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教案2

广西平南县中学2014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向往建功立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其诗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交厚,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对他极为倾服。中唐以来,李、杜优劣之论,聚讼纷纭。 ‎ 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 《调张籍》 )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有《李太白集》。 ‎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期间。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载: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如此说可信,则本诗当作于 742 — 744 年前后。天宝中,殷瑶编《河岳英灵集》选此诗,赞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 二.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 ‎1、听朗诵,领会作品语言风格。理清生字词,学生朗读。‎ ‎(1)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雄浑、豪放)‎ ‎(2)朗读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句,领会其语言风格。‎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2、研习课文 ‎(1)第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一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第一段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 ‎(2)第二段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了蜀道的险。运用了渲染、烘托、夸张等手法。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同时运用点面结合手法,“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3)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 ‎3、小结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 三、讨论探究:‎ 请看教材注释①讨论探究: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极力劝友人不要去蜀是不是全诗的写作意图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明确]写作背景 ‎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四、拓展练习:‎ ‎1、同样是写蜀道,比较一下这首《三秦民谣》和李白的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 ‎(译: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3、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问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 ‎(1)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C ) ‎ ‎①山从人面起   ②见说蚕丛路   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       ⑤春流绕蜀城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⑤ ‎ ‎(2)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1)笼、绕; 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 ‎2、阅读下面李白的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 答案 (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