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育才中学2019-2020 学年度(上)高 2021 级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 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 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 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 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 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 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 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 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 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 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 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 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 ‎ 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 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 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 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14 日 07 版,作者刘焕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 为维护国家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会根据自身实际决策并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所 以经济很难趋同。‎ 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 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想要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攫取更多 利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产生背景、本质、影响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欺骗性危害性 C.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D.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就能实现各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 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 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该题适合采用排除法。A项,曲解文意,从文中第一段“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可知这是某一种观点,而不是现实背景。并且原文首句强调的是“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而非推动“政治文化全球化”。‎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地方,细读原文可知,文本在论证过程中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本题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A项,错在“就能实现各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这个地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B项,错在“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这个地方,原文的表述是“所谓落后民族”,这只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观点和看法。D项,“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 ‎ 文化的渗透和扩张”这个表述以偏概全,从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我们还应该“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等等。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纸媒时代”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H5、VR 全景”……一大批提笔能写,对 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涌现出来,“融媒体记者,就应该干嘛嘛行、做啥啥精”。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唯一不变的状态就是改变。把网络信息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方面,新华社走在前列——2015年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7年底, 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 “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新闻领域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AI真人形象 合成的先河。‎ 以内容创新唱响时代强音。人民日报社策划推出 5 篇“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系列报道和14篇“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新华社推出《心中的牵挂《答卷《誓言《那年,我们21等50多个浏览量过亿的重磅融媒体产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出时政报道“组合拳”,以时政V观微视频、时政新闻眼等方式第一时间准确报道、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调研考察时的感人瞬间,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风范。‎ 创新对外传播手段,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中国日报社充分发挥外籍记者编辑队伍优 势,以“好运中国”“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哥”方丹、“美国 小哥”过瑞克、“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 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新华社“New China”账号在脸谱、推特、优兔、Insthgramn、连我、VK 等六大平台使用 19 种语言发稿,总粉丝数突破 1 亿,跻身世界主流媒体账号第一方阵最前列,让“中国声音”更加清晰响亮。‎ ‎(摘编自新华社2019年1月26日《守正创新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 展成就综述》)‎ 材料二 :‎ 材料三:‎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 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 ‎ 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 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 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 正能量更强动、主旋律更高昂。‎ 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 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 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移动互 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 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 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 传播体系。‎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 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 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 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要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 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 ‎(摘编自《求是》杂志第6期 2019年3月16日《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 局》)‎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可发挥外籍记者编辑队伍优势,扩大“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 B.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变”是常态,“变”才是“不变”的,新闻传播者也在大胆尝试新 手段新方法。‎ C. 由材料二可知,当今我国网民已超八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率超出 99%;网民职业结构中,‎ ‎ 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大。‎ D. “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这说明媒体融合发展要注意 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华社推出了《心中的牵挂》《答卷》等 50 多个浏览量过亿的重磅融媒产品,可见媒体 在内容方面创新,可以讲好时代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B.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极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这给 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C.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要想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最关键是要坚持移动优先政策,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 D. 材料三从思想、方法等方面对媒体提出了要求,以期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为实现 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6. “守正创新有‘融’乃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守 正创新”?‎ ‎【答案】4. D 5. C ‎ ‎6. ①构建全媒体格局,让主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守正)②让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守正)③把网络信息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中(创新)。④创新对外传播手段(创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守正)⑤以内容创新唱响时代强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犯了强行关联的错误。“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是总体要求,但不能说明媒体融合发展要注意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最关键的是要坚持移动优先政策,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 这个地方,结合原文可知最关键的应是在思想上的“守正”。‎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守正创新’”。先要理解“守正”和“创新”的内涵。然后从原文语句中分别进行概括。“守正”指的是:构建全媒体格局,让主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让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以及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等。而“创新”指:把网络信息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中;创新对外传播手段以及在内容上创新,唱响时代强音等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老逃同志 ‎ ‎ 韩少功 ‎ 雾峰村在普同村的上方,山林覆盖更为广阔,道路更为崎岖险峻。那里也有一个战争年代留下来的“逃兵”——大家不知道他的姓名,只能这样叫。稍微客气一点,就叫他“老逃” 或者“逃夫子”。在乡干部在场的一类正规场合,人们舌头一溜也许就叫成了“逃同志”。听那人的口音,他是四川或云南人,只是说不清自己的来处,甚至说不清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家人情况。他很可能是在战场上被炮弹炸疯了,失去记忆了。这样的人没法遣返。‎ 暂时留下来先混一口饭吃,是当年县人武部的安排。‎ 老逃一留下来就是好几十年,成了雾峰村的合法村民。他虽然有些呆笨,但为人忠厚本分,干活也卖力,挖茶山或者修渡槽都是一把好手,还学会了说本地话。只是年老力衰以后, 在这里无亲无故,晚景有些凄凉。几年前的一天,他大雪天去砍柴,摔了一跤,落了个中风,全身瘫痪,连自己找口水喝也犯难了。当时赶上人民公社散伙,分田又分山,只差没有把几 间公屋拆了分砖瓦,各家自扫门前雪。一个瘫子,而且是个无名无姓的瘫子,哪一家愿意接 纳收留?‎ 村长老杨为此急得一宵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就赶到木匠家里说:“你牛皮哄哄,说你什 么东西都做得出?”木匠说那是不假。村长说:“那好,你给我做一样东西。”木匠问要做 什么。村长说:“这样东西要有几用:抬起来是个担架,放下来是张椅子,打开来是张床。” 木匠不明白对方要这个有何用。村长说:“这你不要管,你只管做好就是。”‎ 木匠费了一番心思,三天之后果然把一个多功能担架发明出来了。老杨便召集全村人来 看新式装备:“逃夫子瘫了,这你们是知道的。他没有后人,你们也是知道的。老班子说过, 孤寡残疾都有所养,这是天道,何况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呢。所以从今以后大家都要伸一只手。 逃兵要在村里吃轮饭,今天从我家轮起。我说清楚了,规矩要立三条:一是主家吃什么,他 就要吃什么;二是每天要抬进屋,不能让他睡阶基;三是每一家管送不管接,但送人时要保 证他身上干净,没气味,不然下方家可以不接。你们听清楚了吗?”‎ 有两三个人不大乐意,但嘀咕了一阵,见规矩一视同仁,也不好说什么。‎ 从此以后,老逃瘫了两年多,也就吃了两年多的百家饭,算是没饿着也没冻着,身上也没怎么臭,被村民们一直服侍到最后一刻。临终前,他瞪大眼睛看来看去,看着担架边的人, 咬住最后一口气,硬挺着脖子,就是不死。‎ 旁人说:“你的寿衣早准备好了,放心吧。” 他眼里没什么反应。 旁人又说:“你的料(棺木)也有了。你还有什么不放心?” 他大张着嘴,说不出话来,脸上憋得通红。‎ 这可难住了大家。有人说:“他兴怕是要找杨老倌?”这一说,大家都觉得像,于是赶 快差人去找村长。当时老杨在县城里做木材生意,听到消息后深夜赶回来,一进门没顾上擦 汗,就抓住了逃兵的手。果然,逃兵一见到他,目光微微一颤,转而变得柔和与安详。他没 有说话,只是随着两脚使劲一蹬,眼皮慢慢地合上了,但留下一条缝,得由老杨去抹一把。‎ 他最后的神情不像个老人,倒像个孩子,似乎对即将开始的远行有点害怕,得抓住父母的手,才有几分心安。‎ 村里给他缝了一套衣服,打了副棺木,放了一挂鞭炮,让他善终入土。只是墓碑没法立,因为谁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到底活了多少岁。他到底是来自红军,抑或来自国军,抑或来自土匪流寇,更无人知晓。总不能只在墓碑上刻下“逃兵”二字吧?‎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为人物活动以及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了自然背景。‎ B. 人民公社散伙后,为年老力衰、全身瘫痪的老逃无人照料,村长老杨急得一宵没睡好,一早就找木匠的情节,刻画出老杨善良、热心的村干部形象。‎ C. 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展现了“老逃”在临终前的情景,并比喻成远行的孩子要拉住父母的手。这样写既突出了他对老杨的特殊情感,又增加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D. 小说通过质朴、生动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人民公社”时代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但揭示的主题却现实感极强,启发读者思考如何赡养老人。‎ ‎8. 简要分析文中划线情节的作用。‎ ‎9. 小说的结尾说“他到底是来自红军,抑或来自国军,抑或来自土匪流寇,更无人知晓”,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答案】7. D 8. ①(人物形象上)写几个村民对村长老杨安排全村人轮流照顾“老逃”的规矩不乐意的情景,来反衬老杨的无私热心地形象。②(情节关联上)从“不乐意”到“不好说什么”,体现村民的朴实善良,预示老逃得以善终的结局。③(读者感受上)情节描写符合生活,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 ‎9. ①这样写照应标题与开头,补充说明了“老逃”身份的不确定性。②小说不明确“老逃”具体的逃兵身份,是为了突显以村长老杨为代表的村民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情有义):他们不计较老逃究竟是敌是友,只要他老无所依,就会承担起赡养的责任。③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或者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美好人性的礼赞、引发人们对现代性城乡文明的反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干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评价上。通览全文,这篇小说情节还够不上这一点。同时,“启发读者思考如何赡养老人”‎ 的表述也不准确。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乡村邻里间的朴实善良、有情有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关键语句在情节作用方面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节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中划线情节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回答。文中描写几个村民对村长老杨安排全村人轮流照顾“老逃”的规矩不乐意的情景,来反衬老杨的无私、热心的形象。在情节方面,从“不乐意”到“不好说什么”,这体现了村民的朴实善良的品质,预示了“老逃”得以善终的完美结局。从读者层面来看,小说描写符合生活场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更让读者爱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评价与文本有关的某些观点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具有发散性,灵活性,不管选择哪个立场作答都应该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览文本,把握主旨;其次,要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风格;最后,结合文本,给出切中肯綮的、客观公正地阐述和评判。本题要求根据小说的结尾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情节结构来看,这样写照应标题与开头,补充说明了“老逃”身份的不确定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人物塑造方面,小说不明确“老逃”具体的逃兵身份,是为了凸显以村长老杨为代表的村民们高尚的有情有义:他们不计较“老逃”究竟是敌是友,只要他老无所依,就会承担起赡养的责任。从主题层面来看,作者这样写能表达他对传统的美好人性的礼赞,进而引发人们对现代性城乡文明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父宝,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 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 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 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会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 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 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 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 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 时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B.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C.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D.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 “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桓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关西 孔子”。‎ B. 杨震拒绝任用李常侍兄及皇后兄所荐之亲信,但此二亲信随即被司空刘授征召,很快又被破格提拔。‎ C. 延光三年春,顺帝东巡岱宗。杨震的属官高舒获得樊丰等人伪造下发的诏书,杨震就写成奏折,准备上奏。樊丰等人害怕事情败露,就一起诬陷杨震。‎ D. 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遭遇奸人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13. 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1)相如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忍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廉颇听到这些话,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认错,请求原谅)。‎ ‎(2)她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杨震深深痛恨,到朝廷上书进谏,可是奏疏递进后没有回复。‎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意:在他上任时,途经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 “当之郡”当他(杨震)到郡县赴任的时候,做时间状语,“郡”后可以停顿;“道经昌邑”是取道并途经昌邑的意思,“道”做“经”的状语,“道”应该紧邻“经”不可断开,排除BD 两项。“谒见”的主语是前面的“王密”,意思是他想报恩,所以请求拜谒杨震。于是他“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其中“至夜”强调的是拜访、报恩的时间,做状语,紧邻中心语,可见其前要断开,从而排除A。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B项,错在“都存在升迁之意”这个地方。事实上,“转”是平调,一般不含有升迁之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延光三年春,东巡岱宗”的是“安帝”,而不是 “顺帝”。从原文可知:杨震死后,“岁余,顺帝即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一句采分点:“所以”译为“……的原因”;“以”,介词,译为“把”;“闻之”,听说这件事;“袒”,露出;“负”,动词,译为“背”;“因”,译为“由,经由”;“谢罪”,认错、道歉。‎ 第二句采分点:“故”,已故或以前的;“从兄”,堂兄;“交通”,暗通款曲。“疾”,痛恨;“诣阙”,到朝廷,其中“阙”‎ 指宫阙,代指朝廷。“上疏”,向上递交奏疏。“不省”,不被重视,即未被回复。‎ ‎【点睛】《杨震传》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他的父亲扬宝,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居摄二年,杨宝与两龚、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他于是逃避隐匿,不知去向。光武帝认为杨宝的节操很高尚。建武年间,特地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杨震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经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 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尤其骄奢淫逸。她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杨震深深痛恨,到朝廷上书进谏,可是奏疏递进后没有回复。‎ ‎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 到了三年(124年)春,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获得樊丰等的假诏书,写了奏书,要等皇上回来再送上。樊丰等听说了,惶恐万状。正好太史说星变倒行,就一起诬陷杨震。等皇上返回,在太学待吉日入宫,晚上派使者持令收了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闭门绝宾客。樊丰等还是恨他,竞请大将军耿宝奏杨震大臣不服罪,心怀怨恨,皇帝下诏送归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慷慨地时他的儿子、学生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 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只盖住形体,不要埋进祖坟,不要设祠祭祀。”于是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 一年多后,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被杀死,杨震学生虞放、陈翼到朝廷申诉杨震事。朝廷上下都称赞杨震忠敬,皇上下诏任用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给百万钱,以礼改葬杨震在华阴潼亭,远近的人都到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③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鲁叟乘桴:《论语》载, 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奏乐:《庄子》载,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 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既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颈联借用了《论语》和《庄子》中的两个典故,言外之意是说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C.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九死不恨”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 全诗前半主要铺叙景色,融情入景,借景写情;后半议古论今,含而不露,寄意遥深。‎ ‎15. 清代文学家纪昀点评:“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请你说说在诗歌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这种手法的?又毫无痕迹的表达了什么?‎ ‎【答案】14. C 15. ①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②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③“也解晴”和“云散月明”比喻迫害及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④“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⑤“本澄清”表明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⑥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这个地方,选项曲解了文意,结合全诗、注释和尾联的句意可知:“九死南荒吾不恨”表达的是作者虽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的情怀。‎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品鉴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才强。本题两个小问,先要回答“在诗歌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这种手法”;第二问是“又毫无痕迹的表达了什么”。我们要有一定的诗歌知识储备,《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比”就是比喻、比拟。从本诗来看:首句“参横斗转”本义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这里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比喻被贬谪海南所受的种种迫害;再看,“也解晴”和“云散月明”比喻迫害及所有袭扰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而“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高尚人格。再思考第二问,表达了什么情感,很显然作者采用“比”的手法“了无痕迹”的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欢悦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 ‎(3)《苏武传》中写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荒谬的条件是:____ ,____ 。‎ ‎【答案】 (1). 博学而笃志 (2). 切问而近思 (3). 吾视其辙乱 (4). 望其旗靡 (5). 使牧羝 (6). 羝乳乃得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第一句的关键点是:《论语》、“广博地学习”、“切合实际地多想”,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的“博学”、“近思”正呼应了题干。第二句的关键词:《曹刿论战》、“溃败”,而“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中的“辙乱”、“旗靡”呼应了题干。要注意“靡”字的书写,不要与“麋鹿”的“麋”;“糜子”中的“糜”混淆。第三句的关键词:《苏武传》、“荒谬的条件” ,很显然答案“羝乳乃得归”正是非常的荒谬条件的具体表现,这句话意思是“公羊给小羊喂奶”,苏武才能回到大汉。‎ ‎【点睛】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炒热了冷寂的暑期档,成为了全网吹爆的“国漫之光”。《哪吒》的成功,除了精良的制作,关键还是胜在“新瓶装旧酒”。它将 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让观众喜欢上了这个画着“烟熏妆”的丑哪吒。‎ 中国神话传说,一直是 国产动漫的巨大素材库。那些神话故事,历经千年而流 传不衰,是超越时空、经得起考验的经典,而动漫,可以直观地展现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瑰丽的场景,是最适合表现神话故事的艺术形式。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不是动漫选择了神话,而是神话需要动漫。‎ 源于道教神仙谱系、“封神榜”传说的《哪吒》的成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国动漫或许不需要 ,而是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当然,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它是免费“拿来”,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这不但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而且要有 的创新性“再造”。但唯其艰难,才更显出其意义和价值。‎ ‎“不信命是哪吒的命”,也是中国动漫人的命。中国动漫能否以中国的故事改变世界的文化生产版图?让我们拭目以待。‎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耳濡目染 取之无禁 另辟蹊径 孜孜不倦 B. 耳熟能详 取之无禁 另辟蹊径 谆谆不倦 C. 耳濡目染 取之不尽 另起炉灶 谆谆不倦 D. 耳熟能详 取之不尽 另起炉灶 孜孜不倦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它不光是免费“拿来”,还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B. 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它不是免费“拿来”,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C. 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它不是免费“拿来”,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D. 构建一个“封神宇宙”,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它不光是免费“拿来”,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 ‎19.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用法相同且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B. 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C.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D.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词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词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词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词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词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第一空: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多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根据前文的“旧酒”语境,可知此处重在强调“熟悉”,而不是强调“受影响”,故用“耳熟能详”,从而排除AC两项。‎ 第二空:“取之无禁”,指获取它没有限制;而“取之不尽”指获取它没有穷尽,表示多。从语境来看“中国神话传说”是“巨大素材库”说明内容丰富,即“多”,所以排除“取之无禁”的选项,从而排除AB。这样可以初步锁定答案为D。‎ 再看,第三空:“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或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根据前文的“新瓶装旧酒”和后文的“在千百年一次次讲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封神宇宙’”,可知“中国动漫”不需要“另起炉灶”了。‎ 第四空:“孜孜不倦”,指勤奋努力,不知疲倦;“谆谆不倦”,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此处并不是强调“创新性‘再造’”要恳切、有耐心,而重在“勤奋不知疲倦”,故用“孜孜不倦”。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文中画线的句子语病有两类:第一个错误是因果倒置;第二个关联词的搭配问题。从第一个错误来看,BD 两项没有将因果倒置的问题纠正过来,应排除。再看第二个错误,根据上文“神话传说是国漫取之不尽的素材库”,根据下文“要有对原著的情怀式守护”可知,动漫是可以将神话“免费拿来”的,只是不能 “光拿来”而 “不创新”,也就是关联词应该用表递进意味的“不光是……还是”,而应排除“不是……而是”的选项,即可以排除BC两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可以帮助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理解文段,因此,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不仅要阅读文本的有效信息,还要观察文段中的标点符号。平时应该勤于总结常见标点符号使用规则,然后熟练记忆。题目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用法相同且使用正确的一项”。本题宜采用排除法。原文“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中国动漫……”中的冒号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A项,冒号使用错误。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的中间,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到“作业到深夜”这个地方。‎ B项,句中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而不是引出下文,故排除。‎ D项,冒号使用错误,“下课!”这句话只是一个插入语,不是直接引语,故不能用冒号。‎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的北半球①___。因为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在以北极星为时空坐标的古代,冬至是一个推算历年的重要天文点。因 此 ,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 ,② ___。元朝,“太史院以冬至日进历”,此后市面上才有新历流行。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 因此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③________ 。‎ ‎【答案】 (1). ①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2). ②而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 (3). ③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考查语言运用中的简明、连贯、得体。补写语句题,就是要求所补写的句子与原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我们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抓住话题中心,梳理出整段文字的脉络,更要巧妙地把握句中的关联词。同时,还要根据语段的表达方式,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本题是一段科普性的说明文字,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这种节令的特点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等等。从第①句话的后面“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的语句可知:冬至到来这一天的特点是:“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第②句前面“有不仅历法的编订一定要考虑到冬至点”,可以推知后面是表递进的关系,故要填关联词“而且”。而后面有“太史院以冬至日进历”这句话说明: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故第②句可填:而且历法的颁布也大都在冬至日。第③句前面有“既是自然节气点”的表述,说明这是一个并列结构的语句,所以第③句开头可填“也是(又是)”。再结合前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可知第③句在人文方面的内容就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21.如果要进行主题为“寻求生命的光芒”的话剧演出,你作为编剧会将哪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呢?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简要陈 述理由。要求:概括原著内容,理由充分符合主题,不超过 80 字。‎ ‎【答案】讲述了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孙少安兄弟俩依旧坚守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光芒:理想使痛苦光辉,奋斗补偿人生的缺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题目要求“概括原著内容,理由充分,符合主题”。所以本题的第一个关键是要对待选的名著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作品,概述其内容。概述中要紧紧地抓住“寻求生命的光芒”这个主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组织答案的时候要先把名著名称放在前面。然后以“讲述了……故事”的结构来概述名著内容。然后笔锋一顿,指出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的光芒是什么。可以采用“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的格式来组织答案。语言一定要简洁、凝练,有一定文学的色彩。‎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8 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戴锦华教授深情地祝福毕业的同学:‎ ‎①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 ‎②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 ‎③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 ‎④“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以上这些祝福语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以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给自己的家人或高中班主任(李老师)写一封信。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不少于800 字。‎ ‎【答案】例文:‎ 生逢大时代,拼搏筑未来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师恩难忘,见字如面。夏花绚烂,别离有期。感谢您三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有您的陪伴和帮助,我们又向梦想靠近了一步。而今我在美丽的大学校园,继续朝着更大的梦想而奋进。读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对学生的深情的讲话,我又想到了您。戴老师说,“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这多像您常常叮嘱我们的要有家国情怀,要与时代的精神同步,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话语啊。展纸写信,就是想告诉您,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我会像您和戴教授说的那样,在这个“大时代”,奋力拼搏,不断地展示青春应有的风采。‎ ‎“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戴教授殷切地嘱托我们要有责任担当。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即使这路途中有万般艰难,我们也应风雨兼程,在追梦的路上不断拼搏,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大时代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着手。100年前,北大教授李大钊疾呼:“青年呵!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我们要继续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目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拼搏奋进,努力创新,勇当时代的先锋。‎ 今天的我们,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才更多的机遇和选择,新时代给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认清时代环境,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风尚,从我做起,求真务实,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国家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治理,举国上下加满了油,鼓足了劲。我们应牢牢记住自身的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同人民一起奋斗,向着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断迈进,为圆“中国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这是我辈青年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召唤,更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再次,感谢老师昔日的谆谆教诲,我将在如此美好的“大时代”,和所有的年轻朋友一道,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此致,‎ 祝:李老师桃李满天下,天天快乐! ‎ ‎ 您的学生:小华 ‎ ‎ 某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要求以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给自己的家人或高中班主任(李老师)写一封信,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首先格式上,要按照书信的要求进行。比如:称呼、问候语;结尾的祝福语和署名、时间落款等。其次,重点分析研读戴锦华教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8 年毕业典礼上的精彩发言。可以就其中的某一句话谈自己的感受,也可就几句话的共性特质,与自己的写作对象交流分享。写作的过程中,语言一定要得体,符合写作对象的身份;同时,行文过程中要注意字数、格式要求等等。‎ 立意角度:‎ ‎1.从“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说开去,抓住其中的“承当”这个关键字眼,围绕“承当”谈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 ‎2.‎ 从“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的角度思考。这句话的关键是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从考虑他人,少一些自我的私心,这个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3. 从“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这句话,提炼出要在“大时代”做好明智的选择,要有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担当,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观点。‎ 素材积累:‎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尤其是经典名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2. 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主席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3. 杨培东,1971年出生的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为继续深造,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6年5月3日当选美国科学院士。‎ ‎4.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莱芜,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2017年8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二轮候选人。2017年12月15日,荣获“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 结构层次:‎ 这个题目形式上是应用文中的书信,但内容上,完全可以用畅所欲言的方式,纵论大时代的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进而表现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使命。即,形式是书信,内容上可以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本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开头要符合“书信”的格式,称呼要顶格,对老师的问候语要有。接着,开门见山地由戴教授的话引出自己对“大时代”的感悟。正文的主体部分,从历代青年在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的抉择,讲到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青年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投身到时代的潮流中去搏击、去奋斗,不断地践行党的十九大对我们的召唤,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后,再次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和祝愿。署名和落款时间也应符合书信的格式。‎ ‎【点睛】写作口诀:‎ 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三、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四、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五、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六、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七、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八、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九、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