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8】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二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8】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 的形象、语言和 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 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 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 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 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 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共赏】 1、(2012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 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 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 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 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 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 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 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2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 “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 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 给 2 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 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 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 2 分;能 简要分析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 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 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 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 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 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 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 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 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 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 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 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 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 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3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 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 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 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4、(2012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 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 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 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 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 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 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 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 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 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 的概括。 5、(2012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 分)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 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 分)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 表现心情的低沉。 4 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 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 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这三句写景, 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 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 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 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 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命题趋势】 选材多为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佳作将会并重。从时代看,唐诗、 宋词是首选;从内容看,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边塞诗占主流;从数量看,一首诗、词仍然 唱主角,但两首诗或两首词比较鉴赏和一首小令鉴赏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从题型设置上分析,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 “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考试大 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灵活多变。 【考点透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 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 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 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 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 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 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 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5 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 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 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 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 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 《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 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 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 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 一致的。 4.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 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 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 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 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5.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 “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 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 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 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 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 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例: 读下面的词,完成 1—2 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6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 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 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 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 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 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 “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 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 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 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 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 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 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 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 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 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 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 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 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 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 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 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 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 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 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 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 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 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 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 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 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 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 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 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 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 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 “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 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 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 8 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 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 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 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 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 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 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 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 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 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 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 1 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 不难。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 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 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9 例 2 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 2 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请从词的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的字,并简要阐明它的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分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 容、结构特色。 答案: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 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 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含蓄地回答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 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 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 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 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 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 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 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 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 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 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 10 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 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 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 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 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 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 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 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 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 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 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 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 “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 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 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 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 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 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 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 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 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 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11 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 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 心。 【方法指津】 (一)立足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 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 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二)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 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 诗,叙事诗。(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 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 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 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 扣、前后呼应等。(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 浓墨重彩等。(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 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 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6)反 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 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 文天祥的爱国诗等。(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 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 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 XX 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2)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 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 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4)顺 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 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 12 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应试策略】 一、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 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 的心境(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 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13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 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 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 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 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 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 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 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14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 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 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 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 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 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 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平常的积累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读名家鉴 赏作品,涵咏和体味诗词的妙谛,学写鉴赏文章,真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把功夫用在平时, 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试题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 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 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 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 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 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 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 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15 3.烘托渲染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 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 的烘托。 4.对比衬托 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 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 三其德”。 三、鉴赏语言常用术语。 风格特征:清新自然,质朴直白、恬淡平实,绚丽多彩、华丽藻饰,简洁明快、平易晓 畅,委婉含蓄、蕴藉隽永,沉郁顿挫,悲壮慷慨,雄奇奔放、雄健恣肆、飘逸洒脱等。 语言作用: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 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 有音乐美。 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习惯用语与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二)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由虚入实、 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对比反衬,比兴,联想,想像、托物言志、等) +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 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等)+在诗歌 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四)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 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16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 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 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5.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 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 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 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王诗:欢悦 白诗:惊喜 3.(1)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 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 4.(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17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 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 观的情绪。 5.(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名校模拟】 (山东省济南市 2012 届高三 3 月高考模拟考试)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两 个小题。(8 分) 青玉案 贺铸①(北宋)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 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注: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 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4 分) 参考答案:(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相 思”“苦闷闲愁”各 2 分,不结合诗句作答各扣 1 分)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 凄苦的内心世界。(修辞 1 分,作用 1 分) 这三句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景结 情),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湖北公安三中 2012 届高三 3 月模拟考试)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 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4 分) (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有何变化 ?(4 分) 参考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2 分)借代。(2 分) (2)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 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任选其中二点得 2 分)转到想象中“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2 分) (山东省威海市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18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④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 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 析。(4 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 参考答案:(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 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2 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 开阔起来。(2 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 分)委婉含蓄地 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 分)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 2012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 分) 好事近 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注】①这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胡铨贬居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秦桧见此词后, 又贬胡铨于海南岛。②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1)简析“轻”字所隐含的意思。(4 分) (2)“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 分) 参考答案:(1)“轻”,轻率,鬼使神差似的,这是词人深深的自责,由现在想到当初的轻率 尤为懊悔。词人被贬居广东新州,身处南荒,自然会产生离乡愁绪,怀念悠闲美好的“薜萝 秋月”生活,懊悔当初轻易离开故乡出来当官,实际上是对奸臣当道的强烈不满。 (2)这句话是说自己想学陶渊明归隐田园,可是,路上有“豺狼”挡道。“豺狼”这里用以 指把持朝政的秦桧。“欲驾巾车归去”,表现作者无可奈何,想到了“归隐”;(2 分)“有豺 狼当辙”,直斥误国的权奸秦桧等人,表现了作者虽然屡受打击和迫害,但不畏权势、刚正 不阿的斗争精神。(2 分) (山东省烟台市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4 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4 分) 参考答案:(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运 19 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 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课堂限时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 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 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 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 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0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 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 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参考答案:1.(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 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 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 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 “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 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 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 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 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5.(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 “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锦城虽云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 《蜀道难》) 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 物也。《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21 者,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不知 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 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试《前赤壁赋》)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古诗十九首·迢 迢牵牛星》) ③二十四桥仍在,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 夔《扬州慢》) ④天地也!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 4.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 (1)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 瓦缝参差, 。” ②李白在《 》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 山摧壮士死, 。” (2)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也, ,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柳永在《 》词中写道:“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 , 。” 5.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在昼犹昏;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 (3) ,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 ,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 。(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中庸》)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 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虎鼓瑟兮弯回车,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百有余年矣。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5)《孤独的收割人》的作者 ,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 代表作家。 (6)1921 年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发表的,后来又收入小说集《呐喊》中的著名中篇小说 是 。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5 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谨痒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孟子》) (3)其志洁, ;其行廉,故死 而不容。(司马迁《屈原列传》)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6)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7)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22 (8)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烟光凝而暮山紫。(五勃《腾王阁序》) (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4) ,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5)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叶子本是并肩密密地挨着, 。(朱自清《荷塘月色》)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跛而望矣, 。 (《荀子·劝学》)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李商隐《锦瑟》) (3)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辛弃疾《破阵子》)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士戴其行。 。 二三其德。 (《诗经·氓》) (2)锦瑟无端五十弦, 。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3)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4)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1.(1)东望武昌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轴轳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2)出无敌国外患者 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择师而教之 则耻 师焉 2. (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 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3.①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②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③波心荡 冷月无声 ④只合把清浊分辨 4.①多于在瘐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②蜀道难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2)①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②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5.(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 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 6.(1)名余曰正则兮 (2)仙之人兮列如麻 (3)序八州而朝同列 (4)亦足以畅叙幽情 (5)华兹华斯 (6)《阿 Q 正传》 7.(1)思而不学则殆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故其称物芳 (4)羁鸟恋旧林 (5) 凭轩涕泗流 (6)犹抱琵琶半遮面 (7)渺沧海之一粟 (8)两情若是久长时 8.(1)潦水尽而寒潭清 (2)影人平羌江水流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山围故国周遭在 (5)挟飞仙以遨游 (6)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9.(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醉里挑灯看剑 沙场秋点兵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0.(1)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2)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3)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4)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3 【课堂定时训练】 1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 (1)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 子·告子下》) (2)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 《师说》) (3)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 壁赋》)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岂他人之过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 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前赤壁赋》) ⑵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白居易《琵琶行》) ⑶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 白《蜀道难》)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 声慢》)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 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子曰:“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5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三小题)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 。 (屈原 《离骚》) (2)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 (杜牧 《赤壁》) (3)《游褒禅山记》中,表明凡事只要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即使未能达到目标,也可以 无讥无悔的语句是:“尽吾志也, , , ?此予 之所得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 《劝学》) 24 (2)关关雄鸿,在河之洲。 , 。(《诗经·关雄》)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 。(苏轼《后赤壁赋》), (4)荡胸生层云,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4)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氓》 (2)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 赋》)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 骚》)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辛弃疾 《破阵子》) 9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 ⑴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辛弃疾《破阵子》) ⑵ 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⑶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⑷ 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 10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 3 题)(1) ,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荀 子·劝学》) (3)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苏轼《赤壁赋》)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 (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⑵或师焉 小学而大遗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⑷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 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⑵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⑶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3 (1)无以致千里;无以成江海。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5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 4 (1)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凌万顷之茫然五十弦 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4)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5 (1)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2)折戟沉沙铁未销 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4)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6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 7 (1)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2)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3)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8 (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惟江上之清风耳 得之而为声 (3)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薯 (4)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9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2)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10 (1)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小楼昨夜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