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没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能称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 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若要进一步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盂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亚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摘编自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性,包括静态、被动的知识与表现为思考议论的见解,后者要更高一层。‎ B.感性,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这种感官经验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C.知性的散文,如果在声调、形象、文字和条理性等方面做好,就可以成为美文。‎ D.广义的感性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字优美的散文中,也蕴藏在逻辑严密的议论文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知性”“感性”两个不同概念做了简要的解释,具有一定的辩证意味。‎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散文的知性”与“论文的知性”的差异。‎ C.文章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为例,论证了知性的散文也有动人的感性。‎ D.文章指出了感性的狭义和广义之别,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是狭义的感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都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以理念与情感为对立,以知性与感性为区分。‎ B.散文的知性和论文不样,因为散文要体现理趣,不擅长推理,没有长篇大论。‎ C.任何文章,只要具有饱满的逻辑张力、完美的声调和修辞,必然是文章中的极品。‎ D.要实现散文的感性之美,并不容易,需要散文家同时具备诗人和小说家的本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开。远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 中国发明“一国两制”,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而不是兵戎相见,解决国与国之间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1997 年香港回归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今天澳门回归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 阿根廷副外长指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使他的国家对以同样方式解决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抱有希望”。西班牙外交大臣表示,“一国两制”为解决西班牙与英国在直布罗陀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开创了先例”。俄罗斯的媒体也认为,俄罗斯与日本北方的纠纷可参照“一国两制”模式解决。‎ 今天,中国人民发明的“一国两制”已不仅仅属于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财产。香港、澳门成功回归,首先不能不归功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其次,不能不归功于中国近2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特区不断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充分显示出“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是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制度安排。‎ ‎(摘编自《大公报》1999年12月19日)‎ 材料二:‎ ‎20年意气风发,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精彩纷呈。难忘回归前夕的愁云密布,澳门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1999年入境游客不足800万人次,失业率达6.4%。20年来,回到祖国怀抱的澳门一改颓势,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已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加至447亿澳门元,人均GDP在世界名列前茅,入境总旅客超过3580万人次。2019年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显示,澳门在全球18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三十四位,在亚太地区 43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九位,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之一。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博彩、旅游、会展、餐饮、酒店及零售业欣欣向荣,一个生机勃勃的澳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南海之滨。‎ ‎20年和谐稳定,安定祥和的民生画卷不断铺展。今天的澳门,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氛围,但谁能想到在回归之前,这里曾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打击犯罪,一年时间就让凶杀案件减少了72%,纵火案件减少了40%。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自治安改善。一份《澳门这十年》的民生工作总结中,介绍了一个普通澳门人家的“民生礼包”: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银”的现金分享计划,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青年创业获得免息货……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少者有其学,特区政府施政所向让澳门居民所需所盼成为现实。‎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7日)‎ 材料三:‎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以宪法和澳门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牢固确立,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澳门特别行政区坚决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正确行使高度自治权。顺利完成基本法第23条和国歌法等本地立法,成立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有效落实。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正确处理相互关系,自觉维护行政长官权威,确保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体制顺畅运行。特别行政区民主政制有序发展,澳门居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跃居世界第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初显,会展、中医药、特色金融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升,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双层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惠及全社会,澳门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1日)‎ ‎4.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的轴线”用“历史”既包含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 B.“时代的轴线”不仅指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的发展时代。‎ C. 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决定用“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各自问题,这为各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找到出路。‎ D.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遗留问题的范例,“一国两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财产。‎ ‎5.下列对 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澳门能成功回归,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国力的提升,更归功于中国领导人高贍远瞩,政策成功。‎ B.澳门从回归前经济陷入衰退,到如今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之一。‎ C.回归之前,澳门曾是愁云密布;回归之后,澳门就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安定和谐氛围。‎ D.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说明了“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的。‎ ‎6.怎样才能让澳门行政特区持续稳定繁荣发展?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稻草爷 宗晴 稻草爷种了两亩稻田。秋收时,有外地的收割机开进村,稻草爷却肩扛搭斗到田间,采取原始的手工方式打谷。‎ 村民们们不解。两亩田,收割机来回溜几圈就完事,只需把一袋一袋的稻谷运回院坝晾晒就行了,多快呀。‎ 有人替稻草爷算了笔细账:若请人打谷,除去人工费、生活费、烟酒钱,还有稻草爷种地的活路钱、肥料款,那粮食跟直接掏钱买还有啥区别?‎ 谁知稻草爷打谷不请人,他自己割自己打。人们懂了,稻草爷是算过细账来的,不会轻勿把钱拿出去。‎ 庄稼人从秋收抢时间,以前还没收割机的时候,天不亮就出门割谷了。稻草爷打谷,与众不同。他要等到太阳出来,把露水照干了,才挑着箩筐慢悠悠地来到田间,抽出镰刀,弯腰刷刷地割一气谷,见密匝匝地摆了一大片了,把镰刀往泥土上一插,捧起稻把子来到搭斗边,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甩下,随着咚的一声闷响,稻穗碰在打谷架上,谷粒脱落,簌簌地掉进搭斗。‎ 稻草爷将稻草竖靠在搭斗耳朵边,凑齐五把,用几根稻草捆绑,绾一个套,轻轻一拉,噗地抛出去,一个稻草人便直挺挺地站在稻田里了。‎ 秋阳高照,天空像一只倒扣着的铁锅,烧得发烫。田间暑气弥漫,稻草爷如置身蒸笼中,挥汗如雨。搭斗渐渐有些沉了,稻草爷拉起来吃力,用撮箕将稻谷装入箩筐,接着又躬身割谷。‎ 如此停停歇歌,一天下来,稻草爷的稻田只露出一个小小的窟窿。‎ 村里人都知道,稻草爷不缺吃穿,儿女们有出息,把他接到城里一住就是好多年,村民们差点都快把他忘掉了。‎ 但不知何故,今年开春后,稻草爷独自一人留在了老家,还种了两亩稻田。稻草爷说,叶落归根,乡下空气好,自己种点绿色食物不施药,吃着放心。‎ 短短几天,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留下稻茬,收割机绞碎的稻草乱七八糟地躺在稻田里,烈日一照,显得干燥枯黄。村民们打燃打火机,秋风中,随着咝咝的声响,火势蔓延,稻草顷刻化为灰烬。‎ 稻草爷望着被烧掉的稻草,叹了一口气。‎ 秋收的脚步渐行渐远。五天后,稻草爷的稻谷终于收完了,两排稻草整整齐齐,像是列着队,等他检阅。趁天气晴好,稻草爷忙着翻晒稻草。一个一个的稻草人被他提起头,另一只手掌一摊,稻草撒开,以“四平八稳”的姿势站稳,然后就交给太阳去验收了。‎ 村民们更加迷惑。哼哼,你说稻草有啥用?你说现在稻草还有啥用!‎ 有人屈指数来——‎ 其一,以前稻草可以喂牛,是牛冬天的上好草料。现在家家户户都配备了犁田机,耕牛基本上过时了,你看哪里还有一条牛?收起稻草干啥?‎ 其二,以前稻草可以做柴火,用来煮饭。如今烧天然气,既方便又实惠还环保。还要这稻草干啥?‎ 其三,……‎ 稻草爷不与人理论,扛了根竹竿去挑稻草。稻草爷体力不比当年了,每次只挑十二个,晃悠悠地挑回院坝边堆着。稻草爷挑稻草也要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说没露水的稻草才不会霉烂。稻草爷把稻草全部挑回来后,就开始码草垛,请人递草,他亲自码。稻草爷用一些稻草捆铺一个圆盘,他站在中间,稻草从四面八方递上去,一层一层地铺,每个稻草都有一束被反剪转来,交叉压在稻草爷脚下。稻草爷一边铺一边踩,尽量把稻草踩得服服帖帖。稻草干酥酥的、光滑无比,草垛像装了弹簧,不停地晃动,稍不注意就会倾斜或者翻倒。稻草爷的身子跟着晃动……但稻草爷毕竟是这方面的老把式,稻草垛渐渐向四周扩充,最后形成坛子状。‎ 尽管稻草爷穿了长衣长裤,他的身上还是被稻草刺起了一条条的红血印,奇痒无比,被抠破皮后溃烂,起了一块块的瘢痕,比癞蛤蟆还难看。稻草爷不恼,稻草爷看着草垛笑。‎ 入冬时,该收黄豆了,村民们正愁找不到绳子捆,看见稻草爷的草垛,然想起稻草这毫不起眼的东西,是捆黄豆梗的最佳材料。他们说,稻草爷,把你家的稻草扯幾根,我们的全被收割机轧坏了。‎ 稻草爷乐呵呵地点头,说,没事,你们用得着,尽管扯去。‎ 有人拔了菜苗,挑到小街上去卖,扯稻草爷的稻草捆绑。稻草爷挥挥手,扯吧扯吧,自己动手。‎ 小街上有几家开饭馆的老板闻讯赶来,要买稻草爷的稻草。他们说,跑了许多地方都不见这玩意儿了,发煤炭灶没它还真不行。稻草爷说,送几捆可以,给钱往别处去。‎ 数九天,村民们普遍宰杀年猪,用稻草爷的稻草搓草绳,他们说稻草爷的稻草黄灿灿的,很柔韧,捆猪下水最好。附近有几个女人焐臭豆腐,也选稻草爷的稻草遮盖……经被人遗忘的稻草,居然有了诸多用处。‎ 草垛像一个年迈的老头,慢慢枯瘦下去,稻草爷却眯着眼笑。仿佛,他又看见夫年那个比年龄还大的老哥子,站在他家门前买稻草的情景,说睡不惯床垫,木板床下面铺稻草睡觉最热乎。当他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时,稻草爷记下了他那失望的眼神。‎ 稻草爷天天守在门前,向很远的地方望去,他焦急地期待着那个老哥子再次出现。‎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稻草爷打谷时,作者用了“慢悠悠”“刷刷地”“密匝匝”“簌簌地”等一系列叠词,既具音韵之美,也表现了稻草爷劳作从容与娴熟。‎ B.村民们认定“稻草无用”,但入冬之后,“无用”的稻草却被广泛使用,从“无用”到“大用”,作者以此来揭示村民们的无知和浅薄。‎ C.作者两次提到稻草爷劳作要“等到太阳出来”,说明稻草爷尊重自然规律,有丰富的农作经验,并且勤劳、吃苦,不惧农事条件艰苦。‎ D.稻草爷用手工方式打谷、收割后收集稻草等作法,在村民们眼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思考。‎ ‎8.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往往有助于实现创作意图。试分析本文稻草爷“割稻草”“码草垛”等劳动场景的功能。(6 分)‎ ‎9. 小说以一个开放式结尾收束,从文本情理逻辑来看,你认为“老哥子”最终会出现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货。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闭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逐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B.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C.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D.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薨,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诸侯死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可称薨,皇帝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之死也称薨。‎ B.庙,可指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即宗庙;也可指王宫的前殿,代指朝廷。文中的“庙算”是指朝廷或帝王对战事进行的谋划。‎ C.稽颡,跪拜礼节的一种,屈膝下拜,以额头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多在居丧、请罪、投降时使用,其使用场合与稽首相同。‎ D.光禄大夫,官名,汉初改战国时所置中大夫为光禄大夫,掌议论应对。魏晋也作为在朝显职的加官及褒赠之官以示优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洞察形势曾劝阻殷浩北伐,还上书会稽王认为即使现的智慧和力量与从前一样也要权衡轻重,万无一失再行动。‎ B.王羲之勤政爱民,能够体恤百姓。会稽一带发生饥荒,他开仓赈济。朝廷赋税徭役繁重,吴会尤重,他上疏谏诤为百姓们减轻负担,意见经常被采纳。‎ C.王羲之清高气傲。他轻视王述,不愿与之交往,王述为此很是怨恨。等到王述官居显位,他耻居于其下,于是称病辞官,在父母墓前发誓退出官场。‎ D.王羲之性喜自然,有名士之风。他深受朝廷器重,但多次授官王羲之都不就任。离开官场后,他纵游山水,射鸟钓鱼,与道士共修服食,优游自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5分)‎ ‎(2)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15.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食土饮泉,因为它心思专一;而“ , ”因为它心思浮躁。‎ ‎(2)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既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助对“云”的描写表现自然恬淡心境的句子是“ ”,借助“鸟”表现对回归田园坚定决心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 ),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然而,通过对每部思 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是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19.下列在文中据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而是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 B.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 C.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是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 D.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指出并修改。(5 分)‎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防溺水已成当务之急的大事。校学生会倡议:全体同字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亲朋远离危险水域,大家必须以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21.感受和理解下面三个画面形象及其内涵,按下面要求完成问题。(6 分)‎ 要求:仿照示例,请为画面二设计一个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语言得体;为画外音三设计一个画面,要求语言简洁,有画面感。‎ ‎[示例]‎ 画面一: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一: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二: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二: ‎ 画面三: ‎ 画外音三:他搀起的不只是一位老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良知,一种心系社会的责任,一种古老民族的美德。‎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明代 刘基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哔哩哔哩弹幕网《后浪》青年宣言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是谁,就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就是我们彼此身边亲近的公民。——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以上文字带给你怎样的启发和触动,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C(C项,“就可以成为美文”错误。原文是“甚至成为美文”,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必然)(3分)‎ ‎2.D(“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是狭义的感性”错,从全文看,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既指狭义的感性,也指广义的感性。)(3分)‎ ‎3.D(A项,“文学作品都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以理念与情感为对立,以知性与感性为区分”错误。原文说“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没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是条件关系,不是并列关系。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另,“没有长篇大论”与原文“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不一致。C项,“必然是文章中的极品”错误。原文说的是“可以成为”,并不是“必然”。)(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C(“这为各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找到出路”错,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阿根廷副外长指出......抱有希望”可知,“抱有希望”不能确定“找到出路”。)(3分)‎ ‎5.C(3分)‎ ‎6. ①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②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③宪制秩序牢固确立,完善治理体系;④持续改善民生,提升福利水平。‎ ‎(共6分,每点2分,答满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 B(“揭示村民们的无知和浅薄”错,作者借此表达传统农业也有可取之处,表达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怀念。)(3分)‎ ‎8. ①交代了稻草爷劳作活动的空间场所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渲染了稻草爷劳动辛苦而喜悦的氛围;‎ ‎③揭示稻草爷勤劳、擅长劳作、享受劳动的性格。(共6分,每点2分) ‎ ‎9. 认为“老哥子”会出现,可从情节、情感、形象等方面分析。情节方面,可结合“他们说,稻草爷,把你家的稻草扯幾根,我们的全被收割机轧坏了。稻草爷乐呵呵地点头,说,没事,你们用得着,尽管扯去。有人拔了菜苗,挑到小街上去卖,扯稻草爷的稻草捆绑。稻草爷挥挥手,扯吧,扯吧,自己动手……曾经被人遗忘的稻草,居然有了诸多用处”,稻草爷并不吝啬给人们使用稻草,他只是对“老哥子”拿钱买稻草反感,当“老哥子”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应该还会来。从人物上分析,稻草爷和“老哥子”都是老一辈农民,稻草爷能理解“老哥子”的感受,“老哥子”也一定会理解稻草爷的想法,因此他应该会再来。从情感上看,“稻草爷天天守在门前,向很远的地方望去,他焦急地期待着那个老哥子再次出现”,稻草爷盼着他再来,从情感角度,他应该会来。‎ 如认为“老哥子”不会再来,可从情感、事理逻辑、作品主旨角度分析。从情感上看,稻草爷拒绝了“老哥子”,他带着“失望的眼神”“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既然无法得到,他应该不会再出现。从事理逻辑上,“老哥子”被拒绝后,也应该不会再来买稻草。从主旨看,像“老哥子”和“稻草爷”这样的老一辈农民,虽然还在怀念传统的农耕方式,怀念过去的生活,可是他们毕竟回不去了,他们会慢慢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慢慢放下过去,从这一点来看,他应该不会再出现。‎ ‎(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D(“尧舜”应做“不为”的宾语,故排除A、B;“况”连词应在句首,“遇”动词带宾语,所以排除C。)(3分)‎ ‎11.C(“使用场合与稽首相同”错误。稽颡多在居丧、请罪、投降时使用。出自《仪礼·士丧礼》:“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礼记·檀弓下):“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而稽首礼在周代“九拜”中最重,一般用于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礼,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礼仪场合。)(3分)‎ ‎12.A(“现在的智慧和力量与从前一样”错。文中“智力屈于当年”的意思是“智慧和力量都比不上当年”。)(3分)‎ ‎13.(1)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没有认为他不同寻常。等(他)长大后,很善于辩论,以刚直著称。(讷于言:直译和意译都给分“在言辞上比较迟钝”或“不善言谈”;未之奇:宾语前置;“奇”意动用法;“辩赡,善于辩论”,各1分,句意准确1分,共5分。)‎ ‎(2)消除繁杂苛细(的政令),减轻田赋和徭役。和百姓一起重新做起(开始),或许(希望)可以满足人们的愿望,解救危难。(烦:繁杂;庶:“或许”,也可以译为“希望”,两个义项语法语意都通;更始:重新开始或重新做起;倒悬:困苦危难。各1分,句意准确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奇才。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以刚直著称。尤其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之最初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聘他为参军,累迁为长吏。庾亮临终前,还上书称赞清高尊贵有鉴别和处事才能。朝廷公卿都很喜欢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吏部尚书,都未就职。扬州刺史殷浩一向很器重他,劝他应命受官。王羲之担任护军将军后,又苦苦要求出任宜城郡太守,朝廷没有答应,就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等到殷浩将要北伐,王羲之认为会定失败,便写信制止他,殷浩不听,最终还是出征了,果然被姚襄打败。“自从战乱以来,在朝廷内外任职居官的人,没有深谋远虑囊括天下的妙计,却使国家的根本疲竭,各依自己的心意行事,竟没有一件功劳可以评论,没有一件事情值得记载,遗弃忠言不用善谋,于是使得天下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局势,怎么能不令人悲痛感叹呢!担当国家重任的人应引咎自责,诚恳地自求降职,以向百姓谢罪。重新与朝中贤人考虑施行安定的政治,消除繁杂苛细的法令,减轻田赋和徭役,和百姓起重新做起,这样或许可以满足人们的愿望,解救危难。‎ 王羲之又给会稽王上书陈述殷浩不宜北伐,并讨论时事说:“古人以其君不能像尧、‎ ‎ 舜那样而感到可耻,而北面为臣的,哪有不愿意遵从所侍奉的君主,使国势与前代一样隆盛,何况是遇到了千载才有一次的时机呢?但是现在的智慧和力量都比不上当年,怎么能不权衡轻重而加以处理呢?要想朝廷决策必胜,一定审度衡量敌我,万无一失后才行动。当时江东地区发生饥荒,王羲之常常开仓赈济。然而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很繁重,吴会一带尤其严重,羲之每每上疏谏争,许多意见被采纳。‎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年时就有名气, 与王羲之齐名,然而羲之非常看不起他。因此情谊不合。王述先前在会稽郡任官,因母亲逝世在郡境内服丧,王羲之接替他的职务,仅吊唁了一次, 就没有再去过。王述每次听到吹角的声音,认为王羲之要来探望自己,便洒水扫地等待他,多年这样,而王羲之最终也没有再去看望,王述为此深深地怨恨。等到王述受到重用,王羲之耻居其下,于是称病离开公职,在父母墓前发誓说:叩头献上诚心,向祖先的在天之灵起誓:从今以后,如果胆敢改变这个心意,贪阁名利苟且进取求禄位。就是有了不尊父母之心,不是一个孝子。王羲之辞官后,与吴郡、会稽一带的人士遍游山水,射鸟钓鱼以相娱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炼丹服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了东部各郡,尽访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游乐死去。”王羲之五十九岁时去世,朝廷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儿子们都遵照父亲的遗愿,坚决推辞不接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D (“尾联乃反语……”错误。尾联并非反语,作者的旷达是真旷达,他确实从屡遭贬谪、起落沉浮的人生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3分)‎ ‎15. ①孔子的典故,表现了孔子积极推行自己主张的济世情怀,而作者一生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没能实现,所以他说空有与孔子一样的“乘桴意”。(“鲁叟乘桴”,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反面表达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执着追求的济世情怀。一个“空”字,表明作者壮志难酬的失落。其中“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就有这种情感。)‎ ‎②庄子的典故,是说天地间有一种与造化合一的音乐,作者说大约体会到了一点这样的音乐,意为他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换一个角度理解了人生的另一方面的精义。(“轩辕奏乐”,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把世间万物都融在笛声中了。作者此处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历经磨难后的通达, 感悟到人生建功立业不是唯一,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意义。)‎ 总之,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能够超脱荣辱,旷达自适。(共6分,每点3分,意思接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 ‎(第一组,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熟习:了解得深刻,学习或掌握得很熟练。结 合“逐渐地”“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等分析,选用“熟悉”。‎ 第二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 密切。修饰“生动联系”,选用“息息相通”。‎ 第三组,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心志:意志、志气。结 合“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分析,此处应该是才智,智慧,选用“心智”。‎ 第四组,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视而不见:不 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结合“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分析,选用“视而不见”。)(3分)‎ ‎18. C (“通过……使”,使句子没有主语,排除D项;关联词语“不是……而且……”不 搭配,排除A项;根据文意,两个分句间应是选择关系,不是递进关系,不能用“不仅……‎ 而且……”这组关联词语,排除B项。)(3分)‎ ‎19.B(第一,前面“不在于”对应后面“而在于”,会让句子更通顺,排除A项;第二,‎ ‎“多读、多知道”才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括号后面的内容与“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 沉浸其中的杰作”关系更紧密,排除C项、D项.)(3分)‎ ‎20.①“当务之急的大事”应改为“当务之急”;②“率先垂范”应改为“从我做起”或“从自身做起”或“自我约束”;③“号召”应改为“建议”或“呼吁”或“倡议”;④“必须”应改为“可以”或“应该”;⑤“避免……不再发生”应改为“避免……发生”或“使……不再发生”。‎ ‎(共5分,各1分,找到每处并正确修改给1分。)‎ ‎21. ‎ 画外音二:人心在互相体谅中温暖,世界在相互礼让中美丽。(3分,中心明确2分,语言得体1分)‎ 画面三: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快步搀扶起一位突然倒在人行道上的老人。(3分,语言简洁1分,有画面感2分)‎ 四、写作(60分)‎ ‎22.参照2019年高考评分标准。‎ 立意参考: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民、家国的发展兴衰融合在一起,立志报国,心系人民;可以谈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勇于实践,勇于奋斗,敢于坚守。‎ 建议:‎ ‎1.坚持激励性原则,对优秀作文要敢于打高分(历次考试作文阅卷50分以上的作文偏少,望改变)。‎ ‎2.关于字数: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或只写标题的,给2分;完全空白,评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