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 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文学是人学。”文学关心人,关怀人的命运和处境,从根本上说,就是关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今天的“人”,不仅同“类”,而且同“村”。所以,文学在关怀单个人的时候,归根结底是在关怀整个人类。现今世界,高科技把所有人不分民族、不分肤色、不分区域地都“互联”到一起,人类的命运也就更加密切地融为一体。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得“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更加深刻和丰富,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天下情怀和理论主张,是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基石。《尚书·尧典》记载:“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是说国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周易》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这里明确勾画出万国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图景。《礼记》认为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吕氏春秋》认为“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并逐步形成“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观念。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力图建构起一个人人各得其所、共享发展、友好相处的美好社会。‎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观照文学创作,有助于重新认识和研究世界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这可以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发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同时推进文学创作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开展文学创作,可以让作品具有更饱满的人性价值和更深邃的思想价值。‎ 世界文学经典实际上都曾经历史性地参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在西方,古希腊文学中“人本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开始认识自我,表现为以人为中心观察世界。斯芬克斯之谜寓意无穷,深藏着“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蕴,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人”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巴尔扎克深刻地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探索着现代文明的走向,他的小说对人类前途和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庞大而又奇特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人情世俗,揭示了人被物化的历史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重视人的价值,鲁迅创作的重心就是主张“立人为本”。进入新世纪,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进行大胆的设想:当更高级的三体文明碾压人类文明时,人类文明将如何生存?刘慈欣痴迷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信仰、信念、理想和追求。‎ ‎(摘编自郝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文学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如今“互联”的时代,文学既关怀单个人的命运和处境,又关怀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处境。‎ B.具有天下情怀和理论主张的文学经典,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世界文学经典的创作者关注人类的命运,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 D.中国作家的作品具有更饱满的人性价值和更深邃的思想价值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解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渊源以及它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 - 14 -‎ B.第二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归纳论证、引用论证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渊源。‎ C.作者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证明了世界文学经典都曾经历史性地参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D.文章采用对照结构论证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观照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西方文化中有强烈的天下情怀和理论主张,就会和中国一样孕育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B.高科技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新时代文学创作开始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方针。‎ C.能否深入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取决于读者是否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D.地球人只要建构成坚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使更高级的三体文明碾压人类文明时也不必担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一。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育就是在玩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前“预知”成功。‎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比如MOOC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2019-03-20搜狐新闻,《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 14 -‎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大数据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应用上。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在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別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況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等。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增强教师責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例如:在大数据面前,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事业将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菜场,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 14 -‎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4.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也可以是“预知”成功的教育。‎ B.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习。‎ C.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D.大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对比2003年与2020年GDP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天鹅”不大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动荡性的冲击。 ‎ C.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 ‎ D.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分别对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6.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给学生学习带来怎样的变化。(6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 14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进而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 14 -‎ D.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来加以凸显的。‎ ‎8.请概括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6分)‎ ‎9.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阁门使。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领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领高州刺史,知代州。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累迁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卒稍稍缒城下。明日,相率开城门降。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 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置不问。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帝祠南郊,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命其子惟贤持以赐。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B.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C.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D.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进入,故称。‎ B.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南郊,是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14 -‎ A.昭亮少时聪慧,对军事颇知晓。继隆北征契丹时,昭亮被派遣持诏军中,当问及军事策略和营阵多少的态势时,他的回奏符合上意。‎ B.昭亮有勇有谋,不战屈人之兵。保州士兵发动叛乱,王果招降未果,昭亮带领几十名轻装骑兵,叩击城门劝降,叛军最终选择投降。‎ C.昭亮治军严格,违纪严惩不贷。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士卒都惶恐害怕,昭亮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惩。‎ D.昭亮因功受赏,受到皇帝庇护。皇帝派使者慰劳他,赏赐黄金、给予节度使的俸禄。欧阳修上奏昭亮在保州的问题,皇帝却置之不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 ‎(2)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 (二) 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4-15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15.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文段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感伤时光飞逝、物是人非。‎ ‎(2)《劝学》中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与其他人并无不同,然而最终超过了一般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14 -‎ 鼓励不是不切实际的_____________,而是从精神上( )。一言以蔽之,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援助。鼓励的力量,在受鼓励者处于困境时最易显现,一番鼓励使某个人从挫折中振奋,坚定地走向既定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____________。越王勾践兵败之后,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他望着身边仅存的五千余名____________,不禁灰心绝望。大臣文种见此,对他说:“商汤王曾被拘留于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于羑里,齐桓公曾经选奔吕国,最后他们都能成王称霸,陛下何必如此灰心!”文种一番话使勾践振作起来,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灭了吴国。倘若当时文种等人都跟着他__________,勾践说不定会拔剑自刎,而越国恐怕也要随之灭亡。鼓励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鼓励者的付出却是微小的,或许只是寥寥数语,或许只是几行文字。人在处于困境之时,对于一丁点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援助,记忆都是无比深刻的。鼓励既然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请切勿吝音自己的言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怂恿 数不胜数 残兵败将 唉声叹气 ‎ B.怂恿 不计其数 散兵游勇 心神不宁 C.教唆 不计其数 残兵败将 心神不宁 D.教唆 数不胜数 散兵游勇 唉声叹气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给进取者以希望,给犹豫者以决心,给彷徨者以果敢,给灰心者以自信 B.将自信给予进取者,将果敢给予犹豫者,将决心给予彷徨者,将希望给予灰心者 C.将希望给予进取者,将决心给予犹豫者,将果敢给予彷徨者,将自信给予灰心者 D.给进取者以自信,给犹豫者以果敢,给彷徨者以决心,给灰心者以希望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3分)‎ A.因为鼓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请我们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B.既然鼓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请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C.鼓励既然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请我们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D.鼓励因为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请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20.下图是某校为高中生编写个人生涯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 14 -‎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云综艺”在内容主题策划上紧扣“以宅防疫”的社会现实和公众当下的情感需求,凸显陪伴感和公益性。②一些“云录制”的节目,不约而同对准了明星嘉宾作为一般普通人的常态生活,③大都采取第一视角的Vlog短视频、直播等形式,④以访谈、脱口秀、生活记录等形式围绕健康、美食、运动、音乐等为主题展开。⑤尽管没有妆发、现场配乐、台本设计和多角度的摄影,嘉宾甚至就是穿着家居服素颜出镜,⑥但节目完全回归内容本身,为观众带去了不同以往的一次收看体验。⑦同时,棚内综艺准备充分、台本完善、尽可能避免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不同,⑧“云录制”模式少了这些“设计”,更接近于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复原与记录,⑨因此也有不少灵光乍现的有趣时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佚名曾说:“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有强健的体魄,体育好就行。”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无关紧要!”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以班长“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4 -‎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 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1.D 【解析】D项,“中国作家的作品具有更饱满的人性价值和更深邃的思想价值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的”无中生有,原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重视人的价值,鲁迅创作的重心就是主张‘立人为本’”,并没有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的”。故选D。‎ ‎2.D 【解析】D项,“采用对照结构”错误,原文第一段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得‘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更加深刻和丰富,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第二段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天下情怀和理论主张,是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基石”,第三段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观照文学创作,有助于重新认识和研究世界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第四段写“世界文学经典实际上都曾经历史性地参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可见并没有采用“对照结构”。故选D。‎ ‎3.B 【解析】A项,“如果……就会……”的表达太绝对,也没有体现出西方没有“天下情怀和理论主张”,原文说“在西方,古希腊文学中‘人本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开始认识自我,表现为以人为中心观察世界……他的小说对人类前途和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可见西方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 C项,“取决于读者是否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错,原文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观照文学创作,有助于重新认识和研究世界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但是不能认为“能否深入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取决于读者是否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D项,“只要……”的表达太绝对,也夸大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原文说“‎ - 14 -‎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进行大胆的设想:当更高级的三体文明碾压人类文明时,人类文明将如何生存?刘慈欣痴迷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文中举《三体》为例,是为了论证刘慈欣“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 ‎4.D 【解析】 D项,“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错误。原文信息是“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可见并不能说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强加因果关系,结论无中生有。“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无论教育规模大小,都应因材施教。选项中“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曲解文意。故选D。‎ 5. C【解析】C项,“借此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但不能据此得出能了解每个人得需求,材料二中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不能反映每个人的情况。选项结论太绝对,夸大其词。‎ ‎6.①学习方式更多样。可采用线上、线下或两者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②学习资源更丰富,选择性更强。学习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可以自行选择使用。‎ ‎③学习更个性化,更高效。大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促进因材施教,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可借助大数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7.C【解析】A“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B“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D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 ‎8.【解析】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是个读书人,他的语言多为书面语,且文言化;张总督是带兵的军人,他的语言多为口语,且直白粗鲁。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行文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③文中不时插入诗词歌谣,使文章古雅厚重有韵味。‎ ‎9.【解析】①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刻画并丰富了人物性格。如朱先生一再拒绝张总督的派车马接送和宴请挽留,凸显了朱先生的威望和人格。②通过朱先生一再拒绝的描写,表明了朱先生赴险境之行完全是为使百姓免受战祸,并无任何个人的欲望,从而强化了“赞美知识分子心存百姓、勇于担当”的作品主题。③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增强文本的张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C 【解析】 正确断句: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将士多因循乐纵弛”语意相连,主语是“将士”,谓语是“纵弛”,中间是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D项;“昭亮本将家子”意思完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B 【解析】 B项,荫补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没有“兼任”之意。故选B。‎ ‎12.C 【解析】C项,“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理解错误,原文“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彻屋椽”意思是“拆毁房屋的椽子”,“彻”是“拆毁”,不是“彻夜”。‎ ‎13.(1)有利用逃跑、死亡而冒名请领国库粮食的数百军士,昭亮都审查揭发了他们。‎ ‎(2)你们只管来投降,我确保你们没有可担心的。如果不投降的话,几乎不可能有活着的人。‎ - 14 -‎ ‎【解析】关键词(1)定语后置句;冒,冒名; 官廪,国库粮食; 按发,审查揭发。‎ (2) 第,只管;无虞,没有可担心的;尔,这样,这里指投降;噍类,活着的人。‎ 参考译文: ‎ 李昭亮,字晦之,是明德太后兄长继隆的儿子。他四岁的时候,补任东头供奉官,被允许出入禁中。继隆向北征讨契丹,皇帝派遣昭亮在军中持诏。他被问及方法策略和军营军阵多少的态势,昭亮年龄虽然小,但回奏符合皇帝心意。多次升迁做了西上阁门使。出京担任潞州兵马钤辖,兼任麟府路军马事,不久担任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有利用逃跑、死亡而冒名请领国库粮食的数百军士,昭亮都审查揭发了他们。兼任高州刺史,担任代州知州。以四方馆使的身份又兼任麟府路军马事。多次升迁至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士兵发动叛乱,杀死官吏,皇帝下诏派遣王果招降他们,叛者登上城墙上的女墙呼喊道:”如果李步军能来,我们就投降。”于是派遣昭亮,昭亮让几十名轻装骑兵跟随着他,并且不拿盔甲盾牌弓箭,叩击城门向城上呼喊道:“你们只管来投降,我确保你们没有可担心的。如果不投降的话,几乎不可能有活着的人。”士卒渐渐用绳子吊着出了城。第二天,一个接一个开城门投降。昭亮改任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做了定州知州。皇帝命使者省视慰劳他,赐给他三百两黄金,给予了节度使的俸禄,来褒奖他的功劳。都转运使欧阳修上奏:“昭亮进入保州后,把叛军的女人分配给诸军。”皇帝搁置不过问。当时太平盛世时间久了,将士大多因此寻求快乐放纵松懈。昭亮本来是将门后代,虽然凭借恩泽进官,但熟习军中事务,统领宿卫后,政事严苛并有很多建议。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拆毁屋上的椽子互相攻击,士人都惶恐害怕,昭亮抓捕斩杀了他们,杖责他们的主官,诸军因此战战兢兢。皇帝在南郊祭天,有骑兵丢了自己携带的弓箭,恰逢大赦,应当释放。昭亮说:“值宿宫禁,担任警卫却不谨慎,不能宽恕。”这个士兵被发配隶属给下军,禁兵自此整肃。以宣徽北院使的身份任职河阳,又迁任延州。以南院使任职澶州,迁任并州、成德军,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大名府。仁宗用涂金纹罗写道:“李昭亮亲贤勋旧。”命他的儿子李惟贤拿着赏赐给他。迁任定州,改任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屡次上书年老有疾病不能承担边疆事务,希望回到京城,于是让他担任景灵宫使,又改任昭德军节度使。死后,赠中书令,谥号良僖。‎ ‎14.B 【解析】 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15.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6.(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 - 14 -‎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17.A【解析】“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教峻”是让人做坏事,与语境不合,选“怂恿”合适;‎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多用不计其数,更倾向于有序。数不胜数多是无序的,比如大小山峰不计其数。根据语境“这样的例子”,应该无序的,选“数不胜数”;‎ ‎“残兵败将”意思是战败了的部队。有时也比喻样子惨不忍睹,不堪入目。“散兵游勇”强调“散”,即被击溃、失去组织,此处与语境“他望着身边仅存的五千余名”不合,选“残兵败将”;‎ 唉声叹气:一般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的比较短促叹息声音。心神不宁:心思精神恍惚、不安宁,此处与语境要表现的消沉不合,选“唉声叹气”。‎ ‎18.D【解析】首先从语义角度看,进取者更需要自信、灰心者更需要希望,故排出A、C;再从与上文连贯角度看,“给进取者以自信”与上文的“从精神上”衔接,排除B。‎ ‎19.A【解析】C、D两项语序不当,根据主语不相同时,关联词放前面的原则,“鼓励”应该放到“因为”“既然”之后;B项,语序不当,“我们”应放到“请”之后。‎ ‎20【答案】撰写生涯规划首先要知己知彼,认识自我资源和分析职业机会;然后要选择生涯路向,从任务、策略、进度三方面来制定行动计划;最后要对生涯路向和行动计划进行评估修正,以保持动态适应。‎ ‎21【答案】②删除“一般"。④删除“为”。⑥修改为“带去了一次不同以往的收看体验”。⑦“棚内”前加“与”。 ⑧“复原”改为“呈现”。‎ ‎22作文【解析】‎ ‎【审题】‎ 材料部分先引用名人名言,阐释前人对“美育”的理解,然后联系现实,指出问题,揭示有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前后对比,引起考生的思考:“美育”这么重要,为什么有些同学却不理解呢?这种不良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怎样改善这种情况呢?据此可以立意:提倡美育,重视美育。作文的任务是“以班长‘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倡议的内容应紧扣“提倡美育”,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题目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立场,考生要站在这一立场上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对于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的现象,不能一味地责备、讽刺或埋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给出具体的观点和事例,倡议同学们理解美育,重视美育。‎ ‎【参考立意】‎ 美育是一种刚需;携美育同行,作追梦新人;美育是眼睛,前途一片明;搞好美育是基础,成长路上你最行。‎ ‎【行文结构】‎ 文章首先引用名言,反观现实,提出观点;然后从个人层面、国家层面论证美育的重要性,最后发出号召,再现美育的重要性,照应文章开头。‎ - 14 -‎ ‎【例文】‎ 关于提倡美育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同学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我们加强美育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我们要相信: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倡议人:小明 ‎××××年×月×日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