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承德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外国人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利人们生活。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度过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 23 -‎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其实,类似网购、高铁等先进技术并非我们独有,但为什么却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收获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对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赢得认可。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我们还要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凭借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等方面的创新,占据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更为有利的位置。‎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今天,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收获期,国之重器频频亮相,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将技术变革与生活需求有效融合,让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大小”相宜,两翼齐飞,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将更足。‎ ‎(摘编自范荣《“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创新窗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国青年最想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带回家,充分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认可。‎ B. 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表明中国已经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C. “新四大发明”的出现充分说明我们已经度过了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全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 今天,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中国应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的变量,顺势而上,把握命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借助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统率全篇,为全文树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B. 文章从历史、世界、未来等方面进行论述,赞美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成就。‎ C. 作者灵活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观点,分析问题。‎ D. 文章结构严谨,结尾联系现实,不仅使论证严密,而且使文章内容更加厚重,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新兴国家抓住“创新窗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追赶和超越,将不少“老大帝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B. 目前,中国的国之重器频频出现,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C. 网购、高铁等技术能在中国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 23 -‎ D. 一千年前,四大发明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今天,“新四大发明”充分表明中国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信心更足。‎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世界各国”范围扩大,原文中说“‘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B项,“已经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C项,“全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误,原文中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作者灵活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错,文章中没有运用假设论证。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B项,说法有误,原文最后一段说“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将技术变革与生活需求有效融合,让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故选B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3 -‎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科都应坚守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 材料二:‎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广泛涉猎,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3日)‎ 材料三:‎ - 23 -‎ 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和活动的关系。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摘编自《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经历了断层式发展,也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引领力度。‎ B.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而不能什么材料都推荐。‎ C. 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益的非语文的读本,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D.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式的讲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但也有解决的办法。‎ B.‎ - 23 -‎ ‎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当向课内讲解倾斜。‎ C. 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利于学生应试,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D. 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 ‎【答案】4. A 5. B ‎ ‎6. ①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②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③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④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经历了断层式发展”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引领力度”强加因果,与前文的题干够不成因果关系。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曲解文意,“应当向课内讲解倾斜”错误,根据原文“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可知,不代表向课内倾斜,也不存在“应当”。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可知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由“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 - 23 -‎ ‎”和“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可知教师应该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由原文“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可知教师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由原文“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可知教师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 23 -‎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 - 23 -‎ ‎ 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C. 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D. 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9. 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答案】7. D 8. 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②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 ‎9. ①实际的戏台。文中写了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②生活的戏台。文中写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③人生的戏台。文中写了外婆的戏台,实则是写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种人生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既考查语言技巧,也考查思想情感。首先应浏览文本,明确文章所写的对象,是人,还是景,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相应的点进行比较。D项,“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时间线索清晰”有误,文章第一段说“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这是现在所见的情形,第二段说“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由此可见,文章开篇是立足现在的,少年时看戏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且全文时间是来回跳跃的,并没有以“时间”为线索。‎ ‎【8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句子含义。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关键词是“辜负”,考生需要到文本找出“辜负”的表现,如前文所说“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诱惑,远离了戏台,荒废了戏台;如下文所说“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根据这些内容理解该句的含义即可。‎ 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比如本句中的“辜负”,所谓“辜负”是指“亏负,错误地对待”,那么考生就应到这句话的上下文寻找亏负旧戏台的句子,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几类‘戏台’”,且明确指出“文章题为‘旧戏台’”,这是考查散文标题的内涵。此类题目一般按照由实到虚的顺序理解,先到文中圈出写“戏台”的句子,明确其表面的意思,如“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这说的是实际的戏台,是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如“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生活中的戏台,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如“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人生的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23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于轵道①旁。诸将或言诛子婴。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子婴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旦日,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轵道:轵道,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②案堵:安居,安定有序。案,通" 安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B.‎ - 23 -‎ ‎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C. 骑, 古时一人一马的合称。《史记·陈涉世家》中有“骑千余”;而“乘”是指拉一车的四匹马,如“千乘之国”,指有四千匹马的国家,属大国。‎ D. 司马: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出征。战国时楚国分左、右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利了。‎ B. 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百姓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 C. 项王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D. 项伯连夜见张良,回去把沛公的说辞报告给了项羽。第二天,沛公带领随从亲自到鸿门来感谢项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 ‎【答案】10. B 11. C 12. D ‎ ‎13. (1)况且我退还军队到霸上的原因是,等待诸侯军队的到来并订立规约。‎ ‎(2)可以赶快让兵士把守关口,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入,征集关中的兵卒来自我增强实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苦”是受……之苦,应该是受秦朝苛虐法令之苦,而不是受秦之苦,“秦”和“苛法”之间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先入关者王之”是“约”的内容,“约”后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 - 23 -‎ 句意: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指有四千匹马的国家,属大国”错误。“乘”是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指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属于中等国家。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感谢项羽”错,结合“旦日,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分析,应为“向项羽道歉”。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且”,况且;“所以”,……的原因;“军”,驻军;“待”,等待;“至”,到来;“而”,连词,表承接;“约束”,规约。(2)“急”,赶快;“距”,通“拒”,把守;“内”,同“纳”,使其入;“毋”,同“无”,不要;“征”,征集;“以”,连词,表目的,来;“益”,增加;“关中兵自益”(宾语前置句)。‎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 23 -‎ 参考译文:‎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征集关中的兵卒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 23 -‎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D. 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4. C 15. 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③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壮志难酬”说法错误,诗歌塑造的是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但无“壮志难酬”之意。‎ 故选C。‎ ‎【15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先注意审题,对于第一问注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图景;对于第二问要注意体会与之相应的情感和意图,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着手分析。‎ 对于第一问注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首先明确第二联的意象有:云、薄暮、雪、风。云用了一个“乱”字来形容,雪是急雪,风用了“舞”、回(回旋)来形容,综合以上分析,颔联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对于用意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来把握。内容上联系全诗(“野哭多新鬼”等)、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作者等可以知道作者借哀景抒哀情,这样的景越发衬托出作者战乱中的悲凉,同时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结构上,雪景的描绘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这一句情景交融,也为下文写个人感遇写对战事时局的忧虑做了铺垫。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几个人在一起,看见德行高的人,就学习他的长处;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高远胸襟而被后人传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必能裨补阙漏 (4). 有所广益 (5). 先天下之忧而忧 (6).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贤,自省,裨,阙漏。‎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 23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热正持续升温,我们欣喜地看到,( )。与此同时,我国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中—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 的方法与理论也被语文教育研究者重新擦亮,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寻根之旅。事实上,在语文教育现代性 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一直在场。语文教育现代价值的诉求,或宣称“新”的东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 ,没有被挖掘罢了。‎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白话取代文言,成为现代书面语主流的历史必然,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革命厥功至伟。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绝不能照搬与照抄,毕竟现代教育目的与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或者盲目复古都是行不通的。对传统语文教育知之愈全、愈深,才能用之愈当,我们要避免语文教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避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开发。‎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B.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使其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C.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D.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B. 不少语文教师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C. 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的。‎ D. 不少语文教师被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立竿见影 建设 遮掩 扬汤止沸 B. 立竿见影 建构 遮掩 扬汤止沸 C. 行之有效 建设 遮蔽 刻舟求剑 D. 行之有效 建构 遮蔽 刻舟求剑 ‎【答案】17. A 18. B 19. D - 23 -‎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承接上文,句子的主语应该为“它”,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因而”强调因果关系,“从而”也表示因果关系,但更侧重强调事情的结果或者进一步的行动,故而应用“从而”更恰当;“普及化”“大众化”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故选A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综合本文两段段意,旨在论述语文教育中应辩证继承文化传统。根据上文“我们欣喜地看到”,下句应以“语文教师”为陈述对象,陈述的内容为目前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故选B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立竿见影:指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了竹竿的影子。词意指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多用于描述某种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根据“语文学习的方法、理论被语文教育研究者重新擦亮”语境看,应用“行之有效”。建设:建立、设置;陈设布置;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充实新精神。建构: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对于“语文教育现代性”应用“建构”。遮蔽:遮挡;挡住某物不易显露,可用于抽象的事物。遮掩:掩饰、隐瞒,常用于具体的事物。对于“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应用“遮蔽”。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前后“绝不能照搬与照抄”“现代教育目的与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盲目复古”等语境看,应用“刻舟求剑”。故选D项。‎ ‎【点睛】‎ - 23 -‎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作报告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这次能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良,有几幅拙作奉送给母校,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登门拜访,当面赐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 ‎【答案】①“忝列”改为“荣列”;②“不良”改为“不才”“不佞”或“不肖”;③“赐教”改“聆教”;④“也许”改“难免”;⑤“禀告”改为“批评指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作报告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能用于形容别人,可改为“荣列”。“不良”是指不善不好,根据后面“有几幅拙作奉送给母校”,此处要表达的是“不才”之意。“赐教”是敬词,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或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可改为“聆教”,即听受教益。“也许”不够谦虚,可改为“难免”。“禀告”,指向上级或长辈告诉事情,使用对象不符,可改为“批评指正”。‎ ‎【点睛】解答本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要结合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做出准确判断。‎ ‎21.下面是某医院患者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 23 -‎ ‎【答案】病人来院就诊时,有就诊卡的直接到临床科室就诊,无就诊卡的,到挂号处办理后再去临床科室就诊。医生诊断后开具药方,处方合理后凭处方到收费处缴费,处方不合理,让医生修改后再凭处方缴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图片、描述图片、分析统 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流程图类,流程图主要反映时间的冬天演变过程,读图时首先关注改流程由哪些环节构成;其次理清各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如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再次关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呈现何种关系,如总分关系、或从属并列关系等。最后拟写答案,要在整体上把握图表、全面理清图表各要素之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表述。表述时要用文字简明表达。明确陈述对象,注意表述顺序:即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展现事件的流程。本题是某医院患者就诊流程图,叙述主体是就诊的病人,叙述最好从左面“病人来院”开始,到“处方在收费处缴费”为止。叙述时注意分为有“有就诊卡”和“无就诊卡”两种情况。有就诊卡直接到临床科室就诊。无就诊卡的到挂号处办理后再去临床科室就诊。还有就是就诊后医生开具处方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合理处方,直接到凭处方到收费处缴费。处方不合理,要让医生修改处方后,再凭处方缴费。表述时注意箭头走向,按照箭头指示进行表述,不要有所遗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还有,此类题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②我们的最高领导人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③董卿在《朗读者》里说: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 23 -‎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感悟青春 青春在哪里?青春是什么?‎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不是指红润的脸颊和嘴唇,它是不懈的干劲,丰富的想象力和滚烫的情怀。‎ 青春是一首歌,让你用如火的精力唱出她的生命;青春是一个梦,让你抚去任何虚妄的痕迹;用坚定的足音将她羽化为现实的辉煌,青春是仅属于你一次的花香,让你在幸福的时候,要更加珍惜,苦难的时候,要更加坚韧,悉心地采撷每一种花的标本,留住那永恒的生命的芳香?‎ 青春如画,亮丽得让人炫目,充实得让人神往。其间没有阴暗和沉郁,而是映出了色彩的斑斓。青春如歌,有首轻快的歌,一首成熟的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唱出了无悔的骄傲。青春如诗,婉转、清丽又气势恢弘,是用包含深情的笔描述的最灿烂的人生篇章。青春是大雾弥漫的天气,那种朦胧很快就会被朝阳驱散;青春像燃烧的火焰,蓬勃向上,愿意把光和热无私奉献。青春就是生命春意正浓时鲜活的记忆。信心、爱与美丽的梦想将使青春永驻,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 青春给予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就要执著地拼搏追求;青春给予我们思考,我们就要理智地处世为人;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战;青春给予我们梦想,我们就要大胆地去创造。‎ 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该如何度过,才能让青春的枝头绽放梦想之花?我们的答案非常简单:拼搏!因为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 努力吧,请珍惜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去实现你远大的理想。只在乎个人的利益与得失,只追求吃喝玩乐,那是猪栏式的理想。只有将自己的才华尽情展现在社会这个舞台上,那才是真正远大的理想。要珍惜青春,因为青春是美好的,令人神往,令人怦然心动。它是无价的!‎ - 23 -‎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式审题作文。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考生首先应当把握材料内涵,这三则材料都发表了对“青春”的看法,材料一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莫让青春虚度。材料二的观点可以提炼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材料三则诠释了“青春”的含义及其特点:青春易逝,珍惜青春。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这三则材料中选取一点,也可以综合论述。注意写作内容积极向上,能够体现时代风貌。‎ 立意:‎ ‎1.莫让青春虚度;‎ ‎2.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3.青春因拼搏而精彩;‎ ‎4.青春让生命多姿多彩。‎ 素材:‎ ‎1.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赫尔岑 ‎2.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罗素 ‎3.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贝弗里奇 ‎4.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茅盾 ‎5.从1896年开始,莱特兄弟就一直热心于飞行研究。通过多次研究和实验,他们在基蒂霍克沙丘上空对载人滑翔机进行了几度寒暑的试验之后,他们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从1900年至1902年期间,他们除了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之外,还自制了200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风洞实验,修正了李林塔尔的一些错误的飞行数据,设计出了较大升力的机翼截面形状。莱特兄弟飞行的成功,最初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与承认,直到1907年还为人们所怀疑;反而是法国于1908年首先给他们的成就以正确的评价,从此 掀起了席卷世界的航空热潮。他们也因此终于在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6.秦玥飞2010年从耶鲁大学毕业,怀着改变中国农村的热望,他在2011‎ - 23 -‎ 年去湖南成了名大学生村官。秦玥飞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村外人,同时也是一个被寄望会用先进理念给农村带来新变的城市青年、名校的大学生。这个岗位没有规范和限制,只要关乎农民民生,千头万绪,无可不为。同时,作为村长助理,他不属于体制,不属于村干部班子,没有权力和队友。秦玥飞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在体制机器外滚动,零敲碎打,有单枪匹马的无力感,也有独当一面、不受缚于体制的自在。他试图改变环境,但环境也在雕琢这个年轻人,从打扮到言谈,甚至到观念。对基层的民众和官员来说。秦玥飞是热忱、有礼貌的年轻人,是半个“干部”。人们对他既有招待远客的淳朴热情,也有对“当官的”一向有的冷眼揣度;既有对留洋高材生的好奇和卑怯,又有教他做人的架势、对境外势力的鄙薄。秦玥飞得到了体制的表彰。人们记住了一个青年奋力击水的姿态,赞叹他所散发的正能量。‎ ‎7.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曾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结构层次:‎ ‎《感悟青春》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首先提出问题,青春在哪里?青春是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后,文章以并列的段落写出了青春如歌如画的特点,并指出青春的作用:青春能够给予我们激情、力量、思考、勇气和梦想。然后文章联系现实,引导大家思索应该如何度过,才能让青春的枝头绽放梦想之花。文章整体上采用层进式的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结构全文,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