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劝学 课前自主预习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主张,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最终才会改变。所以荀子强调教育的作用,重视教育的功能。《劝学》一文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 - 10 - 1.《荀子》 《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 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 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文中应为第二义。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半步。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指极近的距离,或比喻数量极少。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段解: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10 - 段解:论证学习的意义——改造提高自己。 思路导引: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作者所用喻体常见、易懂,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段解:论述学习的作用。 思路导引:本段阐明利用外部条件的重要性,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假于物”的后天学习。 - 10 - 段解: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思路导引:作者在本段连用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渐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这是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说明“学不可以已”。 1.通假字 - 10 -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识渊博。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0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体现在某种事物中。 答案 (1)广泛地学习 (2)爪子和牙齿 (3)藏身 4.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 5.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3)以为轮(省略句, (之)以(之)为轮) (4) 使之然也(省略句, (之)使之然也) (5)金石可镂(被动句,(被)雕刻) (6)朽木不折(被动句,(被)折断) 课堂任务学习 1.第二段运用了五组比喻句,这五组比喻句可分三层意思: (1)“ ”和“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升内涵。 (2)“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3)用“ ”和“ ”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 ”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 (1)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2) 以为轮 (3)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知明而行无过 2.作者是如何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结论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四个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的学习。 - 10 - 3.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结合课文分析,荀子的这种特点表现在哪里。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深邃的思想美。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命意,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劝学》中不难看出,文中许多重要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 (2)论证的逻辑美。在《劝学》中集中笔墨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首段总揽全篇,而全篇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如第一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这段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3)鲜活的语言美。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4.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说明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你怎么认知这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荀子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那种只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者本领、没有精神追求的学习是低级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所以,学习者需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学习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君子。 观点二:不同意荀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仅仅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是不够的,学习者还要有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有社会所需要的健康的人生观、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比喻论证 阐明事理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气势充沛。 (1)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作者用了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遇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 10 -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四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论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其效果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易,化枯燥为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它的运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主体部分使用,即用一比喻贯穿全文,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把喻体与所要论证的观点的相同或相似点揭示出来,放在一起比较,从而使喻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另一种是在局部段落内使用。 比喻论证虽然需要借助比喻,是比喻在论述文中的运用,但比喻论证却不同于比喻。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重在“喻”;而比喻论证必须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观点。具体说,就是不仅要对喻体进行分析,点明喻体的实质,还要从喻体所喻的问题中,概括或引申出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或道理,分析、揭示出用来比喻的事物、现象与所要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喻体部分与议论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能在议论中不断地点到喻体,其侧重点在“证”。简言之,就是要喻而能证。 『针对练笔』 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谈自由”为话题写一个小片段,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自由,世上本没有真正的自由。从你出生那一天起,就得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动地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风筝只有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会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小至鱼、鹰,大到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流星,在与其他星体碰撞及与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随堂任务作业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以为轮,其曲中规 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答案 C 解析 规:圆规。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 10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尝跂而望矣 C.蟹六跪而二螯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B 解析 B.连词,与例句都是修饰关系。A.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并列。D.连词,表假设。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甚矣,汝之不惠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 A 解析 例句和A项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C项是判断句,也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劝学》第三、四段,完成4~8题。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金:金属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而致千里 致:到达 D.锲而舍之 舍:停止、舍弃 答案 A 解析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D.蟹六跪而二螯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C 解析 C.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A.于:介词“对于”/介词“在”。B.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疑问代词“哪里”。D.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 10 - 6.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等。 B.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初一。望日,农历每月十五那天。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C.跂,抬起脚后跟站着。跂望,抬起脚跟远望;跂踵,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D.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答案 B 解析 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 答案 C 解析 “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原文是“君子生非异也”,即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什么差别。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曾经踮起脚跟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的范围广。(得分点:尝,曾经;跂,踮起脚后跟;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博见,见得广。) (2)所以不累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河大海。(得分点:故,所以;跬步,一小步;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没有办法……;至,到达。) - 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