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题 古代诗文部分 文言基础知识 ‎1.与“复驾言兮焉求”不属于同一文言句式的一项是(  )‎ A. 乐夫天命复奚疑 B. 奉晨昏于万里 C. 彼且奚适也 D. 之二虫又何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其中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考生要熟悉每种句式的类型以及标志性的词。状语后置要注意“于、乎、以”三个介词组成的短语后置的情况;被动句注意“见、于、为、所、被、见……于、为……所”这些标志词以及语义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要注意下列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通过“之”“唯……是”将宾语提前。例句“复驾言兮焉求”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复驾言兮求焉”,翻译: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A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乐夫天命复疑兮”,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与例句相同,故A排除;‎ B项,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万里奉晨昏”,翻译: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母;与例句不同,故B符合答案要求;‎ C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彼且适奚也”,翻译: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与例句相同,故C排除;‎ D项,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翻译: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与例句相同,故D排除。‎ 故选B。‎ ‎2.下列各句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悦亲戚之情话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 腹犹果然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气息奄奄 臣之辛苦 D. 至于成立 九岁不行 ‎【答案】C - 25 -‎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A项,“情话”,古义是“知心话”;“逢迎”,古义是“迎接”。B项,“果然”,古义是“饱的样子”;“区区”,古义是“拳拳之心,诚挚恳切”。C项,“辛苦”,古义是“辛酸悲苦”。“气息”古今意思一致。D项,“成立”,古义是“成人自立”,“不行”古义是“不能行走”。‎ ‎3.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西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作品中也有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 B.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已成为千古名句。‎ C. 钱钟书,现代文学家、作家,先生学贯中西,被文界誉为“文化昆仑”,代表作《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谈艺录》(诗话),《管锥篇》(文论)。‎ D.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A项,“西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错误的。陶渊明为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25 -‎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眄庭柯以怡颜:随便看看 B.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C. 复驾言兮焉求:说 D. 家君作宰:县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眄庭柯以怡颜”翻译为随便看看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眄”解释为随便看看。‎ B项,“而刘夙婴疾病”翻译为而祖母刘氏早早地被疾病缠绕,“婴”解释为缠绕。‎ C项,“复驾言兮焉求”翻译为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言”助词,没有意义。‎ D项,“家君作宰”翻译为我的父亲作县令,“宰”解释为县令。‎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觉宇宙之无穷 B 引壶觞以自酌 控蛮荆而引瓯越 C 或命巾车 或植杖而耘耔 D. 请息交以绝游 去以六月息者也 ‎【答案】C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翻译为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穷”指处境艰难;“觉宇宙之无穷”翻译为感觉宇宙的无穷无尽,“穷”,尽。‎ B项,“引壶觞以自酌”翻译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引”解释为拿起;“控蛮荆而引瓯越”翻译为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引”,解释为连接。‎ C项,“或命巾车”翻译为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或”解释为有时;“或植杖而耘耔”翻译为有时就扶杖锄草耕种,“或”解释为有时。‎ D项,“请息交以绝游” 翻译为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息”解释为断绝;“去以六月息者也”翻译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息”解释为风。‎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6.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则刘病日笃 B. 宾主尽东南之美 目吴会于云间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台隍枕夷夏之交 D. 园日涉以成趣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A - 25 -‎ 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翻译为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驰驱走,“雾”,解释为像云雾一样,由名词活用作状语;“星”解释为像星星一样,由名词活用作状语。“则刘病日笃”翻译为则祖母刘氏一天天病重,“日”解释为一天天地,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B项,“宾主尽东南之美”翻译为宾客与主人包括了东南地区最优秀的人物,“美”解释为优秀的人物,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目吴会于云间”翻译为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 “目”解释为眺望,由名词活用作动词。‎ C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翻译为为什么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南”,解释为往南飞,由名词活用作动词。“台隍枕夷夏之交”翻译为城池池据于中原与南夷的交界之处于中原与南夷的交界之处,“枕”解释为据,由名词活用作动词。‎ D项,“园日涉以成趣”翻译为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日”解释为每天,由名词活用作状语。“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翻译为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内”解释为在家里,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故选B。‎ ‎7.下列选项中关于典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B. 《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C. 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 D. 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自己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杨得意。杨得意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这一句是说如果杨得意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 ‎【答案】D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D项,“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自己写,于是武帝就召见杨得意。杨得意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这一句是说如果杨得意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这一句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 故选D。‎ ‎8.下列各句与例句“之二虫又何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复驾言兮焉求 B. 田园将芜胡不归 C. 莫之夭阏者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然后根据平时课内外的积累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辨析。“之二虫又何知”翻译为那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为宾语前置句。‎ A项,“复驾言兮焉求”翻译为还驾着车去追求什么呢,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为宾语前置句。‎ B项,“田园将芜胡不归”翻译为田园将要荒芜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没有特殊句式。‎ C项,“莫之夭阏者”翻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正常语序为:莫夭阏之者,为宾语前置句。‎ D项,“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翻译为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正常语序为:为胡乎遑遑欲之何,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B。‎ ‎9.下列各句与例句“农人告余以春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奚以知其然也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 访风景于崇阿 - 25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然后根据平时课内外的积累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农人告余以春及”翻译为农民把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告诉我,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A项,“奚以知其然也”翻译为为什么这样说呢,正常语序为:以奚知其然也,为宾语前置句。‎ B项,“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翻译为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正常语序为州司临门,于星火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C项,“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翻译为把一杯水倒在堂上低洼之处,正常语序为: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项,“访风景于崇阿”翻译为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正常语序为:于崇阿访风景,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故选A。‎ ‎10.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的一种察举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期功: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丧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族。‎ C.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 晦:阴历每月第一日;望:望日是阴历十五,既望是十六;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晦:阴历每月第一日”和“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是错误的。朔:阴历每月第一日,.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 25 -‎ 故选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救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乙文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 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王定保《唐摭言》,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B.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C.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D.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策,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后代也有以此取士。‎ B. 及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会行冠礼,以示成年。故男子年满二十岁, 称为“及冠”。‎ C. 左迁,降低官职。古代贵右贱左,因此将贬官称为“左迁”,将升官称为“右迁”。‎ D. 衡庐,指衡山和庐山。两者都属于五岳,其他三岳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 - 25 -‎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年少成名。他极有才华,六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做了官,还被沛王征召做署府修撰。‎ B. 王勃因文生祸。他因开玩笑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而被高宗嫌恶,定为死罪,因为父亲求情才免于死罪。‎ C. 王勃探亲逢盛事。王父受王勃连累被降职,王勃去看望父亲时恰巧遇到滕王阁举行盛会,在会上写下《滕王阁序》。‎ D. 王勃才情出众。甲文和乙文都记叙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过程, 虽细节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王勃的非凡才情。‎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答案】11. C 12. D 13. B ‎ ‎14. (1)王勃欣然面对宾客执笔,一会儿就写成了,文章没有任何修改,满座宾客都大为震惊。‎ ‎(2)阎公十分恼怒,生气地甩衣袖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勃”为“在座”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子婿”为“孟学士”,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 句意:都督阎伯屿不信他,王勃虽然也坐在宴席间,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 故选C。‎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两者都属于五岳”错误。五岳分別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庐山不属于五岳。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他因开玩笑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而被高宗嫌恶,定为死罪”错误。王勃因写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被高宗嫌恶,但高宗并没有定他死罪。王勃被判死罪是因为他藏匿并杀害犯死罪的官奴。另外,他被赦免不是因为父亲求情,而是因为恰逢皇帝大赦天下。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操觚”,原指执简写字,后即指写文章;“顷刻”,一会儿;“就”,完成;“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2)“而”,连词,表修饰;“起”,起身离开;“专”,专门;“伺”,窥伺;“其”,代词,他。‎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附辛文房《唐才子传》译文:‎ - 25 -‎ 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六岁时就擅长辞章。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沛王又把他招入府中做修撰。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王勃罢官以后,客居剑南,登山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事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父亲王福畴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人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 王定保《唐摭言》译文:‎ 王勃写《滕王阁序》,当时年龄不过十四岁。都督阎伯屿不信他,王勃虽然也坐在宴席间,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了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非常生气,然后满脸愠色地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于是马上隆重宴请他,欢饮直至散场。‎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 25 -‎ B. “中夜忽然愁”一句托物言志。夜半了,作者依然没有入睡,还在忧愁.突出愁之深、愁之切。“‎ C.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可以像庄周一样.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 “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故国之思和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与绝望。‎ E.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 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6.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C 16. 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 愁思难解,通过“琴”“书”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 忧思之情,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优”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一般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托物言志”是错误的。应该是“直抒胸臆”。‎ C项,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是错误的。“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其中“虽言”“定自”两个词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现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 这两句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故选B、C。‎ ‎【16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意。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抓住关键词来辨别情感的不同之处。解答此题,首先要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由“琴”和“书”所营造的意,然后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等分析抒发的情感的不同。庾信的这首诗,前两句是说自己当年曾经想为梁朝建功立业,但自从被扣留之后,功业无成,年复一年,忧愁不已。紧接着写“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夜半静谨无声,却有抚琴之音,幽幽琴声诉说着作者无边无际的愁,这是借琴消忧。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满屋,充斥着整个屋子,实际却在写作者的愁已遍屋了,举目望去,书卷满床,却无睡觉之意,有可能说明作者因愁而无眠,只能看书消愁了。此愁之深之大,可知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成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意思是跟乡里故人谈心使“我”快乐,弹琴读书能使“我”消除忧愁,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明显是不同的。‎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鸟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描绘了大鹏鸟的形体庞大。‎ ‎(3)《逍遥游》中,“______,____”两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生命极其短寿,错过了很多美好事物。‎ ‎(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逍遥游》中“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6)《逍遥游》中写列子御风而行,泠然而善,十五天后回来,对于致福也没有拼命追求,但庄子对此的评价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击三千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背若泰山 (4). 翼若垂天之云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7).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 25 -‎ ‎ (8).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 (若夫)乘天地之正 (10). 而御六气之辩 (11). 此虽免乎行 (12). 犹有所待者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抟”“翼”“晦”“朔”“蟪蛄”“辩”,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现代文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 25 -‎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1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集市广场的人物和气味,为人物出场营造背景,集市广场也是一个容器,是小说的结构要点,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线索。‎ B. 小说通过叙述奥士高纳大爷捡到绳子,被冤家陷害,受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的故事,表现了人物的命运悲剧源自其自身性格的主题。‎ C.‎ - 25 -‎ ‎ 本文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经过乡丁发布丢失皮夹子通知和对质、搜身后乡长还不相信等铺垫转折后,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交还皮夹子使情节发展到高潮。‎ D. 虽然是“克里格多村”的“老农民”的一推一吼,把高纳大爷最终推向了死亡境地,但他并非是导致高纳大爷死亡结局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19. 请简要分析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 ‎20. 阅读本文后,你在为人处事方面获得了哪些道理和启发?‎ ‎【答案】18. D 19. ①是一个因捡了一段绳子被人诬告、误解最后含冤而死的老实人形象。②有勤俭精神,捡起一段绳子。③真诚质朴,捡绳被人看见,颇感丢脸,有羞愧感,因别人误会而生气恼怒,为自己反复辩解以明清白,因愤怒和羞耻而含冤死去。 ‎ ‎20. ①只要自己清白,不必向他人多作辩解;②为人品质如何,交给时间验证;③不要诬陷他人;④应相信他人,不要无端不信任;⑤政府应有所作为来纯化人性,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是小说的结构要点,贯穿始终,成为小说的线索”是错误的。集市广场没有贯穿始终,也非小说的线索。‎ B项,“人物的命运悲剧源自其自身性格”是错误的。本文的主题是通过绳子的故事表现了诚实淳朴者的死亡结局,反映了重大的道德和人性主题。‎ C项,“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交还皮夹子使情节发展到高潮”是错误的。小说的高潮是“克里格多村”的“老农民”一推一吼的情节。‎ 故选D。‎ ‎【19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小说中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可以从这些语句中把握,如“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能够体现出大爷勤俭节约,诚实友善,晚景凄凉的悲惨命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但答题时要立足文本,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探究,然后进行陈述。奥士高纳大爷赶集捡了一根绳子→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诬告他捡到黑皮夹子(他气得满脸通红)→乡长听信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话,断定他捡了黑皮夹子→他开始向众人澄清自己,众人不信(他生气、着急、恼火、痛苦)→真相大白,他四处讲述遭遇,众人嘲弄→他想抗议,众人嘲笑,他愤怒、羞耻→含冤死去。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是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恶意诬告造成的,是乡长武断的审问造成的,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冷漠无情的社会风气扼杀了这个诚实的下层劳动人民。马具商马朗丹大爷是发难者,他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搬弄是非,迷惑不明真相的人;乡长不调查,不研究,偏听偏信,完全听信了马具商马朗丹大爷的“揭发”,断定奥士高纳大爷捡的是黑皮夹子;那些嘲笑和奚落奥士高纳大爷的众人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帮助了马具商马朗丹大爷,使其阴谋得逞,致使奥土高纳大爷含冤而死。可从中概括自己得到的道理和启发。‎ ‎【点睛】人物形象的概括方法。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 25 -‎ 语言文字运用 ‎21.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有的地方为了增产粮食而毁林开地,但事与愿违,因为破坏了生态环境,粮食也没有增产。‎ B. 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C. 这位年轻的作家,才华横溢,气度不凡,真如陆海潘江,一般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D. 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基的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与主观愿望相违背。句中指环境遭到破坏粮食也没有增产的结果和增产粮食的愿望相违背。运用正确。‎ B项,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句中说到这位美国男子的行为让人无法容忍,而不是无法理解。运用错误。‎ C项,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句中说到这位年轻的作家,才华横溢。运用正确。‎ D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树梢上;指傍晚。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句中指他赛场虽失利,但积累了临战经验。运用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 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 25 -‎ C. 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的治国的重大举措。‎ D. 我们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清明上河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项,“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是错误的。表意不明,“主题”前主语指代不清,是指《三体》还是指《星际穿越》?可在“主题”前加“《三体》的”。‎ C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的治国的重大举措”是错误的。语序不当,两个“是”句前后顺序调换。‎ D项,“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是错误的。 “理解”不能和“魅力”搭配,属于搭配不当,可删去“理解和”。‎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3. 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 ‎ 。 , , ,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 25 -‎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 ①④⑤②③ B. ③②④⑤①‎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②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C。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因为论述的主体是南京,这样接才合乎情理。‎ ‎24.下面一则文稿中在书写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六处并改正。‎ 招聘启示 贵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中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15-20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zcjy123163.com,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 智慈教育培训学校 ‎【答案】(1)贵校改为本校;(2)启示改为启事;(3)五名改为各(共)五名;(4)15-20万左右改为15-20万;(5)网开一面改为面议;(6)有兴趣的改为有意者;(7)致电改为来电;(8)缺少联系电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一则文稿中在书写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六处并改正”,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贵校”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的学校。“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此处是机关,团体,单位个人有事情需要向公众说明,或者请求有关单位,广大群众帮助时所写的一种说明事项的使用文体,改为“启事”;“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中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前面学科和后面的名额限定不明确,有歧义,将“五名”改为“共五名”。“15-20万左右”左右和前面的约数发生语义的重复或者逻辑不当。“网开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这里是指特别优秀者可以条件放宽,应改为“面议”;“有兴趣的”用语不正规。“致电”不合语境,致电是给别人打电话。最后缺少联系电话,应加上。‎ - 25 -‎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诸多关于“比”的说法,“钱财不比,妻儿不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当下,更是到处充斥着“比”,比谁更“恶搞”,比谁更“超级”,比谁更“芙蓉”……不过,也有一种人是比谁的好事做得多,比谁为国家做的贡献大。‎ 请以“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千古凭高谁来比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缥缈无定的白云,依旧诉说着那一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槛外奔腾的江水,无休止地涌流着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思,他内心最深处的哀愁,汇成一曲不朽的千古绝唱 黄鹤一去不复返,然而,有一天这里却来了一位谪仙人,答赋蔺相如,斗酒诗百篇。对于这样一座天下名楼,他应该留下自己的墨迹,可是他没有,那首天成的《黄鹤楼》已浸入骨髓。最后,他只得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诗人的惆怅自然要用诗来化解。他来到金陵,六朝的繁华,在绚烂的烟花之地变得虚迷,旧事已随流水,他登上凤凰台。在政治上,他登高一呼,天下应者寥寥,就在这一刻,他可以用任何方式来抒写自己的失意。他大笔一挥,数百年的历史泻入他的胸怀,最终,从吴宫的花草到晋代的衣冠中传唱出一首不朽的《登金陵凤凰台》。‎ - 25 -‎ 有人说,这是他要和《黄鹤楼》一较高下,你写黄鹤楼,我吟凤凰台,诗人是否真心比较,我们不得而知。后人愈是对这场胜负难分的“比”研究得愈深,他们在文学殿堂里就越焕发出绚烂的光芒。于是,人们记住了他俩的名字:一个叫崔颢,一个名李白。‎ 世人都在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时,有一个人,却因五斗米而不肯折下他那高贵的腰肢,一口气辞去彭泽县令,找寻自己的世外桃源,过着“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他盖了几间茅屋,种下五棵柳树,开辟一块田地,闲来读书吟诗,以乐其志。生活虽然清苦,他的心灵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锄豆虽够劳神,但能在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当下人们盲目攀比,比谁更“恶搞”,比谁更“超级”,比谁更“芙蓉”,浮躁的人们借助网络这块黑板,任意涂抹,随便颠覆。一些电影被解构得体无完肤,《无极》就是一个《馒头的故事》;诗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国家一级诗人沦为“诗坛芙蓉”。这样的比,比坏了个人心态,比坏了社会风气,比坏了精神空间。‎ 当下浮躁的人们永远也达不到五柳先生的境界。你看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在尘世,心处世外,飘飘然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用旁观的冷眼,看透世间你争我比的人生百态。‎ 前者因比而流传千古,后者因不比而获得生命的黄金。我们既然处在俗世之中,自然面对形形色色的比较,歆羡、嫉妒或者鄙薄的目光时时交织在我们周围。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催人奋进,也可以让你堕入地狱。当下,我们要对“比”持良好的心态,用“比”来缩小差距,用“比”来超越自己,但我们决不能乱比。‎ 比,这只是行事的一种手段,只有身在比中,心在比外,该比则比,该放则放,才能找到人生平衡点,从而收获人生的黄金。‎ ‎【解析】‎ ‎【详解】审题:‎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次话题为“比”,按常规思维可抽象出事物与事物、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等之间的比较,然后可谈个人、集体、民族、国家等在“比”中前进,在“比”中腾飞。按逆向思维可以提炼出“比”是为了不比,对“比”持一种从容的态度。‎ 同时,一篇成功的习作肯定要注意选材的新颖,要把一些格调高的人和事恰当地运用到文章里去。在本次为文过程中,当写到了某些人比官位、比钱财、比漂亮时,可以马上切入生活,把洪战辉、白芳礼、丛飞等人的感人事迹引入文中,也可以把当下社会中的“恶搞”“超级××”、黄健翔与《南方周末》记者吴虹飞“口水战”等事例引入作文,从反面来论证“比”,让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也可以从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让作文具有文化散文的特点。‎ 参考立意:‎ - 25 -‎ ‎1、比要有理性,不能攀比。‎ ‎2、比的最高境界是不比,从容看待比。‎ ‎3、辨证看待“比”,多比奉献与责任。‎ ‎4、身在比中,心在比外。‎ 素材积累:‎ ‎ 1、一盘墨香,带着青草的味道,墨子是狂者,是“万古长如夜”中杀出的最伟大的剑客,因为他不比钱财爵位,不比位高权重,他比诗情,比人格,比高度。‎ 苏子弹奏诗赋的曲目已翻开,如烟花一样跌宕的命运片刻得到升华,他轻轻吹灭了一生一世摇曳的烛光,一谪二贬的苏子,只为与别人比一下心境的高度,醉心为赋,在江之清风与山之明月间徜徉。有那种境地,谁还能看到权势的隐影?‎ 是光明之后的暗淡,还是光明之前的隐影?“浅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这种闲情,这种逸致,只属于东坡。‎ ‎2、一位含笑的老者,面临双重诱惑,前面是微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而他身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只为“留骨而贵”,只为幽梦中“迷蝴蝶”,他的不比,足以让那些蝇营苟和的人黯然失色。‎ ‎“马上离愁三万里”,拥有惊海掣鲸的伟力,却被抛弃在风中的辛弃疾,用另一种调子高歌抗金名士的清歌,“谁共我,醉明月,”那种豪迈壮志本该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抒写。‎ 不啼清泪只啼血,“半生事业终成空,一身功名在梦中”。如钢铁一样的稼轩,却以这种超然的姿势傲立青史。倘若绚丽的山花不是绽放在原野,而是跻身在牡丹丛中,原本的清新只会变成寂寞的沉郁。倘若绚烂的流星不是辉煌于夜空,而是伤逝在骄阳之下,原本惊鸿一现只会变成永恒的堕落。倘若你真的要比,就算具有珍珠般的盈润,就算具有竹般的高雅气质,都会埋没风尘,无声萎落。‎ ‎3、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着比,只是我们很难感受得到,但只要仔细想想,便又显而易见了。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任何东西都在比先进,比好。例如国家之间的争先恐后,争着发达,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比”。为什么“神五”刚刚发射两年,“神六”又要上天了?这是始料不及的,这是要向其他国家展示我们的发展迅猛,简单地说就是要比,要向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比。比,是一种竞争,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是巨大的,它能使人不断向前,不断进步。‎ 层次分析:‎ - 25 -‎ ‎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千古凭高谁来比”这一中心论点从“比”“不比”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