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期中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必修下册期中检测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 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 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 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 色文化形态,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 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 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 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 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 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 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 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 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 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 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 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 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 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 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 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 2 - 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 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 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 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 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 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 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 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 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 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 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 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 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 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 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 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 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 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 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 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 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 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 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 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 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 - 3 - 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 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 借助数字技术。 【解析】 A 项,说法绝对,“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依据 原文“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 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 响的文化体验”,“需要……”只能说明其是必要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B 项,无中生有, “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原文是“数字技术 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并未说“激活人们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C 项,说法绝对,“只要运用数字技 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 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 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 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的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 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故选 D。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 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 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 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解析】 D 项,曲解文意,“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依据“尽管二者都对 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 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 体例证”可知,材料二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故选 D。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 4 -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 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 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 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 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解析】 A 项,曲解文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 现形式”错误。原文写“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 步假设,并没有强调 “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鲁迅式的“盗火者”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答:__鲁迅式的“盗火者”是指那些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以探索民族的独特 道路为主旨、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信息和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下定 义的解题思路,然后结合文本提取相关信息。根据材料二提取关键要素:“以探索民族的独 特道路为主旨” “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首先确定句 子的主干成分“鲁迅式的‘盗火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然后把提取的要素按定语的次 序要求有效排列,组成句子的定语成分,做“中国知识分子”的定语。注意做到简明连贯得 体。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6 分) 答:__(1)①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2 分)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 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1 分)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 与崇洋者的异同;(2 分)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 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1 分)__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 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这类的话语必不可少。材料一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子,把例子列 举出来套用术语明确论证的中心“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支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 创新发展,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例子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 等成功案例和《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材料二用的论证方法有多个,第一个是举例子:中 西方文化的事实,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的观点是: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 中国经验。第二个是引用,首先用批评家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时代的影响;引用马克思的 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最后以农耕社会的古典 - 5 - 诗学中的某些概念来证明传统文化对工业社会的影响。第三个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分析“盗 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可见方法上与材料一的单纯不同, 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 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 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 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 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 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 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 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 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 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 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 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 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 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 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 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 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 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 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 - 6 - 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 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 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 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 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 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 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 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 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 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 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 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 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 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 “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原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 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 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 和浪漫情怀。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 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 - 7 - 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 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常在,长征 精神永葆生机。 【解析】 “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 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 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__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 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的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每点 1 分)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关键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结 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谁持彩练当空舞”,从结构和效果上看有两个作用。首先它 是文章的题目,以诗句做题目,富有文学的浪漫色彩,有感染力;其次,它在文中反复出现, 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情感和主题看,“谁持彩练当空 舞”中的“谁”能引发思考,便于作者在文章末尾升华了情感,即表达对革命先辈的豪情的 赞美。另外,这里的“彩练当空舞”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便于表现先辈的革命豪情与浪漫 情怀。这是以“彩练”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宏磅礴的风 格特点。(6 分) 答:__语言: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 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 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每 点 2 分,答对 3 点即可)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写作风格的能力。语言包括句式、用词等,内容包括环 境、人物、情感等。从语言表达来看,本文用词宏大壮阔,如“指挥若定”“如虹豪气”等; 运用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如“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 从内容来看,本文写了当年长征的境况,如“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开始了人 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也沾满了亲人的泪”,也写了现实, 如“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不知什么地方的 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还写到了未来,“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一首还没有完成的 史诗”,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 8 -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 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 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 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 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 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举 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①,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 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 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 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 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 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 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救,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 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注】 ①司丞光嗣: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 寺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D.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解析】 “陛下立子”是主谓结构,且“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 前断开,排除 A、C 两项;“千秋万岁后”是时间状语,“后”字不能断到后面;“则未闻侄 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中“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排除 B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 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 - 9 - 【解析】 “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历代 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 B.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 人。 C.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 固。 D.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极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 程。 【解析】 “公私兼顾”“顾念家人”不当。原文有:“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 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狄仁杰推荐自己的儿子 是出于公心,就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祁奚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4 分) 译文:__等到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来投降,有关部门指责他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 他灭族。(补出主语“李楷固”1 分,“后至”“族”译出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__ (2)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4 分) 译文:__如今边境又不安宁,如果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哪一个地方有灾难, 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尽”“一隅”译出各 1 分,“何以”宾语前置句 1 分,语句通顺 1 分)__ 14.狄仁杰是如何打消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的?请简要说明。(3 分) 答:__①从先皇遗命的角度劝说;②从母子和姑侄关系亲疏对比的角度劝说;③机智地 为太后解梦。(每点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 找出对应答案区域;然后翻译这部分内容,理清思路;最后分条概括。根据题干,找到答案 区间是“大帝以二子托陛下……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在梳理过程中不难得出,狄仁杰 先是从先皇遗命的角度劝说,再从母子和姑侄关系亲疏对比的角度劝说,最后机智地为太后 解梦。这样就打消了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 【参考译文】 武承嗣谋求充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 的。”太后还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 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 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 - 10 - 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 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 元首,臣下为四肢,从道理上如同一个整体,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太后心 里稍微醒悟。另一日,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两翼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 狄仁杰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便 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意思。太后命令宰相各荐举尚书郎一人, 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后来他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 继承祁奚了。”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射,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鹘 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等到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来投降,有关部门指责他来投降得太 晚,上奏请求将他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侍奉的主上尽力,也一 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他的亲属好 友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 的意见,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请求授给李楷固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派他 领兵进击契丹余党,结果将契丹全部平定。武则天准备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阻, 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 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 么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 伤财,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如今边境又不安宁, 如果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哪一个地方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 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武 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 呼其名。狄仁杰习惯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 辛丑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 [元]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 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注】 和靖先生:北宋林逋。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 - 11 - 其墓在孤山东麓。 15.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 B.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 C.“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 D.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 【解析】 A 项,从苏诗第一、二句中的“朝曦”“晚雨”中,可以看出是描绘西湖一天 之景。B 项,熟知“词”的相关知识,可知“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 事”是题目。C 项,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暗香疏影梅花路” 句是化用。D 项,“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的说法没有根由,无中 生有。“伤心”是作者站在林逋墓前,想到和靖先生已死,诗人作为其同道隔代之友,倍感 精神孤独的自叹自伤。 16.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清寂寥的 西湖游览图。苏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 者只好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以此抒发缺乏知音的感慨。张曲则是巧妙 蓄势,卒章显旨。在不动声色地描绘西湖景色幽清、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后,突然道出伤心 原因——和靖先生已死,诗人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逋之墓,只能自叹自伤。同样抒发知音 难觅的孤独、苦闷,此曲有异峰突起、石破天惊之效。__ 【解析】 本题概括景色特点时,要抓住诗中的具体语句,如苏诗中的“艳”“醉”, 张曲中的“断桥流水”“暗香疏影”“蹇驴破帽”“夕阳古寺”。分析时,需结合作者的写 作意图,探究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如苏诗中“朝曦”“艳重冈”“晚雨”,把晨曦的绚丽 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晚雨也写得非常有佳意,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西湖美景图。而“君不会” 是说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流露出知音缺 少的淡淡感慨。张诗中“断桥流水”“暗香疏影”“夕阳古寺题诗处”,隐示出环境的清僻 幽雅。“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连禽鸟也无虞受什么人为的干扰。但是这些景物描写 均为末句张本:“伤心和靖先生墓。伤心是因为世上再无像林逋这样的高士,也难以找到希 踪前贤高风的知音了,诗人倍感精神孤独。”作答时抓住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类组织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 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以吾一日长乎 尔__,__毋吾以也__。” (2)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大行不顾细谨__,__大礼不辞小让__”确实是一种抓主要 - 12 - 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齐宣王描绘的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老者衣帛食肉__, __黎民不饥不寒__”。 【解析】 注意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如第(1)题中“温和自谦的话”,第(2)题中“不 要顾及细枝末节”,第(3)题中“理想的王道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11 分)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 )。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 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抱定一个信念,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 传,就有底气给后世一个交代。 传承即是荣耀。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 1 500 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 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 30 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我 的老师就是敦煌莫高窟”……无论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还是家庭熏习、师法古器,前人 筑基扬帆,后人接续起航,传承便也是“活”的了。 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这不是拜师摆宴的形式,也不是盲目移植的轻慢, 更不是以传人自居的炒作,而是让存乎一心的精细环节、精巧工序、精准节奏,能留存于时 间、流传于世间。( )。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 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 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18.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3 分)( B ) A.比拟 对偶 夸张 B.比喻 排比 引用 C.对比 比喻 排比 D.比拟 对偶 引用 【解析】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是比喻,“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 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 1 500 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 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 30 年的鲁勤学, 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是排比,“薄如蝉翼洁如雪”是引用。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问题,应怎样修改最恰当?说明理由。(4 分) 答:__与其说是器物留下了技艺,不如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结合上文来看,这 一句强加因果,应为选择关系,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__ 【解析】 “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错误使用关联 词语,由前文“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 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可看出“器物留下了技艺”与“时间 留住了匠人的精魂”之间该是选择关系,应修改为“不是器物留下了技艺,而是时间留住了 - 13 - 匠人的精魂”。 20.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 不超过 20 字。(4 分) 答:__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 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__ 【解析】 第一处,上文说到“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下文“一辈辈匠 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工匠精神薪火不绝 靠的就是传承。 第二处,上文“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和下文“几千年来,那些雕刻、 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 明清的风韵”知“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4 分) ①时政教育并非是简单的时政新闻阅读。②广大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进行剖析,③以便学生能够从理论高度看待和认识时事政治,④提高科学思辨。⑤在广 大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系统讲解的同时,⑥也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⑦使 学生对时事政治透过自己的生活有更加切身的体会,⑧提高认知能力和理论素养。 答:__①“并非是”改为“并非”或“并不是”;④在“思辨”后添加“能力”;⑤把 “广大教师”移到“在”前;⑦“对时事政治”和“透过自己的生活”对调。(每处 1 分)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句,分别从病句的六大 类型角度进行排查。①中,“并非”与“是”重复,删去“是”,或将“并非是”改为“并 不是”。④中,“提高”的宾语残缺,在“思辨”后添加“能力”。⑤中,主语残缺,把“广 大教师”提到“在”前面。⑦中,语序不当,应将“对时事政治”和“透过自己的生活”对 调,来修饰“有更加切身的体会”。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55 个字。(5 分)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局称,文物工作人员新近发现 9 处烽燧遗址,根据地表采集 的标本可以判断其为汉代列燧,西夏时期有沿用,部分有近代使用痕迹。烽燧也称烽火台, 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这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方法。它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 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列燧是指排列起来,连点成线的烽火台。新发现 9 处烽燧遗址,激活 了人们对于阿拉善中部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对于理解当地雅布赖手印岩画、曼德拉 山岩画,以及近期在该区域发现的多处人面像岩画,青铜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等具有重要意 义。 答:__示例:①内蒙古阿拉善盟新近发现 9 处烽燧遗址,②为汉代列燧,③这一发现对 于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每点 2 分)__ - 14 -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筛 选出关键信息。从文本内容来看,第 1 句话是重点,它主要介绍内蒙古阿拉善盟新近发现了 9 处烽燧遗址,并确定其为汉代列燧,第 2、3、4 句话是补充列燧的信息,属于次要信息。最 后一句话主要介绍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据此,可以得出答案。组 织答案时,要注意字数限制、语句流畅。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弱德”与“群德”含义。 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做到有所坚守,遵从自己的本心,这可谓“弱德”;超越个人、关怀公 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所关注的是公共利益、人民福祉,这可谓“群德”。 对于“弱德”和“群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抒写自 己的认识、感想和联想。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及未来的认识,考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文体没做过多限制,只要与表达的主题适合即可。同时,鼓励文体创新。这是一道时代感很 强的题目,行文时注意紧扣时代的脉搏,引用现实中的生动事例进行论证分析。题干要求为, 对于两个概念,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怎么看?这里面包含在这新时代青年视角下,对两个概 念的理解,因而理解概念,打开思路是写作的关键。除此之外,两个概念是有辩证分析的空 间的,统一于材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观点之下,当然未必非得从 “政”的角度理解分析,还是可以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视角的,比如其他社会,人生命题 等。本作文题,合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方向要求。 【参考立意】 ①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②修弱德之美,立群德之则 ③论“弱德”和“群德”的关系 ④“弱德”说和“群德”说 【参考例文】 修弱德之美,立群德之则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枯槁。顾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变得 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说有时候“弱”并不是处 于下势,反而占了优势。 公德也是一样。它有两种说法:一是“弱德”,一是“群德”。弱德的“弱”是懦弱吗? 当然不是,“弱”是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弱德”的价值就在于, - 15 - 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 人自由。“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是一种大爱。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人无德不立,足以见德之于人的重要性。生而在世,我们应当以“弱德”为立身之本。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缺乏对“弱德”的持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插队、闯红灯是其表现;高 铁霸座,肆意推搡公交司机是其表现;广场舞扰民,景区刻字是其表现。究其原因,是我们 缺乏对“弱德”的持守,把自己看得太重,忽视了别人。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不想去争什 么,只是把自己把持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弱德”, 把持住自己,不因自己妨碍别人。 “群德”中的“群”字就可表明我们应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群体生 活,应当以“群德”为修身之则。别林斯基曾说:“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 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是的,一个人的才能永远不能超越集 体的力量。社会在进步,人们之间的关爱却在逐渐消失。大部分人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遇见摔倒的老人,路人匆匆而过,吝啬自己那一点点去扶一下的时间; 看见有人遭遇社会黑暗时,旁观的众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什么,这是群德的缺 失。 高度发展的物质社会,离不开现代化精神的灌溉。社会发展,逐渐趋近于“群”,“共 享单车”“共享经济”“命运共同体”等等都彰显着我们逐渐凝聚成一个大的群体。可见在 逐渐养成“弱德”的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群德”,这是我们祖国团结强大起来所必需的。 “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 美与共,二者兼得,和衷共济,一定会培育出无比绚烂的道德之花。 【点评】 文章首先引材料,分析什么是“弱德”说和“群德”说,然后提出自己的中 心论点:修弱德之美,立群德之则。接着联系现实生活论述人无德不立,足以见德之于人的 重要性。生而在世,我们应当以“弱德”为立身之本;接着结合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论述“群 德”中的“群”字就可表明我们应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群体生活,应当 以“群德”为修身之则;最后回扣论点,点明二者应该辩证统一,才能培育出无比绚烂的道 德之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