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 27 -‎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 27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 ‎5. ‎ - 27 -‎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分析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 C项,“‘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 D项,“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三“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另外,作答本题,还要注意连接词的使用。本题题干是“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 27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结合“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结合“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 27 -‎ 边城①(节选)‎ 沈从文 ‎(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4)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5)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6)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7)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9)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 27 -‎ ‎(10)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11)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12)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注】①《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节选部分发生在翠翠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心生爱慕,而傩送与天保兄弟俩知晓了各自都喜欢翠翠这一心意,并约定当夜开始以唱歌的方式争取自己心爱的姑娘之后。‎ ‎6. 下面有关《边城》这部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和现实恶俗生活形成对比,揭示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B. 《边城》中,翠翠的父亲服毒而死,翠翠的母亲等到腹中的小孩生下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C. 《边城》中,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历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D. 《边城》是一幕爱情悲剧,文字轻松酣畅,笔墨浓晕幽幽,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的奔放浓烈。‎ ‎7. 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视、听、触、嗅相结合,写出了黄昏的温柔、美丽与平静,隐含着静谧迷人的生活情调。‎ B.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就是指有所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和寂寞,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 C. 作者描写翠翠时,将语言、行动与心理结合,静观、揣摩其在青春发育期所表现的各种情态,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 D. 祖父回答翠翠“后来怎么样”时,没有告诉翠翠“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表现出祖父对翠翠的疼爱。‎ ‎8. 请分析第(8)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9.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 - 27 -‎ ‎【答案】6. D 7. B ‎ ‎8. ①第(8)段景物描写突出了夜晚景色的清幽、宁静的特点,烘托出翠翠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懵懂茫然又有些沉重的心情。‎ ‎②营造的温馨静谧的氛围,为祖父讲述父母的爱情故事做了铺垫,烘托出父母爱情的美好。‎ ‎③表现出山村的恬静优美,以及充盈其中的牧歌情调,烘托出自由淳朴的人性之美。 ‎ ‎9. ①不把父母的故事“和盘托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因为翠翠是作品的主要人物,详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势必削弱对主要人物的描写。③这也符合沈从文《边城》的风格,在含蓄平淡的笔触中展现美好。‎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有关《边城》这部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的奔放浓烈”错误,《边城》是一幕爱情悲剧,文字看似轻松酣畅,实质是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因为爱情悲剧的美丽,而非其奔放浓烈。‎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然后回归文本分析是否正确。本题要求选出“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错误,结合前面“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以及后来的故事可以知道,翠翠此时所缺的是爱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内容,分析景物的特点,接着分析这一景物在营造氛围、烘托情境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 27 -‎ 首先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模式。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然后分析设题景物的特点。“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里描写的是山村夜晚的景象,“如银的月光”“黑色的篁竹”“繁密的虫声”“间或的莺啭”等景象有静有动,有声有寂,且以声衬寂,展现出山村夜晚的静谧清幽,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表现出山村的恬静优美。‎ 接着分析这一景物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由第七段“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可知,翠翠此时正向祖父询问可怜母亲的故事,她的心情是“沉重的”“茫然的”,山村的清幽、宁静对翠翠这一心理起到烘托作用。‎ 最后分析景物描写在情节方面的作用。从下文来看,祖父向翠翠讲述了父母的爱情故事,“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二人的对歌展现出父母爱情的美好浪漫,而夜晚的温馨为此处祖父讲述这一故事做了铺垫,同时也烘托出父母爱情的美好,展现出人性之美。‎ 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然后把握“很长的故事”是什么,而本文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作者这样安排与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有何关联。‎ - 27 -‎ 首先把握“很长的故事”是什么,结合上文来看,此时祖父正在讲述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那么这“很长的故事”自然是说父母的爱情故事,至于后来如何,祖父并没有全部说出,只是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而是略去了具体的过程,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然后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从全篇来看,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翠翠,而不是翠翠的父母,如果把这个“很长的故事”全部写出来,自然会占据很大的篇幅,这就会冲淡对主要人物形象翠翠的塑造,所以不写这很长的故事,而仅仅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最后分析这一呈现方式与沈从文《边城》风格之间的关系。从全篇来看,《边城》是含蓄平淡的,是抒情的,是浪漫的;如果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可能就失却了这些特点,文中仅仅提到父母对歌,展示了父母爱情的美好,而对于后来很长很长的故事,却没有写出来,这和《边城》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在含蓄平淡中凸显美好。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答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 ‎(节选自《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有删减)‎ - 27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B.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C.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D.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適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此处实指王位的继承人。適,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B. 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 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还可用于重大的事情请求时。‎ D. 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 B. 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 C. 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正确分析所处形势,并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 D. 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2)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14. 吕不韦为什么会帮助子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 - 27 -‎ ‎(1)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不被/得不到)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因而)对子楚不以礼相待。‎ ‎(2)你(也)没有希望能够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面前)的众兄弟争做太子了。 ‎ ‎14. 因为他是一个商人,商人在古代“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中排名是最低的。他可以借子楚地位的提高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才会甘心倾家荡产帮助子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子楚/秦诸庶孽孙”构成判断句,“庶孽孙”即“庶出的孙子”,是句子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 ‎“车乘进用”意思是“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是“不饶”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且“车乘进用不饶” 和“居处困”是并列关系,都是形容子楚的不得意境况,所以二者之间要断开,排除AD两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错误,选项弄颠倒了,应该是“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物玩好都送给了她”错误,文中说的是“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是献给华阳夫人,不是献给华阳夫人的姐姐。‎ - 27 -‎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毋爱”,被动句,不受宠爱,不被宠爱;“为”,作为;“质子”, 指人质,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数”,多次;“礼”,礼遇。‎ ‎(2)中,“子”,你;“毋几”, 没有希望;“得”,能够;“诸子旦暮在前者”,定语后置句,早晚都在秦王身边(面前)的众兄弟;“为”,动词,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吕不韦为什么会帮助子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然后浏览文本,找到吕不韦帮助子楚的内容,分析吕不韦的处境以及吕不韦帮助子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首先看吕不韦的处境,由“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可知,吕不韦是商人,而商人在古代阶层排名中是处于最低的,他帮助子楚其实也就是帮助自己,也就是变相地投资。‎ 然后分析他帮助子楚可能会得到的好处,由“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这些信息可知,他是帮助子楚争夺適嗣之位,而子楚一旦得到这一位置,将来就是秦国的君王,这对于帮助子楚改变命运的吕不韦来说,可以说是奇功一件,自然能够提高地位。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吕不韦这一投资是完全正确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 27 -‎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秦王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就把她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待价而沽。”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吧,竟然还说什么光大我的门庭呢!”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里明白吕不韦说的意思,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太受秦王宠爱,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假如秦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她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趁此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听了认为说的对,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进艇①‎ 杜甫 南京②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 27 -‎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③无谢④玉为缸。‎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之时。②南京:指当时的成都。③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④无谢:犹不让,不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两“南”两“北”各当句自对,“南”“北”又上下句互对,音韵和谐,自然流畅。‎ B. 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白日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 C. 颈联写浣花溪畔“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美景,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 D. 尾联写作者与家人享用茶浆,虽用的是粗陋的瓷器,但作者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 ‎16. 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此不幸中之幸也,故形之于咏歌。”请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 ‎【答案】15. C 16. ①“不幸”:“南京久客”一句写诗人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北望伤神”句写诗人北望长安,感伤国势颓败、有志难酬。于家于国可谓不幸。②“幸”:诗歌后三联,写诗人挈妻携子,乘舟出游,虽粗茶淡浆,却也闲适安定。在漂泊流离中暂得一家团圆安稳,也是人生之幸。‎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错误。颈联喻指孩儿欢戏、夫妻团圆。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故选C。‎ ‎【1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题干要求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根据题干中透露的信息,诗人的“幸”,应是“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这是“不幸中之幸也”,在诗中的体现是颔联“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这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两鬓业已有些斑白,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加上身边还有“稚子”相伴,让诗人感受到人生的幸福。而“不幸”则是诗人“久客”“南京”,早年多舛的命运,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坐北窗”“北望伤神”,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考生作答时,依据题干要求,将诗人情感分为“幸”与“不幸”两方面,分别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钟鼓馔玉不足贵 (2). 但愿长醉不复醒 (3). 白云一片去悠悠 (4). 青枫浦上不胜愁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馔、悠、浦、摧、折、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击缶。”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8.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走上前进献。‎ B.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倒退。‎ C.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宣传号召的文告。‎ D. 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没有才德,无用。‎ ‎1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7 -‎ ‎ 渑池之会后,相如以功授官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对他容忍退让,才有了后来的负荆请罪。‎ B. “将相和”这一故事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 C. “渑池之会”这一故事以秦王的声威、渑池内外的具体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D. 蔺相如“称病于朝”,“引车避匿”,“礼说舍人”等言行,表现其胸怀坦荡、以国为重的大智慧。‎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18. C 19. B ‎ ‎20. ①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中“宣言”是动词,也是古今异义词,此处应解释为“扬言”。‎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错误,所谓“铺张”是指铺叙渲染夸张,而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讲述“将相和”这一情节时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通过矛盾冲突中人物各自的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当门客要离开他时,蔺相如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展现出他的贤相风采。‎ - 27 -‎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尚”,尚且;“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耻,感到羞耻;“况”,何况。‎ ‎(2)中,“所以”,古今异义词,……的原因;“为”,做;“以”,因为;“先”“后”,把……放在前面,把……放在后面;“……者,……也”,判断句。‎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 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 27 -‎ 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21.以下是余震宇题司马迁祠一副对联,写尽了司马迁一生的悲惨命运与他隐忍著书的伟大成就,顺序已打乱,开头已给出,请继续排序,并将序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①忍辱明志,洞穿历史 ②豪雄佞奸露本容 ③遣语措词,写尽春秋 ‎④存真去伪,解读生死 ⑤绝笔文萃彪千古 ⑥求实辨非,勘破迷离 上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序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序号)‎ ‎【答案】 (1). ①③⑤ (2). ⑥④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是余震宇题司马迁祠的一副对联,写尽了司马迁一生的悲惨命运与他隐忍著书的伟大成就,顺序已打乱,开头已给出,请继续排序,并将序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然后回顾对联的要求,再分析所给句子或短语的内容,根据这些进行排序即可。‎ 排序第一个原则: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三声或者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一声或者二声),如“绝笔文萃彪千古”的“古”就是仄声,而“豪雄佞奸露本容”的“容”就是平声。‎ - 27 -‎ 排序第二个原则:看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本题题干中已有提示语“写尽了司马迁一生的悲惨命运与他隐忍著书的伟大成就”,所以上联突出司马迁一生的悲惨命运,下联集中介绍他隐忍著书的伟大成就,由此可以先把所给句子分成两个部分,即①③⑤和②④⑥;接着就要分析对联对仗这一特点,即相同位置的词语、短语的词性或结构要一致,如“忍辱明志,洞穿历史”与“求实辨非,勘破迷离”结构一致,“遣语措词,写尽春秋”与“存真去伪,解读生死”结构一致,“绝笔文萃彪千古”和“豪雄佞奸露本容”结构一致。考生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进行排序。‎ 附对联:‎ 上联:忍辱明志,洞穿历史,遣语措词,写尽春秋,绝笔文萃彪千古 下联:求实辨非,勘破迷离 ,存真去伪,解读生死,豪雄佞奸露本容 ‎22.读过《边城》后,你想对作者沈从文先生说些什么呢?结合小说主要内容,编辑一条微信给沈从文先生吧,表达你阅读《边城》后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沈从文先生您好:读完《边城》 ‎ ‎【答案】沈从文先生您好:读完《边城》,那灵动质朴的湘西美景在我眼前铺陈开来。灵山秀水孕育的翡翠,充满大自然的灵气与独特的人性美,日夜摆渡却从不收费的老船夫,和善谦让的顺顺家兄弟二人,同情达理的船总顺顺无一不充满了人性美的魅力,使我内心温暖,使我浮躁的心趋于平静。人性美的光辉让我动容,宛如仙境般的茶峒令我神往。感谢您的作品让我体会到完全不同的风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读过《边城》后,你想对作者沈从文先生说些什么呢?结合小说主要内容,编辑一条微信给沈从文先生吧,表达你阅读《边城》后的感受,不少于100字”,然后回顾《边城》的内容,把握语言特点、人物形象特点,体会湘西的风俗人情,接着谈这些内容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边城》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边城》之美。‎ - 27 -‎ 如景物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往往恰到好处。在开始介绍小城的时候,作者写道:“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十分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行为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不令人神往。”让人读起来兴致倍增,也正是有了这些描写,人物的活动才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如在描写风土人情上,沈从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湘西,故事的几个重要的节点也是集中在当地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上。翠翠和傩送的第一次相遇,天宝把夺下的鸭子给翠翠和爷爷作为礼物,都发生在端午时节。沈从文写人们的习俗,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的,在故事结尾,作者在描写老道士给死去的爷爷做祈祷的时候,写得“很专业”,如果不是对这些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来。‎ 如人物形象塑造上。如老船夫,一生都在默默地为当地人摆渡,却执拗地不向人们收取任何回报,甚至将自己平时积攒下的小钱卖了茶酒,来招待过路人。而得到老船夫恩惠的过路人,也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报答他,或是在老船夫卖肉的时候多称一些,或是把自己家的好酒送给老船夫。在这里生活的其他人也各司其职,并遵守着当地的社会准则。就连当地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淳厚,“遇到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在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纯朴的民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顺顺、天宝、傩送、杨总兵、老船夫,甚至翠翠的父亲,无一例外在性格上都有着共同点,豪爽而仗义,毫不推脱自己的责任,遇到困难绝不退缩。而翠翠则给人一种纯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印象,女子的柔美与男子的刚毅恰好形成了天生的一对。“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给人一种美感,而文章中翠翠和爷爷之间略带稚气的对话又让人们增添了对翠翠的喜爱。“爷爷,爷爷,你把你的船拉回来呀!”“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翠翠就是一个美丽而略带忧愁的少女,天真活泼却也有这自己的思考。害怕爷爷终究有一天会离开自己。‎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来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新冠疫情突发,各领域人才积极响应,驰援一线,为打赢“疫”战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②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习近平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 ‎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 27 -‎ ‎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随着疫情对各国的重大影响,我们的人才战略应该与时俱进,为得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前做好战略部署。——薛永武《后疫情时代我国如何吸引人才》‎ ‎ 尊重人才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请综合材料内容,选择2—3句立意,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正确对待人才,共赴美好明天 古有《汉书》云:“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肯定了人才的功业;今天,习近平说:“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同样强调了人才的非凡作用。可见,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才都是引领社会变革,推动其走向繁荣兴盛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想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将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置于首位,这才是种合乎“道”的境界。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要具备一双识别人才,发掘人才的慧眼。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少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经人辨识提拔之后,方得施展拳脚,为中华文明添上了绽丽的一笔。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在所得意的举荐之下,进入了统治者的眼帘。得以留下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日常生活的小尺度范畴之中,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人,多给予别人支撑和鼓励,助推他们的成才之路。在夜空中寻到启明星便可找到方向,发现人才之于社会也是如此。‎ 其次,我们应尊重人才。曹操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由此足见其对人才的爱戴和尊敬。而如今,我们更需要重唤对人才的尊重。娱乐圈中,流量明星们呼风唤雨,而真正有实力的演技派却无人关注。在这个浮躁纷繁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破除三观之上的泡沫,把掌声送给真正值得敬佩的人才。‎ 易卜生曾说:“社会如同一条船,每一个人都要有把舵准备。”是的,在发现人才、尊重人才的同时,我们必须以成为人才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宗悫幼时就吐露出:“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杜甫在老病漂泊之际仍怀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无论在何时,我们都不应抛下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永葆赤子之心,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世界有用的人才,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27 -‎ 眼力、尊重与奋斗——这三者之于人才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三位一体,方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朱光潜先生曾说:“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个最大功能。”我们应审清辨别好好待人才的条理与分寸,方可发挥人才的作用,共建世界的美好明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在列举的六句话中任挑两三句来展现自己对尊重人才的思考。行文时可按照并列式的结构写作,把选取的材料内容平均使用笔墨逐一进行解读。‎ ‎【审题】首先分析每则名言的意思,找到名言之间的关联点。第一句展现各领域人才在打赢新冠疫情之战中所起的作用;第二句肯定人才资源在党执政兴国中的价值;第三句意思是“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体现对人才的渴求,展现对人才的态度;第四句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这是说才可以帮助德,实现德,但是如果有才无德,必将对社会造成危害,这里肯定“德”对于人才的价值;第五句意思是“我劝玉皇大帝重新振作精神,不受陈规束缚降生各种人材”,既表达对人才的渴求,也指出人才标准的多样性;第六句是说为得到天下英才而提前做好战略部署,表现对人才的态度。由此看来,这几则名言都与“人才”有关,既有关于人才的价值,也有对待人才的态度,还有得到人才的战略方法。立意方向应该是“如何看待人才”“衡量人才”“尊重人才的意义”以及“如何尊重人才”。然后寻找名言之间的关联,选取两到三句组合立意,此时要看考生是从哪些方面来谈人才,要能体现考生对人才的认知观念以及理解程度,比如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待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可以组合;从如何使用和对待人才可以组合;从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可以组合等。这些组合的情况不一而足,一要看句子本身的含意,二要看考生对诗句的解读与相关性的把握。当然,若要成功地组合并且提炼好立意,则需要和构思一起考虑。总之材料围绕“人才”,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人才的作用、什么是人才、如何对待人才、怎样培养人才。‎ 参考立意:‎ 结合③⑤⑥,对待人才要礼贤下士,诚挚对待(尊重人才);‎ 结合①②⑥,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才的意义);‎ 结合②③⑤,对人才使用得法,能人尽其才(发挥使用人才);‎ - 27 -‎ 结合③④⑤,德才兼备才是正真的人才(人才的标准);选拔用好人才要不拘一格,唯才是用(选拔培养人才)。‎ 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标题,如“正确对待人才,共赴美好明天”;然后开篇借助名言引出人才的作用,接着从“要具备一双识别人才,发掘人才的慧眼”“应尊重人才”两个方面谈对待人才的态度,并由对待人才的态度联系自身——必须以成为人才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结尾收束全篇,呼应标题。‎ 素材:‎ ‎1. 人才是强国之本,社会发展之根基。40年前,当我们的长辈们读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迎来新年时,谁能预见今日中国之发展?一路上岂乏艰难,亦何其迷茫。深刻其中,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他们深知他们背后有一个尊重人才的国家,那便是他们不凋的信念与不灭向往。国家强大的背后定是无数人才共同撑起的,我们之所以能富足安乐,是因为有无数人才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2. 尊重人才绝大量空谈,付诸实际才能深得人心。一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让“深爱人才,圳等您来”成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但倘若只是空喊口号,不知该有多少人重新拾起行囊,拖着沉重的脚步,满载一腔失落坚毅地离开,只得轻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但值得庆幸的是,政府真正将尊重人才的政策落到了实处。“人才房”“外来人才补助计划”等字眼频频见诸报端。“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其种意义上,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它发展的高度和速度。国向来以人为本,一份付诸实际的尊重,让盛世拥有踏实的根基!‎ ‎3. 唯有尊重人才,才能揽天下之才共事复兴之梦,尊重人才的时代,数风流人物,皆愿殊途而同归。生物的本能便是趋利避害,倘若明知“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结局。诚问谁人还会鞠躬尽瘁,尽竭己才?何其有幸,我们生在一个政治昌明,尊重人才的时代,让复兴之中国梦提上日程!‎ ‎4. 回望历史,各路人才以玉石般的品行和誓言,纯粹的激情和秉性的专注,身肩起了历史的大任,成为了自己时代的英雄。汨罗江中流淌的爱国情怀,纵身一跃的千年剪影;定风坡上的豁达气息,酒醒一笑的料峭春寒;抑或是悠然而见的南山,手捧一束幽菊……他们用坚实的行履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何顾君王?他们的事迹足以让后世敬佩,留名青史。‎ ‎5. 《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小人物从来就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了大时代的洪流。”年少时以为平凡即平庸,不知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而“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不正很好地诠释了,在平凡人之中,人才辈出吗?人才不必冠名,我们所需的是独具慧眼的伯乐。‎ - 27 -‎ ‎6. 古人云:“树高者鸟栖之,德厚者士趋之。”《资治通鉴》也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深以为然,才华和美德向来被世人所赞扬,两者结合在一起更是锦上添花。人才之所以珍贵,就在于他是一个社会的根本,国之重器。龙应台说:“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人才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强盛。将相和这一故事为所闻名。赵不就是因为有了蔺相如这样眼界宽广、以国为重的人才及廉颇这样的将军,秦国才不敢来袭击吗?‎ ‎7. 我们生而为人,在历史的潮流中平凡如沙砾,但只要有一颗不平凡的心,也可像帝王般活出自己的精彩。《韩非子·显学》中有一言,“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哪有人生来就是做宰相的呢!习近平也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肢之易,亦可收效之微。”只要勇于拼博,坚持积累,人也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