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专题练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专题练 (1)

考点 1 新闻类文本 时间:40 分钟 分值:40 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 “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 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 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 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 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 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 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 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 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 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 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 “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 “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 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 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 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 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 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 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 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 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 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 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 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 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 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 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 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 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 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引发人们对诗词教 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 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 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 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 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 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 人们的思考。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的能力。B.“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 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 法;C.“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 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 初衷。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 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 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 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 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每点 1 分,共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关于“诗词大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三则材 料中提取相关的直接信息,然后分类加以概括。如材料一中有“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有助于 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还有“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 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 和远方”,这些可以概括出“诗词大会”的作用。材料二中有“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 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还有“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等。材料三中 有“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等。只要能够体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 目的意义或作用即可。可从对人、社会生活、文化影响方面分类概括。需注意的是材料三还有节目的展现 方式、应试思维、孩子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些让人思考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试题。(11 分) 池上早秋①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①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 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答案 CD(选 D 给 3 分,选 C 给 2 分) 解析 C.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表面写蝉、柳,实际上暗寓诗人数十年沧桑之感;D.“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 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3 分) 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3 分) 解析 本题在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一考点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鉴赏诗句对表达“思想情感” 所起的作用。作答时,最全面的答题方法是,首先,根据原文诗句的字句、注释等信息,答出具有何种情 感;其次,答出诗句在全诗中的结构意义,对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本题抓住“何必更愁苦”来理解其感 情即可。 白话诗歌 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清早的凉爽生于北面的栏杆,残阳在东篱边 落下。喝饱了露水的蝉不愿鸣叫,风吹落柳叶显得有些衰败。到这里已经二十年了,何必再生悲愁呢?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2017 年 1 月,50 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 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 ②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 能通过薪火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 ③市面上的防霾产品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 是无稽之谈....。 ④他读了青年作家郝景芳的获奖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后,掩卷沉思,惊觉人生如梦,白云苍狗....,因 此不必有太多执念,要学会放手。 ⑤自己成了官员,说话语气就开始硬起来,办事胆子就开始大起来,如果此时没有警觉,等闲视之....这 些事情,离犯错误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②⑤ 答案 C 解析 ①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合乎语境。②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 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望文生义,应为“口耳相传”。③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 使用对象错误。④白云苍狗:本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合乎语境。⑤ 等闲视之:指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不予重视。不能带宾语,句中使用错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 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B.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 五年保护计划》。 C.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 4 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 用户单位使用。 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 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答案 A 解析 B.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C.句式杂糅,把“发射了”改为“发射的”;D.语序 不当,关联词“尽管”应放在句首。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A.保安师傅老王说:“校长,您家父..来了!” B.劳驾..您把桌子上的红色小提包递过来! C.这里条件简陋,但没关系,我会海涵..的! D.刘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答案 B 解析 A.“家父”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用于称呼别人的父亲,不恰当;C.“海涵”是 敬辞,指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此处误用作谦辞,不合语境;D.“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 年轻女子)。此处是询问“老奶奶”的年龄,使用对象明显不得体,可改为“高寿”。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 汩 汩 的 水 声 好 像 响 在 别 处 。 风 过 树 林 , 树 叶 哗 哗 作 响 , 茂 密 的 枝 叶 丛 里 又 显 出 一 汪 清 泉 , __________________,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 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 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 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 答案 D 解析 “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把“一汪清泉”比 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这样可排除 A、C 两项。“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 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 B 项。 三、名句名篇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事例,与大鹏鸟的“徙 于南冥”做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上有一副长联,其中有“范希文两字关情”,这两字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易错字:(1)埃;(2)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