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邻水实验学校2017年秋高二上期第二阶段检测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唐诗何以繁荣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6.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一句,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8.“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置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上践阼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旨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啕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攀足。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坝水誊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学曾任事劳勘。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石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 (选自《明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 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D. 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 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道,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他不应该庇护冯保。他因此得罪了张居正。 B.魏学曾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还没有上任的时候,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示弹劾他。但是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 C.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但是火点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好几十人都被叛贼杀死了。 D.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2) 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③,报国取龙庭④。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 D.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李煜的《相见欢》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梧桐表达了国亡被囚的深深寂寞。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马嵬》用对比手法,反诘语气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一直对自己在那段荒唐岁月里的行为____,然而在最近出版的自传里,他终于站出来向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教,与挣扎的过去做了一个了结。 ②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 ,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③直到媒体报道,村里人才知道原来村子西头那间土房子里住着的老人是抗美援朝的英雄,老人一直对自己参加过志愿军并立下战功的事情____。 A.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B.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C.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C. 遗传因素虽然可以影响人们识别面部特征的能力,但在评估美丑及,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上,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环境因素才是最为重要的。 D.球迷认为球队现在出现的诸多问题无不与赛季开始前俱乐都在外援引进方面出现的决策性失误有关,众多球迷聚集在俱乐部门口讨要说法,场面一度失控。 19.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从耐久性上说,建筑因是建造在土地上的,体积大,要承托很大的重量,建造起来不是易事,能将它建造起来总是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和物资财力的。。能抵御自然侵蚀,又不受人为破坏的建筑物,便能长久地被保存下来,成为罕贵的历史文物。 A.不管被使用的期限是否尽可能延长,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 B.所以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因此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 C.虽然被使用的期限总是尽可能地延长,但是一旦建筑成功,人们就不愿轻易移动或拆除它 D.劳动力和物资财力的损耗会使人不得不考虑建造新建筑将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压力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随着各地陆续将体育纳入了中考科目,并不断增加体育分值,初三的体育课开始受到各初中的普遍重视,学生锻炼的热情也高涨起来,体育成绩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力的指挥棒。于是,有人提出体育也必须进高考,这样家长和学校才会真正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重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就能培养起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运动机能。 ①并非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有力的指挥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红楼梦》构思奇妙,精细而严密。贾府是一个大家庭,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关系, ① _ 。这才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作者通过酒肆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 ②____。 故事情节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 ③______, 并“试才题对额”,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成都有位家长在网络论坛发帖诉说烦恼:自家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几乎每天都要完成网上作业,仅数学就需要在网上做20多分钟,还不算改正错题的时间,前几天语文也布置了一次网上作业……为了完成网上作业,有的家长仅学习APP就下了好几个。对此,老师们说网上作业形式活泼,一个APP可以完成跟读、听写、听力训练、阅读等各项功能,老师和孩子还可以互动,监督孩子的学习进程。 学生网上做作业是利还是弊?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答案 1.【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内容的理解,对错误选项的设置有一定的迷惑性,语言叙述“振振有词”,考生容易误入陷阱,命题试图锻炼考生排除干扰的能力。 【解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B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而不是原因。从结构上看,首段是引子,说的是唐诗的辉煌成就和繁荣的局面;第2段进入正题,但B项理解的依据却来自第1段,由此可判定该项错误;另外从B项本身的说法来看,“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已经不是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的问题了,而是繁荣的标志。其它三项均符合文意。 2.【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点较为巧妙,解题的角度较多,暗含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和名言名句的积累,对培养缜密的思维和灵活的推理具有积极的训练意义。 【解析】D 项张冠李戴。该项的表述来自第1段最后的句子,可以从三个角度作答。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名句,不是鲁迅先生的。如果考生知道这个句子的出处,则可一锤定音。②如果不知道名句出处,可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判断。“鲁迅先生”夹在“……光焰万丈长。”和感叹:“……”之间,后面的冒号说明引号部分是鲁迅感叹的全部内容,前面的引号部分与鲁迅的感叹无关。如果是鲁迅先生说的,“感叹”后面要用逗号。③通过灵活的推理进行判定。从文中原句来看,该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鲁迅对唐诗的评价牵强附会,是站不住脚的。 3.【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有关重要句子的理解,意在引导考生细心审读文章,与有关选项认真比对。 【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把局部说成了全部。“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古人”前面缺少“很多”“许多”等限制成分,参见倒数第2段的有关句子。该项的说法不仅与原文不符,而且与后文的内容——隋炀帝、秦、朱元璋等滥杀敢于进谏的古人相矛盾。4、A( “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烂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5、BE(A“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 6.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必答归纳,答满4点得2分)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答出两点即可,1点1分,共2分,言之成理即可) 7、B【解析】“有打官司的经验”属无中生有。 8、(一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 ① 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 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 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学生从主题上答,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9、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 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 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 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 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 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 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10.C 11.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12.B,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希居正指劾之”句中“希”为“迎合”之意。“指”为“旨”的通假字,意图之意! 13.(1)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他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 (关键词,“殁”,“ 寻”,“致仕 ”各1分,句意2分) (2)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延榆林的部队。(关键词,“会”,“ 引次”,“ 趣” 各1分,句意2分) 5分)(C项“有些晦涩抽象”不当。颈联写赵都督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立功报国的思想,虽不如前两联形象生动,但并不晦涩抽象。D项“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错,“岂学”句是写作者希望弃文就武、建功立业的想法。) 15.(6分)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揭示赵都督的内心世界,正面写赵都督立功报国的思想,体现赞叹之意。③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每点2分) 16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7.A(讳莫如深,指把事情瞒得非常严密,唯恐别人知道。隐含有忌讳不提的意思。三缄 其口,形容说话极为谨慎,不肯轻易开口或少说话。守口如瓶,形容说话极其谨慎或严 守秘密) 18.D(A主客颠倒,应该是话是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B不合逻辑,“日前”意思是“几天 前”,不能和“正”同时使用。C关联词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遗传因素”前面) 19. B(凭借前后因果关系可以得出判断) 20. 示例:②并非只有体育进入高考,家长和学校才会真正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③并非学校重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就一定能培养起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21.① 作者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② 不知不觉地作了概括介绍。 ③ 倘没有贾政携宝玉察看竣工的园景(一句2分) 22、作文 文言参考译文: 魏学曾,字惟贯,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升郎中。有宦官为商人请求支取上万两粮草银。魏学曾坚持认为不可以,于是停止。不久,升为光禄少卿,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年,当地少数民族大举进攻永平。魏学曾进驻山海关,用檄文让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取得大胜。魏学曾升为右副都御史。于是,他调换将吏,整理屯田二千多顷,数次击败敌人,被朝廷封赏。后因病离任。又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很快改在吏部任职,转为左侍郎。 穆宗皇帝去世,大学士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官弹劾他。魏学曾修书大学士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您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您之手。今天的事情是不应该庇护这个阉官。”张居正大怒。等到高拱被赶出朝廷,满朝的文武都大惊失色。唯独魏学曾高声地说:“皇上登位伊始,就贬逐顾命大臣,诏书出自何人,不能不公开告诉百官。”他要求各位大臣到张居正的府邸争论此事,各大臣大多数不肯去,张居正也以疾病推辞诸臣来访,从此更加与张居正相违悖。魏学曾贬为南京右都御史。没有上任,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他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 万历十九年(1591)春天,内阁大臣王锡爵推荐魏学曾。于是,魏学曾起用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第二年,哱 拜反叛,于是煽动诸部落叛乱。陕西全境震动。魏学曾下令副总兵李日句率游击吴显赶赴灵州,另遣游击赵武赴鸣沙州,沿黄河一带阻止叛贼南渡。第二天,叛贼胁迫庆王登上东城,乞求暂时罢兵,诡称愿意献出首倡叛乱者的脑袋。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延榆林的部队。六月再一次攻城,连战不下。 起初,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継拜父子以赎罪。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火点后,城外的官军未到,叛贼将刘东旸、许朝同谋的人五十余人杀死。七月,魏学曾与叶梦熊、梅国桢定下计策,决黄河大坝让黄河之水灌城,水达到城下。八月,黄河决口,大堤毁坏,城外水深有八、九尺,东西城崩塌百余丈。叛贼更加害怕,要求和议,悬而未决时,魏学曾因得罪被罢官。朝廷命令叶梦熊代替他,叶梦熊于是取得成功。 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是他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尚书石星以下多说魏学曾无罪。李如松也说:“魏学曾被逮捕时,三军将士泪如雨下。”叶梦熊也将功劳归于魏学曾。皇帝不听,魏学曾在家乡居住数年后死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