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双周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 -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 2019 级 1 月双周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 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 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 二帝,其称雄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在这里我们看到:考古发现的距今 9000 一 7000 年 前的中原裴李岗文化、山东北辛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距今 7000 一 5000 年前的史前中国 最灿烂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著名的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 起来的。这些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由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到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 态的演进,其社会复杂化的发展,使得它们成为迈向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紧接而 来的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史称“万邦”时代。万邦时代也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形成 了邦国林立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黄河流域还出现了颛顼、尧、舜、禹等为首的著名邦国 和族邦联盟,形成了万邦中的政治中心。之后,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乃至秦汉以后 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建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 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 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 聚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高度的创造性。经过史前文明、传说的五帝时期和三代的长期 演变、积累,在春秋战国的大转变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是 一个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一批开明的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等,既是 政治革新的担当者,又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诸侯国家竞争和需求催生了一个新的士 阶层。“士”的自由流动和自主选择,使他们周游于政治和思想创造的广大空间中。用《七 略》的话说,子学的创造“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 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见《汉书·艺文志》)。他们都成 为百家子学的创建者和重要的发展者。其创立的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复杂深刻,令人惊讶。 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连续性,同时在质和量 上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整体上的连贯性和差异性,反映了它的包容 性和竞争性。从秦汉开始的帝国文明和文化为什么也在黄河流域展开,同样,除了它的地理 条件外,同它主要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有很大关系。从秦到北宋,帝国的都城主要是在黄河中 游的咸阳、西安和黄河下游的洛阳、开封。帝国虽然经历了分裂的魏晋和南渡的东晋及南北 朝,但黄河流域仍然有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性。这使得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前后既表现出差 异,又具有统一性和绵延不断的连续性。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蕴含着一系列为中国人提供动力和创造的重要精神和重要价值。如 - 2 - 它以普遍文化价值和文明为基础,奉行“薄来厚往”和“万邦协和”的人类理想共同体,具 有高远的“天下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精神与价值;它在共同族群(炎黄子孙)、祖先信仰、 慎终追远的意识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的精神与价值;它具有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向上精神,也具有厚德载物的包容性;它相信万物彼此相生相依,具 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精神与价值;它以孝敬亲人始,扩大到爱人、爱物,主张普遍的人 类共情和爱心,具有仁爱的普遍精神与价值;它反对财富的独占和土地集中,追求以“均贫 富”和“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经济安排与共同生活愿望,具有强烈的正义、公正精神与价 值;它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主张顺应“民意”,以德为本,行王道 而治,主张贤人政治和君子社会,具有强烈的人民本位精神和公共理性;它具有强烈的忧患 意识、天下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神等。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就像历经沧桑而又坚韧自新的中华民族那样,既古老又常新。它的 丰富与深刻,它的创造与包容,它的一系列精神与价值,对当今中国的复兴和再创造、对世 界文化的发展都是无限的源头活水和精神资源。 (摘编自王中江《大河文明的思想创造》) 材料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 也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浓墨重 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 “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 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打通历史的文化血脉, 构筑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大国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通过黄河文明学术 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揭示丰富多彩的 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描述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成 长的历史过程,可以培养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度胸怀与精神品格。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是以中国大多数王朝国都的所在 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 B.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创造性、传承性、连续性等特质,但在朝代更替中又表现出 各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竞争性。 C.材料二分析了材料一中黄河文化的文明成果,并指出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可以成为当 今中国复兴和世界文化发展的精神资源。 D.材料三认为只有构建黄河文明学术与知识体系,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才能打通 历史的文化血脉,构筑民族的精神家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黄河文化是我国古今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在促进中华民族 认同、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B.从考古发现的历史遗迹看,黄河文明的起源非常久远和古老,黄河流域各民族在包容 互鉴中对它进行了传承和不断的创新。 - 3 - C.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出现诸子学说,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 独特的地理空间和这一流域是政治的中心。 D.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蕴含的追求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 文明等普世价值,是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黄河文明所承载、所创造的政治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B.“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是在农耕时代发展形成的,更适合于农业社会的治理需要。” C.“黄河流域的物种演化、生态变迁、时空转换是一部人与自然交互斗争发展的历史。” D.“黄河文明的昌盛除了黄河流域是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外,更受惠于黄河流域多民 族的交融。”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今天如何弘扬黄河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战俘 佚名 罗迪克是二战时期的一名英军士兵。在夏季攻势时,他不幸被俘。和许多战俘一样,他 被押上火车,送到了一座集中营,那里关押的全是英军战俘,有近千名。战俘涉及的兵种有 许多,其中不乏技术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迫忍受着非人待遇,天天像牲口似的从事繁 重的劳动。 被俘前,罗迪克是一名汽车兵,开过四年贝德福德卡车。二十二岁的他,已经开口闭口 以老司机自称。 集中营的纳粹兵里缺少汽车兵。纳粹便以较之一般战俘优越的条件,在战俘中招募司机。 战俘中汽车兵不少,面对诱惑力不小的条件,却没人愿意为纳粹开车,因为开车的任务是专 门运送每天被饿死或被杀害的战友。不知为何,罗迪克对此却有很高的热情。当纳粹指派他 担任驾驶员时,他非但没有拒绝,还表示自己很乐意干好这件事。 罗迪克当了司机后,性情变得粗暴残忍。不仅对战俘们吆五喝六,拳打脚踢,甚至,有 的战俘明明还没死,他竟也会扔他们上车。罗迪克这样的变化令战俘们无法忍受。愤怒的他 们以各种方式警告罗迪克。罗迪克听后依然我行我素。战俘们恶狠狠地骂他:“卖国贼,走 狗。”战俘们越憎恨,纳粹越喜欢。罗迪克得到了集中营方面的信任。一开始,罗迪克驾车 出集中营的时候,纳粹兵一定会押车,监视他的举动。后来,出于对其与日俱增的信任,纳 粹索性由他一个人出入了。 对纳粹忠心耿耿的罗迪克遭遇了战俘们暗地里的严厉制裁。好几次,他险些被昔日战友 打死。 一次被疯狂地殴打之后,罗迪克永远失去了一只手,同时也失去了利用价值。再也无法 继续开车的他,像扔破麻袋似的,被纳粹抛弃了。没有了纳粹的保护,罗迪克陷入了战俘们 无情的报复之中。一个雨天,他在孤独凄惨的境况下,死在了集中营一个阴湿的墙角里。 几十年过去了,罗迪克家乡的人们似乎早已不记得他了。罗迪克家族的族人,好像刻意 - 4 - 在回避着关于他的一切。于是,那个名叫罗迪克的年轻司机,那个名叫罗迪克的年轻汽车兵, 就这样被淹没在了岁月的尘埃里。 忽然有一天,英国一家发行量不小的报纸在其显著位置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救我的人, 是我最恨的人》的文章,描述的故事首先让二战老兵震撼,同时也震撼了许多英国人:集中 营里有一个叫罗迪克的叛徒甘愿为纳粹卖命。那天,生病的我并没有死,他却强行把我扔上 卡车,对纳粹说准备把我埋掉。 可令我震惊的是,车到半路,罗迪克停了车,扛起奄奄一息的我,放到一棵大树的隐蔽 处,并留下了几块黑面包和一壶水,急促地对我说:“如果你能活着,请来看看这棵树。” 然后,他就急匆匆地开车走了。 登载这则篇幅很短的故事不久,报社陆续接到不少电话。无一例外,打电话的人都是二 战老兵,而且是曾经不幸成为战俘的老兵。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来电话的老兵都来自同一座集中营——罗迪克所在的集中营。 老兵们叙述的故事几乎都是报上登载的那个故事的翻版:他们被罗迪克放在一棵大树下,因 此而死里逃生。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每当罗迪克驾车离开时,对每一个战友说的都是:“如果你活着, 请来看看这棵树。” 老编辑凭职业的嗅觉,敏感的他判定,这棵被罗迪克反复提到的树一定大有内容。他立 即组织了 13 位老兵,沿着当年死里逃生的路线去寻找那棵无法判定是否还存在的大树。当一 行人来到目的地,山谷依旧,大树依旧。 一个老兵率先扑进大树的怀抱,啜泣中,他突然发现了一个树洞,不禁往里探去:树洞 里有一只早已锈蚀了的铁盒子。人们七手八脚取出并打开了盒子。一本破损的日记本和很多 张泛黄甚至发霉的照片赫然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些东西转到老编辑手里后,他小心翼翼地翻 开了日记本: 今天我又救出了一位战友,这已经是第 28 个了……但愿他能活下去……今天又有 20 位 战友死去……昨天深夜,战友们又一次狠狠地打了我……可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无论如何也 不说出真相,那样,我还能救出更多的人……亲爱的战友们,我只有一个希望,如果你活着, 请来看看这棵树。 老编辑的声音早已噎,老兵们早已泪流满面。站在树下的每一个头发花白的人直到此时 才完全清楚,罗迪克一共救了 36 名英军战俘。当时仍然活在世界上的也许还不止眼前的 13 个。与老兵们分手不久,老编辑所在的那家报纸很快登载了罗迪克的感人事迹。 那处沉寂的山谷和那棵不倒的大树周围,因为报道而热闹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战俘们拒绝为纳粹开车时,罗迪克却怀着很高的热情并表示乐意干好这件事。其实, 这是罗迪克选择继续战斗的一种方式。 B.罗迪克当上司机后“性情变得粗暴残忍”,一个“变”字表明:变的只是表面的形式, 而不变的是他那颗善良忠诚、勇敢机智的心。 C.“如果你活着,请来看看这棵树。”这既是对战友活下去的鼓励,也是为了让战友记 住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忘记他。 D.小说叙写了一位年轻战俘为了营救战友却被战友误解而最后惨死的悲剧故事,赞颂英 - 5 - 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也从侧面控诉了纳粹的暴行和罪恶。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年仅二十二岁,只开过四年贝德福德卡车的汽车兵罗迪克,已经开口闭口以老司机自 称,这样写是为下文写罗迪克在集中营当司机埋下伏笔。 B.“一个雨天,他在孤独凄惨的境况下,死在了集中营一个阴湿的墙角里。”冷峻简约 的第三人称叙述,饱含了对英雄殒逝的辛酸等复杂情感。 C.二战老兵的文章的详细引用,既让罗迪克营救战友的事迹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人们心 中的英雄,又让小说情节实现突转,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D.当年山谷、大树周围沉寂,如今这里却热闹起来。以环境描写结尾,虽然表达了人们 对英雄的祭奠和缅怀,但更多的是嘲讽人们几十年来对英雄的遗忘。 8.小说用较大篇幅引用罗迪克的日记片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弗兹杰罗说:“每个英雄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悲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罗迪克悲剧产 生的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 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 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 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1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6 - A 余既耸 异之 . 河内凶亦 然 然 B 见其所著帽,方屋 高 . 蟹六跪 二螯 而 而 C 晚乃遁 光、黄间 . 师不必贤 弟子 于 于 D 呼余宿 家 . 皆出于此乎 其 其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 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 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 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 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5 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海上(其一) 顾炎武①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②。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抗清复明义士,为人耿介绝俗。② 《史记·封禅书》记载:相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其物禽兽尽白,黄金银为宫 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登上海上空山,望水天相接,秋光千里,身感气侵风吹。首联境界开阔,气势宏 大。 B.诗中选取“天地干戈”“苍生吊哭”,巧妙自然地把社会现实与山海景物结合在一起。 C.颈联写诗人向往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世外桃源:白鸟悠悠飞翔,宫阙金碧辉煌。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全诗对仗工整,情思飞扬,风格沉雄悲壮。 15.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 7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喻,表现自己因志行高洁、遭人嫉妒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一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蛟龙听了也起舞的两 句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写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 。” (4)白居易《琵琶行》中借“黄莺”与“泉水”来表达琵琶曲调的流转与凝滞的两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磨炼着 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 任务来抓,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 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 题 。 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 2020 年要实现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 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 阶段,所 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 推进难以完成任务, 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磨炼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磨炼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 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脱贫攻坚所面临的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脱贫攻坚还面临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迫在眉睫 冲刺 循序渐进 必需 B.迫不及待 决胜 循序渐进 必需 C.迫不及待 决胜 按部就班 必须 D.迫在眉睫 冲刺 按部就班 必须 - 8 -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4 分) 俗语有云:“是药三分毒。”①之所以不少人认为药物都有严重的副作用的原因,②是 一些不良商家对这个概念的炒作。一般来说,一种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③如果有治疗疾 病的作用,也有一些其他作用。④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⑤但 是吃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未必都是由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引起导致的。⑥在合格 药物的常规使用中,如果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不当,⑦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⑧因此, 患者在吃药时一定要谨遵医嘱,⑨切勿不要自行变更用药方式、调整用药剂量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不 管 是 语 文 教 学 还 是 其 他 功 课 的 教 学 , 都 不 是 像 交 付 一 件 东 西 那 么 便 当 , ① ,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 中,②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 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 教给学生,③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 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 发会给予美不同的定义:淡泊是一种美,灿烂也是一种美;;独处是一种美,热闹也是一种 美……请从下列关于“美”的名言中选择两三句作为立意的基础,表达你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①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②美不是人工造就的,而是天生固有的。(狄更斯) ③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④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让人愉快的。(康德) ⑤美是物和你,客观的存在,加上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的存在。(朱光潜) - 9 -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 2019 级 1 月双周练语文答案 1.C(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错,材料一第 2 段原文有“在 国家形成之前”的限定;“是以中国大多数王朝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 的"说错了对象,材料一第 2 段原文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 核心……”。B.偷换概念,材料二第 2 段原文是“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整体上的连贯性和 差异性,反映了它的包容性和竞争性”。D.“只有……才能……”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三, 原文“构建……”“阐释……”与“打通……”“构筑…”并不是必要条件关系。) 2.C(诸子学说出现的主要原因推断错误,材料二第 1 段原文是“诸侯国家竞争和需求”。) 3.A(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蕴含着一系列为中国人提供动力和创造的重 要精神和价值。A.表述的就是黄河文明的“价值”,可以作为论据。B.说的是黄河文明 和思想文化形成的时代。C.说的是黄河流域的物种演变、生态变迁、时空转换中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不能阐释黄河文明的价值和意义。D.是阐释黄河文明昌盛的原因,不能 阐释黄河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分总结构,论证思路清晰。(2 分)②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列举管 仲、晏婴等,事例典型,有说服力;引用论证,引用《汉书》,言简意赅,说理透彻。(2 分)(论证上的特点包括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分析论证结构,首先要整体把握,其次分 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分析结构作用。材料二共四段,第 1 至 3 段分别阐释黄河文明 的特点,第 4 段总结。分析论证方法,首先要熟悉常见论证方法,其次逐段分析,最后分 析作用。材料二第 1 段引用论证,第 1 至 3 段均用了举例论证。) 5.①保护黄河文化遗产;②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③挖掘并传承黄河文化蕴含 的时代精神和价值;④构建黄河文明学术与知识体系。(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答案应该来自三则材料, 但又不能是原文原话,所以答案可以有一定的弹性。“弘扬”的前提是保护,保护黄河文 化的遗产,既包括遗址遗产,又包括精神遗产;如果黄河生态环境恶化,那对弘扬黄河文 化也不利;“弘扬”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上,所以必须挖掘并传承黄河文化蕴含的时 代精神和价值;当然,我们还要讲好“黄河故事”,构建黄河文明学术与知识体系。) 【阅读导引】 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黄河文化”“黄河文明”展开论述。材料一侧重论述“黄河文化是中 华民族之根”,论述的是黄河文化的发源跟中华民族的关系;材料二侧重论述“黄河文明和思 想文化”的创造性,论述的是“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材料三侧重论述“黄河 文明的研究”,论述的是“黄河文明研究”的现实意义。 6.C(“让战友记住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忘记他”分析错,应是罗迪克向战友暗示这棵 树洞里藏着关于战俘集中营的日记和照片,这是日后向世人揭露和控诉纳粹罪行的铁证。) 7.D(“更多的是嘲讽人们几十年来对英雄的遗忘”错,文中无此意义,因为在真相大白之前 人们并不知道当年发生的一切。) 8.①交代了罗迪克当纳粹的司机的目的是营救更多的战友;②日记用独白的方式,展示人物 的美好品质;③使情节逆转,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④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表现了罗迪 - 10 - 克的勇敢、隐忍和坚毅。(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对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罗迪克的日记其实就是小说情节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日记片段的作用,就是故事情节安排的作用。由于日记是罗迪克 以第一人称记叙的,所以具有揭示、告白的作用,使人们看到了另一个罗迪克,可以丰富 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在情节安排上,也具有逆转的作用。) 9.①残酷的战争。因为战争,罗迪克和大量战友被俘,身处危境;②纳粹的残暴。纳粹屠杀 战俘,罗迪克挺身而出,设法营救战友,置身险境;③战友们的误解。战友的误解产生了 仇恨,战友严厉制裁殴打罗迪克,罗迪克置身绝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罗迪克悲剧的产生有战争因素,没有战争就没有战俘, 也就没有罗迪克的悲剧;有纳粹残暴的因素,若不是纳粹惨无人道,战俘营就不会每天死 那么多人,纳粹就不会在战俘中找司机,也就不会有罗迪克悲剧的产生;有战友们的误解, 而罗迪克又没办法向战友们解释,没有这个因素,也就不会有罗迪克悲剧的产生。) 10.C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11.B B 项,“而”都是连词,表并列。A 项,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 项,于:介词,在/介词,比。D 项,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12.A A 项,表述有误。“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13.略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 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 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 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 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 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 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 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 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 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 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 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 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 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 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 11 - 14.C(颈联所写景象主要是诗人依据传说想象的内容,是用来为诗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的, 不是诗人向往的世界。) 15.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前六句诗人写海上空山,望千里秋光,气侵风吹,景动情摇, 他不禁想到了国破家亡、人民的痛苦,又想到神话传说中的神山,景中融入了壮志难酬 的忧思;②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用实写的眼前美景和虚写的神山美景来反衬苍生之哀; ③直抒胸臆。最后两句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诗歌前六句都在写景,那肯定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了;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此岛虽美,难酬烈士壮志。除了这两种抒情方法之外,还 用了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的手法,这也是此诗特点之一。) 16.(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17.B 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将“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 落实”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二是搭配不当,可将“磨 炼”改为“检验”。综合上述分析,B 项修改最恰当。故选 B。 18.A 结合语境可知,“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挑战”的主语应是“脱贫攻坚”,故括号内以 “脱贫攻坚”为主语与下文衔接更具连贯性,据此可排除 B、D 两项;根据下文中的关联 词“也”,括号中用“既”与之搭配更恰当,据此可排除 C 项。选 A. 19.D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迫不及 待”多指主观上的心情,自己急着去做;“迫在眉睫”多指客观情况紧急,不容迟缓。根 据语境,用“迫在眉睫”更合适。冲刺:①跑步、滑水、游泳等体育竞赛中临近终点时 全力向前冲。②比喻接近目标或快要成功时做最大的努力。决胜:决定最后的胜负。由 前面的“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可知,脱贫攻坚处于快要成功时,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去 完成,用“冲刺”更合适。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循序渐进:(学 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按部就班”和“循序渐进”都有按步骤、 程序而进行的意思。“按部就班”强调条理性,多用于工作、计划等方面;“循序渐进” 则强调渐进性,多用于学习、训练等方面。根据语境,用“按部就班”更合适。必须: 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②加强命令语气。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根 据语境,用“必须”更合适。 20.①删去“之所以”或“的原因”; ③“如果”改为“既”; ⑤删去“引起”或“导致”; ⑨删去“切勿”或“不要”。 21.①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 ②教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么教”或“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③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共给出五句名言,要求以其中两三句名言为立意 的基础写一篇文章。首先分析五句名言,第①句名言将美与善联系在一起;第②句名言强调 天然的才是美的;第③句名言强调美是来源于人的;第④句名言强调美并不是抽象的概念, - 12 - 应该是具体可感的;第⑤句名言强调要善于发现美。五句名言都是围绕“美”进行阐述,通 过分析每句话的侧重点,我们可以对五句名言做如下组合确定写作立意:①③④组合,人心 的善转化为行动即是美;②④组合,天然的美更能让人愉悦;④⑤组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 的美。需要注意的是,美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在行文中可做具体化处理。 【佳作展示】 勇毅担当,纳美于心 上善若水为老子之美,朴素淡泊为陶潜之美,心怀天下为陆游之美……纵览华夏五千年 历史长河,一代人有一代人对“美”的理解,而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更愿以担当为美, 以担当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恰如普利什文所言:“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 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勇毅担当之所以被视为美好的东西,是因为它总能击中人心中的 “最大公约数”。试想:倘若丧失担当,杜富国怎能推开战友,临危不顾生?倘若丧失担当,刘 传建怎能在飞机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将乘客安全带到地面?倘若丧失担当,王继才又怎会坚 守开山,孤云心浩然?他们将心底的善意化为勇毅担当的品质,他们是共和国最美丽的人。 总有那么一些人,将自我化作萤火,用行动诠释担当。君可见钟南山耄耋之年临危受命, 抗疫济世,彰显国士风骨?君可见眼科医生李文亮秉医生天职,牺牲自我,战斗在新冠病毒防 控救治第一线?君可见一封封请战书摁满红手印?君可见一个个逆行的背影秉着赤诚心?哲学家 苏格拉底曾说:“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正是 这一群勇担使命的白衣天使,让五月的武汉樱花灿烂。“身着白衣,心有锦缎”,这样的人生, 便是最美。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发现美。朱光潜说过:“美是物和你,客观的 存在,加上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的存在。”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 前行。青年人能够看到他人心底的善意,感激他人的担当与付出,才算是拥有了发现美的眼 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虽然没经历过山河破碎的岁月,没有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大国小家,但 却身处于一个变革速度更快、开放程度更高、创新强度更大的时代。我们自有我们的使命, 也该有我们的担当。反观当今网络世界里,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 正成为一些青年人的口头禅,但是有责任担当的青年定能主动远离丧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担当,美如月光,美如星海,美如朝阳。青春至美是担当,青年人勇于奋斗担当,便如 芝兰有香、朗月有晕,便能书写最美的人生。 【点评】本文选择③⑤为立意基础,将“美”具体阐释为勇于担当的品质,表达了作者 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认识。文章例证丰富,行文脉络清晰流畅,引用材料中的名言也非常 恰当自然。本文突出的亮点有两处,一是与当下结合紧密,二是结尾部分对主题的升华。作 者在结尾部分落实到青年人的具体做法时,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要求青年人不能无视他人 的担当与奉献,然后号召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文 章的结尾更加厚重有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