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每逢春节便刷爆社交网络的返乡日记,道出的不仅仅是凋零的劳动力、解体的乡规民约、高昂的娶亲负担这些表面现象,浓郁的乡愁背后,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人集体面临的现代化困境。一篇又一篇的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残留的小农经济形态解体过程中的乡村巨变和个人蜕变。而这些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文化的深层推力。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处事风格,而这些都可以在历史回溯中窥探其奥秘。‎ ‎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饱经沧桑战火,但没有像其他任何一个古文明发源地那样分崩离析。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寻常百姓家,得到代际传承。中华文明能够躲过岁月的刀斧、能够抗击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其答案就在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农耕文明早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人们逐水而居,春播秋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从肥沃的土地中收获上天的馈赠,过着与游牧民族饥饱不定、奔走疲惫的迁徙生涯截然不同的富足生活。当农耕经济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原大地,儒家文化也日渐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充,并由上至下推行,深深渗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外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从而演绎出数千年来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所以说,天人合一、尊老敬上、友善勤劳、守旧谨慎、善恶报应、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是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都是由农耕经济形态决定的。农耕经济形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也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 - 23 -‎ 然而,社会意识观念必须适应社会存在,否则就会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中国,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已经席卷着我们进入现代化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适宜传统农耕经济形态的中华文明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文化的滞后性必然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当代中国人不得不遭受从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样态中撕离出去的苦痛,在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新观念尚未形成确立之际,难免陷入传统性与现代性所构成的两难境地。‎ 因此,如何审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锋,不仅关系个人的安身立命,更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如果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的“遗老”不仅难以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也难以在新旧价值观念的现实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如果全盘抛弃传统文明,生搬硬套西方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明基础上生发演绎的现代文明,那不啻于邯郸学步,会使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我们成为无根浮萍,随波逐流,沦为附庸。‎ 所以,理性清晰地思考传统文化,慎思明辨地融入现代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我们才有可能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交织而成的圈牢。‎ ‎(摘编自‎2016年2月24日光明网《光明时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村庄的沦落和个人的乡愁,但这种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着文化的深层推力。‎ B. 中华大地饱经风霜却没有分崩离析,是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并代代相传。‎ C. 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巨变宣告了小农经济形态的彻底瓦解。‎ D. 农耕经济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友善勤劳、善恶报应、天人合一、守旧谨慎、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文化观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中华文明躲过了岁月的刀斧、抗击了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绵延发展了几千年。‎ B.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自上而下的推行,从此开始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形成了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C. 浓浓的乡愁背后,是当代中国人集体性的现代化困境:传统的中华文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D. 社会的意识观念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存在,不仅会对个人的安身立命造成阻碍,也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形成制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23 -‎ 由于文化的滞后,在现代化背景下演进的传统中华文明,让当代中国人陷入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的两难境地。‎ B.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已制约了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C. 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乃至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归根到底都受制于农耕经济形态。‎ D. 只有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能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并在新旧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小农经济形态的彻底瓦解”。表述绝对。“一篇又一篇的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残留的小农经济形态解体过程中的乡村巨变和个人蜕变。”可见小农经济形态虽然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却不会彻底瓦解。‎ 试题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自上而下的推行”理解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充,并由上至下推行”,可见儒家文化得到推行,并不是在“汉武帝时期”。‎ ‎【3题详解】‎ 试题分析:“只有……才”的表述绝对。另外,“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作者既不主张“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主张“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是主张“理性清晰地思考传统文化,慎思明辨地融入现代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苏特 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我们说话颠三倒四,找寻线索,结结巴巴或者迸不出一个字来。‎ - 23 -‎ 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之后,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给那个管衣帽的服务生。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 马海!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个瑞士法郎,而他竟接受了!马海把它递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道了声谢,走开了。‎ 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只好给了一脸惊讶的服务生十块的票子,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 他如了愿。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像是在等着霍力格。总之,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叫“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 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女士。‎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马海对他微笑着,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弗兰肯贝克会扭转头去不看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 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 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公分高,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的巨头!马海女士!‎ 命运的安排,使得这个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却管他叫马海女士!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 23 -‎ 马海好像没听见,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出口走去,他的穿制服的司机可能在那里等着他呢。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这瘫软至少使他没有犯试图改口的错误。“嗯,我当然是想说,先生。这不算什么,马海先生。不是女士。先生。”‎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了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在那里他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他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费,然后又称他为“马海女士”。‎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没听见。霍力格没把“女士”说得很重。他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在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先生)与一个Fr(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他们都有轻微的听觉……障碍。‎ 而且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他也会因为这个想法的荒唐,即一个陌生人会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称他为“女士”,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今天,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间替您付了两个瑞士法郎的,斯蒂芬·霍力格。”‎ 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 ‎(有删改)‎ ‎4. 下列各项中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题目是“小人物遇到大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大人物是马海。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瑞士法郎替他付小费,以此来讨好他。‎ B. 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临别时一句“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 C. 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 D. 小说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5. 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 霍力格在口误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 - 23 -‎ ‎【答案】4. B 5. ①卑微而又势利。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都表现出对他的尽力讨好。②虚荣心强。霍力格非常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说话,并表现出“随意的姿态”,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价。③善于自我安慰(逃避现实)。明明因为不专心叫错了,却反复安慰自己马海没有听到。 ‎ ‎6. 这是一种逃避现实、自我欺骗的心理。这种心理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它是无法改变现实的。霍力格由于不专心而说错了话,他担心这样做会影响自己在马海心中的形象,所以反复暗示自己马海没有听到,逃避现实。而事实证明霍力格这种心理只是自我安慰,是改变不了事实的。生活中,我们也会由于不敢承担后果故意美化事实、自欺欺人,这不仅不能改变现实,还可能让我们懈于改变。所以,我们要直面现实,积极行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以此来讨好他”不当,由原文“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来看,霍力格替马海付小费是出于着急,并非讨好。C项,“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于文无据。D项,“小说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和大量的心理描写”不当,文中对霍力格没有肖像描写。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从文中关于霍力格的描写中进行概括。如从文中描写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时极力讨好的样子可知,他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也是势利的。当他与马海谈话时,文中有“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的语句,由此可知,他的虚荣心是很强的,他极想通过这个引起别人的注意,提高自己的身价。根据倒数第三、四段的描写来看,霍力格因为把马海先生错叫为马海女士的自我安慰是逃避现实的表现。‎ 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霍力格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倒数第三、四段中关于霍力格的心理描写有“没把‘女士’说得很重”“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根据这些心理描写可知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理也是存在的,这种心理的实质就是不敢面对现实,是一种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表现。因此考生答题时要答出“想要改变就要敢于面对现实”之类的内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北大今年录取的4380名本科新生中,农村学生占700余名,这也意味着,每6名新生中,几乎就有1名是农村寒门学子。而寒门学子人数创新高,得益于北大持续推进的“筑梦计划”。事实上,不仅是北大,国内著名高校,均将高等教育的阳光,洒向了广袤的农村大地。无论是北大的“筑梦计划”,还是清华的“自强计划”、复旦的“腾飞计划”等,名校均提高了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并向农村贫困生倾斜,让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走近农村、走向公平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优秀教育,都有权利享受发达的教育资源,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孩子起点低、条件苦、上升通道较为狭窄,为此,在各方面多照顾他们一下,很有必要。当然,在分数上倾斜并非唯一渠道。彻底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状况,更应该在均衡教育资源上做文章。如果贫困农村不配置优质资源,比如优秀教师不愿意下沉,比如基本的教学硬件不具备,即便名校大幅度降分,受益的也只能是极少数农村孩子。‎ ‎(摘编自《促进教育公平,“筑梦计划”助“寒门”学子脱颖而出》)‎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两会调查 材料三:‎ - 23 -‎ ‎2013年秋季学期起,友成基金会与北京人大附中合作开展了双师教学试验,探索通过互联网把城市优质教学资源送到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中去。所谓双师教学,就是每个乡村试验班有两位教师,一位是人大附中远程授课的教师,一位是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广西百色田东县的上法中学是全国首批13个试点学校之一,一段时间的效果证明,双师教学的效果很好,从考试成绩来看,在上法中学初一年级的六个班中,试验班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比其他班高出了41.2分。学生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乡村教师也成为受益者。等于每天都在接受人大附中教师的“培训”,不但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还提升了教育理念。可以说,互联网十教育扶贫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缺乏优质教师的问题,而且不仅是给孩子们带来了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把贫困地区的教师水平整体提高了,而且可复制、成本非常低。‎ ‎(摘编自汤敏《把慕课推广到贫困地区是中国解决教育不公的创新》)‎ 材料四:‎ 作为一种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在线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每个人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因此,在线教育开始承担起传播教学资源的责任,也被认为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新的突破口。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今年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教育部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提到,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 ‎(摘编自诸葛亚寒《在线教育织一张教育公平的网》)‎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教育领域有很多问题让老百姓非常关注,不过不同身份的人所关注的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 B. 老百姓认为,当前教育不公平最主要的问题是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不均匀。‎ C.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很多,其中核心问题还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不充足。‎ D. 要深化招生制度的改革,取消不健全的加分制度,缩小各地高考分数差异,完善白主招生制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筑梦计划”“自强计划”“腾飞计划”的实行,只是对当前招生政策的一种的补救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 23 -‎ B. 农村学生如果在基础教育实现了教育公平,就会在高等教育上实现教育公平,毕业后就能享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社会资源。‎ C. 学生“减负”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突出问题,城里学生除了上课还要上各类辅导班,比农村学生负担重,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D. 在四则材料中,材料二通过调查分析了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困境,其它三则材料提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措施。‎ ‎9. 面对当前“教育公平”的困境,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试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A ‎ ‎9. ①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和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这就要求政府在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改善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教学硬件,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师待遇,防止人才流失。‎ ‎②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让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们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从材料二提供的调查结果来看,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力和财富分配不均”上。‎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失当、无中生有、说法绝对等问题。‎ B项,“就会在高等教育上实现教育公平,毕业后就能享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的社会资源”说法绝对化。‎ C项,“比农村学生负担重,这也是一种不公平”无中生有。‎ - 23 -‎ D项,“其它三则材料提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措施”错,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首先要搞清楚“教育公平”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不均匀上,然后再对症下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弥补缩小这两个差距,在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方面向农村和西部倾斜。本题答案区间主要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从“名校均提高了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并向农村贫困生倾斜”“彻底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状况,更应该在均衡教育资源上做文章”“通过互联网把城市优质教学资源送到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中去”“在线教育开始承担起传播教学资源的责任,也被认为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新的突破口”这些语句中可以概括出“要求政府在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改善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教学硬件,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师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让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们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 23 -‎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新唐书·卷二零二》)‎ 注:(1)任侠:以“侠义”自认。(2)谪仙人:指受到处罚而降到人间的神仙。(3)乐章:这里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词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知章见其文,叹曰/问之人以穷其短 C. 帝赐食,亲为调羹/为仲卿母所遣 D.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以勇气闻于诸侯 ‎11. 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 )‎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③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④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⑤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叙了唐代诗人李白充满沉浮荣辱的人生经历,突出地表现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B. 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就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 C. 作为文人的李白是孤傲和狂放不羁的,本文就体现出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D. 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反叛而被判死刑,但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后又被宋若思征召为参谋。‎ ‎13. 翻译下列句子。‎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答案】10. C 11. C 12. D ‎ ‎13. (1)这个青年天生英才,聪慧出众,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雕琢,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 - 23 -‎ ‎(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驯,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组,两个“因”均为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译为“于是、就”。B组,两个“其”均为代词,代称第三者,作定语,表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 C组,前一个“为”,介词,引进省略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之”,可译为“给、替”,后一个“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D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选项的含义结合全文,选择正确的选项。‎ C项,①陈述对象是李白的先人,⑤是指高力士有意陷害李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有误,实际上是郭子仪请求用自己的官职赎的李白的罪。‎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 23 -‎ ‎(1)“是子天才英特”是个判断句。“是子”即“这个青年”或“这个人”;“少益以学”既是省略句,“益”字后省略“砺之”,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以学”移至“少益”前。“天才”指天生俊才;“英特”即聪慧出众;“益”,进一步、稍微的意思)‎ ‎(2)“为……”表被动,构成被动句。“亲近”,动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身边受宠的人”。“骜放”,指傲慢不驯。“自修”,即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点睛】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以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事件经过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第九代孙。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 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 23 -‎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李璘起兵,他即逃回彭泽了;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15. 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14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第一句,……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错误,从诗中来看,“迟日园林悲昔游”是说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迟日”指春日,且回忆的春日之景应是依旧是繁华的,但从注释可知,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应是从今天的“悲”来追溯昔日的“乐”。‎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然后先辨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手法,再到本诗中找出与之相同的诗句,并进行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触景生情,借花鸟来表达爱国之情,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是反衬法。再看本诗,“今春花鸟作边愁”意思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乐景衬托哀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以“五丁开山”的故事寓意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险峻的山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2)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千呼万唤始出来 (6).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摧、栈、萧、滚、琵琶。‎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23 -‎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冲锋陷阵”,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由语境“在时代的战场上”可知,应该使用“冲锋陷阵”。‎ 第二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亊;“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由语境“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可知,此处应是褒义的语境,应使用“指点江山”。‎ 第三处,“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由“生命之土”可知,此处是所可以让人们有所寄托的地方,应使用“安身立命”。‎ 第四处,“超凡脱俗”,超出一般,脱离世俗;形容与众不同,非常特別;“超世绝伦”,超出世俗,无人可比;由“精神之天”可知,这是说脱离世俗,应使用“超凡脱俗”。‎ 故选B。‎ ‎【1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应补写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两项,这两项“无论……都”是条件关系。‎ ‎“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 “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排除BD两项。‎ 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排除C。‎ 故选A。‎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3 -‎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________________。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为优良的保健蔬菜。除食用价值以外,____________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为有效之利尿药竹笋含脂防、淀粉很少,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2). 竹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 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解析】‎ ‎【详解】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进行拟写。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说明的对象是“竹笋”。‎ 第①空,前面说“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这是过去人们对笋的认知,认为竹笋没有营养,由“其实……”可知,过去的认识是错误的,故应填写“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第②空,前面说“除食用价值以外”,可见后面应是说竹笋其他的价值,由后面“中医认为……”“减肥的佳品”等可知,应是说竹笋还有药用的价值;‎ 第③空,前面说“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后面应是解说这种情况的原因,再结合前面竹笋的药用价值可知,应是说与经常吃竹笋有关。‎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做,父母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反之,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控制情绪,并不是要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一定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 ‎①对孩子发火不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2). 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就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解析】‎ ‎【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和逻辑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首先要弄清出题人的意图,然后根据题目中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所给第一句可以确定仿写句子的句式,然后考虑针对什么推断来反驳,最后确定自己所写内容。解答时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句中前后关系注释一种可能,文段中表述为必然。仿照①完成后面两句推断错误的表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年AlphaGo与人类的围棋大战之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曾表示,不应该让机器人像人,而是让机器人有像人一样学习的能力。机器也不应该成为人的对手,机器和人合作才有未来。进入新世纪,机器人在机械制造、医疗救治、险境救援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智能机器人在很多领域发挥着超乎人们想象的作用。有人认为机器是人造的,它的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必然能掌握在人类手中。但也有人对此忧心忡忡,总担心发展下去会像科幻电影那样对人类造成威胁。‎ 请以“我所理解的机器人”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 ‎ ——我所理解的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安防机器人、写稿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挤奶机器人等多类型机器人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人类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也会被华丽刷新,我们应该为此叫好。‎ 人类对旧状况总是心平气和,而对新的机遇,却是求全责备。记得计算机问世时,无数商业巨子、金融大鳄都发出相似的声音:“没有一个家庭想在家里安装计算机。”而现在的我们回首时不禁捧腹。记得有人在宣传互联网时,几乎所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看准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局,然而正是这个“骗局”成就了马云和他的帝国。而现在,当另一项颠覆性科技成果“人工智能”摆在我们面前时,难道我们还要让历史重演吗?‎ ‎2016年7月,日本一家名为 Cyberdyne 的公司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领导机器人;日本羽田机场使用轮式机器人作为清洁工和搬运工。到 2020‎ - 23 -‎ ‎ 年,通用、奔驰、奥迪、宝马、雷诺、特斯拉和谷歌等厂商都将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在欧洲,6万多台挤奶机器人承担了挤牛奶工作;24家屠宰场“聘请”机器人来宰杀生猪…而在我国一些餐馆,机器人服务员的身影也吸引着食客的目光。在金华,身高‎1.5米左右的“丽丽”和“州州”,手端两层托盘,还能穿梭与忙碌,最快1分钟能走‎30米。武汉一家小吃店的机器人“萌萌”,做的刀削面口感相当不错。而许多高校、医院,已开始供应机器人制作的营养美食。此外,白天当迎宾、晚上防盗贼的安防机器人,也在一些公司相继上岗。“科技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爱因斯坦如是说。事实证明,机器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不言而喻,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将会与机器人朝夕相伴。‎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吕氏春秋》有言:“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古之圣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今之众人,在沐浴人工智能的春风时,必须先知先觉:人工智能将来会不会导致机器人像删除垃圾邮件一样“删除”人类,其对社会秩序和人类价值观的冲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早在1984 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由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完成。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20年,英国35%的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陣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抵挡不了,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材料紧紧围绕智能机器人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展开评论,考生可就试题材料所提供的观点展开评论,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对智能机器人的认知上,除了科学层面的意义外,其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意义也需要深思。‎ 审题:‎ 可从以下角度展开评论:人工智能是正在进行的一次技术革命,任何人也抵挡不了,我们应该跟着时代的脚步一起奔跑。人工智能将导致人类“技术性失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机器“吃人”的时代有可能会到来。人工智能时代是人类进步的必经时代,是伦理道德的磨刀石,是社会变革的双刃剑。机器人潮流表面上是“全面入侵”,实际上是时代变革发展的阵痛。人类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这些能力人工智能机器是远远不具备的,机器不可能“吃人”。 立意: ‎ - 23 -‎ ‎1、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2、人工智能机器人造福的是人类自己; 3、人工智能机器人背景之下,人应该更加刻苦努力。‎ 行文结构:‎ 本文首段提出我们应该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叫好,表明自己的观点。随后进行举例论证,马云的事例以及中外各地使用机器人的事例。然后举例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机器人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利大于弊,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陣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抵挡不了,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 素材:‎ ‎1、仍记得,电影银幕上机器人管家,机器人助手,甚至是机器人女友,让童年的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了解。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我们也已习以为常。然而,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挑战与威胁也接踵而至,对于这种冲突,我们该持何种态度? 2、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百姓的家庭中,扫地机器人灵活移动,所到之处一尘不染;小汽车里,智能导航精确指引,引领我们走向世界;工厂内外,机械手臂灵活运转,危险工作完美完成;育儿所里,智能机器人伴你玩乐,予你知识;商场门口,机器人维护安全,呵护和谐……不知不觉,人工智能已渗透个人生活与公众领域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娱乐、安全、教育等等。它们遵循既定的程序,重复特定的工作,让人类摆脱各种麻烦、解除不少威胁、享受许多便利。这样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值得人类推广利用的。‎ ‎3、既然利与弊交错,既然是与非混淆,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持辩证的眼光,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帮手而非杀手。对于日常的琐碎事务、繁杂工作等,人工智能的进驻无可厚非。而对于文艺创作这种文化传承类工作,驾车这类需要价值判断的工作,安保等具有攻击性的工作,人类或许更胜一筹。“既然上帝造了我们,我们应该自信。”一如贾平凹先生说的。在现代社会,只有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23 -‎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