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新闻教案(全国)(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新闻教案(全国)(5)

‎2018届一轮复习 新闻 教案(全国)‎ 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明文体特征,知读文关注点 ‎1.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问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 ‎2.访谈的种类 ‎(1)对新闻(时尚)人物的报道。‎ ‎(2)对某一新闻(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 ‎(3)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 上述几种访谈中,最常见、报道最多的是第一种。‎ ‎3.访谈的文体特点 针对性 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 专题性 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个点上,突出一定的主题思想。‎ 典型性 访谈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4.访谈的结构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5.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态度:以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4)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5)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6)提问技巧 ‎①一般提问方法 a.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b.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c.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d.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②特殊提问方法 a.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回答。‎ b.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c.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7)问题的设计 ‎①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问者(提问者)的思路(话题意识)。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 ‎③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要拉近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从某个典型细节谈起。‎ 二、抓读文关注点,学高效读文4步法 ‎[读文示范] [阅读模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  第一步(任务驱动1):浏览全文,把握话题 访问者杨澜和访谈对象余光中讨论的话题为四个。‎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第二步(任务驱动2):区分对象,把握问题 这一步比较简单,因为文本中有十分明显的人物标志。‎ 第三步(任务驱动3):析提问技巧,品回答语言 ‎(1)这篇访谈访问者除了运用了直问的提问方式外,还运用了追问的提问方式。‎ ‎(2)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余光中怎样的观点?‎ ‎“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明确: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第四步(任务驱动4):抓答问关键,研核心内容 请把访问者与访谈对象谈论的核心问题的关键词找出来。‎ 明确:(1)乡愁 (2)写作 (3)诗歌希望 (4)语言纯洁度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就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