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42(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42(1)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尹继伦,开封浚仪人。父勋,郢州防御使。尝内举继伦以为可用,太祖以补殿直,权领虎捷指挥,预平岭表,下金陵。太宗即位,改供奉官。从征太原,还,迁洛苑使,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端拱中,威虏军粮馈不继,契丹潜议入寇。上闻,遣李继隆发镇、定兵万余,护送辎重数千乘。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于越径趋大军,过继伦军,不顾而去。继伦谓其麾下曰:“寇蔑视我尔。彼南出而捷,还则乘胜驱我而北,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足以自树。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众皆愤激从命。继伦令军中秣马,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行数十里,至唐河、徐河间。天未明,越去大军四五里,会食讫将战,继隆方阵于前以待,继伦从后急击,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皮室既擒,众遂惊溃。于越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善马先遁。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至道二年,分遣将帅为五道,以讨李继迁。时大将李继隆由灵环路往,逗挠不进。上怒,急召继伦至京师,授灵、庆兵马副都部署,欲以夹辅继隆也。时继伦已被病,强起受诏。上素闻其嗜酒,以上尊酒赐而遣之。即日乘驿赴行营,至庆州卒,年五十。上闻之嗟悼,赙赗加等,遣中使护其丧而归葬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B.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C.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D.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防御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唐代防御使全称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 B.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见过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C.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D.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将帅。唐朝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中的“中使”就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继伦不负父亲厚望。被父亲举荐后,深得太祖、太宗信任,先后权领虎捷指挥、充任北面边疆都巡检使。‎ B.尹继伦有勇有谋,善于鼓动士气,端拱年间大胜契丹,使之不敢入侵边境,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尹继伦为国忠义,即使临危受命也毫不畏惧。第一次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契丹,第二次也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叛将李继迁。‎ D.尹继伦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去世的时候,皇帝给予加等的赏赐,并派宦官送他的灵柩回乡埋葬。‎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 ‎(2)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 参考答案 ‎10.B(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11.D(中使:多指)‎ ‎12.C(第二次作战是临危受命,而第一次并不是;且第二次剿灭李继迁并没有说结果。)‎ ‎13.(1)契丹大将于越侦査知道这件事后,率领数万精锐骑兵,将在半路上拦截。(“谍”“邀”各1分,句意3分)‎ ‎(2)为今之计.我们应该暗藏兵甲不出声地跟着他们。他们锐气十足地一心向舫赶,不会考虑我们的到来。‎ ‎(“衔枚”“蹑”“虞”,句意2分)‎ ‎【文言译文】‎ 尹继伦,是开封浚仪人。父亲尹勋,曾担任郢州防御使。(尹勋)曾经以内亲举荐尹继伦,认为(他)是个可用之材,宋太祖任命他,(让他)补为殿直,暂领虎捷指挥,参与平定岭南,攻下金陵等战役。宋太宗即位,(他)被改任供奉官。跟随征伐太原有功,回京后升迁做洛苑使,又充任北面边疆都巡检使。‎ 端拱年间,威虏军军粮不足,契丹暗地里商议(派兵)入侵边境。皇上得知此事,派遣李继隆征发镇州、定州两地的士兵一万多人,护送军用物资几千车。契丹大将于越侦查知道这件事后,率领数万精锐骑兵,将在半路上拦截。尹继伦恰好领兵巡检到此,路上与贼寇相遇。于越径直催促大军,经过尹继伦的军队,看都不看一眼就离去。尹继伦对部下说:“贼寇藐视我们啊。他们南下如果获得胜利,回来一定会乘胜驱赶我们而回北方,如果他们失败,回来时也会拿我们泄愤,到时我们将无一幸存。为今之计,我们应该暗藏兵甲不出声地跟着他们。他们锐气十足地一心向前赶,不会考虑我们的到来,(我们一起)全力奋战而取胜,足以使自己有所建树。即使战死也可以算得上忠义,怎么可以被消灭而死,做胡地的野鬼呢!”‎ 众位部下听后怒发冲冠而听命。尹继伦命令军中喂马整顿,等到夜晚,人人拿着短的兵器,悄悄地跟在贼寇后面。行了几十里,到唐河、徐河之间妁地带。天还没亮,于越的军队距离朝廷大军四五里地,聚集吃饭结束,将要交战。李继隆布置方阵在前面等待敌人,尹继伦从后面突然冲杀出来,杀了皮室将领一人。皮室,是契丹的相(辽国战场上,皮室一般属于中军紧靠主将的位置)。皮室被擒杀,敌军立刻惊慌溃退。于越正在吃饭,筷子都吓掉了,被短兵器击中手臂,伤很重,骑快马先跑了。敌人随着于越的逃跑而溃不成军,相互踩踏,死伤无数,剩余的人全部撤走。契丹从此(锐气大挫,)不敢窥视边境,他们平时相互告诫,说应当避开“黑面大王”,(这是)因为尹继伦脸黑的缘故。(尹继伦)凭借军功升任长州刺史,仍然兼任巡检一职 至道二年,朝廷分别派遣一批将帅兵分五路,讨伐叛将李继迁。大将李继隆由灵环路前往时,徘徊观望不前进。皇上发怒,紧急召见尹继伦回京师,授予他任灵州、庆州兵马副都部署,想用他来辅佐李继隆。这时尹继伦已经生病,勉强起身接受诏书。皇上平常听说他喜欢喝酒,用皇上的酒杯赏赐他然后派遣他前往。当天尹继伦就乘坐驿车奔赴军营,到了庆州死去,时年五十岁。皇上听说这件事哀伤悲叹,给予加等的办理丧事的费用,派宦官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埋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初,进员外郎。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至则七等已灭,浩八听抚。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筑萧山至会稽堤五万余丈。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遂城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境内以靖。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世宗嗣位,起故官。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琰性清俭,饭惟一疏。每到官及罢去,行李止三竹笥。寻加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书。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未浃岁,屡引年乞体。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赠少保,谥恭介。子滋,以进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子学正。嘉靖初,历兵部郎中。率同官伏阙争“大礼”,再受杖,谪戍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言,琰老病呻吟,冀父子一相见,乞改调近卫。不许。十五年,赦还,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B.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C.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D.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解析]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刑部、户部、工部、兵部、吏部、礼部,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B.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明朝的员外郎已是闲职。‎ C.太保与太师、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少保与少师、少傅则是其副职,后来这些只是荣誉称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解析]明朝的员外郎是从五品,是不大不小的官员,选文中“进员外郎”的“进”字表明,传主实际是得到升职,可见,当时的员外郎是有实权的官职,并非“闲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陶琰才学过人,屡任要职。乡试第一,考中进士后先在刑部任职,后任户部、工部和兵部的尚书。‎ B.陶琰治政有方,政绩卓著。所到之处,物阜而民丰,兵强而粮足,盗贼为之归顺,社会因而太平。‎ C.陶琰体恤民情,造福百姓。临海地区遭遇飓风,他拿出私有钱财救济灾民,并修筑堤岸五万多丈。‎ D.陶琰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他虽居高官,但每餐只一个菜,每次上任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 ‎[解析]“他拿出私有钱财救济灾民”错,文中说的是“琰出帑金振”,“帑金”指的是国库的钱。‎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5分)‎ 译文:历任固原兵备副使。陶琰操练士兵,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 ‎(2)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5分)‎ 译文: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 ‎[解析](1)5分,“历”“广”“晏如”各1分,句意2分。(2)5分,“要害”“党”“渠魁”各1分,句意2分。‎ ‎[译文]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亲陶铨,考中进士,担任陕西右参议。陶琰考得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名。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晋升为员外郎,历任固原兵备副使。操练士兵,广积粮草,经过九年,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迁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弹劾御史李高。徐谦本来是刘瑾的党羽,施行丰厚的贿赂,想使李高合乎严酷之法。陶琰前往调查,发现李高正直无过,实属被诬告。刘瑾很生气,寻找别的理由使陶琰关入监狱,革除其职务,还罚米四百石运送到边关。刘瑾被杀后,陶琰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使,总管漕运兼任淮、扬等府的巡抚。正德六年,转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贼寇刘七等想进犯江南,王浩八又进犯衢州。朝廷晋升陶琰为右都御使,巡视浙江。陶琰到达时,刘七等已被消灭,王浩八归顺了。遇到宁波、绍兴临海地区飓风大作,民众被淹没的有上万人。陶琰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大修萧山至会稽的堤岸五万多丈。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于是修筑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城,境内得以安宁。又命他总管漕运,他七次上疏请求回乡。世宗继位后,起用他担任原职。他共三次总管漕运,军民习惯于他的管理,不严厉但整肃有序。陶琰生性清廉节俭,每餐只有一个菜。每次上升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不久升迁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为工部尚书。这年冬天,改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未满一年,陶琰多次拿年事已高请求退休,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让他乘着传车回归故里,有关官员每年按时前去问候,又九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少保,谥号恭介。儿子陶滋,以进士拜授行人,谏阻武宗南巡,在宫阙下受到杖打,被贬为国子学正。嘉靖初年,历任兵部郎中,率领同僚跪伏在宫阙外争议“大礼”,再次被杖打,被贬成守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说,陶琰年老多病呻吟不止,希望父子相见一次,请求改调就近卫所。皇上不同意,嘉靖十五年,陶滋被赦免回乡,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本题4题,共19分)‎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有相章惇意。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解析]正确标点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致仕,本意是将享受的禄位交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大夫的死为“卒”。‎ C.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D.《实录》,纪传体裁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言行,如文中范祖禹编修的就是《神宗实录》。‎ ‎[解析]“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解析]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成立。‎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5分)‎ 译文: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5分)‎ 译文: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1)“谕”“竟”“谒”各1分,文意2分。(2)“且”“梗”“以”“知”各1分,文意1分。‎ ‎[译文]范祖禹,字淳甫。幼年时父亲去世,叔祖范镇抚养他如同自己的儿子。范祖禹从父亲去世后,每年佳节亲戚宾客集会庆贺,他就悲痛忧伤好像无处容身,关门读书,从不参与人事。到京城后,和他交往的,都是一时知名的人。范镇看重他,说:“这孩子,是天下的贤士。”考中进士甲科。跟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阳十五年,不进取官职。书编成后,司马光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王安石在朝廷掌权,特别爱护看重他。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富弼辞官后住在洛阳,一向严肃刚毅,关起门来很少和人交往,唯独对待范祖禹很好;富弼病重,叫来范祖禹交给他秘密奏疏,内容大概是论述王安石误国以及新法的危害,语言极为激愤直率。富弼去世,人们都认为不会将秘密奏疏上报,范祖禹最终上报秘密奏疏。吴中发大水,皇帝下诏拿出米一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救济。谏官说报告灾情的人造谣,请求加以查验考察。范祖禹封还谏官的奏章,说:“国家的根本,就依靠东南地区。现在一方的百姓,呼喊诉苦,张口等待救助,来摆脱急迫的危急。所奏灾情虽然稍微超过事实,应当忽略不追问。如果稍加惩罚,恐怕以后不会再有人敢说了。”宣仁太后去世,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人都在观望,做官的害怕,没有人敢说话。范祖禹怕小人乘机破坏政局,就上奏。当初,苏轼和范祖禹约好一起上奏章评论,进谏的草稿已经写好,看见范祖禹的奏疏,就附名一同上奏,说:“您的文章,是经世之文。”最终没有再拿出他的奏稿。当时朝廷有用章悖做宰相的意思。范祖禹竭力说章惇 不可任用,他的意见不被皇帝听从,于是请求调任外地。皇上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谏官认为范祖禹修编《实录》诋毁诬陷朝廷,贬为贺州安置,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范祖禹平时小心谨慎,嘴上不说别人的过失。至于碰上事情,就分辨是非,没有一点隐讳。曾经讲《尚书》到“在宫内荒淫于女色,在宫外荒淫于打猎”等六句,拱手诵读两遍,退后一步说:“请陛下留心听。”皇帝再三点头同意,才退下。每当讲书的前一天晚上,一定要端正衣服帽子,恭敬庄重地在皇帝旁边,命令弟子侍立。陈述古人的解释,联系当时的政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苏轼称他为讲官中的最佳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