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 3: 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诵读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学习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能力目标: 1、 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哲理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 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已初步拥有了自主学习、科学探究能力;但文言文基础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文 言文语感还不够强;对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但总体还处在懵懂状态,需要探讨和引 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 (用 PPT 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 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 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 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2、它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学生讲述王羲之的故事:坦腹东床,入木三分,书换白鹅等 (用 PPT 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补充: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 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 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3、介绍《兰亭集序》创作背景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 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二、播放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 正音:(PPT) ①岁在癸( )丑 ②会 稽( )( )山阴 ③修禊( )事也 ④流觞曲( )水 ⑤放浪形骸( ) ⑥若合一契( ) ⑦临文嗟悼( )( ) ⑧感慨系之( ) ⑨曾不知老之将至( ) 三、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讨论疏通字词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理清文章思路 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检查复习 (PPT) 二、 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PPT)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 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 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 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并板书:(PPT)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讨论赏析课文 1、 第一段: (1)从课文的第一部分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诵读归纳: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 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明幽雅, 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 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 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 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 学生摘录写景句。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 讨论:作者因何而“痛”? (参考理解)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 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 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 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 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 这是共同的。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 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 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 不痛哉”的感慨。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讨论理清思路,说说作者“悲”从何来. (参考理解)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 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 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 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 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 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 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 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 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 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学生齐读课文。 五、、诵读归纳写作特点 1、 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 2、 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 六、结合“古今文人论生死”,讨论王羲之文中表现的思想 请学生举出古今文人对生死的论述句子 例举摘要: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 来讲) 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 来讲)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讨论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 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 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 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 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七、学生质疑 八、作业 1、诵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文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结合古今文人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谈谈对你生命的理解(500 字)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1、 到图书馆搜集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或 BAIDU 搜索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对学习本文的渴望。 2、 BAIDU 搜集有关兰亭集会的相关图片,做成 PPT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给其 直观感受 3、 搜集与王羲之有关的故事及图片,增强学生对作者的感性认识。 4、 网上搜集《兰亭集序》配乐朗诵,挑选最准确感人的一件,在课堂播放,增强课堂 感染力。 5、 搜集有关生死的论述,激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欲望。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1、 练习评价: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2、 教师口头评价:对学生的诵读和答题进行点拨,指出其问题,鼓励其表达。 3、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在切磋批评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