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

第 19 课 阿房宫赋 秦国,永远的强者,永远的辉煌,可也是永远的奢靡的笑柄。因 为他不懂得,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唐太宗经常想到“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 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璋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 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愿阿房宫的那把大火能为我们留 下点纪念。 美字体 后 人 哀 而 不 鉴 之 族 秦 者 秦 也 赏美文 兴亡之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 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秦国 胜利,六国灭亡,其因为何?文学家、史学家都有成说。西汉贾谊的《过 秦论》主要责秦之过,但对六国灭亡之因也有透露:“争割地以奉秦”,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唐代的杜牧在《阿 房宫赋》里说得较为含糊:“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 其人,则足以拒秦。”北宋时期的苏洵在其《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辙在同题《六国论》中又认为六国灭 亡的原因是“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那么,一统六国的秦王朝又为何仅仅经历两代就灭亡了呢?对此, 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 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 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 汪洋大海中的“独夫”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而杜牧则通过阿房宫 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 示了秦皇的自取灭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 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细读《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我们不难发现,六国衰亡,秦朝覆 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 其实,以后历代的兴亡,不都证明了他们的卓识远见吗?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遗 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 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 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 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 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逦.迤(lǐ) 骊.山(lí) 妃嫔.(pín) 剽.掠(piào) B.横槛.(kán) 椒.兰(jiāo) 秀妍.(yán) 突兀.(wù) C.媵.嫱(yìnɡ) 涨腻.(nì) 囷.囷(qūn) 鼎铛.(chēnɡ) D.椽.子(chuán) 辇.来于秦(chē) 不霁.何虹(jì) 纷奢.(shē) 解析:A 项,“剽”应读 piāo。B 项,“槛”应读 jiàn。D 项,“辇” 应读“niǎn”。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D 项中的“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其他三项均为名词 作状语。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A 项,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 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状况。B 项,经营:古义,珍宝;今义,策划、 组织并管理。D 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答案:C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缦:萦绕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座,所 C.戍卒叫,函谷举. 举:起义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 解析:C 项,举:拔,攻占。 答案:C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始皇)却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 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抛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 很爱惜。 (2)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 为他们哀叹却不以他们的灭亡作借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哀叹后 代的人了。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 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 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 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 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 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 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 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 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 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 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解析:“论列”为动词,其后应有支配的事物,故与“大事”组合 为一个动宾短语;“切”是形容词,应描绘事物的某种状态,其前应有 主语。据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 学府。 B.古代所说的博士专指在太学中的任教者,其职能职责与现代的 博士基本相同。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D.“贤良方正”是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 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 解析:B 项,古代博士本为博学之士的通称。汉以前为君主的参 谋或顾问,汉以后为执教于太学、传播经典学说的学官。另外,古代 对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亦称博士。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推荐了 他,让他参加了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 人称为“小杜”。 解析:B 项,“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对,是吴武陵向郾推荐了杜 牧。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节,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敢不尽力做点贡献! (2)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 不敢再改了。 三、创新语用 10.请从下列作家和人物形象的组合中选择一组,仿照例句写一段 话。要求:①句式一致;②体现人物特征。 曹雪芹·林黛玉 关汉卿·窦娥 鲁迅·祥林嫂 沈从文·翠翠 巴金·觉慧 契诃夫·别里科夫 路遥·孙少平 例句:苟且偷安,如泥土般隐忍;愤然觉醒,似火山般爆发。从 林冲的性格突变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施耐庵内心的纠结与渴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低眉顺眼,如银镯般润泽;呆滞黯然,似木偶般无 光。在祥林嫂的命运历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家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和 彷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