国后,楚国就把它划作自己的县。群臣都庆贺胜利,只有申叔时刚从齐国出使归来不庆贺。庄王问他为什么,申叔时回答说:“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当然,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庄王于是又恢复了陈国后代的地位。 十七年(前597),春天,楚庄王包围了郑国,三个月攻下它。从皇门进入郑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庄王说:“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发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您把我遗弃到南海吧,或者把我当奴隶赏赐给诸候,我也唯命是听。假若您不忘记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不断绝他们国家的祭祀,让我侍奉您,这是我的心愿,我也不敢有如此的奢望。只是大胆地向您表白一下。”楚国的大臣们都说:“君王不要答应他,”庄王说:“郑国君能这样谦卑,就一定能任用自己的百姓,怎么可以断绝他的祭祀呢”说完,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的人指挥军队,率军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郑大夫潘尫(wāng)来订立盟约,子良到楚国当人质。夏季六月,晋国救助郑国,与楚国大战,在黄河畔楚国大败晋军,楚国一直打到衡雍才回国。 二十年(前594),楚国包围了宋都,因为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楚国包围宋五个月之久,都城内粮食吃尽,人们互换亲子骨肉而食,劈开人骨当柴烧。宋国的华元出城向楚军讲明实情,庄王说:“这是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 谢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六句意即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时候,议论慷慨,连天子也为之开颜。 B. 九、十句写董元达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乘舟而去,不知何时能归,深寓惜别之意。 C. 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 D. 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也包含了对董元达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惋惜之意。 15. 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诗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征战边陲得到皇帝赏识,但却因受诽谤未能被重用,脱身高隐牢守节操的将领形象。“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人金城关”两句写董元达跃马在西北边关,征战边陲,“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写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董元达,他在廷对时议论慷慨,得到皇帝赏识;“谤书盈箧不复辩”,可惜诽谤他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未能得到重用;“脱身来看江南山”,表明董元达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坚守气节。也可以概括形象+分析)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C项“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理解错误。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候自己还是那几间破屋,而友人还是那么一个高傲自负之士,暗示彼此都不能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操守。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来分析形象特点。本题中,诗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征战边陲得到皇帝赏识,但却因受诽谤未能被重用,脱身高隐牢守节操的将领形象。“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人金城关”两句写董元达跃马在西北边关,征战边陲,“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写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董元达,他在廷对时议论慷慨,得到皇帝赏识;“谤书盈箧不复辩”,可惜诽谤他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未能得到重用;“脱身来看江南山”,表明董元达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坚守气节。也可以概括形象+分析)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注释1.董元达:不详。从诗中看,是位立功边疆的将领。《漫叟诗话》说他“老死布衣”。2.酸:寒酸、迂腐。3.金城关:金城,地名,在今甘肃兰州西北,是宋与西夏交界处重要关口。4.塞垣:关塞。这里指西北边防地带。5.风气:气候。6.须眉:胡子和眉毛。7.先皇:指宋神宗。8.延和殿:宋代宫殿名。《宋史·地理志》:“崇政殿后有景福殿,其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宋神宗时,龙图阁直学士李柬之致仕,神宗特召见他于延和殿。9.议论: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10.天开颜:意思是让天子龙颜大开。11.谤书盈箧:《战国策·秦策》:“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谤书,诽谤他人的奏章。12.大梁:即汴京,今开封。13.玉川破屋应数间: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破屋数间”,语本韩愈《寄卢仝》:“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参考译文: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离骚》“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内心忧愁、苦闷、惆怅,认为自己此时已走投无路。 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 ⑶范仲淹《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景物早晚不同时间明暗变化的特点。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忳”“郁邑”“侘傺”“酹”“晖”。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 ”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相径庭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B. 大相径庭 鞭辟入里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C. 泾渭分明 抽丝剥茧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D. 泾渭分明 鞭辟入里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 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 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 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19. 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语境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及文化这两者之间相差很远,所以应选用“大相径庭”。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并不层层追问,所以应选用“抽丝剥茧”。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样。语境说的是“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而是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里强调的是“直截了当”。由“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可知选用“知行合一”。故本题选A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划线句子的语病有:①语序不当,根据语境,“中国”应放在句首;②主语不当,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其学说”;③关联词错误,应该用“虽然”,不用“即使”。“虽然”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假设。故本题选B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D项,是指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其他三项都强调“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故本题选D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 20. ______,其他文明形态都消失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始终一脉相承, 21. ____。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表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开放态度。 22. _____,但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今天仍然在发扬光大。 【答案】20. 有中华文明是长期延续从未中断的. 21. 就是因为我们能对世界先进文化兼容并蓄 22.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曲折. 【解析】 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语意的衔接,高度关注上下文就能想出答题的办法。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逻辑和语意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其他文明形态都消失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第一处应该填“只有中华文明是长期延续从未中断的”;根据前文“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始终一脉相承”,第二处应该是“就是因为我们能对世界先进文化兼容并蓄”。第三处根据后文句式“但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今天仍然在发扬光大。”所以应该填“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曲折”。 23.解读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概括其寓意。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这幅漫画中,一只瘦弱的小鸟挡不住笼里食物的诱惑,钻进去吃食,吃肥之后,再也出不来了。 寓意:接受诱惑的代价是失去自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分析拒绝诱惑的寓意。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南粤中学高三年级的宣传栏上出现了这样一组标语: 这组标语运用了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引起全校轰动。有同学很快搜索出,这些甲骨文表情包原来是由美术学院设计系陈教授和他的团队推出的。陈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 2017年,中国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正在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展开专题讨论,向社会征稿。 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甲骨文与电脑技术相遇 ——别样的时尚 近日,一组奇特的表情包占据了大众的视野,它不同于往常的“厉害了我的国”的时代精神表情包,它是我们平时极少触碰的,但是对中华文化又是不可或缺的经典符号——甲骨文的演绎。甲骨文与电脑技术相遇,于是出现了甲骨文表情包,这一古今结合的艺术品——别样的时尚,激起了我对时尚的深思。 甲骨文是中华文化古老而稳定的源泉,是中华文字文明的开端。她通过象形的方法,简单又形象地刻画出了物体的形态。随着文字书写的发展,甲骨文也开始由繁至简顺应着历史潮流的涌动而变化:精美工整的楷书,敦厚踏实的隶书,潇洒飘逸的草书,都是甲骨文的叶。甲骨文便像一棵大树,根深深地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不断开枝散叶,丰富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有了绚烂的色彩。 但是在现在这种“提笔忘字”的时代里,人们都追求效率。所以用机器印刷,连字都忘了怎么写,又怎会记起遥远又生硬的甲骨文呢?好在甲骨文表情包缓解了这一尴尬:通过运用现代的电脑技术,将古老的文化融入时代用语中,使濒临于人类记忆边缘的甲骨文再次唤发了生机。 时尚在我心中一直有两种意思:一便是时髦的,人人值得喜爱的;二便是经典,正如俗语所说,经典永不过时。但现在看来,时尚似乎又多了一重含义:融合古今。甲骨文表情包不正是如此吗?通过将经典的与现代的相结合,使得经典的文化再一次获得新生。歌手谭维维也是如此:作为现代歌手的她,挖掘了关中老腔的独特之处,并使老腔与现代流行歌曲相结合,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与观众的喜爱,最后还登上了春晚的大舞台,与观众共享这一视听盛宴。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说:“终将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将成为过去。”现在看来,倒也不见得如此。如果将古典的与现代的文化相碰撞,那么中化文明便有会长久地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成为永远的、不可抵挡的时尚。 若一味地追求流行,所得的“时尚”就如浮萍般脆弱,经不起时代的考验;若一味固守传统,所得到“时尚”终将会被时代抛弃;但若将两者结合,那便就会得到真正的时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题目要求首先强调“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既是写作任务,也是对写作方向进行的限制。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表达的“感触与思考”,须符合“时尚”栏目的主题,统一在对“时尚”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认知上。“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这些“感触和思考”是由材料引发的,写作内容须建立在对材料核心内容“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感触、思考的基础上。这些“感触和思考”既可以是对材料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认识,也可以针对材料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自选角度”,考生所选取的角度既须符合“时尚”的写作主题又要结合材料的核心内容。题目提供了一则反映古老的甲骨文借助当代时尚元素走红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材料,既创设了考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包含真实的新闻事件,具有典型而鲜明的时代特征。材料叙述的内容分为三层:首先,南粤中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拟写的宣传标语引起轰动;接着,学生了解甲骨文表情包的创作团队以及创作经历;最后,甲骨文在当代成为关注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向社会征稿讨论。围绕甲骨文在当代的走红,材料提供了不同层面和维度的讨论空间。报纸的“时尚”专栏会就此事向社会征稿讨论,是因为甲骨文的走红具有鲜明的“时尚”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的设计和流传结合了当代众多的“时尚”元素:网络流行语的表情包、互联网的传播模式、电脑技术的运用、艺术与科学跨界融合的思维、当代几何审美效果的设计。第二,甲骨文既属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属于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学术范畴,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具备多重的“时尚”意蕴: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语境、让学术结合生活情境、挖掘民族精神遗产的实用价值,这些本就是当代的流行风尚。第三,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新时代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热点,引发人们对“时尚”的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时尚、时尚的生命力表现在哪里,大众应如何对待时尚,时尚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跨越……本来中国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不流行也不时尚,但学校的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使得古老的汉字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里,甲骨文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考生写作时,可以重点思考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旧”变“新”,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新的形式来展现其魅力,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