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语文2万事通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秋高中语文2万事通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

2 万事通 李仕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见过柯拉达先生的慷慨激昂,口若悬河,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他像现在这样口若.. 悬河..,慷慨激昂。 B.我们只是隐约地知道他是因为商业方面的任务到日本去的。这时,他踌躇满志....地环 顾全桌。 C.柯拉达先生一如既往....,又就这个新题目滔滔不绝地发起议论来。 D.我们的语文老师对《红楼梦》颇有研究,讲起《林黛玉进贾府》来高谈阔论....,精彩 异常。 【解析】 A 项,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B 项,踌躇满志:非常自得,心满意足。C 项,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相同。D 项,高谈阔论:漫天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 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刻画柯拉达先生的不讨人喜欢和他何以 被称为“万事通”,后半部分同样针对他的一些特点描写,从而整体上把握住主人公的特点 及其转变。 C.柯拉达先生表现出了英国人沉稳内敛的性格,为了保住兰赛太太的秘密,他违心地 不说项链是假的,把一百美金输给了兰赛。 D.《万事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比如围绕人物个性设置情节,运用生活细节刻画人 物,运用“善与恶相共、阴影与光明相共”的方法塑造人物,结构上也表现出“引而不发、 善藏善露”的特点。 【解析】 A 项,搭配不当,“引领……水平”不搭配;B 项,成分残缺,在“整体” 前加上“从”;C 项,多重否定表肯定,应该去掉“不”。 【答案】 D 3.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空白部分填充完整。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一生著述颇丰,可起初却并不那么顺利,很多作品销路不畅,毛姆很 着 急 。 一 天 , 他 突 然 在 一 家 发 行 量 很 大 的 报 纸 上 登 了 一 则 征 婚 启 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事刊出,如水击石,反应强烈,打动了很多女孩的芳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毛姆小说 女主人公是什么样子,都纷纷买毛姆的小说。一时间,他的小说被抢购一空,一版再版,毛 姆也家喻户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本人年轻英俊,教养深厚,是一位百万富翁,欲寻一位毛姆小说中女 主人公式的女孩为终身伴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 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青春应是读诗的 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禁忌,你 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节选自王开岭《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为什么“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语言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答题时首先要概括文本信息。所给语段共五句。第一句 是“别忘记诗歌”的提醒;第二句是谈诗歌的作用,“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 第三句是谈诗歌的追求;第四句是谈青春期要读诗;第五句是解释原因。第五句共有三个层 次:你的内心是纯粹的;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相吻合;美能诱惑你。回答此题可从主、 客观两方面入手,即客观上诗歌有什么特点,主观上青春又在哪些方面与诗歌特点吻合。 【答案】 (要点及角度提示)①诗歌的语境神秘、自由和解放,正符合青春的向往。② 诗歌的纯粹与青春的纯真、感性相吻合。③诗歌之美契合青春之美,诱惑青春之心。 5.下面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顺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 调整,使其最为工整、恰当。 上联:琢玉镕金铸大器器宇轩昂心逐楚云思万里 下联:力千钧争先锋笔倚衡岳腾蛟起凤初试锋芒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联:腾蛟起凤争先锋锋芒初试笔倚衡岳力千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背 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 石头和树木外。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 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将军瞪大 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 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 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现在,打垮后跟在 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 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可是, 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 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当头一人,正 是王老蔫。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 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 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说到 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 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 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最终在一处山洞里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当地人告诉我, 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当时,他 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 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自《金山》,2015 年 1 期)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 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B.“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 画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C.“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 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D.“多年后,我已两鬓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 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 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解析】 C 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 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D 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 中,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E 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下文看,“我” 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 【答案】 AB 7.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②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特定背景;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 8.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 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 动请缨去找粮。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 并与他们同归于尽。 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 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②从人物形象的 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 面的内容当属多余。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 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 (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 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 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③ 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 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