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十八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十八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重庆十八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 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 ‎ B. 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 ‎ C. ‎ 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 ‎ D.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 B.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 C.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B. 《太平广记》中有-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C.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 ‎ D.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紥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紥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 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 ‎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 ‎  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 ‎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 ‎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节选自《红楼梦》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B.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词》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 ‎ C.帕子上的诗是黛玉心曲的自然流露,黛玉在焚帕时犹豫了一下,说明她对爱情还是有着期待。‎ D.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 5.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分)‎ ‎ 6.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5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 ‎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 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 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 材料三:‎ ‎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有为引起共鸣过度煽情之嫌。 ‎ ‎ B. 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都很强。‎ ‎ C. 三则材料都关注《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在材料、事实选择中寄寓褒贬。‎ ‎ D. 相比而言,材料一分析全面、深入,材料二分析简略,材料三是事实呈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 B. “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安排”等用语,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 C.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期盼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却仍持怀疑态度。‎ ‎ D.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 9. 你对《朗读者》节目改版改进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条列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0.对文中画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11.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 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 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 D.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 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C. 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 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项羽 ‎(南宋)陆游 ‎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的 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 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B.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D.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拒绝 ‎“算了” 结束 换想法 ‎“好吧” 郁闷 挫败 ‎“凭什么” 怀疑 批判 ‎“为什么” 分析 再尝试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 ‎ 远 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以“到远方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月考试 高一(上) 语 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B(B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5段可知,唐代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并非只是 “开始出现”)‎ ‎2.A(A项,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说的是“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以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3.C(C项,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4、B A项,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是因为不愿意呆在这个令她伤心的贾府,表达自己的愤恨之情。C项,“焚帕”时没有任何犹豫,“她对爱情还是有着期待”错误,这里表达了她内心极端的痛苦、对宝玉的深深的埋怨和对爱情的彻底决绝。D项,“贾母从来没有”错误,“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错误,黛玉是因为无法追求到自己的爱情,为封建礼教所扼杀。‎ ‎ 5、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分)‎ ①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音乐之喜反衬夭亡之悲,以迎喜热闹的气氛反衬潇湘馆的凄凉冷清,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令人难忘,震撼人心。 ②运用了渲染手法,“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寥寥几笔,渲染了黛玉死时凄凉、阴冷、萧瑟的场景气氛,更加有力地烘托了小说主题。‎ ‎ 6、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5分)‎ 解析 这里考查对于含蓄语句的理解。‎ 答案:①黛玉临终前这句呼喊“宝玉!宝玉!”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深的爱; ②“你好----”中的“好”字和省略号 “----”还表达了对宝玉背叛爱情的满腔怨愤; ③省略号 “----”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满腹的幽怨。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感人至深。令人为之低徊,为之流泪。‎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 8.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C项,“仍持怀疑态度”错误,原文“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表达了肯定的态度。D项,“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有误,这一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求,没有根据。‎ ‎9.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弥补节目的不足:①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 C(3分)‎ ‎11、A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3分)‎ ‎12. B (3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赎李白的罪(于是李白得以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 “至是” “赎” “诏”各1分)‎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 (范传正)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她们改嫁给士族为妻;两位孙女辞谢说孤独穷苦而失身于平民,是命该如此,不愿再嫁。(“告”“ 改”“ 辞”“ 失身”各1分)‎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子。他的祖先隋朝末年因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705一707)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在今四川江油)。李白诞生的时候,他母亲梦到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大白。10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在氓山。当时所在州郡以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苏廷页是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讶,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少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徕山,成日酣饮沉醉,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你,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李白演奏歌唱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自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矾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判斩。起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大原)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浔阳(今江西九江),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浔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经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 李白晚年颇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矾来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喜欢谢朓终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他死了,先葬在龙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到姑孰祭奠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采樵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嫁给平民为妻的两个孙女,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看斯文世家的凤范。她们见了范传正,哭泣地说:先祖志在青山,临时葬在龙山东麓,不是他的本意。于是改葬于青山,并立了两块石碑。他还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她们改嫁给士族为妻;两位孙女辞谢说孤独穷苦而失身于平民,是命该如此,不愿再嫁。范传正嘉奖感叹不已,免除其夫的徭役。‎ 唐文宗时,下诏以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14、A[A项”对比”错误。](3分)‎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诗的前两句通过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3分) 18.A(3分) 19.D(3分)‎ ‎20. (5分)‎ 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急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21.(6分)‎ 面对拒绝,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 ‎ 远 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以“到远方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 一、审题立意 ‎  1、诗歌分析:可分三层:‎ ‎ (1)、远方充满诱惑。‎ ‎ (2)、即便不好,也迷人。‎ ‎ (3)、远方有幸福追随!‎ ‎2、立意 主旨:到远方去旅行。‎ ‎3、深入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到远方去? ‎ 因为:远方不仅有我们不熟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是人的心灵之寄托、梦想之所在。它昭示着人们去追求理想,探索未知,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在追求远方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意志。‎ 到远方去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找到灵魂的归宿;远方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丰富人的阅历,提升人生价值;远方让人们心存希望、美好,不断走向进步。‎ ‎ 4、审题立意误区:‎ ‎  (1)、忽略关键词——“远方”,直接写“探索”“追求”“目标”“理想”等,有另起炉灶之嫌。应从“远方”写起,时时照应关键词。‎ ‎(2)、“远方”是相对于“近处”而言,它首先是空间上的远方,其次才是心灵上的远方。所以写“不必到真正的远方去,只要到达心灵上的远方就可以了”的观点就偏题了。要有适当的解说,或者有空间上的远方写到心灵上的远方,用“也”“既要„也要”也可以 范文:‎ ‎ ‎ 心灵携伞而飞 ‎ 舟在海中思索,思索着帆与锚的取舍:锚驻船于岸,不用与风浪拼搏,但是没有帆,船就是海上的孤岛。船之魂在远方,波涛澎湃处才能见证它的坚毅与执著。于是船收起锚,随风走过万重山,九曲滩……‎ 远方之美,在于新奇。月光静静洒下,秋菊无息盛开。但这近处的场景与远方的枯木比起来已不再皎洁,枯木虽丑但它是心塑的雕像。局限一处,固守一方,天籁之音也会变成靡音滥调。只有把眼光放远,领略新物,生命才不会单调,生活才能不乏独辟蹊径的豪情。‎ 远方的美,在于阅历。‎ 徐霞客踏遍千山,其游记被世人称道;孔子云游四海,方成儒家大经。于是,后世乃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固步自封,一心沉醉于自己的安乐窝,终将被人践踏于脚下。后人警示:不可坐井观天呀!‎ 远方之美,在于未知。于是我们去探索。流星在夜幕中撕破了黑暗,地球已不再是人们思维的局限。人们开始着眼于宇宙,从否认天圆地方到摒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思维的步伐踏得愈来愈远。远方之美,在于未知。人们甚至为它牺牲生命。罗马的鲜花广场上是真理开起的地方,显耀着那位不怕焚身的科学家对远方的痴狂。‎ 远方之美,在于打破局限。人生于母亲,但始终要脱离母亲。如果人一生下来就重复着先人的活动,活动在祖先的坟墓上,那么世世代代不过是一个人的千世轮回。这样社会不会进步,人类也不能发展。人们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知道了自己所处之地很小,地球是数块大陆接连而成的水球。随着航海家的风帆,人们开始惊叹!‎ 于是,我们要到远方去,远远地走。繁星若百合漂浮在黑夜中,银河那边,我们会想去看看牛郎织女。世界偌大,我们当随风奔跑去寻找自己的绚烂人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汪国真如是说。到远方去!凝聚了他有力的呐喊。‎ 愿作风筝,蓝天乃是归宿;愿作轻舟,顺流而下,大海就是舞台,远方的远方便是银幕。于是,朋友,我不得不将蒲公英赞美,出生下来那一刻,便随风飘动,结伞而行。蔚蓝的天空下,飞花绚烂,愿您的心灵在伞底与之携行。‎ 远方的呼唤,远方的红颜 ‎“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莫道蛾眉无志气,不讲颜色媚君王。”翦伯赞如此赞美昭君,我亦认为,中国古代的女子,因了昭君对远方的追求而扬眉吐气。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心灵的远方,宛如月下清歌花中独舞的佳人,因距离而朦胧,因朦胧而完美。朦胧,故引人探求;完美,故成为代代有志之士心中那一方纤尘不染的净土,成为使他们理想壮怀得以实现、升华的极乐世界。‎ 善琵琶,能诗赋,才华横溢的昭君恰是位有过人胆识和才略、又不肯折节事君的清高女子。清高与才情都是个性的张扬,这样的人必是不甘平庸,心怀壮志。世人眼中的汉宫繁华,在她看来却未必是值得毕生一求的心灵的远方。君不见雕梁画栋,多少壮志在此磨蚀;软尘香风,多少坚毅至此只剩温存;纵然伴幸君王生前万般荣耀,但这并不能成为昭君胸怀天下,名留青史的寄托!远方感召着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屈原的同乡,昭君同样产生求索人生价值的意识,为心中的远方——那或许遥在天涯的幸福美好而奉献一生,以她绝代的容颜和惊世才华,以她的玉手琵琶在斜阳芳草里,弹彻弥漫了千年的大漠风沙!‎ 在昭君的心里,匈奴之于长安,恐怕不仅仅是疆域上的远方。疆界的远方,许因抛家别亲而痛苦;心灵上的远方,却让人迸发出矢志不渝的追求。胡雁低吟,长烟落日,边塞苦寒,民俗不通。大漠的荒凉亦阻隔不了远方对她的诱惑,她毅然“自请”入匈奴和亲,塞上一曲绝美的琵琶打破了千年鸣镝烽烟的沉寂,是千秋万载香冢的长青。‎ 中国古代的女子,身受多重束缚,然而却又在不断追求心中的远方。她们打破了封建闺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约束,打破男尊女卑的严格界限。木兰从军,文成远嫁,她们不再泪眼问花,而是放逐心怀,借风举翼,大胆求索美好,求索人生,追求远方。这种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朝代的更迭里,一脉相承,发扬光大。当我们赞叹中国女子当今风采的时候,又怎么能忘怀昭君的自请之言?当我们赞叹中国女子明日辉煌的时候,又怎能忘却胡阏氏的琵琶之声——“沿着一条路越走越远,你的寻找已落满尘埃,有一个呼唤从远方悄悄传来,让柔情投入到同一个所在……‎ 永远的远方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近处;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轻柔。太深的留恋变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 ——题记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说人生是无涯的巍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召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即使远方并不尽如人意,即使通向远方的道路坎坷曲折,我们还会为了远方而出发(观点)‎ 一位名叫巴荒的女作家,拖着她那四十多公斤的残弱身体,从沿海小城徒步走进西藏。她不知道远方有多远,一路穿越沙漠,攀登高峰,用她的足迹踏出了《来自荒原的诱惑》。‎ ‎ 一位名叫刘雨田的探险家,独自走完万里长城,两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四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多次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他的脚步从不停歇,他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让他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奇迹般的神话。‎ 一位名叫斯尔曼的英国残疾青年,腿患有肌肉萎缩症,但却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等著名山峰,他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壮举。‎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使这样,我依然向往着远方。‎ ‎ 汪国真曾说:“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话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既然生命有限,远方无穷,那么我们就不要被现实与挫折羁绊,就应该风雨跋涉奔向永远的远方! ‎ 雄鹰搏击长空,振翅高翔;飞瀑一泻千里,灵动如龙;海燕引吭高歌,大气蔚然。不要问远方究竟有多远,只要我们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即使不能实现,人生也会因为这种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蓝天原本就广,世界原本很大,只要我们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不断向远方出发,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它的名字叫奇迹。‎ ‎ ‎ ‎ ‎ 无限风景在远方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对生命的渴望与好奇;我们成长在这个世界上,用最平凡的生命诠释着生命,用心努力地探寻与追求生命的真谛,或许直到我们离开世界的那一瞬才会明白:生命之于我们是一趟单向行驶的列车,永远驶向远方。‎ 流浪在远方。‎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歌声悠远绵长,清脆空灵,仿佛飘自遥远的天边,飘自寂寞的撒哈拉,飘自那个固执的“我手写我心”的别样女子。流浪在远方,固守着一处纯净的心灵家园,‎ 追求着一种心灵的无拘无束,可以自由飞翔——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追逐在远方。‎ 当我睁开双眼,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着单纯的渴望,我要的是,站在海天交界的地平线,呼吸清澈透明的蓝;我要的是,远方那一轮红日升起的时刻——起航——向着远方——有梦想的地方,风大,雨大,海浪大,我目不转睛,只因为那轮红日如此可爱,焕发着魔力,召唤着我不断前行。近了,更近了,我看到了她绽放的笑脸,明亮而充满魅力。寒冷,饥饿,孤独,我心依旧,只因为看到了我的远方一片光明。当我张开双臂想将那追逐已久的梦想拥在怀里,她却突然到了我的后方,越来越远,消失在远方的远方,留给我的是一道远方的弧线。是生命和我开的一次玩笑吗?尼采有句话:“生命是一次苦难的历程。”‎ 也许这苦难就蕴藏在对远方不倦地追逐中吧。我收回叹息的目光,继续前行。黑色笼罩了我的记忆,我突然忘记了那是怎样的一个开始,怎样的一种期盼,一条路走了十八年,竟忘了目标在哪里,也许这就是生活吧。在黑夜里,我睁大眼眼睛,望着远方——不带有丝毫悲伤。‎ 梦圆在远方 克莱尔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的。”心中有理想,脚下才有路。我一直感叹飞蛾扑火的勇气,为了心中执著的那一线光明,香消玉损,化作一缕烟尘。有一种蝴蝶,心中藏着一片海,他们每天都扇动翅膀,想飞越一片蓝色汪洋。可是,他们那纤弱的身躯总是被风吹散,被雨打湿,疲惫不堪而又无能为力地落入海中,化作海的精灵。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梦想,用执著解释了追逐。他们成功了,和梦想一起睡在了远方。‎ 生命因何而起,又要去向哪里,我很茫然,却固执的、不惜任何代价地向远方奔去,就因为心中的那一点执著——无限风景在远方。‎ 追求远方 远方有美丽的风景,让你品味“一览众山小”的畅然;远方有新的起跑线,让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方有纯真的情感,让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追求远方,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追求远方的风景,美丽无限心畅然。王安石游褒禅山却败兴而归,发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慨叹。他没有向风景更深更远的地方走去,使得内心郁闷,遗憾而归。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却饱尝了雄奇的自然风光。孔子是追求远方的践行者,他一生无所悔,无所撼,面对泰山的美丽,孔子心胸开阔,内心愉悦,留下泰山之游的佳作。‎ 追求远方的人生,奥运黑马心志坚。人生就是长跑,唯有不断追求远方,才能达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刘翔,奥运的黑马,是一个不断追求远方的活力四射的小伙子。他有坚定的信念,训练场上的他刻苦练习,汗水湿透了每一寸土地,为了仅仅一秒的提高,他就要付出数月的艰辛。在人生的漫漫路上,他不断追求远方,终于在奥运赛场上,刘翔吸引了世界的关注,成为一位脱颖而出的奥运黑马。犹记他看到比赛前他人的成绩时,坚定的口吻:这次冠军我拿定了。”不去追求人生远方的人,怎能有如此成绩,怎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追求精神的远方,舆论抨击心不惊。于丹在“百家讲坛”栏目亮相后,舆论界顿时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有人赞誉她是学术界的一位“超女”,也有人把她批判得一钱不值,说她曲解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论语》。然而,对于诸多评论于丹挥挥手,摇摇头,弹落了加于一身的灰尘。于丹追求精神的远方。她很从容,从不在乎别人的冷讽热嘲,学术的研究各有各的见解,肯定存在分歧。于丹身体力行,将《论语》的精华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中国百姓补充营养,她的身上闪耀着大儒风范的光彩。她将远方视为精神的处所,心态平静地追求远方的净土。‎ 风景的远方让游子心情畅然;人生的远方让刘翔不断前行;精神的远方让于丹更有气质。从此,追求远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达人生灿烂精神的彼岸。‎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