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课时优案1故都的秋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课时优案1 故都的秋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混混沌沌( ) ②房檩( ) ③落蕊( ) ④一椽破屋( ) ⑤平仄( ) ⑥潭柘寺( ) ⑦譬如( ) ⑧廿四桥( ) ⑨歧韵( ) 答案 ①dùn ②lǐn ③ruǐ ④chuán ⑤zè ⑥zhè ⑦pì ⑧niàn ⑨qí (2)多音字 ①混( )乱的年代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往往采用混( )水摸鱼的方式,攫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②他为人低调,从不像那些喜欢露( )富的人那样显露( )自己的实力。 ③从折( )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因此当他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 )经历时,他只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 )腾”。 答案 ①hùn hún ②lòu lù ③shé zhé zhē 2.理解词语 (1)颓废: (2)不远千里: (3)平平仄仄: (4)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5) :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6) :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答案 (1)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2)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远:以……为远 (3)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4)一叶知秋 (5)不能自已 (6)混混沌沌 3.辨析词语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萧索·萧条 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 ,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 。 (2)十足·实足 他今年 5 年龄55岁了,在公司里算得上是元老级别,可他却从不倚老卖老,依旧像小年青一样干劲 ,脏活、苦活、累活抢在前、干在先,时时处处作表率。 (3)情不自禁·不能自已 当演到当年周月桂最拿手的《玉簪记》时,玉香婶看着台上的角色,激动得 ,嘴里 地低声哼起来,眼神与相片上的那个女川戏演员别无二致。 答案 (1)萧索 萧条 (2)实足 十足 (3)不能自已 情不自禁 解析 (1)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和运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2)两者适用情况不同,“十足”侧重程度,“实足”一般形容数量。十足:常指十分充足,常跟“信心、理由、神气、威风、干劲”等词搭配,也可以指纯粹,形容成色或成分。实足:指确实足数,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有时形容行为,指确实可以,完全可以。(3)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二者都有“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感情的流露,只用来形容整个人,表现热情奔放,无比兴奋和激动;后者主要形容由于某种外界因素而由不得自己,可以用来形容整个人,也可以形容肢体,如手等。 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答案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南国之秋不比北国之秋 眷恋之情 冷落之感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为“故都的秋”,“故”有眷恋之意,暗含文化底蕴,“秋”确定描写的内容,这个题目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在向往、眷恋之外,流露出忧郁孤独之意。 B.文中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不同特点。 5 C.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之秋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 D.文中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 答案 B 解析 “突出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不同特点”错,南北对比、衬托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让万物苏醒、万物沉吟的节气,收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又酝酿了多少春兰秋菊的情怀。 B.这要求记者应当具有这样的眼光:去伪存真、见微知著,于寻常中见奇崛,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C.爸爸的肩膀,宽厚、温暖、可靠,是一座爱的高地,让坐在上面的孩子欣赏春华秋实,看尽人间美景。 D.斯其时也,世界必有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时代话剧精彩上演,必有春秋鼎盛、挥戈反日的中国交响新篇问世。 答案 B 解析 B.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使用正确。A.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草,秋天的菊花,在不同的季节里,各有独特的优美风姿;比喻各有专长。此处用于形容“情怀”,不恰当。C.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比喻义,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此处用于形容美景,不恰当。D.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物或时代。这里修饰“中国交响新篇”,用错对象。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不拘小节,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对于大节,他是宁死不屈的。 B.文学巨匠郁达夫和他的母亲、哥哥三位忠烈的故事令人震撼。1952年经毛泽东主席签署,郁达夫与他的哥哥郁曼陀分别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C.郁达夫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备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D.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至少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5 答案 B 解析 A.第二个分句主语“这”指代不明,应将“这”替换为“爱国”一词。C.搭配不当,把“具备”改为“具有”。D.不合逻辑,“至少”与“以上”矛盾,删去其一。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 。 A.黄酒之与白干,馍馍之与稀饭,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B.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大蟹之与鲈鱼,黄犬之与骆驼 C.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D.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骆驼之与黄犬 答案 C 解析 “与”前后事物分别代表南方和北方的特点,注意在“形象”方面的南北差异。A项,“馍馍”显然是北方食物。B项,“鲈鱼”显然是南方鱼种。D项,“骆驼”显然是北方物种。 4.下列诗句涉及的季节,不属于秋天的一项是( ) A.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B.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C.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明]文征明《念奴娇》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答案 D 解析 A.“西风”“黄叶”为秋天特征。B.“菊花”为秋天特征,且诗题中“九日”为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C.“桂花”为秋天特征。D.“杏花雨”即春雨,“杨柳风”即春风,二者皆为春天特征。 二、课内精段鉴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5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下列关于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B.“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C.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D.三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答案 D 解析 三段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 6.作者欣赏青、蓝、白等冷色调,特别贬低淡红色,且认为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才“最好”,这是因为什么呢? 答: 答案 一是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二是这与他追求的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情调保持一致。 7.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虽然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就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分析其描写的特点。 答: 答案 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没有声音,写听觉形象;脚踏花地,极柔软,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只有与自然相交融,饱含作者既欣喜又寂寞的心境。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