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第七单元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七单元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 16]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B ) A.菊花社 林黛玉 B.桃花社 林黛玉 C.桃花社 薛宝钗 D.荷花社 贾宝玉 【解析】 第一次结诗社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名为海棠社,李纨任 社长;第二次结诗社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名为桃花社。 2.“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是鲁迅先生对哪个人物的评 论( B )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贾元春 D.薛宝钗 【解析】 “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的意思就是(他)既亲昵又尊敬一个人,又唯恐违背了 这个人的心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的意思就是爱得太多,但是会心力交悴,(这 样)忧愁和担心会一天天厉害。总起来说就是,对一个人既亲密又尊敬,每天唯恐违背她的心 意,爱得太多会心力交悴,为此越来越忧心。这与贾宝玉“博爱”的性格很吻合。本评论写 出了贾宝玉既亲密又尊敬女性的特点。 3.“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此话是谁说的( D ) A.贾政 B.贾琏 C.王熙凤 D.探春 【解析】 语出《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所言。 4. “枕霞旧友”是________的别号,“蕉下客”是________的别号。( C ) A.贾探春 史湘云 B.贾探春 贾惜春 C.史湘云 贾探春 D.贾迎春 贾探春 【解析】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探春要史湘云起别号,宝钗说:“你们家也有这 个水亭叫‘枕霞阁’……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湘云因以“枕霞旧友”为号。《红 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探春自言:“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5.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C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 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 2 - A.林黛玉 B.薛宝钗 C.王熙凤 D.秦可卿 【解析】 根据题干中“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等可 知,此肖像描写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写出了王熙凤的貌美心毒,笑里藏刀。 6.下列语句不是出自《红楼梦》的一项是( C )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 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解析】 C 项,“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三国演义》的语句。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红楼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应付枯燥的考试,____①____。《红 楼梦》要读,但不能单纯地为考试而读。我们可以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去南京,就 可以带上《红楼梦》,____②____。除此之外,___③___,我们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红 楼梦》中的人物,他遇到了现在 AI 机器人,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答:__①经典阅读就失去了意义 ②让学生边游边读,亲身体验 ③经典阅读也可以和 现代科技接轨__ 【解析】 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 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但不能单纯 地为考试而读”可知应该填写“经典阅读就失去了意义”,第②空根据前面的“把阅读和生 活结合起来”可知应该填写“让学生边游边读,亲身体验”;第③空根据后文“他遇到了现 在 AI 机器人”可知应该填写“经典阅读也可以和现代科技接轨”。 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 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答:__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 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 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 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 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无论做什么都 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 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 - 3 - 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地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地告诉宝钗 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 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地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可 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 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 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 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 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封建家庭中 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 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 而这两支笔却能够有差别,表现出作者的倾向。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 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 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 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得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 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 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 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 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 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 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 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 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 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 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 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 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 的美畸形。 - 4 -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 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 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 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 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 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 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 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 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 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 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 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 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 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 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 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 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 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 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 周合军 《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 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 像”来作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 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 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 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 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 《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 5 -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 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 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个以罗丹的思维完成的伟大完整之作,他需要那种断臂的 形式来完美他的独特的艺术构思。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 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 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 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 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 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 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 里埋”判词的预设。 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 失去的残缺状态。 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具有残缺美的 内在原因。 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 的观点是一致的。 【解析】 B 项,“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 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说法绝对,结合原文“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 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C 项,“《红楼梦》 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选项 缩小了范围。D 项,“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关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 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作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 化、完善化有关。 B.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 具有艺术价值。 C.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 而产生新的形象。 - 6 - D.“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 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解析】 D 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 原文“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 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 11.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B ) A. “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 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 “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 机和创新的可能。 C. “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 中的审美意趣。” D. “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 无和深浅的不同。” 【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A 项,说的是“残缺结构”, 与内容的残缺不同。B 项,说的是“残缺的艺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C 项,说 的是“美的残缺”,与残缺产生美不同。D 项,说的是残缺要有度。 12.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__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 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__ 【解析】 材料二共分为 4 段,其中第 1 段为总说,提出观点,主要说的是“残缺因素 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 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设置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第 2~4 段为分论, 第 2 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 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角度阐释原因。第 3~4 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 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 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 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就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从两个方面阐释原因。这样形成总分结 构,层次清晰。 13.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 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__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② 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空间;③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 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坚持博杂读书,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__ - 7 - 【解析】 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从材料二看,根据 “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文 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 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答案前两点; 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 得以知晓《红楼梦》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 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 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 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 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 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 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 “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 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 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 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 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 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 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 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 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 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 - 8 - 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 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 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 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 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 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 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 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 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 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 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 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 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 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 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 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 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 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 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 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 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 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 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 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 - 9 - 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 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 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 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 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 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 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 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 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 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摘编自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 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解析】 B 项,“‘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错误,“班姑” 指班昭,班固的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解析】 C 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有些女子, 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 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并非“兼具”。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 )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 10 - 【解析】 A 项,“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错误,这一句源自材料二第二段,文中 说“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 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由此可知,这种看法不是胡菊人的看法,而是其他 人的看法。 4.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D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解析】 D 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 “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 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__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 单薄。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 宝钗的评价。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 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__ 【解析】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然后浏 览三则材料,圈出对宝钗评价的角度,再分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红楼梦》的要点在敢 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 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 美的真实世界”,这是创作原则方面的原因;如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 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 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 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这是读者立场角度的原因;材料三“曹雪 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 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这是写作手法方面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 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 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 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 各传神,ト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 - 11 - 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 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 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 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 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 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 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 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 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オ 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 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 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 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 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 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 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 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 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 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 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 为躯売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 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 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 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 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 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 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 - 12 - 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 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 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 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 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 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 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 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 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 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出风姿。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 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 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 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 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 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 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 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 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 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解析】 “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 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梦幻色彩”说法 也不对。 - 13 -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 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 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 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 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解析】 C 项,篡改原文,“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材料二中“若 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8.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D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 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 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 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 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解析】 A 项,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 项,说的是《红楼梦》富有 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 项,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D 项,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 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 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1)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作者引用了鲁迅、 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 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2)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 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3)论证语言浅 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 化难为易,通俗易懂。__ 【解析】 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使用了引证法;列 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 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 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 - 14 - 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 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 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 下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 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 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再者,在语言上也很有 特色,比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 里的那些子儿”,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第二个境界中大量列举实例,通 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10.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__(1)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2)善 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3)人物视角 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4)对主要人物、关键 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5)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 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__ 【解析】 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 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比如文章列 举林黛玉和刘姥姥王熙凤的例子,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 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也是作者叙事的特点 之一;“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 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所以对主要人物都有特定的描写手段;“每个情节都有一个 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这也 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可以说在叙事上《红楼梦》使 用了多种手段,所以才深得读者的喜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