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研室2020届高三模拟3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三语文模拟(三) 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中华历史长河中那些曾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 、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构筑起新中国今天的擎天大厦,是他们的英灵和浩气铸就出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聚集起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是他们 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奇迹。他们的精神 。 A.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B. 前赴后继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C. 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永垂不朽 D. 继往开来 一脉相承 名垂青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一处,“前赴后继”,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继往开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语段中是“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先烈”,强调的是“奋勇冲杀向前”,而不是“继承前人的事业”,如果用“继往开来”,则不合“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构筑起新中国今天的擎天大厦”语境,故选用“前赴后继”; 第二处,“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段中是说“他们 的精神引领着我们民族创造了……伟大奇迹”,强调的是 “精神财富”,强调的是“相传”,所以此处用“薪火相传”;而“一脉相承”强调的是继承关系,不合语境。 第三处,“永垂不朽”,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形容抽象的事物;“名垂青史”,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 - 31 - 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形容人;而此处语境“他们的精神”正是抽象的,所以此处适用“永垂不朽”。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山就有水,从我们村子边上绕过的那条小河,是从东往西流去的。河水从深山里流淌出来, , , ; , , ,就像一位散步的哲学家正沉思着什么。 ①在有的地方积成深潭 ②河水跳跃着 ③在有的地方形成浅滩 ④缓缓流动 ⑤永不疲倦地唱着歌 ⑥平静得出奇 A. ③②⑤①④⑥ B. ③④⑥①②⑤ C. ①④③②⑤⑥ D. ①②⑤③⑥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 31 - 首先分析语段内容,本段主要写河水从山里流淌出来,在有的地方形成浅滩,在有的地方积成深潭的河水的状态。故应抓住河水的状态以及横线后面给出的句子来分析。第六处“平静得出奇”,和后面就像一位散步的哲学家正“沉思”着什么,正好相吻合,由此排除B选项和D选项。第五处只有填“缓缓流动”才能和第六处“平静得出奇”相契合,这样排除C选项。 故选A。 3.下列诗句所咏对象与美术馆中展出的花开作品,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③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挥入花深处。 ④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 A. 桂花 牡丹 荷花 梅花 B. 梅花 桂花 牡丹 荷花 C. 桂花 荷花 牡丹 梅花 D. 梅花 桂花 荷花 牡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纪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熟知诗句所写的意象,然后逐一排查选项。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描写山园小梅的诗句。此句出自作者林道(宋)《山园小梅》其一,原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猬,不须檀板共金尊。由此判断是与“梅花”对应。 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此句出自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原词: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由此判断是与“桂花”对应。 ③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挥入花深处。词句是欧阳修的《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原词是: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由此判断是与“荷花”对应。 ④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此句是宋代黄裳的《牡丹》其三,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天真无处窥神化,栏畔新妆却自羞。由此判断是与“牡丹”对应。 故选D。 4.对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概括最准确的项是( ) - 31 -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感乱”,就是信史与史传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感乱”。 A. 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B. 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C. 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D. “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本段内容的主要观点,找到中心句方法比较恰当。“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一部分,都在阐述一个“感乱”现象,显然,这部分不是中心句子。“这种‘感乱’”,就是信史与史传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感乱”,这部分,才是本段的中心句子,由此得出“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才是本段的主要观点。 A选项,“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与后文““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相冲突; B选项,“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是不能“统一”的; D选项,“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文中只说“这种‘感乱’,就是信史与史传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感乱’”,所以D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 31 -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 摄:捉拿 B. 一讯具伏 伏:趴下 C. 帝为寝其命 寝:废置 D. 贤士多谢去 谢:辞职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绘少时读书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洲,进士考试考了第一等,为官后办事能力极强。 B. 杨绘认为曾公亮请求让曾巩做史官,是为了报答越地为官时曾易占包庇自己的私情。 C. 因为杨绘的争辩,皇帝搁置了那份任命,也解除了杨绘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了信任。 D. 杨绘上书陈说王安石推行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坚持自己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 31 -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2)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8. 请结合全文概括杨绘的形象特点。 【答案】5. B 6. C 7. (1)馆阁、台省(朝廷中央机构)的官员(人才济济),朝廷平素供养的官员不派遣,难道只能派遣这些宦官吗? (2)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难以处理他与宰相同立(同时存在)在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可要)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 8. ①机敏出众;②正直敢谏;③忠诚有则;④坚持己见(固执)。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B选项,“ 一讯具伏”,“伏”是动词“伏法,认罪”之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选项,因为杨绘的争辩,皇帝搁置了那份任命,也解除了杨绘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了信任”错误,“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译为“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译为“没过一个月,又开始做谏院的官职,擢拔为翰林学士,做了御史中丞”,可见“对他失去了信任”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31 - (1)“素”,平素。“不之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遣之”。“之”,代词,代官员们。 “顾”,难道。“独”,只。“中人”,宦官。 (2)“今日之除”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除”,免除。“盖”,语气词,因为。“立于轻重之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轻重之间立”,译为在朝堂的轻重问题并立。“姑”,姑且。“姑令少避尔”,省略句,正常语序“姑令之少避尔”。“尔”,罢了,语气词。“少”,稍微。“其”,表商量或期望语气副词,希望,一定。“谕”,告诉。 【8题详解】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作品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①机敏出众:“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译文“府中小吏请求捉拿打洞穿墙偷盗库中丝绢的盗贼,杨绘前往查看,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出入留下的,就说;“我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就叫来耍猴的人在庭堂中审问,一审讯就完全认罪,府衙中的人都叹服他的神明”。根据“现场踪迹不像是人出入留下的”,便断定“耍猴的人”是主犯,可见其“机敏出众”。 ②正直敢谏: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译文为“曾公亮请求让他的儿子做登闻鼓院判官,与他关系深厚的曾巩做史官。杨绘争辩说:‘曾公亮主持国事,把朝廷官员的职位看成自己家里的东西。从前曾公亮在越地做官时,霸占民田,被郡守依法惩办,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在越地做官,曾多方包庇他。现在任用曾巩,是为了报私情啊’”。正直敢谏言,勇于担当。 - 31 - ③忠诚有则:“改侍读,绘固辞”。“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译文为“杨绘也被解除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职务”,“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很难处理他与宰相并立于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杨绘说:“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最终也没有接受侍读的职务”。不去担任侍读之职,他认为“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足见其忠诚有责,有担当不苟且。 ④坚持己见(固执):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译文为“当时王安石当权,贤士多辞职离任。杨绘说:“老练成熟的人,不可不爱惜他们。当今旧臣多托病请求离去,范镇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五都辞职回乡,陛下难道不考虑其中缘故吗?”免役法推行后,杨绘上书陈说它的十大要害。王安石让曾布上奏章解释他的改革学说,杨绘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于是被罢为侍读学士、亳州知州”,认可被罢免,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己见。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杨绘,字元素,是绵竹人。年轻就机敏出众,读书时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州。进士考试时考了第一等,做了荆南通判。做了开封推官,遇到事情解决起来都很顺利,一下子就解决了,众官吏都怕整天时间不够,而杨绘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把他破格任为侍从官员,但主管官员见杨绘年少,就没有任用他。因为母亲年龄大了,就请求出任眉州知州,迁任兴元府。府中小吏请求捉拿打洞穿墙偷盗库中丝绢的盗贼,杨绘前往查看,发现现场踪迹不像是人出入留下的,就说;“我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就叫来耍猴的人在庭堂中审问,一审讯就完全认罪,府衙中的人都叹服他的神明。 神宗皇帝即位,诏任他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皇帝曾下诏派遣宦官王中正、李舜举等人出使陕西,杨绘说:“陛下刚刚即位,天下都擦亮眼睛来关注着您的初期执政。馆阁、台省(朝廷中央机构)的官员(众多),朝廷平素供养的官员不派遣,难道只能派遣这些宦官吗?” - 31 - 曾公亮请求让他的儿子做登闻鼓院判官,与他关系深厚的曾巩做史官。杨绘争辩说:“曾公亮主持国事,把朝廷官员的职位看成自己家里的东西。从前曾公亮在越地做官时,霸占民田,被郡守依法惩办,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在越地做官,曾多方包庇他。现在任用曾巩,是为了报私情啊。”皇帝为此搁置下了那份任命。杨绘也被解除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职务,杨绘坚决拒绝赴任,滕甫把杨绘的态度告诉了皇帝。皇帝诏见滕甫说:“杨绘抗命不受的心意孤高深远,他在朝中行事孤立无援,却不畏权势,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没有不去做的。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很难处理他与宰相并立于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杨绘说:“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最终也没有接受侍读的职务。没过一个月,又开始做谏院的官职,擢拔为翰林学士,做了御史中丞。 当时王安石当权,贤士多辞职离任。杨绘说:“老练成熟的人,不可不爱惜他们。当今旧臣多托病请求离去,范镇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五都辞职回乡,陛下难道不考虑其中缘故吗?”免役法推行后,杨绘上书陈说它的十大要害。王安石让曾布上奏章解释他的改革学说,杨绘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于是被罢为侍读学士、亳州知州,先后担任应天府、杭州知州。元祐初年,又任天章阁待制。去世时,六十二岁。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9. 简要分析中间两联的写景艺术。 10. 赏析尾联的写景特色。 【答案】9. ①比拟:小草不以吴国地理版图之小为羞耻,写出秋天小草仍在碧油油生长的状态;将风月拟人化,写出风月之有情。②视听结合:将所见草色和所听雁声结合。③视角转换,由低到高,低处的小草,高空的大雁。④比喻:将江山比作一幅画,写出江山之壮美。⑤点面结合:小草、大雁、风月是点,江山如画是面。⑥寓情于景:以物之无情写历史变迁之无奈,表达诗人的盛衰兴亡之叹。 10. - 31 - ①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之萧瑟之景对比。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③照应首联“恨”,点出“恨”的内容。④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⑤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解析】 【9题详解】 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①“草色不羞吴地短”,赋予本无情感的小草以人的情态“不羞”,此处是拟人,也可称比拟。小草不以吴国地理版图之小为羞耻,写出秋天小草仍在碧油油生长的状态。“风月无私慰寂寥”,“风月”本无情感,此处赋予其“无私”的情感,有大爱来慰藉诗人的寂寥之情。将风月拟人化,写出风月之有情。。②视听结合:将所见草色和所听雁声结合。“不羞吴地短”的“草色”,是作者眼睛所见,空落的“雁声”,是作者耳之所闻,所以“视听结合”。③视角转换,由低到高,低处的小草,高空的大雁。诗人低头看“不羞吴地短”的“草色”,是从低处着笔,听到空落“雁声”,抬头仰视,所以视角变高。④比喻:将江山比作一幅画,写出江山之壮美。“江山如画”可以看出。⑤点面结合:小草、大雁、风月是点,江山如画是面。“不羞吴地短”的“草”、高空飞翔的发出空落“雁声”的“大雁”、“无私慰寂寥”的“风月”,是作者所描写画卷中的点的结合,所有的点又是构成“如画江山”的一部分。故此处手法是“点面结合”。⑥寓情于景:以物之无情写历史变迁之无奈,表达诗人的盛衰兴亡之叹融进对“不羞吴地短”的“草色”、发出空落之声音的“雁”、“无私慰寂寥”的“风月”、“如画江山”的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寓情于景”。 【10题详解】 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①对比,不知在何处的“六代繁华”与萧瑟的“败红残绿”对比,建康作为六朝古都,昔日繁华不再,只见“野萧萧”的“败红残绿”。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③照应首联“恨”,点出“恨”的内容。写出了把酒登临“客恨饶”的原因“六代繁华不在,只剩下败红残绿”。④借代,以“败红”“残绿”借代“花”和“叶子”,因为前者“败红”“残绿”与 - 31 - “花”和“叶子”之具有相关性,而没有相似性,所以是借代。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⑤运用“六代繁华在何处?”设问,以“败红残绿野萧萧”之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设问,有问有答。反问,有问无答,答案在其中。所以此处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朝搴附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8)___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答案】 (1). 靡有朝矣 (2). 夕揽洲之宿莽 (3). 泠然善也 (4). 别有幽愁暗恨生 (5). 不霁何虹 (6). 凌万顷之茫然 (7). 既往不咎 (8). 后生可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靡、洲、莽、泠、幽、霁、顷、咎。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傻子 阿城 在北京,没事了,在路上看傻子。见多了,心里就给他们分了等儿。不是傻的程度,而是身上干净的程度。第一等是四季一身儿衣裳,脏得赛铁,皮肉也见不着原色。第二等是有四季衣服,但脏是第一等的。第三等是不太脏,有四季衣服,但是旧。第四等是衣服皮肉与常人一样,只剩下一个傻。 夫妻恩爱,终于生下一个孩子,欢喜不尽。可万一生下来的是个傻子,就不大妙。父母家人纵然百般怜爱,可傻儿愣愣磕磕、咿咿呀呀,不甚知觉,大人们终究不是滋味儿。也许就生出百般嫌隙,诸种不和,最终是傻儿倒霉。 - 31 - 我第五次搬家,搬到一条不小的街上。几天了,却还没有发现一个傻子。于是上班就和对面的老李说起来。老李听了,笑一笑,用手抚一抚稀了的头发,说:“你太认真。各家有各家的事儿,哪儿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我知道老李有一个极漂亮的女儿小雯儿,常来单位走动,于是不再说什么。 一天,临到下班,老李慢慢地对我说:“怎么样?上我那儿喝点儿去?”老李喝了酒,便会说些让人觉得又对又不对的字经。以前和他喝酒时,我先评他写的匾额,他就注意听。听完了,用手抚一抚顶,笑一笑,细细地呷一口酒,说:“是啊。其实这个字,就像人。不是说字如其人的那个像,而是体面。人都要体面,字就是人的一面旗。这旗要漂亮、体面。骨力?写出骨力自然高。可一个匾,三教九流,人来人往,谁看骨力呢? 其实就是看个顺眼。要是人,骨架好,可穿个鸡腿裤,刀螂似的在街上走,变成字,能上匾吗?写字就是写衣。”我觉得有点酒上头,弄不清楚老李的道理,也不和他争辩。 下班了,就骑车随他一起走。老李的北屋是这个院子里最体面的房。虽然院子里高高低低盖了一些砖棚,北屋还是维持着昔日四合院儿上房的体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累赘。屋里更是素雅。墙有些黄,但绝没有灰尘。大方砖漫地,暗暗地衬着屋里的沉静。一张大漆有些残的条案上有两个胆瓶,彩绘着群仙祝寿、麒麟送子,清末的格式。胆瓶里插着一个奇大的鸡毛掸子,油亮蓬松,还插着几个字轴。条案中央一架玻璃罩的座钟,罗马数字标一圈儿钟点。座钟旁边大概是一台小电视机,套着古铜色的灯芯绒罩。条案两边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沙发。大沙发上悬一轴字,字漂亮潇洒。 老李和爱人一句一句地商量着,我才得知:原来今天相姑爷。不多时,小雯儿来了,后面跟着一个小伙子。小雯儿介绍说:“这是严行,我们那儿的同事。”我们三个人一齐笑出声来点头。 大家摆好桌子,老李拉我在他旁边儿坐下。小雯儿和严行坐在一起,忙着就给严行夹菜。老李说:“小严,来,喝一点儿。”严行很客气地静静看老李给我和他斟上酒。老李自己也斟了,把杯端起来。 就在这时,里屋的门响了一下,我分明看到老李的爱人哆嗦了一下,眼睛凄凄地看着老李。老李的细眼里闪过一道光,额角儿腾腾地跳了两下。我回过身儿去,只见门帘掀开一些,一张脸向灯下的人们望着。不用再多看,我明白了,这是一个傻子。 我回过身来,见老李的爱人慌乱地看着大家。老李顿了一下酒杯,她才醒悟过来,站起身走过去。小雯儿的脸在灯下白得不成样子,愣着眼儿看着严行。小雯儿忽然涌出泪水,很快地站起来,也进到里屋。老李笑得很勉强,说:“喝,喝! - 31 - ”严行没有动。我端起酒杯,觉得杯里是水,吸了一口,辣极了。 猛听得里屋老李的爱人大声地说:“小雯儿! 这是你兄弟!” 老李控制着声儿说:“小雯儿呀! ”小雯儿眼睛红红地出来,慢慢坐下。严行看着她,问:“怎么了?”小雯儿说:“都是他!”严行说:“怎么都是他?”小雯儿不说话。 老李的爱人有点儿不自在,举着筷子,不知再给严行夹什么好。老李不看别人,只与我讲字经。我觉得这话题太冷落别人,又不能不应付着,忽然开个玩笑说:“老李,你字写到这份儿上,来个晚年变法,怎么样?” 老李停住正在自斟的瓶子。笑出声儿来:“好哇! 我正琢磨着呢,只怕——” 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您学字吧。”老李两口子一下子高兴起来。老李给严行斟上酒,额头又渗出光来,把筷子做笔竖捏着,在空中虚绕绕,说:“这写字,第一要骨力。人看字,看什么呢?就是看个骨力。你要学字,学颜体。颜体不易取巧,非要心宽心正,不能写好。先找多宝塔、东方画赞临着。写好了,再看看鲁公的麻姑、告身,得了气体,再看与夫人帖、鹿脯、争座位、放生池,漂亮,正,不俗不媚。再看裴将军,绝!字如其——”老李忽然发觉我在笑,就用酒杯遮脸,对我说:“不对?”我连忙点头。 老李的爱人又端来一盆汤,热气升起来,裹了灯泡,一个屋子显得暖洋洋的,大家说说笑笑。 吃罢了饭,又喝了茶,看看晚了,我站起来告辞,严行也说回去了。刚要走,严行忽然站住,说:“小雯儿,不送送我吗?”小雯儿一下儿跳下台阶儿,可着嗓子叫了一声儿:“哎——”老李呵呵笑着,用手抚一抚顶,和爱人在门口站了许久。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在北京,没事了,在路上看傻子,并对傻子进行辨别与分析,为下文发现老李家的傻子作铺垫。 B. 当傻子一事露馅时,只听见老李的爱人大声地说:“小雯儿! 这是你兄弟! ”暗示小雯儿可能对其兄弟态度不友善。 C. “要有体面”是老李和“我”追求的优秀品质,小说中的“体面”体现在三方面:字体效果、穿衣打扮、为人处世。 D. 小说语言雅俗相间,雅主要体现在文言书面语的使用,俗主要体现在大量口语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13. 小说画线部分三次抚顶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 31 - 14. 小说多次叙述老李讲字经的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12. C 13. ①第一次“用手抚一抚稀了的头发”暗示老李的窘迫,以及想掩饰的心理;②第二次“用手抚一抚顶”暗示老李对自己匾额上字体的得意;③第三次“用手抚一抚顶”暗示老李的满意与轻松。 14. ①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欣赏;②对老李的书法水平的赞赏;③对底层人物面对不如意的酸楚与无奈的同情;④对本性善良与内在骨力(传统人格美或坚韧品格)的礼赞。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选项,“‘要有体面’”是老李和‘我’追求的优秀品质”错误,是老李追求的,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当老李说:“是啊。其实这个字,就像人。不是说字如其人的那个像,而是体面。人都要体面,字就是人的一面旗。这旗要漂亮、体面。骨力?写出骨力自然高。可一个匾,三教九流,人来人往,谁看骨力呢? 其实就是看个顺眼。要是人,骨架好,可穿个鸡腿裤,刀螂似的在街上走,变成字,能上匾吗?写字就是写衣。”“我觉得有点酒上头,弄不清楚老李的道理,也不和他争辩”,可见“我”并不懂老李“追求体面”的观点;小说中的“体面”体现在三方面:字体效果、穿衣打扮、为人处世,此处不全面,还体现在“住房的布局上”,“老李的北屋是这个院子里最体面的房。虽然院子里高高低低盖了一些砖棚,北屋还是维持着昔日四合院儿上房的体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累赘。屋里更是素雅。墙有些黄,但绝没有灰尘。大方砖漫地,暗暗地衬着屋里的沉静。一张大漆有些残的条案上有两个胆瓶,彩绘着群仙祝寿、麒麟送子,清末的格式。胆瓶里插着一个奇大的鸡毛掸子,油亮蓬松,还插着几个字轴。条案中央一架玻璃罩的座钟,罗马数字标一圈儿钟点。座钟旁边大概是一台小电视机,套着古铜色的灯芯绒罩。条案两边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沙发。大沙发上悬一轴字,字漂亮潇洒”,这里充分体现老李对住房布局上的讲究。所以C选项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内容主旨、欣赏作品形象 - 31 - 能力。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①第一次“用手抚一抚稀了的头发”暗示老李的窘迫,以及想掩饰的心理;后文我去老李家喝酒,“就在这时,里屋的门响了一下,我分明看到老李的爱人哆嗦了一下,眼睛凄凄地看着老李。老李的细眼里闪过一道光,额角儿腾腾地跳了两下。我回过身儿去,只见门帘掀开一些,一张脸向灯下的人们望着。不用再多看,我明白了,这是一个傻子”,说明老李家有个这样的傻孩子,但是老李从未和别人提及此事。所以当我和他谈此话题时候,老李的窘迫心里;老李的话,“你太认真。各家有各家的事儿,哪儿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想掩饰的心理。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自己家里的真实情况能掩饰就不提及的心理。 ②第二次“用手抚一抚顶”暗示老李对自己匾额上字体的得意:“以前和他喝酒时,我先评他写的匾额,他就注意听。笑一笑,细细地呷一口酒”;当我和严行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家里的孩子异样时,场面如此尴尬,但只要我一提起““老李,你字写到这份儿上,来个晚年变法,怎么样?”,老李停住正在自斟的瓶子。笑出声儿来:“好哇! 我正琢磨着呢,只怕——”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您学字吧。”老李两口子一下子高兴起来。”可见,老李对于自己匾额上字体的得意,听到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心里无限欢喜。 ③第三次“用手抚一抚顶”暗示老李的满意与轻松。当严行看到老李家里的傻孩子时,老李是很担心这门亲事的,“吃罢了饭,又喝了茶,看看晚了,我站起来告辞,严行也说回去了。刚要走,严行忽然站住,说:“小雯儿,不送送我吗?”小雯儿一下儿跳下台阶儿,可着嗓子叫了一声儿:“哎——”老李呵呵笑着”,这下老李就放心了,严行并未因为他家里的傻孩子而改变对小雯的选择,于是老李感到满意与轻松。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 31 - ①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欣赏:“老李喝了酒,便会说些让人觉得又对又不对的字经。以前和他喝酒时,我先评他写的匾额”,虽然自己不太懂字经,但是老李讲字经我还是很愿意听的,也会去评价,所以明知道老李一喝酒就讲字经,自己也会受老李的邀请,“一天,临到下班,老李慢慢地对我说:“怎么样?上我那儿喝点儿去?”,“下班了,就骑车随他一起走”,仍然欣然前往,去聆听老李的关于字经的理论。 ②对老李的书法水平的赞赏:“大沙发上悬一轴字,字漂亮潇洒”,虽然不懂字经,但是能认可老李写的字,对老李家房屋布局的赞美,“老李的北屋是这个院子里最体面的房。虽然院子里高高低低盖了一些砖棚,北屋还是维持着昔日四合院儿上房的体面,干干净净,没有丝毫的累赘。屋里更是素雅。墙有些黄,但绝没有灰尘。大方砖漫地,暗暗地衬着屋里的沉静。一张大漆有些残的条案上有两个胆瓶,彩绘着群仙祝寿、麒麟送子,清末的格式。胆瓶里插着一个奇大的鸡毛掸子,油亮蓬松,还插着几个字轴。条案中央一架玻璃罩的座钟,罗马数字标一圈儿钟点。座钟旁边大概是一台小电视机,套着古铜色的灯芯绒罩。条案两边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沙发。大沙发上悬一轴字,字漂亮潇洒”。老李讲的字经,我不懂,但是我愿意和老李成为朋友,可见“我”对老李的处事风、做人做事等等还是非常认可的,当然包括对老李的书法水平的赞赏。 ③对底层人物面对不如意的酸楚与无奈的同情:老李懂字经,并践行字经。讲究字体效果、穿衣打扮、为人处世和房屋的布局和结构,注重人的精神品质的追求,追求美好善良的天性,就是这样一位对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人,命运却对他如此不公,让他有个傻孩子,面对不如意的人生,老李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并没有为此而陷入人生低迷的状态,他关心关怀同事,对字经风骨的研究,对房屋布局的讲究,这一切都在老李在对字经的讲述中表达出来。老李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讲究面子,他同样囿于思想的限制,比如他会担心自己的傻孩子,是否会影响自己正常女儿的婚姻等等,但最后,还是在经书字经中找到内心的所向和心里的平衡。“老李不看别人,只与我讲字经。我觉得这话题太冷落别人,又不能不应付着,忽然开个玩笑说:“老李,你字写到这份儿上,来个晚年变法,怎么样?”老李停住正在自斟的瓶子。笑出声儿来:“好哇! 我正琢磨着呢,只怕——”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您学字吧。” - 31 - ④对本性善良与内在骨力(传统人格美或坚韧品格)的礼赞:让他有个傻孩子,面对不如意的人生,老李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并没有为此而陷入人生低迷的状态,他关心关怀同事,对字经风骨的研究,对房屋布局的讲究,这一切都在老李在对字经的讲述中表达出来。老李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讲究面子,他同样囿于思想的限制,比如他会担心自己的傻孩子,是否会影响自己正常女儿的婚姻等等,但最后,还是在经书字经中找到内心的所向和心里的平衡。“老李不看别人,只与我讲字经。我觉得这话题太冷落别人,又不能不应付着,忽然开个玩笑说:“老李,你字写到这份儿上,来个晚年变法,怎么样?”老李停住正在自斟的瓶子。笑出声儿来:“好哇! 我正琢磨着呢,只怕——”严行忽然说:“我赶明儿跟您学字吧。”这里也有对严行的礼赞,严行认同老李的字经,也说明严行和我一样,也同样认同老李的精神追求,所以全文多处写到字经,其实是对老李在谈字经中所体现的对本性善良与内在骨力(传统人格美或坚韧品格)的礼赞。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关乎天文”到“关乎人文” 隋云鹏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②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他们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涵义,《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③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 31 - ④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孔子继承发展了这一信仰,深刻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根本问题。 B. 古人认为君子应该内心有光明,从而实现内圣外王,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C. 中国古代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关系。 D. 诸子百家的时代,人们对于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百姓的重要性。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天人关系写起,从先民对天文的观测中探求对人文的影响。 B. 第二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 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被统治者利用来体现权 威。 D. 文章结尾列举了中国古代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现象。 17. 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起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答案】15. C 16. B 17. ①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②构建了文明文化的内涵;③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④影响 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1 - C选项,原文第五段说“‘上古’变成了选项中的‘古代’”,“与生产力发展没有关系”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可见“中国古代……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关系”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故选C。 【16题详解】 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选项,“第二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错误”,应该是“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为了证明文明的本义为内心光明”。第二段“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题方法是要在文本里找到问题所提到的相关内容,本体是问“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起了哪些作用”,先在文本里找到“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部分,在找到“人文”部分内容,然后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可。 ①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原文第一段“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②构建了文明文化的内涵:原文第二段“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他们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 ③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原文第三段“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 - 31 - ④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原文第三段“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另外,狂风卷起的扬沙浮尘、降雨带来的湿度升高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开放给莫高窟文物带来一定程度侵扰。 - 31 - 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洞窟开放管理制度。自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以“莫高窟游客承载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确定了洞窟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2%,二氧化碳不能超过1500ppm的洞窟微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一旦洞窟环境超过预警指标,系统可自动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预警提示。洞窟管理部门和接待部门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调整游客参观路线,启用调节洞窟,及时对预警的洞窟进行通风和除湿,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指标回落至安全范围内。遇到强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情况时,莫高窟采取停止开放的管理措施,并向社会及时发布洞窟暂停开放通知。 为了解决洞窟空间极其有限,洞窟采光不好,游客可能看不太清楚文物细节的问题,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先后面向全球上线,实现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游客们在前往洞窟之前,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了解莫高窟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洞窟景观。显然,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的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18. 下列关于莫高窟壁画修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受保护手段、管理水平、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敦煌研究院曾与外国同行开展合作。 B. “灌浆”技术,就是将特种泥浆注射、填充到空鼓的壁画中,泥浆变硬后固定壁画。 C. 泥浆含有水分,会把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能诱发壁画盐害。 D. 目前研究人员已找到去除和降低盐分的新途径,完全能解决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B. 彩塑和壁画的制成材质脆弱,长时间后,病害增多,逐渐老化。 C. 当洞窟内环境超过预警指标时,系统可自动向社会发布预警提示。 D. 游客观看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20. 莫高窟文物保护中所借用的科技手段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答案】18. D 19. C 20. 新型材料:现代物联网技术;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 【解析】 【18题详解】 - 31 -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D项,“完全能解决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错误。程度增强了。原文第四段有“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C项,“向社会发布预警提示”错误。张冠李戴了。应为“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预警提示”。 故选C。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基本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相关要点。答题区间在第六段和第七段:“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完成了敦煌石窟……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据此可整合出答案。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 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自定,诗歌除外。要求:不少于800字,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 31 -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的现象是客观的存在。我们饱腹却没有饱读诗书,狂热的兴奋后只是夜间空空寂寞,感觉被一切“掏空”,就像跑完了八百米,我们只有所存无几的元气与力气。我们“太空”,只剩下易碎的躯壳,所谓的“实”也只是满絮其中。我们需要如诗人劝勉,把心中的杂念与世俗之气清空,填上信仰与知识的铅注,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拒绝做“空心人”,才不能与自己的内心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才不至于等到走上社会,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所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是一个内心没有声音、没有方向的“空心人”。这既是一种人生的失败,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浪费。没有信仰注入,谁又会体会到“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如程开甲、郭永怀等人,他们有信仰为活力源泉,只身赴往罗布泊与世隔绝十多年,只为一声巨响。因为心中的目标,他们携上沉甸甸的赤子之心,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现今也有“塞罕坝”“毛乌素”精神,皆昭示着信仰的力量注入--“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总吞吴”,而之所以“空心”,不正是离这种力量太久了吗? 娱乐八卦充斥着方寸之地,被乱花迷眼,被浮云遮身,狂热的粉丝们挤破了浦东机场的玻璃,网络上键盘侠的层出不穷,世间上演着多少嬉笑闹剧。“空心“是空虚无味,是没有梦想,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无数个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洪流涌动的时代,不能像浮萍一样,轻而无根,不能让巨浪刷走内心残存的精神圣地。我们要多抬头,仰望星空之际,让信仰加重生命的质量,让对自然的感知增添生命的灵动,让排除芜杂后的“空心”填实到更多有意义的精神和事物,如《经典咏流传》里观众的哼唱,或是《见字如面》里的热泪盈眶,是颜书外展时的质问,是故宫里每个人的倩影。 这些都在填实我们虚置已久的内心——文化共鸣,精神长存。这样只有人“实”了,国家才“实”,我们发展的步伐才更加坚定。“清空”浮躁,“填实”内心才是真正要做到的。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做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从要求上看,“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 审题: - 31 - 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做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从要求上看,“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所给的题目,材料内容是相对而言的,要分别进行理拒绝成为“空心人”是要人们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不要冷漠自处,要关注自然、融入群体、坚守信仰,有份责任担当,要充实心灵;诗人劝勉人们把心“清空”则是要减少杂念、减轻负累,给心更博大更自由的空间。对照看,这是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认识,可侧重其中一个方面来谈,也可以将二者综合在一起辩证地来分析意义,可选择自己认识到位的最有感触的来写。 参考立意: 1、拒绝成为“空心人”; 2、学着把心清空; 3、把心清空并非要做空心人。 素材: 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 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家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达尔文,查理·罗伯特,9岁时对他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为此他一直在积极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想入非非的“不务正业”的学生。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海车勘察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解说,从而摧毁了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随后又了表了《动物和值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进化论的内容。查理达尔文终于成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理论论据: 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 理想是事实之母。 有目标,生活才有意义。帕克赫斯特《训城:框中的典范》 - 31 - 新的建设的理想,是一切言动的南针。鲁迅 无论何等显赫的行为,若不是出于伟大的目标,便不能算是伟大。[法]拉罗什富科《藏言言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恩格斯《对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 你知道才能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就已经见了千百年后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示儿女》 高擎着理想,睁大看眼氛剔人生的错误。徐志摩《示儿女》 结构: 议论文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如此题可围绕“我们拒绝做空心人”这一中心论点从“拒绝做空心人,才不能与自己的内心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 ”;“空心是空虚无味,是没有梦想,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我们拒绝做空心人”,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II卷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选自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有删改)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请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的作者。 24. 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 【答案】22. 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 23. 韩愈 宋濂 24. 扩大交游;增广见识;壮大志向;学习圣贤。(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 31 -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这是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句子代入文段,结合语境大意,“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壮大,追踪圣贤的踪迹,想圣贤所想,必定会懂得作为读书人,一定不能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赋诗填词擅长书法”,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根据句式可以断开“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这三句, “知”的宾语是“士之为士”,根据语法关系断开这一处。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作者”,这是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情况。“孟东野”即“孟郊”,《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圈出相关的文字,理解其意思,然后进行概括。第一句话说“是行也”,这是说这次出行,即“北游”,最后一句说“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意思是“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从这方面来看待”,可见作者的期待应在中间部分,如“交从日以广”,这是指可以扩大交游;如“历涉日以熟”,这是说可以增广见识;如“识日长而志日起”,这是说可以壮大志向;如“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这是说可以学习圣贤。 参考译文: 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壮大,追踪圣贤的踪迹,想圣贤所想,必定会懂得作为读书人,一定不能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赋诗填词擅长书法。见识越多而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从这方面来看待。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 31 -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矫诏召集义兵,各镇诸侯起兵响应,歃血为盟,推曹操为盟主,后袁绍不发粮,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B. 《边城》中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选择等待傩送归来,面对命运的磨难,表现出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毅力。 C. 《茶馆》把从清末到民国的社会巨大变迁和跌宕的个人命运都聚合在了京城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用最简省的场景讲述最丰富的故事。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家史反映出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的不择手段,而查理的发迹史则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 E. 《老人与海》中狮子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又反映他渴望从狮子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与命运抗争。 【答案】AE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识记能力。A项,“推曹操为盟主,后袁绍不发粮”错误,应是“推袁绍为盟主。后来袁术不发粮”;E项,“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错误,梦中不断梦见“狮子”,暗含老人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是激励老人奋斗的力量,象征勇敢、自信、坚强。本题综合考查了五本名著的内容,既考查故事情节,也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有哪些主要作用? (2)《家》中高老太爷在病危的时候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何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 因是什么? 【答案】(1) ①通过呈现大观园众女子的诗意生活和精神追求,表现人物的才情和性格;②传递出对青春和生命或无奈或惆怅或忧戚或得意的种种感悟;③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2)①喊觉民回来,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②希望觉民、觉慧好好读书,扬名显亲。 原因:①看到了其他人上演的闹剧;②把希望寄托于有见解的儿孙身上,不希望家族从此衰败下去。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来具体分析。 - 31 - 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小说三要素中的故事情节要为人物和主旨服务,可以结合众人赋诗的内容特点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来具体分析,指出这样安排对塑造人形象和表现主题产生的艺术效果。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情况。解答时,按照题目要求,提取关键信息,结合名著的相关内容,准确定位,进行概括即可。 在小说《红楼梦》中“结社赋诗”的情节多次出现。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他们各自起名号,李纳自推社长,拟定开社日期,出题设韵作诗,拟定社名“海棠社”。还曾结社写菊花诗,在芦雪庵联句等。从人物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呈现出大观园女子诗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体现出各人物的才情和不同的性格特点;从主旨上来看,每个人的诗作所呈现出的人物心理各不相同,这些内容传递出对青春和生命的种种感悟。同时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故事情节内容,要深入阅读原作。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本题“《家》中高老太爷在病危的时候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何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 因是什么?” 高老太爷在病危时,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冷酷自私转变为含有温情,结合故事情节内容,以及高家其他子弟的表现,从高老太爷的心理上具体他分析变化原因,是为了让高家重新崛起,希望他们为高家光宗耀祖。一开始不希望他们上新学,最后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扬名显亲。觉民与冯乐山侄孙女的婚事不提了。看到了其他人上演的闹剧,不希望家族从此衰败下去。此外,这也是一位祖父临终时自然流露出的温情。考查理解故事情节内容,要深入阅读原作。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材料概括分析题 - 31 -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27. 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28.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价值。 29. 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答案】27. 说明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格是以真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创作基础的;揭示了“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28. 往往能揭示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圆形人物”配合,共同阐释作品主题。 29.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是比较典型的扁平人物;作品着重表现了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把人物“类型化”“漫画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真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如此“长厚”“多智”的人,作为文学形象,他们与历史存在也有距离。 【解析】 【27题详解】 - 31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一般都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趣味性)。从本文来看,首先找到狄德罗的话,即“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理解其意思,然后圈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即“‘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再圈出后面的内容,即“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根据这些内容即可得知,此处引用狄德罗的话是为了说明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格是以真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创作基础的,同时揭示了“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应先到文本中圈出写“扁平人物”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该信息主要在第二段,“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这一句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这是以“变色龙”为例说明“扁平人物”往往能揭示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配合,共同阐释作品主题。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同时也考查利用文章观点来解答问题的能力。“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这两句话来看,《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诸葛亮”这两个形象就是“扁平人物”,作品重点突出刘备的“长厚”和“诸葛亮”的“多智”,把人物作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进行刻画,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伪”“近妖”则说明,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有这样“长厚”“多智”的人,所以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又与历史存在有一定的距离。 - 31 - - 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