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 分钟:150分钟 命题:审核:‎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D.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分析错误,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C 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D项,“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分析错误,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分析错误,文章采取并列式结构,不是逐层深入论述。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分析错误,“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冬材 周伟 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儿子过。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也许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他来,又不肯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脑壳,是冬材。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空空荡荡。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娘说,老衡真老了。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 ‎ (有刪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 小说中人物形象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 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34号冬材”。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5. 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傻的不见得真傻”指的是冬材,他虽然智力弱,但真心爱他的母亲,如等候母亲挂点滴,搀母亲回家;不离开老街和老屋,等待母亲回归,还在衣服上模仿绣字。②“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指的是和冬材形成反差的、着墨不多的人物,如冬材的兄姐,智力正常,但平常赡养母亲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母亲去世后又不尽心抚养冬材。③看似傻的冬材和智力正常的兄姐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发人深省。 ‎ ‎6. ①“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母亲打点滴, “我”在诊所内陪护,时间一-长就坐不住;冬材在诊所外打着哆嗦,在寒冷中静静地守护他的母亲。用“我”的表现衬托冬材。②“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突出冬材死得凄惨悲凉,渲染气氛。③第“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与母亲在温暖的家里,与老街的冷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化小说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理解有误。文中没有语言的描写。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的试题,首先要认真把握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对文本的把握,认真理解句子的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首先要弄清楚“傻”和“正常”的意思。本文中从表面上看,是冬材的“傻”,但是冬材却能对母亲十分的孝顺,正常的是冬材的兄姐,但是他们对父母却很冷漠,所以文中用这两种人对比,突出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及主题的特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考生要注意对三次环境描写的把握,第一处是写冬材在冬日陪母亲打点滴的场景,由我坐不住衬托出了冬材对母亲的守候。第二次是写冬材在冬日走了,体现出环境的悲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最后一处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写我和母亲想起了冬材,进一步的深厚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城市中祖辈参与家庭教养的总体比例很高,但纯粹隔代教养的比例并不高。从儿童出生到小学阶段,六至七成左右的家庭采取了父辈和祖辈联合教养的模式。在各种家庭教养活动中,祖辈在对儿童生活照料方面参与率很高,而在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仅有中等程度的参与率。祖辈的获取渠道相对封闭,以家庭内部的经验积累和传递为主,对于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在参与教养的祖辈当中,超过半数认为参与儿童教养对祖辈自身而言利大于弊;有45的城市儿童父母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养利大于弊,明确表示弊大于利的父母为15.6。‎ 节选自‎2018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祖辈参与教养的十大发现》‎ 材料二:‎ 我国历来有“隔代亲”的文化,祖辈教养的比例较之西方国家明显更高。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父母后,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面临自我生存发展与抚养孩子的矛盾冲突时,祖辈自然成为帮助甚至替代教养的重要力量。祖辈富有育儿经验,精力充沛又时间自由,能给新父母提供心理慰藉和疏导引领,让子女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祖辈自身也在情感付出中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从而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研究表明,祖辈教养方式中的“行为指导”和“责罚与控制”相对较少。而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不清晰,和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有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祖辈和父辈要树立家庭教育一盘棋的思想,适当分工,优势互补,祖辈尤其要注意提高教育素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校和社区应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向祖辈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转变教养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 选自‎2018年09月2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三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也称为主干家庭,即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 ‎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离而不分、分而不解”的网络式家庭,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家庭模式。《报告》显示,2010年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滨五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调查发现,有超过12的成年人仍与父母同住,20.3的成年人住在父母附近,68.9的人没有离开父母居住的城市。‎ 选自‎2014年05月15日《城市快报》《“中国式”家庭,你是哪一种?》‎ 材料四 现在,很多人有了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大多只能请双方的父母代劳。但是隔代带孩子,老人会特别宠爱,也会特别小心,心理压力特别大。孩子小磕小碰,不好好吃饭,在父母眼里都是小事,但老人就会把它看成特别大的事,处理稍有不妥就特别难受。此外两代人在育儿观念、方法上的冲突,也引发家庭矛盾。长此以往,老人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极大损害,出现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抑郁症。‎ 节选自‎2017年4月23日《惠州日报》《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 ‎7. 下列对于材料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中国“隔代亲”的文化传统使祖辈在某种程度上乐于参与孩子养育,他们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有利于其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B. 祖辈的育儿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给父辈提供帮助和借鉴,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C. 中国直系家庭占比在2000年前保持稳定,但到2010年已上升至25%,工作繁忙的父母无法照顾孩子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D. 祖辈参与儿童养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因此政府和社会需提供相应服务,以弥补很多老人在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上的不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辈参与儿童教养有利有弊,但两代人对此看法却不统一,超过一半的祖辈认为利大于弊,而超过一半父辈的观点则与之相反。‎ B. 中国家庭中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种种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共同塑造了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 C.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父辈常常面对自我发展和教养后代之间的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其放弃养育子女责任的借口,将其完全推给祖辈。‎ D. 网络式家庭具有一定的弹性,更有利于祖辈和父辈在孩子的抚养教育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操作得当,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家庭和睦。‎ ‎9. 祖辈过度参与儿童教养带来了哪些问题和隐患?‎ ‎【答案】7. C 8. A ‎ ‎9. (1)祖辈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投入不够,影响孩子健康成长。(2)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3)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4)两代人观念差异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5)两代人教育观念差异导致矛盾和分歧,给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沉重负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于材料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数字表述有误,据材料三可知, 25%为直系家庭数字增长比例,23%才是其占比。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主观臆断,材料一说有45%的城市儿童父母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养利大于弊,不能就此推断有55%的父辈认为弊大于利。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祖辈过度参与儿童教养带来了哪些问题和隐患。‎ 材料一中“祖辈┄参与率很高,而在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仅有中等程度的参与率。”可以概括为祖辈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祖辈的获取渠道相对封闭,以家庭内部的经验积累和传递为主,对于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概括为不利于孩子获取新知;材料二“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 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可以概括为祖辈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不清晰,和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有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提炼出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有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材料四“隔代带孩子,老人会特别宠爱,也会特别小心,心理压力特别大”“两代人在育儿观念、方法上的冲突,也引发家庭矛盾。长此以往,老人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极大损害,出现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抑郁症”,一方面说明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另一方面两代人教育观念差异导致矛盾和分歧,给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综合一下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韩愈的《师说》,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 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吾从而师之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B.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C.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百工: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 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作对比,使文本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10. C 11. D 12. A ‎ ‎13. (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所以弟子不一定要比老师厉害,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弟子有学问,学习有先后之分,各有专长,就是这样而已。‎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A项,代词,代指“知识”;‎ B项,代词,代指“他”;‎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中“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错,在文中“百工”指各种手艺。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分析错误,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庸:哪里;“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于:意为“与……相比”,在这里是与“吾(生之年)“相比。第二句得分点:是故:因此、所以;不必:古今异义词,此处指“不一定”;如:比的上;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于”比;闻道:懂得的道理;术业:学术技艺、学业;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元和十二年,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虚实结合,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B. 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C. “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D. 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15.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答案】14. A 15.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虚实结合”有误,首联都是实景,没有虚景,所以没有“虚实结合”。故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此题既要求分析情感,也要求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表达情感的手法。此题可先概括出哪些景,景物特点及渲染的气氛;然后根据景物描写的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标题及注释可知,该诗歌描写了南湖早春的景色,由“暖复明”“碎红山杏发”“新绿”等景物可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由注释可知,此时,诗人谪居江州,“年年衰病减心情”表现了作者的衰病不堪,由此可得出,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被贬后的郁闷心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 感喟。‎ ‎(2)《寡人之于国也》中运用对比手法,揭露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的句子“______,‎ ‎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劝学》中的“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谨庠序之教 (6). 申之以孝悌之义 (7). 君子生非异也 (8). 善假于物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涯”“彘”“莩”“庠”“悌”“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相对于通过语言文字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人们更愿意通过图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认知自我和世界,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视觉文化及其特点 。‎ ‎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工具创造出来的生动、形象的技术图像,( ),也就不能很好地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急。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 。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 的正确观点。‎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B.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颠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C. 如果决定人们看不看视频的仅是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由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献 B. 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 C. 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 D. 经典文献很容易被人们静心阅读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刻不容缓 无可非议 鱼目混珠 滴水不漏 B. 千钧一发 无可非议 泥沙俱下 滴水不漏 C. 千钧一发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颠扑不破 D. 刻不容缓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颠扑不破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结构混乱,“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句式杂糅,“出于……”和“由……决定”两种句式保留一种即可。‎ 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人们”应移到“如果”后面。‎ D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水平”或把“降低”改为“影响”。‎ 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前文的语境: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再根据后文的语境是:人们难以静心阅读思考,所以括号里填空要谈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跟对对选项的把握,要注意看清填写句子的逻辑的严密性,上文的主语是“技术图像”,下文阐述因不能静心阅读经典文献产生的结果,A项主语是“人们”,D项主语是“经典文献”,都与前文不一致,可排除;C项“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与下文“人们难以静心阅读思考”不合。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第一空: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语境是指: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此处用“刻不容缓”。‎ 第二空: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语境是: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是对这一现状的肯定,所以用“毋庸置疑”。‎ 第三空: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根据语境: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此处用“泥沙俱下”较为合适。‎ 第四空:颠扑不破: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此处是指学术观点,所以用“颠扑不破”。‎ 故选D。‎ ‎【点睛】‎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今年清明节之前,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因此要请假三天。下面是王伟‎4月2日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请假条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王伟 ‎【答案】(1)缺乏请假对象,应加上称谓“尊敬王老师”‎ ‎(2)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应去掉“乃至世界”‎ ‎(3)“令尊”用错,应改为“家父”或“我的父亲”‎ ‎(4)没有具体的请假的具体天数,应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 ‎(5)落款缺乏日期,应在落款加上“‎2019年4月2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此段文字是王伟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假条的不恰当之处可以从格式、内容、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分析,其中内容指的是应用文必须包含的要素。据此,逐一排查,找出其中的不恰当之处。格式方面的错误有:首先请假条要有称谓,此请假条缺乏请假对象,应加上称谓“尊敬的王老师”;其次没有具体的请假的具体天数,应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最后落款缺乏日期,应在落款加上“‎2019年4月2日”。内容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有:“清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中应去掉“乃至世界”,因为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中“令尊”用错,“令尊”是敬辞,用于他人,说自己的父亲,应用“家父”或“我的父亲”。‎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①_______,“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②_______。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_______。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答案】 (1). 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2).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3).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 “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①处,横线上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应是相对的,故可以针对后一句“‘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进行填写。②处,横线上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应是相对的,可以针对前一句“‘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进行填写;③处,要注意后面“如此循环往复”这一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雕刻大师,收了一位十分聪明的弟子。‎ 不久,他发现这位聪明的弟子稍有进步就在师兄、师弟面前夸夸其谈,好像无所不通。雕刻家把他叫过来,送他一盆夜来香。‎ 第二天一早,弟子兴致蛮高地对雕刻家说:“夜来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 雕刻家就问弟子:“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着你了吗?”“没有。”弟子高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着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雕刻家说,“我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弟子的脸一下就红了,他对雕刻家说:“弟子明白了!”‎ 注意:①立意自定,但不要超出材料涉及的范围;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超过800字。‎ ‎【答案】【例文】‎ 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做出成就,就必须静下心来,不夸耀不炫耀,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於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於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前段时间,於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於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於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於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於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着作等身却仍躬耕於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绦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麽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着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夜来香”是理解材料的关键所在,由此入手方能把握材料真谛。‎ ‎【审题】“夜来香”是理解材料的关键所在,由此入手方能把握材料真谛,同时,它是雕刻家用来启迪弟子的一个比喻,因此,考生审题,要把精神集中在对夜来香开放时间(夜晚)、情态(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思考上,从中领悟其比喻意义。花开花落,了无声息,或灿然而放,或飘然而逝,从不虚张声势,从不显扬卖弄,一切出于淡然、本真。然而,生活的各个角落,却都充斥着心浮气躁、骄傲自满,充斥着“嘭,嘭,嘭彭,嘭嘭嘭……”的急躁开花声,充斥着“我要开花”“我将开花”的吵闹声。事业的花朵也好,心灵的花朵也罢,都是开给自己的,自然天成是谓美,源自心灵是谓真,香飘溢远是谓善,如此说来,却又何必吵吵闹闹,干扰别人视听呢?‎ 材料当中,“弟子”的“浮躁”“张扬”与“夜来香”的“沉静”“谦逊”形成鲜明对比,考生可以由此立意行文。由此,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浮躁中走不出天才。①什么是浮澡?轻浮、急躁,不沉稳,不冷静,不踏实,对待生活、学习、事业缺乏“执著”的精神,持久的耐力;②浮躁的危害是什么?浮躁使人心急功近利,浮躁使事业浅尝辄止,浮躁使人生潜藏危机;③怎样消除浮躁?冷静善思、脚踏实地、尊重规律。‎ ‎2.非宁静无以致远。文章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于首段总说“心灵宁静”之于实现人生远大目标的关系,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进行论述,如“只有宁静,才能坚守心灵的方向”“只有宁静,才能产生拒绝各种诱惑的精神力量”“只有宁静,才能培养追求事业的毅力”“只有宁静,才能淡泊处世,提升人格修养”等,最后,将对不同层面的论述进行总结、强调。‎ ‎3.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这个观点本身包含正反对比的因素,它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也涉及“自满,骄傲”的危害。这就为考生构思行文提供了一个简便实用的结构模式:正反对比式。‎ 结构示例:‎ 作文材料中明确要求“立意自定,不要超出材料涉及的范围”,在展开论述时既不能把材料全然抛开,另起炉灶;又不能只就材料进行评价或议论,而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本文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如写议论文,开篇可引用名言俗语,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浮躁中走不出天才”。正文可采用递进式结构说理,①什么是浮澡?轻浮、急躁,不沉稳,不冷静,不踏实,对待生活、学习、事业缺乏“执著”的精神,持久的耐力;②浮躁的危害是什么?浮躁使人心急功近利,浮躁使事业浅尝辄止,浮躁使人生潜藏危机;③怎样消除浮躁?冷静善思、脚踏实地、尊重规律。可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使论证有力。最后可再次总结:只有宁静,才能淡泊处世,提升人格修养,和开头照应,形成首尾呼应。‎ 素材积累:‎ ‎1、一部《泰坦尼克号》成就了最初的卡梅隆,当铺天盖地的荣誉和巨大的名声落在这个青年导演头上时,他却忽然蛰伏起来,以几十年的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阿凡达》。‎ ‎2、拒绝浮躁,现代作家路遥将自己关在煤洞数年,在寂寞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拒绝浮躁,荷兰画家凡·高以一辈子的孤寂生活,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艺术创作中,最终锻铸成一位令人仰止的伟大艺术家。‎ ‎3、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后,他开始备受瞩目。在被问到出名前后的最大感受时,他写下了“冷”与“热”这两个字。黄建中对此会意地说“‘冷’的时候你有‘热’,热衷于数学;现在热了,就该找到‘冷’,一切冷静对待。多么精辟的解释!这启示我们:“冷”与“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有理性看待,方能将其合理把握。‎ ‎4、居里夫人,曾经也是年轻、貌美的少女,但她却执着于钻研科学探索自然奥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只是和她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做着实验。化学药品使她那双娇嫩的双手变得苍老褶皱,昔日的风采也被磨得暗淡无光,但正是这样执着的精神令她成功了。镭的发现意味着人类科学史上又一质的飞跃。‎ 无数光彩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她的心无旁骛,专心如一。她从不搭理那些起哄者——在她学生时代的那些追求者;她也从不松懈自己的学业。她仅仅是做着自己该做的想做的并付诸于行动将它做好。最终,她完胜了。居里夫人和伟大的音乐家巴赫一样,像一条清澈又涓涓细流的小溪,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被埋没,反而会常青常绿,留给世人的是他们辛勤挥洒汗水后的成作,并且不求回报。‎ ‎【点睛】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要领:第一,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第二,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第三,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