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第Ⅰ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 38 - / 38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 38 - / 38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隐逸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仅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B. 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C.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 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 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 隐士是士阶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 38 - / 38 D. 隐士人格与隐逸文化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 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 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 38 - / 3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文中第1段说“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故“它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只是其中一部分。B项,文中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C项,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隐士人格与隐逸文化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强劲的张力”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 - 38 - / 38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和推断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错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 38 - / 38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 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 38 - / 38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 38 - / 38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 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 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 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 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 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幺爷的大名)这样的村民典型……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就在二货还在发愣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 - 38 - / 38 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 “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爆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选自《小小说选刊》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 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的关心,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 在幺爷的葬礼上,二货老婆“捏了捏”奖金红包,“嘴角不由往上一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马上又“悲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见钱眼开、冷漠虚伪。 D. 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5. 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倔强刚直,意志坚定。幺爷坚决守护古老的银杏树,面对儿子的情感拉拢和村长的利诱威逼,没有丝毫的动摇妥协。 - 38 - / 38 ②有眼光,有远见。幺爷为乡村环境被破坏而痛心,斥责村长的见利忘祖,斥责村人卖树求富的“败家子”行为。 ③冷静睿智。在施工队强行推进,银杏树面临毁灭之际,幺爷借助文物局的力量,保护了银杏树。 ④思想开明。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死后火化并树葬的农民,是一个摒弃了传统丧葬观念、有环保意识的人。 6. ①银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从二货提酒去幺爷家游说卖银杏树一事写起,以村长大军与幺爷围绕银杏树展开的较量为主要情节,以银杏树叶飘落在幺爷骨灰上收尾,银杏树贯穿于小说始终,是各方矛盾的焦点。 ②银杏树是小说抒情的载体。小说五六七三段对银杏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突出了银杏树在村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最 后一段描写银杏树叶如漫天纸钱飘撒在幺爷骨灰上的动人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对幺爷的哀思。 ③银杏树衬托了幺爷的形象。银杏树古老而充满生机,用自己的 阴凉和金黄的树叶给村人以庇护,就像幺爷年高而睿智,为守护银杏树、守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而斗争不止。④银杏树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象征。银杏树历史悠久,是先人给予后人的荫庇,也是质朴、和谐、宁静的乡村文明的象征。 【解析】 4. - 38 - / 3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错误,小说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从“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这一段可知,二货被老婆叫回来劝说幺爷卖树,发生在听说大军利诱幺爷卖树失败之后。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D考核内容,选项ABCE考核手法。其中AC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5. - 38 - / 38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言,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立刻。阅读小说理清情节:幺爷坚决守护古老的银杏树,面对儿子的情感拉拢和村长的利诱威逼,没有丝毫的动摇妥协。幺爷为乡村环境被破坏而痛心,斥责村长的见利忘祖,斥责村人卖树求富的“败家子”行为。在施工队强行推进,银杏树面临毁灭之际,幺爷借助文物局的力量,保护了银杏树。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死后火化并树葬的农民,是一个摒弃了传统丧葬观念、有环保意识的人。这些情节的概述表明他是一个倔强刚直,意志坚定,有眼光,有远见,冷静睿智,思想开明的人。 点睛: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点包括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等。方法一般有: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善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叙述人称的选择及作用;叙述顺序的安排;各种描写的特点及作用。②从选材剪裁角度分析: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6. - 38 - / 38 试题分析:题干是“‘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在理解小说文意的基础上做题。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杠面作答。首先要熟知物象的一般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揭示深化主题;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严谨的作用;衬托环境,或具有象征意义。然后再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小说从二货提酒去幺爷家游说卖银杏树一事写起,以村长大军与幺爷围绕银杏树展开的较量为主要情节,以银杏树叶飘落在幺爷骨灰上收尾,银杏树贯穿于小说始终,是各方矛盾的焦点。这样银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五六七三段对银杏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突出了银杏树在村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最 后一段描写银杏树叶如漫天纸钱飘撒在幺爷骨灰上的动人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对幺爷的哀思。这样银杏树是小说抒情的载体。银杏树古老而充满生机,用自己的 阴凉和金黄的树叶给村人以庇护,就像幺爷年高而睿智,为守护银杏树、守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而斗争不止。银杏树衬托了幺爷的形象。银杏树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象征。银杏树历史悠久,是先人给予后人的荫庇,也象征质朴、和谐、宁静的乡村文明。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 - 38 - / 38 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 为 - 38 - / 38 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 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 38 - / 38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 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C.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 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 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 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C.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 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 38 - / 38 D.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答案】7. B 8. AB 9.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C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D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8 - / 38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9.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材料一:“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 - 38 - / 38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材料三说“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分点概括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38 - / 38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时年三十五。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B.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C.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D.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38 - / 38 C.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 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C. 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 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 38 - / 38 (1)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或棋艺差),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2)(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 【解析】试题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这句话是说“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借书达到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慰祖”,然后抓其他的名词和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1.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古代所有人的死亡均称为‘死’”有误;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 38 - / 38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A来源于文章文章的开头,文中的说法是“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选项把两个官职都加到慰祖父亲的头上。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数”,多次;“辄”,总是;“拙”,下得不好;“朔望”,初一十五。第二句中,“少”,年轻时;“款交”,交情很深;“贵”,显贵;“候”,问候。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 38 - / 38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38 - / 38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哀毁身体不可灭除人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资产家财有千万,他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对族侄崔紘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借书达到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崔慰祖担任始安王萧遥光的抚军刑狱,兼记室。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建武年间,诏令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崔慰祖和平原郡刘孝标同为饱学之士。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具体而且精准,满座宾客都称赞而且心服口服。谢朓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能超过他。”崔慰祖出卖自己的住宅,要价四十五万,买的人说:“能否减点价?”崔慰祖说:“确实不同于韩伯休,怎么容许有两种价格?”买的人又说:“你只管标价四十六万,一万钱是送给你的。”崔慰祖说:“这难道是我的心愿吗?”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沨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沨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防、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又嘱咐让棺材直接靠近黄土,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位。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 38 - / 38 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14.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写初秋季节,江面上漂浮着淡淡的烟霭,江水澄澈,征雁南飞。 B. “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虚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错落地生长在水边的情景。 C.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写驾舟人、歌声及鸥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D. 本曲动静结合,写动态的有“眼底离愁数行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其余句子是从静态方面写的。 E. 本曲长于色彩渲染,作者将白、蓝、黄、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 15. 本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本曲抒发了离别之苦(或离愁)。江水如练,绿苹红蓼 ,景色热烈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离别之苦。以乐景衬哀情,秋水寒烟,飞雁鸥眠,景色凄凉,以哀景写哀情,尽显离别之苦。 【解析】 14. - 38 - / 3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初秋”有误,应是“深秋”。B项,“虚写”有误,应是“实写”。E项,文中没有黄色。 ..................... - 38 - / 38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来表现山野的宁静和恬淡。 (2)《滕王阁序》中描写山水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和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云无心而出岫 (2). 落霞与孤鹜齐飞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4).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岫”“霞”“孤鹜”“誉”“沮”理解字义去记忆。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 38 - / 38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第Ⅱ卷 语言文字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世上从来没有一步登天的事,参天大树从来就是由树苗渐渐长成的,大江大河从来就是因为细大不捐才广袤澎湃的,我们修养自身,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②各国只有友好合作,才能共同发展,那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既不道德,又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③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华为、联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很大份额。 ④这两次考试他都是全班第一,可爸爸非但对他不赞一词,反而说他学习不够踏实,思考不够缜密。 ⑤郊外的夏夜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种的毒蛇。 ⑥很多学生在写作业时自制力不强,心猿意马,一会儿想到昨天看的电视剧,开始想象后面剧情的发展,一会儿对自己的未来浮想联翩。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答案】A - 38 - / 38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使用正确。②“以邻为壑”:把灾难推给别人。使用正确。③“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用来说手机,用错对象。这样就排除B项、C项。④“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句中是爸爸不称赞他的意思,望文生义。这样就排除D项。⑤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望文生义。⑥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使用正确。综上,本题选A项。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电影《七月和安生》中,两个女主人公七月和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B. 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当事人应积极采取措施,第一时间给银行官方客服打电话说明情况,并及时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案,以防止损失进一步提高。 C. 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学子的赞誉。 - 38 - / 38 D. 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一系列的“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百姓碧水蓝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语序不当,“尽管”应放在“两个女主人公”之前。B项,搭配不当,“损失”和“提高”不搭配,可将“提高”改为“加大”。C项,句式杂糅,可将“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改为“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者“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 19. 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中。 B.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C. 某饮料广告将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D. 父亲的朋友远道而来,父亲想请他吃饭,请柬中写道:“今天中午12点在洋洋酒店略备薄酒,为你接风,敬请光临。” 【答案】D - 38 - / 38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项,“忝”是谦辞。B项,“不吝赐教”是敬辞。C项,“治癌”和“致癌”同音,在广播里播放会引起听众的误解。同时括号内的文字在广播中一般是不读出来的。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言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皇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那么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___________。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早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_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今有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而且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_________。 【答案】 (1).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2). 这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3). 我国最晚在夏晚期就已 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 38 - / 3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句式变换扩展语句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尽管没有得到考古证实。在研读下面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表述更严谨的论述类文字,是材料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第一处根据第一段和后面“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填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第二处根据“但是”可见这件事并没有得到证实,第三处根据“因此,可以确信”是个总结句,结合前面提到的时间,此处总结的是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成功是由自强不息铸造的奇迹。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女主角吉塔最终在摔跤场上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日常大量枯燥的训练。成功就像是一朵小花,需要用你的坚持、你的努力、你的激情等去细心培育。人生如同一场战斗,只有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名利双收,才算是成功的人生。作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像吉塔一样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也能如她一般,取得最好的成绩。 ①吉塔最终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日常大量枯燥的训练。 【答案】成功的人生不一定就只是取得胜利、名利双收。 - 38 - / 38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考生要找出语段中推断有误的句子,主要关注表达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如“一定”“必定”“只要……就”等;然后仿照所给的例句进行改写。从语段来看,语段的中心句是“成功是由自强不息铸造的奇迹”,可见这段文字应是针对“成功”进行论述;语段中表述过于绝对的句子有“完全取决于日常大量祜燥的训练”“只有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名利双收,才能算是成功的人生”“只要像吉塔一样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也能如地一般,取得最好的成绩”,标志性的词语是“完全取决于”“只有……才能”“只要……就……”;再参照①的方式,“吉塔最终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日常大量枯燥的训练”,例句将“完全取决于”改为“不完全取决于”,改变了“吉塔成功”与“日常大量枯燥训练”之间的绝对性关系,考生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看另外两个句子,如“只有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名利双收,才能算是成功的人生”,这句话把“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名利双收”与“算是成功的人生”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对化,可以换用“不一定”;如“只要像吉塔一样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也能如她一般,取得最好的成绩”,这句话把“像吉塔一样付出辛勤的汗水”与“如她一般,取得最好的成绩”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对化,也可以换用“不一定”。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手机、纸质书、新闻周刊、热播剧、动漫、游戏、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并表明你的观点。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38 - / 38 【答案】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上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先古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华能以其自创文化独立于其名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从这一刻起,我们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我们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我们,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我们,“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我们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 38 - / 38 来吧!让我们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我们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 所以,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我们的文化家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给出一部分关键词,无论这些关键词语内如何“关联”、组合,都少不了对所选择的关键词语的内涵的解释、揭示,而且对它们内涵的解读、揭示是否深入、深刻、独特就成了本次作文立意高低的标准。写作此题,立意必须按照试题的任务指令进行,即“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和“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材料提供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手机、纸质书、《新闻周刊》、热播剧、动漫、游戏、创客”,根据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点,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思路作文: - 38 - / 38 (1)诗词大会+新闻周刊:继承传统文化,关注现实发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更是我国文化中的精华,近两年诗词大会的流行让全社会再度关注和学习古诗词,作为高中生更应该丰富自己的积淀,弘扬传统文化。同时,青少年通过《新闻周刊》等各种媒体关注现实,了解时事热点,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态度思考问题,善莫大焉。 (2)纸质书+游戏+热播剧:精心阅读和思考,远离网络游戏。捧一本纸质书,静静阅读或者交流读后感受,才是高中生活应该有的最美好的模样,如果让美好的高中时代沉迷在游戏或热播剧里,则是对青春最大的浪费。 (3)创客+网红:培养创新精神,拒绝娱乐八卦。中学时代是最具创造力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特别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高中生应利用课外时间多多参加创客活动,挖掘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而不是关注网红等娱乐八卦,因为,浪费时间也是一种浮躁和庸俗的体现。 参考立意: 《诗词大会》 +《新闻周刊》:继承传统文化,关注现实发展。 纸质书+游戏+热播剧:静心阅读和思考,远离浮躁和喧嚣。 创客+网红:培养创新精神,拒绝娱乐八卦集体无意识。 - 38 - / 3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