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想要生生不息、蓬勃向前,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只能是痴(chī)人说梦;中华民族要增进民生福址、实现民族复兴,不坚持绿色发展只会是半途而费。‎ B. 韩国海上调查情报科长黄俊贤表示,“扣留、没收、报废”等处罚能起到与“停止、取蒂营业资格”一样的制裁效果,相信经济杠(gàng )竿惩罚能让那些试图继续进行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和船主“彻底死心”。‎ C. 在明清以前,乡村是美好的代名词。孔子说过“礼失而求诸(chǔ)野”,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也同样在乡村里发现了诸多旷世奇才,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更是长年隐居在山林里,不愿意出来做官。‎ D. 熄了引擎(qíng),旋下左侧的玻璃窗,早春的空气遂漫进窗来。岑(cén)寂中,前面的橡树林传来低沉而嘶哑的鸟声,在这一带的山里,荡起幽幽的回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别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题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再调动知识储备分析识别字音字形。本题注重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选出合乎要求的一项。‎ 本题中A项,“福址”应该为“福祉”; “半途而费”应该为“半途而废”;‎ B项,“取蒂”应该为“取缔”;“杠竿”应该为“杠杆”;‎ C项,“诸(chǔ)野”应该为“诸(zhū)野”;‎ 故选D。‎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和自己交朋友,还要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 ‎【乙】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丙】成为真正的自己很难,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你也会乐此不疲。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而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虽然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丁】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搅扰 B. 顾影自怜 C. 乐此不疲 D. 虽然 ‎3. 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B. 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C. 成为真正的自己很难,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你也会乐此不疲。‎ D. 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语境和词语的意思来分析判断,选出答案。‎ 本题中,A项,搅扰:打扰。在语境中,不要用自己的痛苦去打扰别人,适合语境;‎ B项,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此语境指自我欣赏的可笑境地;‎ C项,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此语境指找到真正自己会乐此不疲;‎ D项,虽然:连词,与……但是、可是、却连用,表转折。此语境前后语境之间是假设关系,后面的关联词是“也”,与之相对应的关联词应该是“即使……也”;‎ 故选D。‎ ‎【3题详解】‎ 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此类题应该认真审题,联系上下文意思和关系来准确使用标点。本题中,“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中的句号用法错误。应为此句话没有说完,所以应该用逗号更合适。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把资金投到电影制作环节中,参加国际电影节赚得口碑,之后再去宣发、销售和推广,在当下这是一条独立电影的可行之路。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仍需时间验证。‎ B. 很多人认为山寨是祸水是阻碍行业发展、影响创新企业发展的罪魁祸首。然而乐动卓越CEO邢山虎则认为用良好的心态看待山寨,被山寨也未尝不是件坏事。‎ C. 对于“异地养老”模式还是应以市场来进行调节,把选择服务的权利交给老人。随着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化,政府应由“补机构”向“补人头”转变,也就是将补贴发给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年人,以此来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D.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说,目前中国房地产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化越来越严重,在价格上也体现了这个特点。三四线城市房价大体上是回落的,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本题中,A项,语序不当,“宣发、销售和推广”逻辑先后不当,调整为“宣发、推广和销售”; B项,不合逻辑,“被山寨也未尝不是件坏事”否定失当,去掉“不是”的“不”; C项,正确; D项,表意不明,有歧义,“部分”可修饰“一线城市”也可作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定语。可改为“部分一线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 故选:C。‎ ‎【点睛】此类题型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仔细审读题目选项,凭借语感迅速排除错误的选项,然后再逐项分析,对不好识别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检查答案,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结尾处,马诸林为圣地亚哥买来热咖啡,并安慰老人,后又表达了与老人一起去钓鱼,向他学习本领的愿望。‎ B.‎ ‎ 《红楼梦》中探春倡导成立“海棠诗社”,李纨主动请缨做社长。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咏桃花,林黛玉才情倾倒众人。‎ C. 《边城》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如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 D. 《三国演义》中,“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指的是三国中蜀国的君主刘禅,有句成语可以概括这句诗,即乐不思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记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来确定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第二次咏桃花”表述错误,应该是“咏菊花”,故选B。‎ ‎6.下列古诗词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②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⑤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⑥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A. ①③⑤②④⑥ B. ①③⑤②⑥④ C. ①⑤⑥③②④ D. ⑤①③⑥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明确诗句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本题中,①对应的是“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②“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对应的是“中秋”,农历八月十五。③“端阳”“汨罗”对应的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④“菊花须插满头”对应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⑤“元夜”“灯火”对应的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⑥“中元”对应的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故按按照时间排序为⑤①③⑥②④,故选:D。‎ ‎7.某中学建校100周年,著名教授张小兵作为校友代表在校庆大会上发表讲话,下列各句表达最为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 能作为校友代表在这里发言,我真的很激动,刚才王校长对我的表扬都是溢美之词,我受之有愧,今后我一定加倍努力,再创辉煌,为敝校争光添彩。‎ B. 刚才我经过学校教学楼,看到教学楼前的电子屏幕上杰出校友的名字,我也忝列其中,真是愧不敢当,我一定不会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希望,再接再厉,争取更好成绩。‎ C. 今天来了这么多杰出的校友,我一走进会场就觉得蓬荜生辉,能在这样特殊的场合讲话,我真的感到荣幸之至,这里首先让我祝愿我们的学校百岁华诞,生日快乐!‎ D. 时间过得真快,如白驹过隙,一晃就是二十年。如今莅临母校,故地重游,我由衷地为同学们取得的成绩、为学校取得的成就而骄傲。‎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作答要抓住“某中学建校100周年,著名教授张小兵作为校友代表在校庆大会上发表讲话”语体规范,A项,“敝校”,此处谦称自己的母校,显得不够尊敬,应该为“母校”;C项,“蓬荜生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谦敬误用;D项,“莅临”,特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谦敬误用。故选B项。‎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改革的热点和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实行新高考以后,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材料二:‎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不应该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三:‎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注】以上数据均为百分比。(立柱图左为个性、中为兴趣、右为能力)‎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四:‎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变成了热线,其中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高考考试生报志愿时会感到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如是说:“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的、主动的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8. 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清晰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这都是学生学会选择的具体表现。‎ B. 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在设计职业发展时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该种工作的能力。‎ C. 超过70%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因此进入大学后想重新选择专业。‎ D. 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认知到自身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知到自身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多于不具备合作意识的学生数量。‎ ‎9. 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自身能力、性格、优劣势、身处环境等的认知是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要求学生在高三年级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的生涯。‎ B. 职业生涯受学业成绩、学校性质、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维度的影响,因此,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 C. 在张慧英看来,只要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D. 对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总体上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识。‎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曲解文意。原文的信息范围在材料四,“有超过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一句中,说的是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的70%,并不代表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里出现了概念外延范围扩大的问题。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曲解文意。信息范围在材料一中“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一句中,该句子并未明确适当时期是“高三年级”。‎ B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二看,“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与“学业成绩优异、名校毕业、家庭环境良好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强于普通学生”结论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C项,过于绝对。信息范围在材料四张慧英副所长的话中,他的这个言论是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谈中学生的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只要……就……”。‎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 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公平画 画:谋划 B. 恐天下之议我也 议:非议 C. 何古之法 法:法度 D. 不循古而兴 循:遵循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固见负于世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 更礼以教民 作《师说》以贻之 C. 君其图之 其皆出于此乎 D. 寡人不之疑矣 蚓无爪牙之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 B. 文末秦孝公的话不仅表明了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而决意变法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变法反对者的讽刺。‎ C. 商鞅引用古代帝王“不循古而兴”“不易礼而亡”的事实,说明当时应该实行变法才能强国利民的道理。‎ D. 文中商鞅的语言错落有致,多用对偶、对比手法;论证多用举例、引用等方式,严谨而缜密,很有说服力。‎ ‎13.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余 读 先 生 之 文 见 其 境 象 如 太 空 之 浮 云 变 化 无 迹 又 如 飞 仙 御 风 莫 窥 行 止 私 尝 拟 之 古 人 以 为 庄 周 之 文 李 白 之 诗 庶 几 相 似。‎ 请同学们列出三种断句的办法?‎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2)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答案】10. C 11. B 12. A ‎ ‎13. ‎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 ‎14. (1)(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百姓的方法。‎ ‎(2)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人受礼制的束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语境来理解实词的含义。本题中,C项,“法”解释错误,“何古之法”句意为: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所以推断“法”译为是效法。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语境来理解虚词的含义。‎ 本题中,A项,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到;‎ 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 C.项,副词,表商量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 D.项,代词,代指“拘世以议”;介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A项,“最终,秦孝公采纳了商鞅和杜挚的建议,决心变法”表述有误。本题中杜挚反对变法,秦孝公采纳的是商鞅的建议。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划线句子的句意为:我读现实的文章,见到他的镜象像太空的浮云,变换没有踪迹,又像飞仙驾风,没有人能看到行为从何而止,私下里曾经模拟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词,也许有几分相似。根据语义,“之文”、“之浮云”做的都是宾语,故从其后断开,“又”连词,一般从其前面断开,“莫”译为“没有人”,一般放在句首,从其前面断开,“古人”“庄周之文”作宾语,从其后断开,而“李白之诗”与“庄周之文”结构相似,从其后断开。故答案为: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关键词“虑”(分析)、“讨”(探讨)、“使民”(统治百姓)。(2)关键词“制”(受约束)、“更”(变革)、“不肖”(没有才能)。‎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 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二、古诗文阅读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仙鹤的美的?请作简要分析。‎ ‎(2)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结合全诗内容,概括最后一联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1)分别从①形态(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②羽毛色彩(转觉鸬鹚毛色下)、③叫声(苦嫌鹦鹉语声娇)、④特立不群(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四个方面来写仙鹤之美。‎ ‎(2)①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②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③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地根据诗歌内容,来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分析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仙鹤的美的?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应该是抓住了仙鹤的形态、羽毛、叫声、特立不群等几方面表现了鹤的美。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临风一唳思何事?”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 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故答案可以据此来归纳概括。‎ ‎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全诗内容、重点的意象、关键词等来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最后一句的句意为: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着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由此可见本诗表面上写的是仙鹤,‎ 实际上写的得自己,仙鹤想要回归青田云水之间,作者想要归隐田园。 表现出诗人对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惆怅与无奈。‎ 三、古代诗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贾谊《过奏论》)‎ ‎(2)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答案】 (1).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 舟遥遥以轻飏 (3). 栗深林兮惊层巅 (4).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一尊还酹江月 (6). 青青子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卒,何,飏,巅,作,酹,衿。‎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 ‎。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17. 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何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18. 信息筛选题: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19. 结合文意,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 ‎(2)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 ‎20. 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 ‎【答案】17. 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 ‎18. 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 ‎19. (1)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由短而长,富于变化,用“婉约”“不骄不躁”“引”等词语写出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 ‎20.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启发:①要辩证地看待事物;②要学会变通;③要有从容的心态。‎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和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本题中,首先明确回答问题的要点是“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的原因。其次围绕要点组织答案。可选用文中词语与关键语句;再借助散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理清写“兴安雨后秋景”的原因,“引出下文”“作铺垫”等要点就可以想到了。本题中从内容上看,写雨后秋景,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从结构上看,写作者心情,是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锁定答题区间,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根据题干明确这是一道概括题。然后逐段寻找体现“地泉之‘灵’”的材料。根据③段末“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可概括出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根据第④段首“灵渠曾导引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可概括出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根据第⑤段首“地泉之灵……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可概括出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根据第⑥段首“……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可概括出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第⑥段末“教导着我们:……淘洗……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让心灵相通”可概括出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由此归纳概括出答案: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一般从修辞、手法等角度来赏析。先点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最后分析效果和作用。本题中,注意分析“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这句话,是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将“灵渠”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同时此句式构成排比,句式由短而长,富于变化;“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的特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理解文本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用,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个性化阅读。这是一道探究题,可以从诸多方面来加以概括。分析“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的角度考虑:需要注意联系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从结构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至于启发,可以抓住各段段首的领起句或段末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组织文章的材料及所抒发的情感或感悟到的哲理。从要辩证地看待事物;要学会变通;要有从容的心态等方面分析。‎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及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解答赏析句子类的题目,可以借助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先答出用了“什么”修辞格(或手法、方法、句式等),再结合原句分析“怎么”用的,最后再说用的好处(“为什么”用)。组织答案的时候,注意抓住句中或段中的关键词加以整合,切忌照抄原句。‎ 五、语言表达题 ‎21.根据下面的材料,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精准扶贫”的4个要素。‎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开展这一工作,就像点穴治病,识穴为先。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漏补缺、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要治病,还须精准“点功”。必须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稀里糊涂一锅粥。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挂钩,扶上马送一程。这一过程中,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落实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其调、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惟如此,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裕。‎ ‎【答案】①精准识贫(或识穴为先、识贫为先);②精准施策(或精准“点穴”);③常抓不懈(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④协同发力(或协调运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本题中,通读文段,是介绍精准扶贫的方法,因此围绕“精准扶贫”看看文段的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论的,然后据此概括即可。本段中首句先总起论述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述精准扶贫的四个要素:从“开展这一工作,就像点穴治病,识穴为先。……了然于胸”为第一个层次:①精准识贫(或识穴为先、识贫为先);从“要治病,还须精准“点功”。必须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 ‎“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稀里糊涂一锅粥”为第二个层次:②精准施策(或精准“点穴”);从“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挂钩,扶上马送一程”为第三个层次:③常抓不懈(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从“这一过程中,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落实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其调、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为第四个层次:④协同发力(或协调运转)。故答案为:①精准识贫(或识穴为先、识贫为先);②精准施策(或精准“点穴”);③常抓不懈(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④协同发力(或协调运转)。‎ ‎【点睛】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22.《红楼梦》第63回中,大观园里群芳夜宴,湘云抽到一支花签,题着“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黛玉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可以看出湘云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原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形象: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本题,黛玉为湘云解签,因白天的时候,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同一天生日。众姐妹备酒席行酒令。湘云被罚酒多喝了几杯。不久,丫头来报,湘云醉卧在园中的一个石凳上。黛玉因而笑言,将“夜深”二字改“石凉”。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湘云是一个浪漫不羁(不拘小节,随性皆可)、娇憨可爱的女孩。由此可确定得出答案。‎ ‎23.‎ ‎“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在2014年的一次报告会上,王继才如是说。“孤岛夫妻哨”无悔守岛三十多年,然而如今只剩她一人。全国“时代楷模”,江苏省“海防模范民兵哨所”、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8年7月27日21:20在灌云去世,终年59岁。请为孤岛夫妻拟写几句话以此致敬守岛30余年的英雄!要求: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要求在50字—72字之间 ‎【答案】一座岛,两个人,三十二年,“孤岛夫妻哨”无悔守岛,夫妻俩用青春阐释爱国守土的热血情怀。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 、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平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面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材料大意,并根据材料内容和写作要求,来完成写作任务。本题中,而本题要求请为孤岛夫妻拟写几句话以此致敬守岛30余年的英雄!要求: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要求在50字—72字之间。根据材料,可知“孤岛夫妻哨”无悔守岛,夫妻俩用青春阐释爱国守土的热血情怀。所以此次写作只要围绕孤岛夫妻的事迹和他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来组织答案即可。但是注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要求在50字—72字之间。‎ 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树,往往荣枯有时——该荣则荣,该枯则枯;它们又显隐有节——地面之上的茎干枝叶与深植于地下的根系总有一定的联系……司空见惯的树,或许是最懂得生活真谛的哲学大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像树一样智慧地生活 树是智慧的化身,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春风和煦,艳阳高照,风调雨顺,适宜生长的时节,它便尽展荣姿,葱茏茂盛,葳蕤蓬勃。树懂得适应,懂得顺应,懂得屈从,懂得抓住机遇。‎ 天寒地冻,北风凛冽,环境严酷,它一身的翠绿被剥得干干净净,生存变成唯一的追求时,它也坦然地面对。‎ 因为它懂得顺逆之理。顺时,坦然接受上天的恩赐,尽情展示生命的活力,蓬勃的生机演绎着生命原始的渴望。逆时,它便支撑、坚持、坚守。此时的坚持与坚守,是一种隐忍,更是一种坚毅的抗争,彰显出一种生命的韧性与厚度,诠释了令人感佩的高贵精神的内涵。‎ 所以,葱茏蓬勃的烟树是风景,寒风中光秃秃的、一叶无存的枯枝秃干更是风景。‎ 树懂得生命里不只有和暖之春,也会有寒酷之冬。于是,它从容而坦然地面对春风与冬雪,不绝望,不放弃,不动摇!它深知,生命中绝不会只有寒冬冷雪,也会有丽日和风。于是艰苦卓绝中的坚守与隐忍便是一种积淀,一种积累,一种等待。‎ 勾践的卧薪尝胆,是他人生冬天里的一种无奈。他的这种隐忍与退让,不只是一种顺应与坚守,更是一种斗争的艺术与策略。‎ 鸿门宴时的刘邦,时势不顺,实力不济。他的退让与谦卑,只是身处人生冬天里的权宜之举。放弃逐鹿,是胸无大志;不顺势而为,是鲁莽;不收敛等待,是愚蠢。坚守,顺时,隐忍,是刘邦度过人生冬天的智慧结晶。否则,刘邦又怎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人生春天的得意与张扬?‎ 杨绛这棵参天大树,生长了一个多世纪。她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面对风雨时的淡然心态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良药。”她还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她懂得,人生不可能全遇春天。一个娇弱女子其睿智的内心,让她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于是,她不张扬,不矫情,不躁不馁、从容平淡地走过一个世纪。杨绛的低调平淡、从容平和,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困境中的种种历练,她积淀为快乐的基因,积淀为不懈地攀登生命新高度的根基。于是,百年大树,越发的葱茏苍翠,越发的挺拔伟岸。‎ 木心这棵树,同样生长得富有哲理。“文革”中遭受种种羞辱、迫害,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绝不丧失自己的尊严。即使身处牢狱,也保持自己衣衫整洁。三年寒窗,留下近千页文稿。他在寒冬中的坚守,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积累。‎ 老舍这棵树,春天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但这棵让人仰慕的风景树,禁不住严冬寒风暴雪的摧残,在寒冬中戛然而折,真令人扼腕叹息!‎ 所以,逆境中的隐忍与坚守,彰显出一种坚毅与韧性,诠释了生命原始的张力。‎ 做一棵真正的树吧!春风和暖时,便绽放自己,翠绿一片;暴雪严酷时,便坚持坚守坚毅。‎ 顺时、顺势而为,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的内涵。材料呼请人们要像树一样地生活,要像树一样懂得生活的真谛。生活真谛有若干,本材料就是要考生懂得、阐明“荣枯有时,显隐有节”的内涵。作文题目最后说“司空见惯的树,或许是最懂得生活真谛的哲学大师”,就是启发大家能由树及人,要求我们能像树一样“懂得生活的真谛”。具体来说,树给我们哪些启发呢?树“荣枯有时”————该荣则荣,该枯则枯,为什么?因为树遇到了不同的生长环境。有适宜生长的环境(顺境),也有不适宜生长的环境(逆境)。遇到适宜生长的环境,则顺其自然地“荣”,它遇到“不适宜生长的环境”,则不得已地“枯”。所以,树能坦然地面对顺逆。坦然地面对人生之风雨,应该是作文的重点之一。“显隐有节”,其中的“节”,可以指“度”“量”,显隐有节就是指树的显与隐有一定的“量”的联系,具体就是指树的枝干与底下的根系之间的显隐关系。那么行文的侧重点就应该阐明背后看不见的积累与显性的结果之间的关系,论厚积薄发、“台上一分钟与台下十年功”的联系。树给我们的启发除了上面两点,还有其他的:如脚踏实地(由扎根于地而来),如目标专一(不四处游走)等等,也算切合题意(与上述的“坦然地面对人生之风雨”与厚积薄发两者一样,视为切题。)考生立意时,对材料中例举的“荣枯有时”与“显隐有节”,行文只扣住一点即可,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有超越上述解说的看法,只要由树引发出来的,且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应该视为切题。本题没有体裁上的限制,但作文时,一定要文体清晰,如写议论文,则要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思路清晰;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坦然面对人生的荣辱(或风雨)‎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脚踏实地方能立足于大地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